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小米金融贷款申请中(小米金融贷款条件)

小米金融贷款申请中(小米金融贷款条件)

小米小贷更名融渝科技,明确金融与科技边界,下面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小米金融贷款申请中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霜 上海报道

12月29日,启信宝信息显示,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

此外,公司经营范围也从“在重庆市主城九区内开展各项贷款票据贴现、资产转让业务。在除重庆市主城区外的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上业务仅限于通过互联网方式线上开展。”变更为“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

这意味着小米旗下小米消金和小米小贷正在厘清自身业务边界,将消费金融业务与金融科技逐渐分离。早在今年2月,小米旗下小米消金就开始承接天星数科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而此前天星数科旗下“随星借”的服务提供方为小米小贷。

将金融与科技划分界限是近些年监管的主要方向。1月27日,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

根据2020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多家互联网大厂旗下小贷公司均进行了增资,以达到跨省经营的门槛。腾讯旗下财付通小贷于2021年4月将注册资本增至50亿元,今年6月又将注册资本由50亿元人民币增至100亿元。字节跳动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90亿元人民币;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70亿元人民币;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50亿元人民币。

但小米小贷迟迟没有增资,注册资本自2018年3月以来一直为4.5亿美元。如此看来,小米针对这一监管要求选择直接将消费信贷业务并入旗下消费金融公司,而将小贷公司转为金融科技公司。

小米小贷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册资本4.5亿美元,法定代表人为洪锋,由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最终受益人为雷军。

今年9月,小米发生人事变动,任命集团副总裁、CFO林世伟兼任天星数科董事长,向集团CEO雷军汇报。而天星数科董事长一职此前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洪锋担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小米金融贷款条件

又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被罚!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近日披露的信息显示,小米消费金融因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被处以罚款50万元。

《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获悉,今年以来,招联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等多家持牌消金公司收到监管罚单,被罚机构和合计金额都创下近几年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合规经营是当下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力的体现。2022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呈现高压态势,重点聚焦在围绕信贷环节展开的合规要求,而消费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又是信贷资金流向监管的重点。

多家消金机构被罚

除了小米消费金融外,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还有6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年内被罚,分别是招联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和北银消费金融。

从罚款金额看,三家机构收到百万元级别罚单。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因存在八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290万元,高居榜首。具体来看,招联消费金融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收取平台服务费质价不符,产品定价管理不审慎,对合作商户风险管理不到位,未报告联合贷款表外风险敞口,催收行为不当,消费者权益保护审计工作不规范,以及消费投诉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违法违规事实。

招联消费金融方面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回应称:“已按监管要求完成全部整改工作,将深刻汲取处罚教训,严格执行监管规定,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公司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消保合规管理水平。”

长银消费金融因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部分联合贷款业务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不足、部分存量贷款业务浮利分费、监管发现问题屡查屡犯的违法违规事实被罚160万元,成为年内收到第二大罚单的消费金融机构。

而尚诚消费金融被罚100万元都因线上个人贷款业务。截至2020年6月,该业务偿债能力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且未按规定有效识别客户身份。

此外,北银消费金融因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被罚80万元;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因个人消费信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罚40万元。

持续高压监管

从消费金融机构被罚原因看,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违规采集信用信息和违反个人征信规定;二是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流向管理违规、贷后管理不规范;三是夸大、误导营销,产品定价管理不审慎;四是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

“这几个方面也是近两年监管方出台相关监管办法比较多的领域,其中,消费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是信贷资金流向监管的重点。”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今年被罚的消费金融机构中,包括小米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存在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流向管理违规、贷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2022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呈现高压态势,重点聚焦在围绕信贷环节展开的合规要求,罚单数量及金额连创新高,反映出伴随着监管顶层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监管科技水平的精进,违规机构已难以藏身。

于百程判断,随着互联网贷款、征信等相关监管办法的落地执行,针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也将更加常态化。消费金融行业处于不断规范、利率下降、持续数字化以及竞争者增多的格局中,叠加疫情等因素的扰动,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而合规经营也是当下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力的体现。近两年以来监管处罚暴露出的问题,也为行业的业务合规提供了警示参考。

苏筱芮认为,消费金融机构应当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强化客户的身份识别及具体的授信管理流程,厘清各部门职责分工,将具体责任落实到相关负责人。此外,机构还需要加强内控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及早查漏补缺,对内部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米金融贷款申请中(小米金融贷款条件)":http://www.ljycsb.cn/dkzs/9516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