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不良“校园贷”,中消协、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下面是北京日报客户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国家打击校园贷款
中国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中央今天(3月30日)发布消费警示,树立健康消费观,远离不良“校园贷”。随着互联网和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信贷需求日益高涨,大量非银行机构和平台依托互联网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向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这就是所谓的“校园贷”。“校园贷”具有数额小、效率高、门槛低、范围广等优势,吸引了众多有超前消费需求的大学生办理贷款。
中消协提示,“校园贷”风靡的背后也存在着严重隐患。一方面,当前“校园贷”市场存在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合同信息不透明、风险提示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物质需求旺盛,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强,但自身控制能力较差,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再加上社会经验缺乏,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中央提醒广大青年学生消费者,理性考虑超前消费,审慎选择贷款机构,避免陷入不良“校园贷”陷阱。
一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不被外界的焦虑、压力、浮躁左右,不要将精神需求过度寄托于物质上,克服从众、攀比、虚荣等心理,理性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
二要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在金融数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提高自身认识金钱、驾驭金钱的能力,能够熟悉常见的金融产品服务类型及其相关法规政策,了解个人信用记录的重要性,善于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并珍视信用记录,学会对金钱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做到量入为出,清醒地认识到分期付款、超前消费、网络平台借贷的本质。
三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良“校园贷”为迎合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不断翻新其骗局和陷阱,“美容贷”“培训贷”“刷单贷”“多头贷”“高利贷”“套路贷”“裸条贷”等违法违规贷款层出不穷。大学生应妥善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以及验证码等重要个人信息,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也不轻易向他人透露家庭住址、宿舍地址、父母联系电话;对高利贷、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有基本的认定,在自身权益受损的情况下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四要找正规银行机构贷款。2021年2月24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大学生如果确需申请贷款的,一定先和父母沟通,认真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并检查该机构是否有相关部门批准的资质证明。贷款前还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的额度、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理。
中国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中央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关注,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完善行业准入、运营监管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排查整顿违规机构,针对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努力营造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校园文化环境,倡导大学生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追求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摒弃落后、低俗的物质攀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上。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 高晨晨
流程编辑 马晓双
最新国家禁止校园贷有关规定
作者:年 巍
“手续简单,流程快!”“无需利息!无需抵押!马上到账!”“专为学生解决资金问题!分期付,分期还,期限长!”……精准围猎大学生的校园贷曾让不少人着了道。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青年学生消费者们理性考虑超前消费,审慎选择贷款机构,避免陷入不良校园贷陷阱。
类似的消费警示不是第一次发出,但细品其中的字眼,还是有些变化。在信用消费成为社会正常现象并作为经济重要推动力之一的背景下,现在大学生的合理消费需求和借贷需求应当被正视。不论是满足创业需要,还是用于消费支出,抑或拓展人脉关系,校园贷的确为不少一时“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但是,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近年来,一些非银行机构和平台依托互联网逐渐渗透到“象牙塔”里,创出各种新词来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诸如“毕业贷”“颜值贷”“培训贷”,无论花样怎么翻新,本质上都是不良校园贷,而这些新词背后的“韭菜”,却是一个个陷入人生困境的大学生乃至一个个背负重担的家庭。
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面对校园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找正规银行机构贷款,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证明,树立正确观念是最重要的。正所谓花钱一时爽,花过费思量。试问,利滚利导致欠债跟背负着大山似的,还能安心学习?碰上催债的“社会人”,又是威胁广发短信通知父母亲朋,又是堵宿舍堵教室门,那日子还能过吗?当成长的脚步被“青春债”绊倒,想要爬起来可就困难多了。
指望莘莘学子独自躲过那些精心设置的陷阱,既不现实也不合理。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大力整治校园贷。比如,2021年,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下一步,还要继续坚持强监管的思路,从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加大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等方面入手,合力堵上“偏”门。
当然,开好“正门”也必不可少。信用消费并不等于过度消费,其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消费信用,是可持续的还款能力。除此之外,金融渠道是否正规、风险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也是重要考量。比如,可以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消费特点,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大力支持正规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合理需求,才能让良币驱逐劣币。(年 巍)
来源: 经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国家打击校园贷款(最新国家禁止校园贷有关规定)":http://www.ljycsb.cn/dkzs/9457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