滴滴悄然上线消费贷 每月可预支500元结算车费,下面是中国商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滴滴打车怎么贷款
近日,有多名乘客在滴滴应用中发现多了一项“滴滴信用付”的功能,每月可预支500元结算车费,下个月还款。据滴滴介绍,目前这项功能还在小范围内测阶段,是一种“先打车、后付款”的新支付方式,只针对部分快车和专车用户开放。为了鼓励用户开通这项功能,滴滴还会在用户同意相关协议时,赠送50元打车券。
知情人士表示,滴滴更多地充当"平台"角色,为产品进行导流和数据支持,而背后的资金来源、最终风控审核方并非滴滴,是与其合作的正规银行机构,首批合作银行为新网银行。
事实上,从2015年起滴滴就已经尝试做金融业务。开始只是上线了一些保险、理财和分期付款业务。去年8月拿到网络小贷牌照后,开始推出更多消费金融产品。去年底,滴滴还通过收购一九支付,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今年2月,滴滴上线司机贷,单笔额度为1.9万,可分3-12期不等。除了和第三方信贷公司合作,滴滴还成立自己的信贷公司——重庆市西岸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司机可申请3-5千元贷款。4月,滴滴还针对乘客用户小范围上线滴水贷,最高可贷款30万元,也是和第三方信贷公司合作的。
从产品形态上来看,滴水贷与大部分在线信贷产品没有区别。不过在合作模式上,与微粒贷和借呗还是不太一样,滴滴在这款产品上更多扮演的是“导流”和“数据支持”的角色,而真正的风控则由持牌金融机构完成。相比微众和蚂蚁金服在各自产品上较强的把控度,滴滴做的则轻多了。当然,利润空间也会有所压缩。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大龙认为,“目前滴滴海量的用户和流量,已经形成数据闭环,金融是其用户、流量和数据变现的重要途径。而保险、信贷(包括汽车金融)、理财等则是利润率相对较高的业务,开展此类业务是滴滴的必然之举。”
(综合自:好奇心日报、中国企业报)
滴滴出行借款流程
点开“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哈啰出行”等APP,显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钱”;点开“58同城”“美颜相机”等APP,显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钱”……据新华社报道,不少手机APP存在与自身主要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业内专家证实,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近段时间,手机用户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手机APP具备了借贷功能,甚至一些和其主要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APP,比如拍照、办公软件、网约车等等,都纷纷上线了借贷功能。而且,几乎所有可以借钱的APP,都在标榜自己利息低、放款快、额度高,恨不得所有人都去找他们借钱。
多数情况下,个人要想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是很难的,需要各种证明和手续,最后还不一定能够获批。为什么一些手机APP借钱会这么容易?这些APP显然不是在做慈善,一些经不住借贷APP宣传诱惑的人在上面申请借钱以后才发现,“轻松借钱”的背后,可以说套路满满。
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实际上却埋着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当网友按照APP内的要求填写完各种个人信息后,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而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这些具备借贷功能的手机APP,通过各种各样无所不用其极的诱导方式推广自己的借贷业务,势必会导致一些风险意识差,对金融借贷了解不够,同时消费自控能力差的群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后要么是在各个APP之间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应付,要么因为欠款太多无法按时偿还,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每天总是被各种讨债电话所困扰不说,还会影响个人征信,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大麻烦。
手机APP的借款乱象,不能再继续乱下去了。政府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尤其是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要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不能什么APP都可以“轻松借钱”。比如在平台的借贷资质、用户申请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更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发展。
作为手机用户,尤其是那些收入不那么高,花钱又缺乏节制的年轻人,面对各种借贷APP的诱导、营销攻势,更需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定力,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其所谓的无抵押、低利息、放款快,否则一旦陷入其中,必将麻烦缠身。而行业监管部门也不妨定期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滴滴打车怎么贷款(滴滴出行借款流程)":http://www.ljycsb.cn/dkzs/9935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