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注销潮!地方小贷公司能否走出“消亡怪圈”?,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三亚正规小额贷款公司
地方小贷注销潮再起。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近日接连取消8家小贷公司的试点资格。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江西、安徽、江苏、湖南、内蒙古、海南、吉林多地金融监管局累计取消几十家小贷公司的试点资格。
行业专家指出,受经济形势和自身能力、展业范围限制的影响,在外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地方小贷机构近几年生存压力较大,整体数量和规模呈下滑态势。地方小贷机构想要存续要着眼于股东和团队能影响到的资源,做精做实,同时积极与银行对接,解决一些小微企业融资落地的问题。
批量消亡今年以来,地方小贷机构正加速消亡。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近日通报,驻马店市驿城区银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上蔡县驿都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确山县金桥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郑州市管城区合晟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偃师市恒顺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栾川县国凯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洛阳经济开发区民兴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洛阳经济开发区强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已经超过6个月无正当理由自行停业、连续3个月未按监管要求报送数据信息,根据相关规定,拟取消上述8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
河南8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将被取消是今年地方小贷消亡的缩影。记者了解到,今年初,江西、安徽、江苏三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接连披露取消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名单,一次性要求27家小贷公司退出市场。
今年6月,内蒙古地方金融协会官网公示:阿荣旗利民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科左中旗福源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科左中旗合生元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克什克腾旗农丰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市红山区大洲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市红山区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被取消经营资格。
同样在6月,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要求湘乡市新湘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常德市澧县银鑫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常德市鼎城区华丰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汝城县锦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江华瑶族自治县华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麻阳苗族自治县富源农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津市市金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常德市鑫达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醴陵银隆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张家界市永定区胜源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岳阳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金港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成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停业整改。
随后的7月,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拟取消海南中宇慧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资顺(三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资邦(三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海南神州数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海南银恒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试点资格。
按人民银行统计口径,《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了2015年上半年至今(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小贷数据发现,全国小贷机构从8951家逐年递减至6150家,从业人员也从114017人跌至59733人,而贷款余额较三年前有所回升,但仍不及2015年上半年的9594.16亿元。
出路何在从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来看,身份属性定位不明、区域监管的分化与限制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点问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服务能力。近年来,愈加严格的行业监管也压缩着小贷公司的生存和展业空间。
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地方小贷公司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经济下行,信贷风险加大,小贷公司的业务很难开展;二是小贷公司的股东多数是民营企业,自身资金链吃紧,对外放贷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主动性,要把资金撤回;三是一部分小贷公司经营不善,不良贷款很高,本身不够专业,自然被市场淘汰。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地方小贷公司业务普遍立足地方,一方面受当地经济波动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因而近几年生存压力较大,整体数量和规模呈下滑态势。
“大量地方小贷公司股东背景一般,从外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导致其只能以自有资金放款,甚至还有很多小贷公司没有实质经营,一些企业利用小贷公司从事高利贷业务,这也对行业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地方监管部门倾向于清退一批小贷公司,也是为了控制小贷行业的负面影响。
对于传统小贷机构,嵇少峰建议,一是要着眼于股东和团队能影响到的资源,做精做实,这是一种常规的打法;二是要谋求多区域小贷公司的合作,持牌小贷合作形成统一、批量的场景来落地执行,同时要做银行的“助贷”,帮助银行解决一些小微企业融资落地的问题。
王诗强表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小贷公司一定要积极求变。一方面,小贷公司要积极与头部智能风控企业合作,尽快加强风险控制水平,降低贷款逾期率,控制营业成本,保持企业盈利;另一方面,小贷公司要积极与监管沟通,定期向监管报送数据,争取政策支持;此外,小贷公司要积极与银行对接,争取从银行获取资金。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良好的风控能力,小贷公司才能做大做强。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小额借钱1000到5000
来源:北京日报
网上找的维修师傅做卫生间防水,打了两个小孔注胶,340元一斤的胶最后用了40多斤要收上万块;空调加氟,上门费、维修费、加氟费一共收了5000多元,都可以买一台新空调了……房子住了几年、家里的电器用过几年,难免都会闹个“毛病”,找人上门维修,是很多家庭日常生活中都会用上的服务,但一些维修方利用消费者对维修知识的一窍不通,小病大修、坐地起价,怎么修、花多少钱“全凭自己一张嘴”,让市民吃了不少哑巴亏。
维修收费,为何这么乱?有没有办法治?
乱象1
花了1600元 抽油烟机还没修好
修个抽油烟机花了1600元,关键是还没有修好,这让李飞十分郁闷。
今年3月份,他发现家里用了多年的油烟机老是排烟不畅,于是在“58同城”上找了一家家电维修公司。维修师傅上门查看后,说是排烟管道有问题,需要拓宽排烟口,要收300元人工费。没等李飞多说什么,师傅就拿出了一根新的排烟管,快速给安上了。“材料费和安装费900元。我再给装一个止逆阀吧。”“这是干吗用的?”李飞不解。“耐高温的,能防返味、防油烟,现在新装的油烟机都装这个。”
李飞没再说什么,可最后一算,所有的费用加起来一共要1600元。维修师傅走后,李飞上网一查,排烟管一个不过二三十元,止逆阀最贵的才100元。更让李飞不快的是,没用两天,抽油烟机又不能正常使用了,“这不是修了个寂寞吗?我这1600块钱是打了水漂了。”
不甘心的李飞找了58同城投诉,客服说会再派人去修,但迟迟没后续,李飞又跟维修师傅联系,对方却只答应给自己退200元。李飞只得拨打12345热线,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进行处理,最终58同城同意赔付1000元。
记者调查
平台准入门槛低 发布维修信息不需任何手续
家电维修,其实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老问题。记者发现,许多市民在寻找官方售后渠道这第一步就上当了。
有的市民本来想找官方电话,但在网上一搜,就出现了许多推荐。这是因为有的维修企业为了接业务,花钱在搜索平台打广告,花费越多排名越靠前。导致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冒充官方品牌维修服务的“假售后”甚至“假网站”。
还有的平台上混入不少资质不一的维修公司和师傅。记者体验发现,在58平台上发布一条维修信息十分简单,不需要任何手续、资质,只需进行简单描述,添加照片,填入地址、个人联系方式,一条信息1分钟就可以对外发布了,市场准入毫无门槛可言。“您还可以加入会员,我们给推荐到显眼位置。”客服直言。
追问
售后服务“正规军”怎么找?
“家电维修服务,目前没有从业门槛。”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理事会主席团主席郭赤兵提醒,消费者如需售后服务可以找生产或销售企业官网、找原购机发票提供的官方设置的客服电话,或企业微信公众号和APP上的联系方式。“如果实在不知道官方电话,还可以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协网站查询,也可以直接到门店问询。不要用搜索引擎、商务服务查号台自行查找。”
记者登录中消协官网,发现首页专门设置了企业售后服务电话“查验宝”。中消协相关人士称,目前已收录了数十个家电品牌的售后维修电话、网址和厂商地址,主要涉及消费者维修需求较大的抽油烟机、灶具、热水器、空调等产品。消费者输入自己需要的品牌即可查询到维修“正规军”。
乱象2
空调加个氟 预报价和实收价差出好几千
这几天高温,小宋却发现家里的两台格力空调不制冷了,他通过网上一查,可能是氟利昂不足。于是,通过百度搜索联系了一家家电维修服务公司,联系上对方,对方表示“修起来不贵,五六十块钱”。该公司随即派师傅上门维修。
“总共多少钱?”小宋问师傅。但师傅围着空调转了两圈说:“修了之后才知道。”
过了半小时,氟利昂全部加完了,“你试试吧,应该好使了。”小宋一试,的确能吹出冷风了,但师傅报出的价格让他大吃一惊。
“上门费、维修费和加氟费一共5160元。”原来,平台所说的“五六十块钱”,只是一个压力单位氟利昂的价格。“早知道要这样多的钱就不修了,直接买新的,才多几百块。”小宋不甘心,找来空调说明书,按照上面的电话打过去。“结果官方客服跟我说,加氟不要钱。”
小宋又仔细看了一下维修师傅给的发票,对方是一家名叫“中意家电维修中心”的公司。觉得上当受骗的小宋拨打了12345投诉。经市场监管部门调解,最终,该公司给小宋退款3000元。
记者调查
计价标准不统一 维修人员钻空子
收费不合理,一直是消费者投诉家电维修的主要原因,存在的问题涉及“漫天要价”、实际收费高于市场价等。除了维修,安装也是乱收费的“重灾区”。
比如安装燃气热水器,很多时候商家承诺免费送货安装,但实际还是收取费用。因为商家所指的“免费安装”只是将燃气热水器装到墙上而已,并不提供供水管连接件和排气管件的费用。一般安装结束后,师傅才会说他们使用了哪些零部件,杂七杂八的费用加在一起就需要好几百块。
安装和维修到底能不能明码标价?“一些大的品牌会有收费明细,哪个项目收费多少,但一些小商家就啥也没有了,基本上说啥就是啥了。”不少市民坦言。
记者发现,许多市民因为不懂技术,对产品存在什么样的技术问题,是该修还是该换,零件是不是真的坏了,往往不清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容易处于弱势地位。另外,许多维修和安装项目存在计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比如是按单位还是按量收费,市民无从查验,就会有维修人员钻空子。
追问
有没有明码标价的收费标准
郭赤兵表示,《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规定,家电维修经营者不得虚列、夸大、伪造维修服务项目或内容,不得虚报故障部件,故意替换性能正常的部件等;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
“在实际消费中,消费者可以要求企业和服务人员提前出示服务价目表和零配件耗材价格手册,可以是电子版,但要有企业认证或盖章,供消费者知情并自主选择。”郭赤兵说。
乱象3
卫生间防漏猛用料 补个胶花了一万多
在家电维修中,疏通下水道的套路也不少。詹晶住在丰台一个老小区,家里的下水道下水不畅了。于是她通过百度平台搜索找了一位维修师傅,对方说100元就行,情况复杂再另外加钱。师傅来了之后先试水,没有堵塞,但是又说下水有回音,里边有东西,然后用机器捣鼓了几下,说杂质通不下去,必须得用下水道溶解剂。
“1斤120元,能溶解掉水泥块类的杂质,但具体用多少不知道。师傅倒了一次,我就提出疑问,下水道没有不通,这不都流走了吗,但师傅说会在弯口存留。”詹晶想着倒一次,溶解一下应该差不多了,然后师傅让她去找软管,冲水用。等詹晶拿软管回来,1桶10斤装的溶解剂已经用了5斤,冲了几次水,师傅说通下去了,收费700元。“几分钟,大几百就没了。到底用多少料都是师傅说了算,说多少就是多少。”詹晶最后砍价到660元,“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一定留个心眼儿。”
相比詹晶,葛霞就没那么幸运了。前不久,为了修理卫生间的漏水问题,她花了上万元。
“楼下反映我们家卫生间总漏水,我们就在淘宝搜索卫生间防漏,搜完没一会儿,微信平台就推了好几个免拆防漏专业服务微信广告,还说提供免费检测。”着急维修的葛霞便联系了,上门后,师傅拿出一个检测仪器,说有两个漏点,“要补胶,每斤340元。”
葛霞便问需要多少钱,但师傅只说“根据情况”。说完就开始动手了,师傅打了两个小孔。“估计也就最多1000元。”葛霞心想。没想到,师傅拿出两个大桶,共70斤胶,最后施工完竟然用了40多斤,要收一万多。葛霞这才意识到上了当,“我一个女孩在家,也不敢当场理论。”等师傅离开,葛霞马上报警,随后还打了12315、12345,但到现在仍未解决。
记者调查
监管缺失 极易被“李鬼”钻空子
据悉,目前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家电的安装费用,一些消费者也不清楚各品牌的安装收费指导标准,加之监管机制缺失,极易造成安装维修“钻空子”的可能。
记者采访发现,在服务中,有的市民觉得遭遇了欺诈,便向公司申请退款,但售后进展却十分缓慢。有的互联网维修服务平台因为注册地并不在北京,导致售后进程缓慢,还有的公司未在注册地址经营,监管部门只能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等待后续处理。
追问
消费者如何有效维权?
不少网友在投诉平台上留言,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对家电安装维修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尽到事先审核义务,如维修商和维修人员是否具备资质、维修水平是否达标。若因此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平台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此,郭赤兵也特别提醒,消费者在服务过程中可以进行监督。“包括对上门服务人员企业和个人资质要查询确认,要求维修服务方案合理规范,收费前要出示收费价目表和备件耗材价格手册。完成服务要经用户确认,让对方提供服务工单、清单凭证等,完成收费要提供规范的发票。”郭赤兵说,要注意保存证据,万一出现问题,与维修平台沟通要求反馈处理,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者以报警、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三亚正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借钱1000到5000)":http://www.ljycsb.cn/dkzs/9840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