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积极拥抱消费金融新变化,下面是华夏时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信托贷款具体内涵
在中融信托的办公楼一层,有一块巨大的LED屏幕,上面是一张电子地图,地图上的点不停闪烁,伴随着旁边的统计数字也在不断增长、变化。
这是中融信托消费金融业务的实时展业情况和数据。自2016年4月设立消费金融部以来,中融信托消费金融业务累计放款超过11亿笔,累计贷款超过2821亿元,为全国超过3800万个人客户提供了小额信贷,全国1万多家小微电商户提供小额经营贷服务。
这家信托公司仍将“以消费金融业务为主普惠金融业务”视为2023年信托公司面临的八大业务机遇之一。中融信托预计,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消费金融有望迎来难得的窗口期。
随着实体经济逐步复苏,扩内需,提消费的政策导向愈发明显。2022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2023年1月13日召开的银保监会2023年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银行开始进行春耕的同时,信托公司也在寻求适合自己的方式以期投身这场消费金融大发展中。
首先仍是消费场景的占领。中融信托已与京东科技、度小满、蚂蚁集团、腾讯金科等十多家一线互联网金融平台达成合作。在人们日常的消费信贷的场景中,经常会出现信托服务的身影。
此外,中融信托认为深化融合金融科技,提升风控和服务水平是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核心所在。2017年中融信托就自主研发上线了“天巡系统”。经过多次更新迭代,该系统已具备智能风控、合规科技、支付系统、监管报送、征信对接、运营管理、数据仓库等核心功能,支持信用类、消费类、抵押类等多种业务场景。在疫情期间,“天巡系统”一直为消费者提供无间断、个性化和安全的金融服务,同时充分保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息主体的征信权益。作为中融信托金融科技的代表作,天巡系统荣获6项国家级自主研发软件著作权,并在2022南财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领先案例评选环节中,获得“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领航者专项案例(个人金融数字化方向)”奖项。公司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及瑞莱智慧合作,运用安全可控的第三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RealBox,建立客户的贷前反欺诈、信用评估及贷中、贷后的全方位模型体系,也在诸多消费金融场景中得到应用。
2023年以来,交易所放宽了消费信贷ABS的审核和发行,消金ABS开始回暖。中融信托消费金融部负责人表示,积极参与消费信贷ABS工作,不仅符合信托转型发展的需求,也能发挥金融创新,用架构设计助推消费金融更加普惠,是信托公司参与消费金融的优势所在。具体而言,信托公司可通过参与消费金融ABS或Pre-ABS来加快非标转标的步伐。一方面信托公司既可以作为受托管理人,承担SPV的角色,也可以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行信托受益权ABS;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创设基金或发放信托贷款给机构提供过桥资金,更早一步布局优质资产,参与后期的ABS业务。
在发展的同时,消费者保护工作仍需继续加强。上述消费金融信托负责人表示,目前消费者对于消费信托的认识较少,虽然在产品介绍和合同中均有明显提示,但是消费者对于服务提供者和各方的权利义务具体条款仍缺乏充分的了解。下一步公司将与合作平台一起,继续完善服务提升消费者保护:一是对产品审查更加严格,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普惠的产品;二是不断加强数据保护工作,三是与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消费者教育工作,帮助客户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编辑:程阔
什么是信托贷款
每经记者:陈玉静 每经编辑:易启江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央行公布2019年1月金融数据统计报告。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同比增1.5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两项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不过更令人意外的是,1月新增信托贷款也实现自2018年3月以来的由正转负,新增345亿元。
对此,华东某信托公司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首先,受季节性因素影响,1月份的新增信托贷款肯定会比2018年12月份要到年底要多一些;其次,现在货币政策是稳健中性的,货币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所以1月新增信托贷款出现一定的缓和,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预料的,但是未来新增信托贷款或者说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会不会掉头往上,这个还不一定。
1月新增信托贷款345亿元 环比增加833亿元从1月央行披露的金融数据来看,在表外融资方面,委托贷款降幅缩小,信托贷款由负转正。其中,1月份委托贷款减少699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减1511亿元和10亿元,下降势头明显放缓;信托贷款增加345亿元,连续十个月减少后的首次增加,比上月多增833亿元。对于1月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变化,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表示,这是今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出现的新特征。
就近3年的数据来看,2017年,每月新增信托贷款均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平均每月新增1880亿元。2018年初,该数据则开始急速下滑,从2018年3月起转为负数,直至2018年12月。
对于信托贷款的这一变化,阮健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受结构性去杠杆影响,表外融资经历了快速回落。从数据趋势来看,预计表外融资增速虽仍在下降,但降幅会有所收窄。
联讯证券李奇霖表示,信托贷款此次转正,比4.6万亿的社融更让人意外,对利率的威胁也要更大。从用益信托的数据来看,1月份集合资金信托成立发行规模要低于2018年12月份,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产业,而地产和工商业的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说明,首先,此次信托贷款转正可能不是由信托贷款发放显著增大主导,更有可能是到期量减少引致的。
这一点从wind披露的单一信托+集合资金信托到期只有3000多亿,比12月少了近一半得到辅证;其次,信托贷款放量主要在于基建项目的落地实施,是逆周期政策调节的结果,地产端的需求有降低的可能(也有可能是信托机构主动收缩所致),另外,通道放松等因素对信托贷款的恢复也有帮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两日,以陕国投A(000563.SZ)、安信信托(600816.SH)经纬纺机(000666.SZ)、爱建集团(600643.SH)等为代表的信托概念股大幅上涨。
图片来源:同花顺
业内:1月监管口径并无变化 未来是否掉头往上还不确定对于1月信托贷款数据,兴业证券鲁政委表示,2019年1月新增信托贷款345亿,这是2018年3月以来信托贷款首次转正。由于2018年信托增长放缓,2019年前9个月资金信托到期量同比下降405亿元,这意味着2019年信托到期对社融增速的拖累将显著减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1月表外融资的数据变化,有分析指出,1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扭转此前持续数月的存量持续减少过程,止跌企稳,显示表外融资的收缩接近拐点。
信托业内对此又持什么样的态度?华东某信托公司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首先,受季节性因素影响,1月份的新增信托贷款肯定会比2018年12月份要多一些;其次,现在货币政策是稳健中性的,货币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所以1月新增信托贷款出现一定的缓和,下降的趋势出现一定的缓和,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但是未来新增信托贷款或者说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会不会掉头往上,这个还不一定。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与12月份相比,1月份的监管口径并没有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说信托贷款或者信托公司未来管理资产规模会掉头往上是不太可能的。上述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解释道,目前情况下,信托的增长有很多是之前同业合作存量的原因,它的规模增长其实不完全取决于信托公司自身,现在监管对于之前业务结构的导向或者说调整作用还是没有到位的,单一信托还是占据相当部分规模,这种情况下,监管口径也没有变化,说信托规模会恢复增长,可能性不大,“信托贷款的恢复,在目前存量大多数都是单一信托的情况下,更多的约束是资金方的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信托贷款具体内涵(什么是信托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9500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