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家民营银行2022业绩:净利润差距255倍 网商银行不良率最高,下面是新经济观察团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类似于网商贷的贷款
文 | 芳芳 团团君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进入5月份,国内19家民营银行的2022年成绩单已悉数出炉。新经济观察团统计发现,自2014年首家民营微众银行开业以来,各家发展迅速,但行业差距迅速拉大。
2022年,伴随众邦银行的加入,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民营银行已达到4家。而面对疫情反复和经济新常态等因素,各民营银行调整核心战略,多家银行营收、净利润表现不俗。但同时,行业整体增速下滑、业绩分化加剧、不良率抬头、罚单增多等问题也在增加,其中净利润的行业最大差距已经超过255倍。
在行业竞争加剧、监管红利退却之下,中尾部民营银行亟待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1
资产规模:4家进入“千亿俱乐部”,亿联银行增速垫底
随着行业发展提速,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同步扩张,多家加入到“千亿俱乐部”之中。但业内差距进一步拉大,增速更是分化显著。
资产规模上看,2021年,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宁银行早已迈入千亿资产规模阵营。到2022年,“千亿俱乐部”再添新军,众邦银行成为第四家资产规模过千亿元的民营银行。
其中,微众银行背靠腾讯,资产规模扩张最为迅猛,2022年达到4738.62亿元,同比增长8%,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同期网商银行紧随其后,资产规模为4410.89亿元,同比增长3.58%。
同是“千亿俱乐部”成员,苏宁银行、众邦银行与头部两家差距不小,资产规模分别为1077.88亿元和1042.89亿元。不过,众邦银行增速表现突出,接近24%,是四家头部银行中唯一规模增速超过两位数的一家。
而在500-1000亿元的腰部阵营内有7家银行。其中新网银行资产规模848.2亿元,有望进入千亿俱乐部。其后的各家银行资产规模水平则较为均衡,都在500-600亿元左右。
剩余的8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则不足500亿元,表明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头部阵营强者更强,尾部银行迟缓,甚至刚突破百亿规模。例如,裕民银行以176.73亿元的规模位列倒数第一,与微众银行的资产规模有27倍的差距。
从增速上看,各家差距也较大。19家民营银行当中,资产规模增速为两位数的仅为9家,6家为个位数增速,4家为负增长。
其中,两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增速超过40%。最高的新网银行高达48.5%,华通银行紧随其后达到40.48%。而到了增速第三名的温州民商银行,增速就降到了25.53%。
还有一些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甚至不升反降。规模垫底的裕民银行,其2021年规模增速还有41.2%,但2022年大幅降低至1.65%。亿联银行资产规模更同比下滑10%,降幅为19家中最大。而三湘银行、振兴银行的同比增速也为负数。
而作为东北首家民营银行,亿联银行曾发展迅速,但2022年规模增速却垫底。这背后,是该行近年来屡次被罚,投诉量飙升。
今年3月末,因相关行为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则,亿联银行被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开展自律调查。此前的2021年1月,亿联银行因未能建立有效的个人贷款全流程管理机制,被吉林银保监局罚款20万元。2021年4月,因未准确、完整、及时报送个人信用信息等"四宗罪",被央行长春中心支行罚款164.4万元。2022年11月末,因在办理个人经营性贷款过程中,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被罚款140万元。
此外,今年吉林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2022年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亿联银行投诉量1042件,同比增长291.7%,占全部投诉的28.84%,这导致了城市商业银行及民营银行投诉量同比增长95.7%。
整体来看,经过近9年的发展,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不论是头部还是其他银行,整体上增速都在放缓。
对此,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对新经济观察团表示,民营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多数业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头部民营银行发展较好,业务主要是面向个人和小微客户,整体资产规模依然有限。2022年,头部民营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出现下滑,估计是基于业务需求和风险考量,主动调整资产结构的结果。
2
营收表现:两家破百亿,华瑞银行降幅近40%垫底
除了规模分化显著,19家民营银行的业绩差距也在拉大。
营收方面,2022年19家民营银行中,年营收超过百亿元的仅有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两家。但两家头部银行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2022年,微众银行营收突破300亿元,达到353.64亿元,同比增长31.03%。而网商银行已远远落后,营收156.86亿元,尽管增速达到12.82%,但营收已不到微众银行的一半。
19家中,营收超过10亿元的有12家,但营收在30-40亿元的仅有苏宁银行、新网银行、三湘银行和金城银行四家,与头部两家的差距愈加明显。
还有7家银行的营收不足10亿元,末尾的华通银行、裕民银行、客商银行2022年营收水平在5亿元左右,与微众银行的最大差距达到70倍。
营收增速上看,19家中15家营收增速为正,4家负增长。其中,金城银行的营收增速达到146.54%,位居行业第一。华通银行和客商银行紧随其后,营收增速也超过了70%。
而华瑞银行、亿联银行、三湘银行、富民银行的营收增速为负数。其中,华瑞银行营收增速为-39.41%,降幅最大;亿联银行营收增速则为-24%,表现同样惨淡。
3
净利润表现:行业差距超过255倍,仅华瑞银行亏损
净利润方面,仍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两骑绝尘”,二者2022年净利润分别达到89.37亿元和35.38亿元。但同样,两家差距拉大,尽管网商银行净利润增速高达69.1%,但净利润数字已不足微众银行的40%。
除了头部两家,年利润超过10亿元的仅苏宁银行1家;年利润在1亿元-7亿元之间的,有12家,不足亿元的则有4家。而垫底的华通银行净利润0.35亿元,与微众银行近90亿元的净利润差距超过255倍。
华瑞银行则成为民营银行当中唯一的亏损者,税后净亏损3.41亿元。
增速方面,4家取得超过100%的净利润增速。
其中,2022年金城银行净利润增速接近900%,大幅领先其他同行。据了解,金城银行在2020年8月引入三六零作为第一大股东后,展开新的战略调整,将“数字化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核心战略,各项经营指标由弱转强,服微助实提质增效。从2022年经营状况来看,虽与头部银行仍有差距,但金城银行新战略启动后收效颇丰。
而华通银行2022年净利润增幅也有573.08%。据悉,华通银行聚焦回归本地市场、完善普惠金融专业机制,并组建零售地推和直销团队,增强小微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而该行也是继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之后的第三家完整采用分布式互联网技术的民营银行。
此外,振兴银行和客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分别达到123.39%和153.7%,十分亮眼。
不过,有5银行出现净利润下滑,分别是新网银行、蓝海银行、三湘银行、裕民银行和华瑞银行。其中新网银行作为有望冲击“千亿俱乐部”的成员,2022年净利润却下滑25.84%。
而净利润降幅最大的,是唯一的亏损者华瑞银行,降幅高达252.46%。
据了解,华瑞银行是首批开业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曾经一度风光。但2017年-202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2.53亿元、3.27亿元、2.68亿元、2.03亿元和2.23亿元,相应增速分别为78.17%、29.25%、-18.04%、-24.25%和9.85%,存在大幅波动。
同样,近几年华瑞银行多次被罚。2022年11月16日,华瑞银行因流动资金贷款管理违规等三项问题,被上海银保监局责令改正,并处115万元罚款。2021年11月,华瑞银行因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等违法违规行为,被责令改正并处罚款30万元。2021年9月,该行又因“未严格监督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情况”等11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没超520万元。
4
资产质量:网商银行不良率最高,客商银行最低
除了业绩增速放缓,2022年,受疫情等大环境影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客群的民营银行的资产质量遭遇冲击,不良率上升。
2022年,19家民营银行中,网商银行以1.94%的不良贷款率“拔得头筹”,华瑞银行1.86%位居第二,新网银行1.73%的不良率位居第三。
背靠阿里的网商银行,一直与微众银行同处行业头部。但近年来,网商银行除了在营收、净利层面逐渐与微众银行拉开距离,不良率也增长明显。
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集不良贷款率为1.71%,但网商银行高出平均线0.23个百分点。
不过,不良贷款率的飞涨,或许与网商银行主要发力普惠市场有关。
根据2022年财报,网商银行自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小微客户数超过5000万,其中当年新增贷款客户中,有八成以上为首次在商业银行取得经营性贷款。而网商银行重点发力对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区域。此举为普惠金融打开了市场,但同时,网商银行也不得不面对贷款业务的风险指数增加。
当然,业内大部分同行也存在类似问题,加上成立时间的累积,不良贷款率上涨。其中中关村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57%,同比上涨0.74个百分点,增长量居于行业首位;裕民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24%,同比上涨0.7个百分点。此外,新网银行上涨0.68个百分点,锡商银行上涨0.48个百分点、客商银行上涨0.42个百分点。
而苏宁银行、华通银行、锡商银行、客商银行4家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其中成立时间较短的客商银行仅为0.46%。亿联银行、三湘银行、蓝海银行、振兴银行、苏宁银行、华通银行和民商银行等7家银行的不良率均有所下降。
从行业来看,进入2023年,民营银行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基于自身定位和合规发展,走出差异化的创新金融道路,是摆在每一家银行面前的难题。
对于民营银行的未来发展,于百程表示,民营银行受制于网点限制,同时客群也更加小而分散,无法倚重传统的线下展业方式,因此,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数字化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来进行业务创新。
于百程认为,目前看,基于消费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民营银行提升业务数字化能力,深入消费和产业场景,把自身打造成开放平台,做场景、传统银行等参与者之间的连接器模式,是一条比较期待的发展路径。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网商贷类似的借贷平台
来源:十字财经
文 | 李意安
民营银行自试点启动至今,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近日,金融时报发布《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报告》称,尽管有部分民营银行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各项指标数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其中尤以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增速最为突出。
作为首批开业的民营银行,因为分别背靠阿里和腾讯,自成立以来,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的命运就一直被持续关注和比较。
但事实上,作为民营银行的双子星,网商和微众的发展路径所折射的不仅仅是阿里、腾讯的瑜亮之争,也是小微金融和消费金融的业态起伏。
细品网商和微众两家银行的名字,就可以感知其定位的不同,前者专注“商”,后者则服务于“众”。
1
民营银行双子星
3月5日,网商银行召开董事会。董事会期间传出高管人事变动消息,除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将接任井贤栋成为网商银行董事长以外,网商银行原副行长金晓龙据传将升任网商银行行长,原行长黄浩则会在蚂蚁金服体系内担任更高的职位。
虽然,上述安排仍需等待监管部门的正式批复,某种程度而言,网商银行的人事变动与其业务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即将升任网商银行行长的金晓龙曾任平安银行小企业金融事业部及网络金融事业部总裁、现金管理部总经理、深圳发展银行现金管理部总经理等职位。2017年3月加盟网商银行担任副行长以来,网商银行在小微领域跑马圈地速度惊人,这与金晓龙过往丰富的小企业服务经验不无关系。
去年6月,网商银行成立三周年大会曾宣布,提前2年完成了第一阶段目标,服务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000万,今年3月1日,金晓龙透露,目前,网商银行与超过400家金融机构实现合作,已服务超过1500万家小微企业。同时,还给自己加了一个新的KPI:3年内让全国的路边摊都能贷到款。
可以想见,随着金晓龙升任行长,这个KPI或将成为网商银行下一步最重要的攻坚目标。
虽然微众银行也有小微企业服务,但根据微众银行方面公布的数据来看,小微业务的上线时间是2017年,到2018年12月也仅仅服务了34万户小微企业。微众银行真正聚焦的业务核心依旧是为个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业务。
微众银行瞄准的是无抵押消费金融市场,虽然也有小微企业贷、微车贷等贷款穿品,但核心产品“微粒贷”无论在规模还是利润贡献占比上都占据了微众银行整体业务的主流。
基于微信生态的微粒贷天生坐拥微信的流量入口,一方面他让微粒贷拥有了海量的C端数据作为精准获客和风控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也吸引了批量的金融机构蜂拥而至,与微粒贷合作,以联合贷的形式撬动杠杆,将规模做大。
2018年报尚未出炉,最新的公开数据是,截至2017年底,微众银行已经累计向1200万人放贷8700亿元。
这是微众银行过去四年多的发展脉络。
2
暗搓搓的较量
以眼下的发展态势来看,网商银行可能选择了更难走的一条路。
事实上,在传统银行业务中,小微金融和消费金融虽然都属于零售银行的范畴体系,但两者背后的产品思路和风控逻辑却有着很大差别。
一方面,消费信贷的利率平均都要比经营性贷款利率要高,从其产品端显示的数据大致可以统计出,微众的年化利率平均在14%-18%,网商银行在12%左右。
另一方面,从成本的角度来考量,小微企业贷款存在获客难度大、成本高、利润薄、收益低等特点,为触达到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不但需要在产品、系统、技术、风控等层面修炼自身内功,也需要对一些产业合作方进行外延扶持,比如对一些isv(独立开发商)给予渠道分佣等激励。随着商户拓展的不断提速,让利小微企业和扶持产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势必会压缩一部分利润空间。从网商银行方面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网商给到小微企业的平均贷款利率就较2017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
当然,微众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并非只有微粒贷,微众银行也有小微企业贷、微车贷,但这两款产品仅仅在微众银行的APP上体现,流量成本略高,但在整体业务中占比不高,因此总体成本可控。微粒贷基于微信生态的九宫格页面中,先天的流量优势给微粒贷注入的能量,使得微粒贷迄今为止在微众银行的整体业务贡献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因此,整体而言,相较网商银行,微众成本优势明显。
虽然2018年年报数据尚未出炉,但就2017年的历史数据来看,在营收、利润、放贷规模等业绩数据的表现确实逊于微众银行。但事实上,互联网银行因为经营业态基于互联网,其评判标准与传统银行不尽相同,尤其是对于这两家背景特殊的银行而言,仅以业绩论英雄未免过于单纯了。
由于根植于不同的基因,两家银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极为不同的组织形态。
网商银行是由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前身是阿里小贷,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自始至终,网商银行都根植于蚂蚁金服的服务体系。从成立开始,网商银行就明确只服务贷款需求1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群体。凭借此前服务B端的数据沉淀和技术积累,网商银行在小微金融方面拥有天然的数据和技术优势。伴随着移动支付在线下的跑马圈地,网商银行的服务对象则从线上网商进一步拓展至线下码商,甚至是三农用户。在这过程中,蚂蚁金服运作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互联网特征,每一阶段的目标制定都以服务的小微企业数为导向,对服务客户数等规模数据的关注度似乎超过盈利本身。
而微众银行仅仅是腾讯金融版图中的一块拼图。在腾讯的金融版图中,还有微信支付、财付通、理财通、微保、区块链等等。腾讯一直没有建立金融业务的独立事业群,也没有统一品牌。腾讯总裁刘炽平曾坦言,金融是个专业度非常高的领域,腾讯对此有一颗非常敬畏的心,对于腾讯的金融科技未来要如何去发展,腾讯自己也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各项金融业务独立发展被视作是腾讯的一种战略选择。
然而,更紧凑的业务结构下,网商银行在蚂蚁金服体系中展现出的协同性确实远强于微众银行之于腾讯体系。
首先,网商银行服务B端的能力叠加蚂蚁金服体系内的支付宝、花呗、借呗、芝麻信用等C端服务的产品,让蚂蚁金服的服务弹性大大增加。曾有蚂蚁内部人士向十字财经形容“希望对B端而言,蚂蚁金服提供的产品就像乐高的积木一样,按照他们的需求任意组合、无缝适配”。而这也意味着,网商银行相当程度的业务贡献体现在蚂蚁金服体系内。
其次,来自蚂蚁金服各个产品矩阵积累的大数据能够进一步丰富风控模型,这位为网商服务的小微业务提供了更好的风控依据。“服务3000万小微商户,覆盖到路边小摊贩”本意味着市场将进一步下沉,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风险。金晓龙之所以敢如此放话,这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源自十字财经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类似于网商贷的贷款(网商贷类似的借贷平台)":http://www.ljycsb.cn/dkzs/985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