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拼经济开新局⑦|新活水,精滴灌,下面是南方plus客户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东莞急需用钱小额贷款
开栏语:
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擘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探寻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底气和潜力,岁末年初,南方+东莞频道多路记者深入一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五外联动”、重大项目建设、促消费、强创新、活金融等角度出发,看东莞如何拼经济开新局。
近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近期多个重要会议的高频词。
金融与实体经济总是相伴而行。从“制造业立市”到“制造业当家”,东莞市金融部门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推动金融资源与制造业有效对接,全力支持稳经济——去年全市存款增速全省第一、贷款增速珠三角第二、存贷款增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上市企业增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二。
为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制造业深度和广度的路径,东莞出台《强化金融服务 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通过个转企”“小升规”、支持“育高企”“企转精”、加速“规转股”“股上市”等多维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切实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新经济赛道谋划新金融服务,为新产融逻辑设计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全力助推东莞建设成为科创制造强市。
《实施意见》还勾画出未来两年东莞金融的发展蓝图,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贷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 3000亿元大关,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年均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120 家,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45%,全部镇街实现上市企业破零,登记备案基金超400等工作目标。
对初创期企业:
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蓝绿兄弟手机OPPO、vivo,内衣翘楚都市丽人,风靡全国的傻二哥食品……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莞商莞企,均是从草根企业、小微企业成长为全球工厂,乃至货通全世界。
然而企业初创期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弱、自有资金不足、盈利水平低、规模小、信息不完善等问题,让不少金融机构望而却步。根据央行统计,小微企业平均要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第一次获得贷款,而小微企业要熬过平均3年的死亡期后,才容易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在东莞突出制造业当家的背景下,大量灵活创新的中小企业,是确保东莞制造业产业链稳定的关键。以“一切围绕企业、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企业”的宗旨,针对初创期企业,《实施意见》推出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用好货币信贷支持政策,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推动数字赋能和产品创新,深化银保担联动合作,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东莞市金融工作据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目的是促进规下小微企业向规上企业转变,推动东莞工业经济的“隐形”增量向“显性”增量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定心丸也是大礼包。
银行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中小企业也能办大事这一点,探索各类金融产品、便企举措帮扶企业。比如,东莞农商银行推出批量“政策担保贷”业务、加大“无还本续贷”支持力度、提供“小额创业贷”免息支持、推出了“稳业贷”“科保贷”“优企贷”“超抵快贷”“青创贷”等一系列普惠特色产品,其中“小额创业贷”是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初创型小微企业,贷款期限最长达3年,正常借款期内企业无需支付利息;东莞银行对于部分创型企业,结合外部投资机构投资情况,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东莞市科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收费费率最低降至1%,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成本最低降至0.75%,联合东莞银行和平安银行东莞分行推出批量化担保产品……
初创企业负责人王惠莲在2021年5月开设东莞市虎门君安健康咨询服务部,主要从事健康咨询服务、日用品销售等。但受疫情持续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增大,面临资金链紧张的窘困。正在王惠莲着急上火之时,东莞农商银行为其送来“创业贷优惠包”,授信财政全额贴息的30万元贷款,降低其融资成本,进一步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
金融的精准滴灌,让中小微企业跨越“金融鸿沟”,实现信贷投放以“量增”带动“面扩”和“价降”。截至2022年12月末,东莞农商银行累计再贷款规模达87.95亿元,累计投放超290.87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东莞银行累放普惠贷款利率为4.63%,较年初降低0.28个百分点;科创担保已累计为162家企业降费超1870万元,累计为718家企业提供165.48亿的担保服务,促进新增就业超过12.42万人,累计完成批量担保业务62笔,涉及企业57家,发生额12054.59万元,同比增长1289%。
对成长期企业:
强化金融服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力
在制造业转型换挡的关键时期的东莞,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星罗棋布,坐拥110家“小巨人”企业、9000多家高企、7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一起筑牢东莞经济发展的根本底色和底盘,奠定了东莞制造业发展的厚实家底。
但是科创类企业难免会遇到“成长的烦恼”,虽然吸纳就业、推动创新、增强活力方面特点显著,但是由于资产少、风险高,容易遭遇融资的“隐形门槛”,培育不得当也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强化金融服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力。发挥创投机构的资本引领作用,加大科技贷款投放力度,创新推广“投贷担联动”融资模式,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圈,提供综合性保险保障。在全力拼经济的关键时刻,这对科技类的中小微企业来说,这是成长的定心丸。
作为传感产品这一细分领域的生产商,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思谷)披荆斩棘,在10年发展中,已经成长为传感器这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在行业内全球排名第三,而且是国内唯一可替代西门子等国外品牌的智能感知产品供应商。也正是这样的内功和底气,获得众多银行的青睐,其中东莞建行为其放款500万元。
“建行的创新服务能力和系统先进性真不错!几张专利纸就能换来银行的贷款。”广东思谷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银企合作,银企关系更加密切,后续将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
这并不是个案。为了强化金融服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力,东莞金融机构各出奇招,探索将知识产权质押作为推进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抓手,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让企业在科技金融赛道中修炼内功。
解决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问题,政府有为的手也发挥作用。去年,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莞科创集团、东莞工行联合签署培育发展东莞市“专精特新”企业客群专属融资服务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市政银企联动机制,共同推出从2022年至2026年为期5年,以“投贷担联动”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客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股权+债权”金融服务。
广东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企业因订单量增加,急需资金用于采购原材料,东莞工行在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第一时间制定线上“科技贷”融资服务方案,以最快速度为企业审批办理了500万元科技贷,方便企业根据用款需求,自主通过网上银行随借随还。
同年,科创担保联合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市交投集团,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产品。目前,科创担保作为基础资产保证人的东莞市首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已于9月28日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完成发行,顺利为东莞14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供融资共1.93亿元,发行利率创下了全国同类型产品的新低记录。
作为市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东莞金控集团积极打造覆盖VC/PE、产业投资等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千亿级基金群,通过管理的战略基金、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加大对全市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投资支持力度。
如战略基金首支市场化子基金勤合基金已正式进入运作,基金重点布局东莞地区或招商项目落户东莞;新增设立及遴选清水湾二期基金、广发信德基金、生益君度基金三只子基金,对本土支柱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强大的资本动能,提高提高产业母基金的资金使用效率;以股权投资为手段,加大对博迈医疗、先知大数据、长工微电子、东博智能、汇乐技术等半导体行业、高端装备行业、医疗器械等领域企业的帮扶。
在多方合力下,随着银行对于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的认知在不断提高,帮助企业迅速将“知产”快速转化为“资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对成熟期企业:
持续扩容升级资本市场“东莞板块”
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广东鸿铭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敲钟上市,东莞“上市板块”再次扩容。同时东莞在角逐资本市场的征程中交出了答卷,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东莞共新增12家A股上市公司,数量创下历年新高。
上市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不仅影响科技创新,又关乎产业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如今东莞境内外上市公司增至7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达57家,数量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已过会企业6家,申报上市材料在审企业7家,广东证监局辅导备案企业28家,在审和辅导企业数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上市后备企业303家,形成良好的后备上市企业梯次结构。很难想象,东莞上市板块曾经出现近十年的真空期,在1998年至2009年间没有一家企业上市。
为何东莞上市企业数量在短短数年间实现快速增长?这与东莞的“推动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鲲鹏计划”有关。
坐拥大量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改革提速的背景下,东莞如何为上市企业提质增效仍然是城中话题。《实施意见》提出持续壮大资本市场“东莞板块”的同时,重点提出促进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促进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发行债券融资、防范处置上市企业风险等形式,推动上市企业引领产业升级。
《实施意见》的出台表明了东莞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度再上新台阶,为东莞实现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一番,为上市板块扩容升级筑起坚实基础。
随着全国新一轮“拼经济”浪潮席卷而来,东莞意识到利用资本市场作为武器做强做大制造业的“家底”,政府、企业、协会如今积极联手吹响城市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号角。
今年1月,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举行了第四批“结对共进”企业签约仪式。“结对共进”由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组织发起,组织有意愿的上市企业与优质拟上市企业一对一结对子,以“传帮带”等方式,解决拟上市企业在筹划上市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截至目前,共签约4批40对企业。
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林海川表示,得益于东莞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东莞板块”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集聚效应和影响力逐渐显现。接下来,协会将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做强做大资本市场“东莞板块”,助力东莞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内券商龙头之一,东莞证券积极发挥券商职能,培育东莞上市后备企业,以实际行动积极助力东莞企业复工复产、实现跳跃式发展。2021至2022年期间,东莞证券累计申报鸿铭股份、汇成真空、力王股份、百味佳、汉维科技、长联科技6家东莞地区IPO项目,成功保荐生益电子、博力威、怡合达、鸿铭股份、汉维科技5家东莞企业上市,合计募集资金38.87亿元。
科创集团更是通过“天使+VC+PE+定增”全生命周期产品矩阵,加大本土投资力度,创建股权投资科创生态圈。一方面,在东莞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超9.7亿元,全力支持了位于松山湖、塘厦、东城、寮步、东坑、厚街、茶山、常平、万江、望牛墩等10个镇街30家东莞本土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撬动国有平台引导作用,携手启赋资本、达晨资本等头部机构共同投资烨嘉光电、乐生智能等多个本土项目,通过为企业引入投资资金、国开行资金合作计划、上下游产业资源等多种方式,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奔向资本市场。
积极稳妥防范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是东莞构建高质量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面对新冠疫情及国内外市场形势不明朗等影响,不少上市企业承压、亟待纾困,东莞向上市企业传递稳增长、稳预期的信心,帮助企业提高发展质量,有效防范相关风险。
今年1月6日,东莞召开全市重点上市企业座谈会,向广大企业家、社会各界传递政企携手奋进的信心与决心。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在会上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强化要素支撑,更好满足企业上市发展需求,让企业及企业员工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了帮扶上市企业渡难关,东莞金控为其送出纾困“及时雨”。当某高端装备制造上市企业一度受困于大股东股票质押债务风险,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企业账户多次被金融机构冻结,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危机。东莞金控通过纾困基金的资金支持,为大股东赢得时间完成债权人协调工作,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厘清公司治理结构,完成了业务转型,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上市企业质与量双升将为东莞“制造业当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政策支持下,相信“东莞板块”将继续持续扩容升级,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策划】郭文君
【撰写】叶永茵
【摄影】孙俊杰 黄伟兴
【作者】 叶永茵;孙俊杰;黄伟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小额借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集意见的截止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近1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征求意见稿共七章四十三条,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经营范围、公司准入门槛等内容作出了规范。
“叫停”跨省业务开展
近几年,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风生水起”。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市场对小额借贷的需求,线上开展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运而生。而后,BAT等互联网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加速在网络小额贷款领域布局,并成为头部企业。
水涨船高之下,潜在的风险逐步显现。与传统小贷不同,网络小贷突破了地域限制,向全国互联网用户提供贷款,加之后期“现金贷”乱象的出现,2017年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整治办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叫停了网络小贷牌照的发放。而当时市场上共有网络小贷牌照249张,其中完成工商注册的229张,已过公示期但尚未完成工商注册的网络小贷牌照20张。
翻看此次的征求意见稿,监管部门首先明确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运用互联网平台积累的客户经营、网络消费、网络交易等内生数据信息以及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的其他数据信息,分析评定借款客户信用风险,确定贷款方式和额度,并在线上完成贷款申请、风险审核、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和贷款回收等流程的小额贷款业务。”
在近期召开的一次线上会议上, 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孙扬表示,对网络小贷业务的定义将促使小贷业务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事实上,目前一些公司开展网络小贷业务只能做到部分流程的线上化,例如风险审批和贷款回收这些环节是在线下完成的,有的公司甚至连线上客服都没有。
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对极个别小额贷款公司需要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审查批准、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
相比线上全流程业务的开展,这条要求将把网络小贷公司推向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只能在注册地所在的省内开展业务,如果想要跨省开展业务,就要通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
如果正式出台的新规保留了这条内容,那么接下来,许多人的目光都会聚焦到一处,关注哪些企业能拿到跨省展业的这张“入场券”。
孙扬认为,通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批并不简单,监管部门可能会开展实地的“尽调”(尽职调查),企业想要跨省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甚至是向全国展业,如果没有一定的风控能力和科学的管理能力,顶层监管部门肯定不会考虑批准。
更引人关注的是,征求意见稿对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设定了10亿元的门槛,跨省开展业务的公司为50亿元,且对注册资本的要求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资本金的要求会让资本并不雄厚的网络小贷公司退出历史舞台。”孙扬认为,这也是为了提高小贷公司的抵御风险能力。
事实上,过去对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和监管一直落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身上,一些地区对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虽然高于传统小额贷款公司,但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不高,有的只有5亿元。有媒体统计过,目前,全国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50亿元的,不超过5家。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看来,5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门槛给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批跨省业务提供了一个硬性指标。但长期来看,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跨省业务的审批会有相关的标准或是细则出台。
他认为,如何确定网络小贷业务的开展是否限制在省内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因网络小贷业务的贷款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个人,个人的社会流动性很大,凭哪些信息去判断其是在省内开展的业务,对借款人的户籍、手机号、抵押担保物等如何核实,这些现实问题值得各地监管部门深思。
新规将掀起风控基础完善的浪潮
征求意见稿要求,互联网平台运营主体的注册地与该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地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
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注册地和其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地分在两省,这给监管带来了一定困难,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要求有助于改变监管“两张皮”的现状。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注册地的调整并不容易,这涉及整个公司的运作、人员和场地的变动,也意味着企业将投入更多成本。
征求意见稿还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提出了要求,如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方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在孙扬看来,个人贷款金额的限制对业务的开展影响并不大,但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许多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都在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其单笔借款额度往往不低于100万元,有的甚至接近上千万元。
“网络小贷公司未来只能做供应链末端的分销商,100万元以上的供应链金融贷款业务可能通过助贷的方式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放款。”孙扬认为,征求意见稿通过限制放贷的资金额度,进一步使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向低收入个人、小微企业开展借款业务,回归“普惠金融”的本质。
此外,对于单笔联合贷款,征求意见稿要求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在孙扬看来,网络小贷公司虽然有资本金,但放贷主要靠银行提供的资金,在一些场景的联合贷款中,有的头部小贷公司出资比例仅为1%,现在提升联合贷款的金额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对风控的重视程度,会推动其做好风控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要求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参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或控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禁止委托他人或接受他人委托持有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权。
现在有的互联网巨头控股的小额贷款公司不止一家,按照这一要求,需要关闭手里多余的公司,或者稀释股份由控股变参股,但这也相应地会降低互联网贷款的业务量。
在孙扬看来,禁止委托他人或接受他人委托持有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股权的要求,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股权做穿透式监管。未来,无论是地方监管部门还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都将重点监控小贷公司的股权结构。
因此,有行业人士担忧,对网络小贷业务开展的一系列要求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企业的估值和上市。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看来,征求意见稿中的要求对头部平台的影响比较大。
孙扬认为,新规对于一直在省内开展业务的中小型网络小贷公司反倒是一个机遇。这些机构的消费贷款量不大,随着大型网络小贷公司业务量的下降,地方银行会考虑把资金转向中小型公司,但也提高了对中小型网络小贷公司的技术风控能力的要求,“中小型网络小贷要加紧升级风控和金融科技系统,加大对省内区域市场的场景渗透,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大幅度增长。”
转战消费金融是最好的出路吗
有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担心,只能开展省内业务,是否未来将和本地传统小贷公司“分食”同一块蛋糕。
在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看来,表面上看,省内业务会形成线上和线下的竞争,但网络小贷有更加开放的生态体系,两者可能会争夺优质资产,但两者之间不会直接厮杀。
尹振涛认为,在省内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一般是中小型公司,压力会比较大。一方面,这些公司要和在全国开展业务的公司竞争;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和地方线下小贷公司之间的竞争,“在这个赛道上,大家拼的还是好的资产端和资金端,一定要找准自身的特征。”
征求意见稿出台后,有行业人士认为,监管趋严,门槛太高,并不利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从金融风险的角度看,没有严不严苛,只有重不重要。”黄大智指出,按照目前征求意见稿的内容,现在市场上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几乎没有完全符合规定的。
征求意见稿对网络小贷业务的整改给出了3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未取得跨省级行政区域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经营资质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将跨省级行政区域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和贷款户数控制在存量规模之内,并有序压缩递减、逐步清零。
尹振涛认为,新规落地后,随着网络小贷公司的整改,短期内市场上资金供给肯定会减少,但长期看,市场还会有新的主体进入,可能会通过并购或整合形成更大的网络小贷运营主体。
黄大智认为,正式文件出台后,如果门槛没有过多的调整,那么许多公司就要作出是否退出网络小贷业务市场的选择。因为从注册资本金和放贷规模的要求上看,一些企业可能认为小贷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事实上,许多互联网巨头已经布局消费金融领域,注册了消费金融公司。而消费金融和助贷业务,成为网络小贷公司转型最大的可能。
在尹振涛看来,接下来,网络小贷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之间会面临很大的竞争,“消费金融的优势很明显,门槛没有网络小贷高,可能会使得消费金融的牌照更有价值。”
“网络小贷公司要清楚自己转型的目的是什么。”车宁认为,如果只是为了规避接下来网络小贷业务要面临的门槛和监管,那么消费金融领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可能也有新规出台,甚至包括助贷在内,有些监管可能已经“箭在弦上”。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东莞急需用钱小额贷款(小额借款)":http://www.ljycsb.cn/dkzs/9771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