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帮忙丨朋友网贷逾期未还,为啥给我打催债电话?,下面是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公司催款短信内容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莫名其妙地不是接到催债电话,就是收到催债短信......近日,家住巴南区的舒女士向上游新闻966966热线反映,自己近段时间非常苦恼,明明没有在任何公司借贷款,却隔三差五地接到催债电话,每天收到催债短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舒女士接到的电话、短信,其实并不是催自己还款的,而是催自己一个不怎么经常联系的朋友陈意(化名)还钱的。舒女士第一次接到催债电话是在一个月前,那时自己正在睡午觉,迷迷糊糊中接起电话,对方直接问她是否认识陈意,并称陈意欠他们钱没有还。
舒女士以为接到了诈骗电话,没再继续沟通。没想到,刚过去一两天,催债电话又来了,接二连三接到四五个类似电话以后,舒女士终于忍不住了,直接联系了陈意,并询问陈意,陈意支支吾吾地告诉她,自己网贷了一些钱,但现在已经还完了,不知道为何催债公司会打电话,并承诺自己马上解决此事。
但随后好些日子,舒女士依旧能接到催债电话。有一次接到电话时,自己又正在午休,舒女士被吵醒后,生气地将对方吼了一顿。“自那以后,我没有再接到电话了,而是开始每天持续不断地收到催债短信......”舒女士担忧地说,被电话和短信骚扰,非常影响心情,不仅如此,自己的私人号码信息如此被随意泄露,感觉很不舒服。
舒女士每天收到催收短信
贷款人:没有将朋友电话透露给网贷平台
对此,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陈意,据陈意讲述,自己前年开始做服装生意,由于手头需要周转,于是就办了网贷。
起初,陈意每个月都会按时还款,但从今年开始,自己的服装生意每况愈下,自然暂时也就没有足够的钱还贷款,于是,陈意每天都会接到催债电话。
当问及陈意是否将朋友的电话留到网贷平台上,陈意表示否认,称网贷平台运营商会自动读取手机近期通话记录,并自动给这些人打电话、发短信,这一点,让她也苦恼不堪,因为多个接到催债电话和短信的朋友,都来找她。
“我觉得网贷公司的做法欠妥,我只是逾期还款,而不是不还款,在能联系到我本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让第三方催债平台,三番五次给我的朋友和家人打电话?”陈意说,自己收到朋友、亲人的反馈信息后,也在及时与贷款公司协商处理。
而目前,给舒女士打催债电话的贷款公司,基本已经协商处理好,每天给舒女士发短信的某贷款公司仍在协商处理中。
网贷公司:特殊情况下会对“紧急联系人”进行催收
随后,记者联系上网贷公司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称,借款人贷款时,需要留下几个紧急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如果遇到借款人逾期,催收部门会以短信等方式提示还款。
“但是,我们在催收时,最先联系的肯定是借款人本人,联系不到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逾期影响借款人的征信记录,我们就会与紧急联系人进行提示。”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其他人接到催收短信,可以将情况告知借款本人,让借款本人来处理这件事。
对此,记者下载了一个APP进行操作,发现贷款过程中,APP会提示,为确保申请人账户的多重安全,申请过程中需要添加两位常用联系人,作为紧急安全联系人。
律师:网贷公司可能涉嫌违法
是否可以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填写此类紧急联系人信息?另外,网贷公司是否可以在能联系到借款本人的情况下,对其朋友进行催收?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联系上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吴兴兵,吴兴兵表示,从诚实信用的角度来讲,陈意应该征得舒女士本人同意,再将电话告知网贷公司。
而网贷公司如果在能联系到借款本人的情况下,多次打电话、发短信对借款人朋友、亲人进行催收,则可能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多次发送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第(一)项也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目前,舒女士可以将实际情况告知催收人员,让其不要再继续骚扰,或者向运营商反馈。如果仍然继续骚扰,还可以向公安局、银保监会、金融办举报网贷公司的骚扰行为。并可以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依据《民法典》要求停止侵害或者赔偿损失。”吴兴兵说。
记者将持续追踪此事。
上游新闻记者 范圣卿 实习生 吉家麟 文图
上游新闻报料热线、渠道:966966、上游新闻APP报料。新鲜事、感人事、不平事,欢迎告诉上游新闻。新闻线索一经采用,酌情奖励。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没借钱却接到催款电话
遭遇“砍头息”,借款5000元,实际到账4500元;被迫高利息,借款一年就得还款1.3万元,两年不到要还2.3万元……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的张杨(化名)陷入了网贷泥潭。
催收的电话、短信不断,还有言语上的威胁。最让张杨烦心的是,他手机通讯录里的所有人,都接到了催收电话,得知其“欠债不还”。“这个杀伤力太大了,没脸见人。”他说。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网贷乱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一条催收的灰色产业链——在扫黑除恶常态化背景之下,明目张胆的暴力催收难见踪影,但电话、短信不分时间的高频率轰炸,乃至波及通讯录的催收行为却愈发常见。
“通讯录里所有人都知道我欠钱了!”来自江苏扬州的高先生懊恼地说。去年,因经营的店铺生意惨淡,他无法按时偿还网贷,于是主动联系网贷平台希望能延期还款,但对方没有同意。
一个月后,催收人员开始频繁通过电话、短信向他催收。高先生提出自己的妻子将进行手术,希望不要骚扰她,被拒绝。他的紧急联系人、通讯录里的所有人都接到了催收电话。高先生说,他和亲友均被催收人员语言威胁、恐吓。
这给他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朋友知道我借网贷后和我断了联系,许多同事对我也是‘另眼相看’,甚至不愿意与我一起用餐。妻子最后也因承受不住压力与我离了婚。”高先生说。
广东东莞的张先生也有类似境遇。他网贷5万元无法及时偿还,每天早、中、晚都能接到催收电话、威胁短信,通讯录里的人员被群发信息要求协助催收。最终,张先生请他人帮忙从中沟通,与平台达成延期两年的还款协议,催收行为才获中止。
那么,催收人员是怎么拿到借款人通讯录的?催收行为又为何如此相似?
据受访者介绍,其在注册各网贷平台、申请借款时,平台均要求获取用户的手机通讯录信息,否则贷款流程就无法继续。借款人收到的催收电话、短信,往往不是来自网贷平台,而是专门的催收公司——很多网贷平台都把催贷业务外包给催收公司。
来自四川的郑先生曾在一家催收公司兼职过一段时间,他向记者介绍了其所知的催收过程——
简单入职培训后,郑先生被安排到工位上,按照“转黑”(公司管理监督人员)提供的催收名单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名单上有借款人的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信息以及通讯录详情。
“按照培训方案,我先给名单上的借款人打电话,先确定对方身份,然后表明来意。如果借款人没有明确的还款意愿,我们就按照名单上提供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住址等给他念一遍,告诉他不还钱将面临上门催收、征信受损等局面。”郑先生说,催收人员会适时施加一些威胁性的话语。
等一系列催收方式用完,没能催收成功的,郑先生便在催收单上将借款人的情况记录下来,做好标记交给“转黑”,由“转黑”交给下一个部门负责。
对于上述催收行为,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网贷平台、催收公司应在不影响借款人及其亲属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下采取合法的方式催收,如通过发送律师函、正常时间的电话通知、邮件等告知其需偿还债务。
“借款人和网贷平台存在债务关系,但网贷平台通过威胁恐吓等方式侵犯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属于侵权行为,情节严重可构成违法犯罪。”刘德良说,暴力催收不可取。
在北京己任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龙非看来,以骚扰借款人通讯录里家人朋友的方式进行催收,明显属于不当行为,其家人朋友不是债务人,频繁骚扰干扰他人正常工作生活,涉嫌构成治安违法行为,可以处以拘留、罚款。若遇到暴力催收,则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说,如果催收方对借款人进行语言威胁,甚至进行胁迫、跟踪,暴露个人信息,则涉嫌侵害借款人人格权,借款人可以选择报警、起诉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一些网贷公司外包催收业务的行为,龙非认为,网贷平台需要做好催收管理,确保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催收,一旦发现合作机构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立即终止合作,并将违法违规线索移交相关部门。
“债务关系中,通过律师函、仲裁、诉讼等合法形式催收债款,是网贷平台应当选择的正确催收方法。”刘德良说。(记者 韩丹东 见习记者 张守坤 实习生 王意天)
来源: 法治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公司催款短信内容(没借钱却接到催款电话)":http://www.ljycsb.cn/dkzs/9666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