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不能让“校园贷”变成“青春债”,下面是中国经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校园贷款合法吗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续简单,流程快!”“无需利息!无需抵押!马上到账!”“专为学生解决资金问题!分期付,分期还,期限长!”……精准围猎大学生的“校园贷”,曾让不少人“着了道”。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青年学生消费者们,理性考虑超前消费,审慎选择贷款机构,避免陷入不良“校园贷”陷阱。
类似的消费警示不是第一次发出,但细品其中的字眼儿,还是有些变化。在信用消费成为社会正常现象,也是拉动经济重要推动力之一的背景下,现在大学生的合理消费需求和借贷需求应当被正视。不论是满足创业需要,还是用于消费支出,抑或拓展人脉关系,“校园贷”的确为不少一时“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但是,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近年来,一些非银行机构和平台依托互联网逐渐渗透到“象牙塔”里,创出各种“新词”来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什么“毕业贷”“颜值贷”“培训贷”,无论花样怎么翻新,本质上都是不良“校园贷”,而这些“新词”背后的“韭菜”,却是一个个陷入人生困境的大学生乃至一个个背负重担的家庭。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面对“校园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找正规银行机构贷款,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证明,树立正确观念是最重要的。正所谓花钱一时爽,花过费思量。试问,利滚利,欠债跟背负着大山似的,还能安心学习?碰上催债的“社会人”,又是威胁广发短信通知父母亲朋,又是堵宿舍堵教室门,那日子还能过吗?当成长的脚步被“青春债”绊倒,想要爬起来可就困难多了。
指望莘莘学子独自躲过那些精心设置的“陷阱”,既不现实也不合理。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大力整治“校园贷”。比如,2021年,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下一步,还要继续坚持“强监管”的思路,从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加大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等方面入手,合力堵上“偏门”。
当然,开好“正门”也必不可少。信用消费并不等于过度消费,其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消费信用,是可持续的还款能力。除此之外,金融渠道是否正规、风险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也是重要考量。比如,可以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特点,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大力支持正规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合理需求,才能让“良币”驱逐“劣币”。
有句名言说得好,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面对“校园贷”这样的馈赠,还是多掂量掂量为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校园贷合法还是违法
【阅读提示】在校学生被教育机构诱导贷款,频陷培训贷风波的海尔消金、湖北消金要为此买单吗?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8月4日),有媒体长篇报道了培训贷卷土重来,在校生被诱导贷款。多名在校学生反映,成都培训机构“轻备教育”以可以提供兼职为由,吸引在校学生报名学习插画、原画课程,并申请网络贷款偿还学费。当学生发现课程质量不符合预期,想申请退学退费时,机构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学生面临消费金融公司催收,被起诉、甚至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局面。
培训贷属于校园贷的一种,现实中深陷培训贷套路的多为大学生。因而,教育主管部门、公安机关、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在校园贷问题频出之后,始终在为治理校园贷乱象而努力。只不过,相关治理工作难言卓有成效。这与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金融常识缺乏等因素不无关系,而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有关部门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缺乏有力约束,这使得培训贷、校园贷等仍然横行。在另一则新闻中,西安一摄影机构搞培训贷,而公安机关为提醒应聘者不受骗,只能派民警蹲守门口提醒应聘者保持谨慎。这足以说明校园贷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早在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通知》还要求放贷机构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要求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等等。应该说,相关部门在规范校园贷、培训贷等针对大学生的小额贷款管理的制度设计是有的放矢的,但为何没能有效落实,亟需答案。
实际上,只要有利可图,消费金融公司就容易铤而走险。有专家还原了培训贷躲避监管的一个重要原因——消费金融公司无法获取学信网数据来核验用户是否为学生身份,因而通过设置“非学生承诺函”的选项,来规避监管风险。这一点,也能表明当前对消费金融公司校园贷项目的监管存在一定的缺失。更多现状,如此次为“轻备教育”提供贷款的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早因培训贷被投诉,却仍然在正常开展业务,也能够说明问题。能够总结出一点是,在校园贷等消费贷的违法违规成本不足以令相关消费金融公司望而却步的前提下,想要有效治理校园贷,短期内还将是难题。
培训贷、校园贷作为新兴金融消费产品,有其存在的市场基础,但基于过多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对此类产品还是应审慎对待。故而,在校园贷产品尚未规范发展之前,对其监管力度必须不断加强。从这一角度出发,此前国家五部委相关规定还应迭代升级、细致细化。而在金融消费市场,消费金融公司是强势方,对其在校园贷类型产品上是否合规操作的甄别,还需要更严苛一些。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学习困难”之困需要被“看见”
来源: 光明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贷款合法吗(校园贷合法还是违法)":http://www.ljycsb.cn/dkzs/946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