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之王,下面是金角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捷信现金贷款3000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作者 | 胡野原
5月,一个天津的催收员来到开封尉氏,按照纸张上打印的户籍地址,找到了蔡颖的乡下老家。
蔡颖做装修材料生意,店面在开封尉氏城区。听到有人来催债,她有些措手不及,带着巨大的羞耻感和困惑赶往老家,见到了那个上门的催收员。
催收员上门,尤其是去乡村地区,总会担心被打,但不管如何,他们都会保持着“欠债还钱”的理直气壮。这个振振有词的催收员告诉蔡颖,她在2018年9月24日,在北京某商场贷款买下两部手机,一共向天津捷信金融消费公司借了8777元,这笔款到现在已经严重逾期了。
2018年9月24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蔡颖的装修材料店面刚好正在搞大型促销活动,周边商家都对此侧目。她激动地告诉催收员,自己当时就在店里,整个商场的人都可以作证。
“我怎么可能那天会在北京的商场贷款买手机呢?”
催收员说,我不是骗子,不信你去查下你的征信。
蔡颖查询到的结果是,她名下确实有捷信的贷款,而且已经严重逾期,影响到了征信。随后,她跟捷信要贷款合同查看签名。捷信告诉她,电子合同只有电子签名。她再要求捷信提供借款时签字的录像画面,捷信只给出一张登记了她身份信息的表格。
蔡颖在人民银行尉氏县中心查询到的征信
给出表格后,催收员说,你必须要全额还上,否则你的征信会进黑名单,还将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南边几百公里开外的县城,从未办理过贷款的肖莹,也遇到了一样的惊惶。
收到捷信催款短信时,肖莹感到头皮发麻,律师函、黑名单、起诉、金融诈骗,这些关键词是她从没见过的。拨打110后,肖莹被告知,如果你自己没办过的话,就是骗子,不用理会。
很快,她收到催款电话,捷信的催收人员还加了其微信。再次拨打110后,警察提示她,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去征信处打印征信信息进行核对。
随后,她在打印出来的征信报告里,看到自己在2017年跟捷信借了一笔款。在警察的跟进下,捷信客服回复说,那笔贷款是用来购买摩托车的。
事实上,肖莹从未购买摩托车,也从未在线上或线下办理过捷信的贷款。
然而,欠款就这样登上了她的征信,捷信的催收员也每日持续地施加压力,“就像一把抵在脑门的枪。”
她只能前往法院起诉,以消解这样的无妄之灾。但即便官司赢了,债务免了,征信呢?
和肖莹一样,一名从事船员工作的年轻人小沈,出海的数月里,手机几乎没有信号。等她回到岸上时,就收到了在捷信办理贷款,以及逾期的催收信息。她有足够的不在场证明,以及捷信无法证明该笔贷款由她申请,但到最后,她也只能将捷信告上法庭。
走法律途径的成本,对于这些三四线城市或县城的人来说,成本太高。有人去了法院,有人去找了媒体,也有人在网上日复一日地重复发布自己遭遇的离奇与冤屈。
“我们搞到筋疲力尽,捷信大不了就说免了你这笔欠款。征信有些说帮你解决,有些说没办法已经同步到了央行。他们就是这么轻巧,仿佛那些催收做过的事,骂过我们的话,像吹出去的泡沫一样。”
这种巨大的不对等,让遭受捷信“冤假错案”的人们感受到自己有如蝼蚁,又或者是资本摆弄的棋子。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捷信的催收员数量达到2.3万人,他们可以漫山遍野,铺满中国每一个县城角落。
这些“被冒领的贷款”,不过是捷信在快速规模化时,对几何倍数增加的业务员失去把控,带来问题的冰山一角。
被“冒名贷款”者,不在少数
在中国,这个巨兽拥有超过半个亿的贷款用户,人均借款数额为1.9万,几乎是国内发放现金贷规模最大的公司。而长期超出法定利率红线发放贷款,更让其在中国中低收入人群里狼奔豕突,收割高利息。
这家由东欧人把控的贷款公司,给国内社会带来的矛盾和冲击,正随着新的政策与社会背景变化,被不断推到台前。
放贷者,欧洲小国的首富2004年4月,捷克总统克劳斯访华,随他一同到来的还有捷克首富彼得·凯尔纳。
彼得·凯尔纳,是中东欧最大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派富集团的创始人,掌管着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帝国。他给中国带来的礼物,就是消费贷。
日后,这个礼物会成为将5000万中国普通人拉下深渊的诅咒。
彼得·凯尔纳和他公司的高管们在中国考察了一圈,发现这里“信用卡市场仍未发展起来,对非银行的贷款几乎没有监管,充斥着以小额信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几乎不存在公民的征信数据库。”
换言之,他们看见了巨大的财富机会。
2008年4月,奥运会开幕4个月之前,派富集团旗下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深圳开设第一个中国分支机构,并以此为据点在广州、佛山等周边城市开展消费贷业务。
从2008年开业到2009年底,捷信在全国的活跃客户数超过15万,日均贷款单量约有1000单,贷款总额为2.6亿元,并且拥有850多个合作伙伴。
短短一年半时间,捷信的业务规模便从零开始,膨胀至令人惊叹的地步,假以时日,又当发展成何种模样?
时间给出了答案。2019年9月1日,捷信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挂牌上市仅差半步之功。
当时的招股书上显示,截至2018年末,捷信在中国约有5000万用户,总贷款余额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960.68亿。也就是说,这半个亿的用户里,人均向捷信借款数额为1.9万。另外,捷信经营收入为2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16亿。
在当时国内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捷信是唯一一家营收达到百亿级别的,并且,也是唯一一家纯外资企业。
招股书里的贷款数据
那几年,捷信的营收几乎以每年递增10亿的速度快速增长,2013年营收还只有30多亿,2014年营收就飙升到60亿。与此同时,捷信中国所在地天津,也一直致力于成为“互联网金融之城”。
2014年2月27日,《天津开发区推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方案说,力争三年内聚集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少于30家,行业代表企业不少于5家,营业收入不低于100亿元,建成“国内互联网金融创新和产业发展核心区域”。
作为行业代表的捷信,发展效果也很显著。
2019年7月28日的天津日报第01版报道:自2010年捷信在天津开发区设立总部以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批消费金融试点机构。截止2019年3月,9年时间里,这家国际金融机构已累计为天津贡献税收超过74亿元。除了金融服务,捷信还以天津为家,在公共健康、金融教育、文化交流等领域“开花结果”。
事实上,捷信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便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贷款网络体系,可见其对中国贷款市场的渗透已经深入至极。
只是,长期超出法定利率红线,在中国发放庞大规模的高利贷。这个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贷款公司,十年时间,早已将大量国内低收入人群,围猎进它的系统里。
21万名推销员,狩猎中低收入者2019年12月7日,重庆沙坪坝一家手机店中,刚满18岁的小姚办理了捷信分期。
他在重庆一家工厂里上班,每个月收入3000元,拿着这样的资料,就算去银行申请信用卡都很难,即便得以通过,也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审核。
小姚走进手机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要贷款,也没准备任何用来贷款的资料。没想到,在手机店里拍一张照片,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填写一下工作、收入、家人的信息,几千元的贷款流程就走完了。
不久后,小姚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捷信“高利贷”和“伪造文件”,但这并不能对捷信造成多少实质性的打击。
在全国,像小姚这样的捷信用户有很多。
进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捷信通过以手机、3C产品作为切入口再加上上千万地推人员的助攻,迅速占领了分期市场。迪信通、苏宁、国美等手机卖场都是捷信的合作商,卖场里都有驻点业务员,让捷信顺利垄断下三四线城市的客户资源。
尤其工厂周边的手机店里,随处可见捷信的工作人员。
捷信瞄准的低质量客群,在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中,一张信用卡都难以申请下来,贷款更是不可企及。
但通过捷信,只要有身份证和银行卡,借款的时间可以缩短到一个小时以内,完成审批后,贷款直接通过POS机支付给手机店。
定向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贷款,正是捷信的暴富秘诀。
在数码商场随处可见的捷信贷款办理点
工作不稳定的低收入人群,意味着较高的风险。
2016-2019年6月末,捷信集团中国地区业务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3%、7.2%、9.7%、9.6%。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则指出,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
两相对比,捷信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同行。但通过高利率和独到的“风控”体系,这家企业走出了条别致的路。
小姚办理贷款时,对方要求他提供父母及一名亲戚的电话,他们还很贴心地问了小姚,是否愿意家人得知贷款?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工作人员自称在办理电话充值、投保咨询,向小姚的亲属们做了确认。
简单的几通电话,款项就快速下来了。这是捷信在拓展低收入人群市场时,极为关键的特殊技巧。
“我们这些打零工的人,都是穷苦人家,出门在外,父母望子成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让家人觉得我们过得很糟糕。”
正是利用借款人这种心理,捷信在放贷时给了用户“方便”,也方便了自己的催收大计——用户逾期后,工作人员可以高效信息轰炸借款人家属,将欠款催缴做到极致。
而推着用户逾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捷信远超出法定幅度,动辄年化40~50%的利率。依靠着高利率,即使坏账率惊人,捷信依然可以推动这门生意持续运转下去。
小姚在被捷信催收以后,留意了下厂里的工友,惊觉好几个人买手机都用了捷信分期,“还了七八个月,有逾期的,有不想还的,但无一例外,他们还的钱都超过了本金不少。”
低收入人群的人口基数极为庞大,贷款的人越多,捷信挣的钱也就越多,为此,捷信供养着数十万人组成的销售大军,浩浩荡荡席卷全国。
2019年有媒体报道,捷信集团在中国有5.8万名员工,此外还有21.3万名推介人,他们散落在全国300个城市中的24万个销售点,组成一张狩猎低收入人群的巨大网络。
对于利用网络撬动大量新增人员,从而大规模发放贷款的公司来说,巨大的雇员体量,属于金融行为范畴,需要严格与流程化的风控。但要在本来就不规范的下沉市场快速扩张规模,捷信很难严格起来——严格的管理,意味着没钱可赚。
捷信的贷款推广人员,几乎都没受过专业与系统的金融产品风控训练。不过是做些推销工作,完成KPI拿提成。按照捷信的制度,他们无需对后期用户坏账等负责,毕竟,捷信总有催收手段让借款人还钱。
蔡颖被冒用身份贷款后,尝试过媒体曝光、报警、向银保监会投诉,天津捷信随后回复称,他们没有找到蔡女士的亲笔签名和动态视频,也没有看到蔡颖的贷款合同,到底是谁借用了蔡女士的身份办的贷款,他们也不清楚。
“人没去贷过款,征信里出现捷信的欠款”的离奇事件,在捷信身上,接二连三地发生。
23000名催收人员,遍及神农架2016年7月,小林在杭州的房子正在装修,差2万块不够,刚好碰到捷信的人在办公楼到处发传单。
推销员声称在做消费贷款,也可以直接放贷,小林随后前往了拱墅区一个阴暗狭小的楼房里,办理借款业务。
年贷款利率21%,分36期,也就是三年,按照捷信给的合同约定计算,三年里小林需要支付的利息总额为7126元。虽然比一般的贷款要高,但小林认为也算能接受,还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便办理了贷款。
到放款的时候,情况却变了。
捷信的业务员指着合同告诉他,要先扣除2725元的服务费,这样一算下来,小林实际能到手的资金只有17000多元。但还款的时候,仍然是按照20000元的数字计算,连本带利总共需要还款43455元——合同上还有一项10902.68元的贷款服务费,均摊到每个月的还款额中。
这意味着小林的综合利率为117.3%,年化利率为39.1%,早已超出借贷的监管红线。
换句话说,这就是高利贷。
在销售人员口中,捷信的利率永远“和银行的一样。”不明就里的贷款人,并不清楚到底如何一样,销售人员也不会一五一十地解释清楚,只有等到账单出来,还钱的时候,捷信分期才会露出庐山真面目。
袁筱笠是不明就里卷入漩涡的人之一。
2019年,她在捷信办理了5万元现金贷款,当时,工作人员说“年利率跟正常银行一样”,还没等她算清楚自己到底要还多久、还多少利息的时候,对方已经完成了操作,分期被设定成54期,明面上,折合年化综合息率是36%——刚好是国家规定的合法利率上限。
但实际上,整体算下来,袁筱笠最终除了5万元贷款本金,还要支付的金额为51589元。本息合计,袁筱笠一共要还给捷信101589元,这意味着她贷款54个月的总利率是103%。
和小林的遭遇一样,袁筱笠每个月除了要还利息之外,还有额外的“手续费”“服务费”“综合管理费”,这些费用,早已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实际利息。
无论是小林还是袁筱笠都认为,这并不合理,但如果他们选择停止还款,又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袁筱笠的手机,每天都能接无数个陌生电话。
9月26日周六,至少有16通从天津打来的电话,9月27日周日,有13通,再往前一点的周四,还有十几通从武汉打来的电话。
来自天津的频繁呼叫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捷信的投诉内容多达6万余条,大部分都是控诉捷信“高利贷”、“暴力催收”、“骚扰”。
在2019年的那份招股书上,捷信宣称自己在全球拥有超过23000人的电话和实地催收代理团队。根据捷信官网挂出来的200余条招聘外访催收员的信息看,这些人散布全国,从中西部的小县城,一路延伸到人迹罕至的神农架。
庞大的催收团队,让捷信能够实现全天候电话催收,哪怕电话呼叫无效,在各地待命的催收人员也可以直接上门。
催收团队的夺命连环call外,捷信还有另一个大杀器。
——征信。
上了征信的高利贷15天之内,梁显初需要凑够350万,一想到这事情,他就眼睛胀痛。
这意味着,三年来跟“高利贷公司”之间的斗争,他彻底输了,以意料不到的巨大代价。
凑够150万首付,定了房子以后,楼盘的销售员告诉他,同贷书一个月内会下来。但不到一周,他直接被拒绝了贷款。看着他存在“90天以上逾期”的征信,销售员直接放弃了再找一家银行申请的念头。
一直以来,梁显初都很注意信用卡等还款的维护,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发现的严重逾期,让房屋贷款彻底对他关上大门。那项逾期上抄送的机构,正是捷信小额贷款公司。
“这不是国家法律里实锤的高利贷吗?居然还可以上征信?”
这三年里,梁显初和他的家人,几乎每天都要受到捷信的电话侵扰。
借贷2万,需要偿还43455.6元,年化利率39.1%,已属高利贷范畴
最开始,他试过报警以及在网上举报,但都收效甚微。一切的决定权都在捷信,而捷信停止电话骚扰的条件,是他需要全额将合同的款还上。
梁显初想,都熬到这时候了,怎么都不能认这个命,服了这软。
每天看着催收发来的短信,一个个“老赖”,让他已经懒得解释,“他们喊我老赖,我还喊他们高利贷呢。”
实际上,梁显初早已经还清了本金,按照法律还了24%的利息,但依然被搞花了征信。他在贴吧里质疑捷信的利率不合法,却数次被一窝蜂地网暴,那些围攻他的人,也叫他“老赖”。
不管道理如何,要让自己的征信恢复正常,目前来看只有将捷信的合同款全额还上,然后再等五年这一途。五年以后,征信会将这些逾期自动清零。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五年。
在数以万计对捷信的控诉里,基本上都有“清除征信影响”的诉求。在他们看来,这么高的利息,从法律上实打实地算高利贷,不应该上征信。
“按照法律界定,超过36%就是高利贷了。另外,征信是公共事务层面的判定,也可以说属于法律的一种。为什么一个法律,在支持另一个法律所打击的事情?”
没有人会回答,只是捷信依旧会持续地将逾期等信息源源不断上传到征信。
捷信的一名客服,面对质疑时,刚硬的回复道:“你别跟我说是不是高利贷,你是不是逾期了?只要你逾期了,我们上传到征信,这天经地义。”
但实际上,捷信确实可以去操作消除用户征信的影响——蔡颖报警后,捷信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已经“让人民银行把她的征信恢复了”。
征信这种规范借贷市场的工具,被捷信拿来作催收高利贷的要挟手段,多少有些魔幻的味道。
2020年5月中旬,诸多闪电借款欠债者们发现,自己在央行征信系统里被列进了逃废债黑名单。他们集结起来开始高频的举报与投诉,很快,闪银和闪电借款都被警方立案调查。
大量捷信欠债者开始效仿去举报,并且前往法院提起诉讼。
今年以来,捷信接连被列为被执行人。
10月15日,捷信刚刚被辉县市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案号(2021)豫0782执3605号,执行标的125788。
更早一些,5月7日,案号为(2021)渝0155执1038号显示,捷信被列为执行人,执行标的金额为1.11万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8年8月至今,捷信合计25次被列为被执行人,范围覆盖天津、河南、湖北、江苏、浙江、湖南等多个省份。
2017年至2021年,捷信金融收到法院下发的的裁判文书数量连连递增,分别为323份、1112份、2613份、8943份和2196份。案由以借款合同纠纷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主。
自2020年开始,捷信已经多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捷信放贷存在的问题,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益。
他们都在等着,它的金身会被打破。
王的没落持牌照放高利贷,没那么容易了。
随着国内对于网贷机构和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消费金融领域的贷款秩序正一步步恢复,成长于草莽时代的捷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据《捷信金融2020年跟踪评级报告》,自2019年开始捷信业绩已开始滑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4.9%和18.34%。
2020年审计报告则显示,2020年,捷信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12.32亿元,同比下滑35.16%;净利润仅为1.36亿元,相比2019年减少10亿元,同比下滑88.07%。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2010年,国内一共也没几家消费金融公司,捷信尚且能够凭借自己的地推优势抢占市场,可以吃到时代的红利,但这个红利也只有几年光景。
近年来,两大电商平台的类消费贷业务也快速打开局面,他们所擅长的线上业务,也正是由线下地推起价的捷信所不熟悉的领域。与此同时,大量本土消费金融企业逐渐形成气候,蚕食了不少捷信的市场份额。
捷信一直在大力推进线上转型,向金融科技方向发展,包括线上商城、捷信惠购、机器人项目等,但这些线上业务不是折戟,就是产品体验不佳。
时代变了,捷信从工厂周边手机店里学来的经验已经用不上了。
与之相比,国内消费金融“正规军”的业绩倒是在一路向好。2019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4.66亿元,远超捷信。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6.63亿元,第二名则是兴业消费金融,净利润13.5亿,已将捷信远远甩在身后。
无法适应变化的捷信,还是像10年前一样,盯紧中低收入人群,想要把贷款塞进他们的银行账户里。只是捷信既没有电商巨头的风控能力,也不愿放弃高息模式,这就必然会让中低收入人群还不起贷款,导致自身坏账高企。
捷信不愿放弃惯用的高息贷款,倒不一定是用户们离不开捷信的钱,更多的是捷信离不开这种高息的模式。
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捷信,无论用户,还是员工。
2020年年中以来,捷信消金核心高管纷纷离职。2020年6月,捷信金融原首席风险官LiHong离任,2020年10月,原公司总经理RomanWojdyla于2020年10月1日离任,2021年2月8日,公司董事长换人,20天后,首席财务官王涛也离职,2021年3月27日,捷克首富、捷信集团幕后老板,彼德·凯尔纳(Petr Kellner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中遇难……
短短的两年时间,捷信便跌落“神坛”,颓势尽显。
但另一边,捷信的数千万中国用户仍然饱受高息贷款之苦,他们还在等待着一个解脱。
*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捷信怎么申请贷款现金贷
来源:全天候科技| 2018-10-31 19:22:06
摘要
“如果你是我的客户,来印尼保证让你赚钱”,电话那头李洋(化名)音量猛然提高了八度,语气变得极富煽动性。
600多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要经过印尼的岛屿。当时,这里还是充斥着各种混乱的蛮荒之地。三宝公率领的巨大宝船在这里游荡的时候,给这个地方带来了宗教、人口和食物。
600年后,又有一群中国大陆的人纷纷远渡重洋,不同的是,他们把这里视为淌金之地,希望在这里收获财富。
中国巨大的流量规模和市场红利曾经让现金贷公司躺着都能挣钱,但是美妙的时光随着监管的来临永久的结束了。怀揣着对金钱的渴望,不少中国现金贷公司开始闯荡东南亚,在终年高温的赤道附近,寻找发财机会。
数百家现金贷东南亚淘金
“如果你是我的客户,来印尼保证让你赚钱”,电话那头李洋(化名)音量猛然提高了八度,语气变得极富煽动性。
李洋是上海一家科技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他所供职的这家公司主要业务是为众多准备落户东南亚的现金贷公司提供从流量、获客、风控、反欺诈、信审到贷后管理等一条龙的服务。
在现金贷这行里,这是“卖水”的业务,但也并不少赚钱。
李洋和他的老板都出自上海某互金公司,老板出来创业前是前东家的高管。2016年底,他们看准了东南亚现金贷的风口并投身其中。自从2017年4月签了第一个客户开始,这门生意越做越大,到现在已经签了30多个客户。
李洋发现,现在到东南亚“寻宝”的人越来越多,最近公司每个月都能签五六单生意。
进军东南亚的现金贷公司们,大部分把目光都锁定在了印尼,剩下的少部分平台会选择落户越南和菲律宾这些国家。按照李洋的说法,“去印尼的现金贷公司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大概能占总比例的八成以上。”
按照OJK(Otoritas Jasa Keuangan 印尼金融服务管理局)披露的数据,印尼有64家注册的金融科技贷款机构,而未注册的平台数量超过400家,来自中国的现金贷公司构成了印尼现金贷行业的主要部分。
事实上,对印尼当地人来说,在Google Play的排行榜上看到这么多名字各异的现金贷公司,并不是很久之前的事情。
唐牛金融(TangBull)如今在印尼现金贷公司排名前五,两年前它还籍籍无名。刚进军印尼市场时,这个国家还很少有现金贷公司。但是一年之后,已经有上百家现金贷公司开始集结到这个市场里。据普华永道《2017金融科技趋势报告》,印尼2017年新成立的线上借贷平台超过158家。
在墨腾创投创始人李江玕看来,印尼成为东南亚现金贷淘金胜地有其必然性,墨腾创投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为在东南亚落地的中国互金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印尼政府公布的数据说2017年印尼信贷资金缺口约730 亿美元,而印尼金融科技贷款机构只放款了5亿美元。”李江玕认为,由于市场缺口巨大,且受中国网贷发展的激励,印尼的监管机构此前一直鼓励现金贷、P2P等业务的发展。
在政策和市场需求之外,作为全球排名第四的人口大国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还有人口众多、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优势。
研究调查公司 WeAreSocial 发布了印尼数字互联网使用的最新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印尼互联网用户达到1.327亿用户,占2.654亿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印尼的手机普及率为91%,其中智能机普及率达到60%,互联网渗透率50%,移动互联网渗透率47%。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相比最大的一个差别是中国的储蓄率很高,而热带国家除了华侨,本地人是不怎么节省的。”戈壁创投东南亚管理合伙人邱家睦对全天候科技表示,“他们的习惯就是有钱就花,印尼GDP的60%都是来自内需。”
这些数据都表明了一件事——印尼现金贷行业有充足的市场空间。因此,这里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的现金贷公司,“目前印尼市场上还在正常放款的现金贷大概有200多家。”李洋估计。
对于近期有国内一些文章称由于印尼现金贷市场饱和,许多平台开始转向越南等国家的说法,他嗤之以鼻。“那是国内不懂的自媒体瞎写,印尼现在的现金贷公司数量远远不够,至少需要1000家才能满足需求。”
不过,在印尼之后,菲律宾和越南也成为众多公司垂涎的目标。根据越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NFS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越南消费信贷市场增长了65%,而2016年的增长率为50.2%。包括掌众、捷信等公司已经在当地开展现金贷或者消费金融业务。
但是在李洋和李江玕这样的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越南还是菲律宾,其现金贷市场都还远远比不上印尼。
“还是那句话,来印尼我保证你赚钱,来越南和菲律宾就不敢保证了。”李洋认为,越南除了的互金市场还处于刚发展的阶段,需要培养之外,监管风险也要比印尼高的多,“在越南,监管什么时候想让你关门就关了,但印尼是关不了的。”
李江玕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越南等国家现金贷市场发展迟缓的原因,他认为,现金贷在越南的一个很大障碍是电子支付的不普及。越南的现金支付仍是主流方式,电子支付比例只占10%左右,导致现金贷平台难以直接对用户放款。而泰国把贷款总费率上限限制在48%(包括管理费、服务费、罚息等等),对现金贷而言无法采取高收益覆盖高坏账的策略。
“菲律宾人消费意愿比印尼还强,对外界的东西接受程度也高,但还是市场没有培养起来,有点像早期的印尼。” 李江玕说。
“比卖白粉还赚钱”
财富聚集之地,必然也是欲望的中心。
李江玕认为,2017年底中国市场对现金贷的整顿是推动众多现金贷公司“下南洋”的重要催化剂。
12月1日,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中国现金贷公司、网络小贷平台进行全面整顿,要求持牌经营、利率限制、催收规范,停发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紧接着,12月8日,银监会又印发《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严格审批网络小额贷款资质,规范网络小额贷款经营行为,打击和取缔非法经营网络小额贷款的机构,并要求2018年1月底前完成摸底排查。
步步趋严的监管政策掐住了众多国内现金贷公司的咽喉,现金贷行业迅速遭遇大退潮,退出者有之,转入地下者有之,还有不甘心的现金贷将业务转向了东南亚,开启新一轮的掘金之旅。
在这里他们发现了新天地。
“现金贷到底有多赚钱,外界很难想象。”一位印尼现金贷从业者说。“这个行业是个暴利的行业,比卖白粉(毒品)还赚钱。”
他认为,尝到过现金贷甜头的人是不会轻易收手的,“不要说是在印尼了,我知道的一些现金贷企业在国内受到打击的情况下还在偷偷做,利润太高了。”
唐牛金融首席风控官兼合伙人石杰称,印尼监管机构对贷款利率没有限制,限制的只有贷款金额。石杰的说法也得了上述这位人士的证实,“中国大陆对民间借贷要求利息和服务费加起来不超过36%,但印尼现金贷在利率方面没有明确限制。”
多位印尼现金贷从业者告诉全天候科技,当地现金贷的日利息普遍在1%左右,年化利率高达为365%。除了利率没有限制之外,现金贷公司还会收取高额的管理费或者服务费,利润之高让人瞠目。
唐牛金融创始人何飞曾经对媒体透露,唐牛金融2016年10月上线,而仅仅三个月之后的2017 年 1 月,公司就已经盈利了。
在国内难以想象的宽松政策让现金贷从业者乐开了花,这意味着现金贷在印尼几乎完全没有枷锁。
由于赚钱太快太容易,在印尼,风险资本并不受现金贷公司欢迎。
“我一个600万的‘盘子’,一个月能赚150万到300万,三个月就回本了,干嘛要分钱给别人”,李洋认为,在这个行业里,真正赚钱的现金贷公司是不需要找VC融资的,“你要是看到哪家海外现金贷公司融资,这家公司的业务肯定做的不好,是骗投资人钱的。”
现金贷不爱风投的同时,风投对于现金贷行业也兴趣寥寥——不是风投不爱赚钱,而是双方无法匹配。“投资人也看的非常精明,这个行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一个平台可能开着开着就被OJK关掉了,股权融资进来的钱就打水漂了”。
李洋说,在现金贷行业,投资人真正赚钱的是做债券投资而不是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就是双方约定金额、时间和利息,到期还本付息。
为了最大化地赚取收益,尽可能地挣钱,印尼的现金贷公司轻易是不愿意向其他人或机构借钱的,它们的放贷资金通常是自有资金。“有些公司也会把在海外业务赚的钱拿去放贷。”某风险投资机构人士透露,“如果实在要借钱,它们也喜欢采取杠杆融资。”
“准备好钱就可以开干了”
东南亚现金贷的火爆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很多人准备跃跃欲试,试图加入这场掘金之旅。
对于这些人,李洋对他们的唯一建议是准备好钱,“来这里之后,雇个懂中文和印尼语的华人翻译就行了,租个房子就可以开干了”。
至于团队、流量、风控、贷后管理等等在他看来都不是事儿。现金贷的火爆也带动了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在东南亚,现金贷的生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有人帮你搭建技术平台,有人帮你找团队,“团队很好找,流量也容易买。”
在这个圈子里的人看来,印尼的现金贷模式和国内其实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还是流量,差异无非是具体导流的渠道不同。东南亚的流量渠道一般是来自Google、Facebook、推特、WhatsApp、Google Play或者网红。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年在东南亚开始大红的抖音海外版应用“Tik Tok”也成为现金贷重要的流量来源。
东南亚现金贷的蓬勃发展,意外地让一些之前已经在海外做流量生意的人成了“香饽饽”。“现在这帮人很吃香,在各个现金贷公司担任总监、副总监这样的关键位置。”李洋有点羡慕。
不过,在风控方面,印尼现金贷和国内还是不同的。在中国国内,监管方面有央行出具的征信报告,市场流行的芝麻分、腾讯征信分可以作为评估用户信用的标准。但是,印尼人听都没听说过这些东西,虽然当地也逐渐出现了第三方的数据公司出征信报告,但是离完善还有很大的距离。
由于没有统一的风控体系,各现金贷公司各自采的取策略也不同,但一般而言,主要分为“先放开后收紧”和“先收紧后放开”这两种。李江玕称,在印尼的现金贷公司坏账率差别很大,“我见过坏账率高达70%的平台,也见过坏账率控制在5%以内的。”
贷后催收在印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而且分布在多个岛屿,另一方面,印尼大部分地区居民持有当地政府发放的普通身份证,如果迁居外地则须在当地申领新的身份证,因此,很多印尼人都持有多个身份证。
所以对于催收,各个现金贷公司也是策略各异——有的公司比较佛系,不还就不要了,反正利息已经足够覆盖坏账;部分平台照搬中国市场的催收方法,先内部打电话催收,依然催不回来的就交给外包公司来催;也有的公司将国内“爆通讯录”这一套方法用到了这里,震惊了当地人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和投诉。
今年7月份,印尼现金贷行业龙头Rupiahplus因为在电话催收过程中联系了借款人注册联系人之外的其他人进行催收,且催收人员使用不文明的言辞对被催收对象进行威胁和谩骂,这一事件的曝光引起强烈反弹,因此收到了OJK的警告,Rupiahplus被要求立即整改的同时还被罚三个月内不得申请牌照。
有业内人士对全天候科技透露,此次Rupiahplus受罚是因为“事情闹到了印尼副总统那里”。
业界人士担忧,爆通讯录这种方式会加速OJK对现金贷的整治和印尼社会的不满,上述业内人士也不无担心地透露,最近已经出现当地人在某现金贷公司聚集区进行游行抗议的活动。“明年四月,印尼面临新一轮总统大选,在大选前这段时间都比较敏感。”
不确定的未来
尽管现金贷行业在印尼依然风生水起,但是很多人也在担心这个行业的未来。现金贷公司的无序发展目前也招来日渐严厉的监管打击。
在印尼,监管部门对消费信贷公司实行牌照监管,从事消费信贷的企业要先向 OJK 申请注册,通过一年的监管期后,才能申请牌照。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印尼有只有64家公司在ojk注册,大部分在放款的公司都处于“黑户”状态。
对于这些既没有牌照也没有申请注册的现金贷公司,虽然官方的要求是必须下架,在Google Play 和 App Store 上撤下应用程序,并删除其社交媒体账户。但是李洋认为,现金贷公司们根本不在乎这些规定,对它们来说,一个APP被下架了就换一个新的APP上架就行了,“只有政府知道违不违规,老百姓又不知道”。
而李江玕认为,这种打地鼠的游戏眼下看起来还会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长远来看能玩多久,还要看OJK的后续态度。
另外一位业内人士也向全天候科技表示了担忧,“关键是现在没有出现很夸张的问题,如果未来出现严重的事件,可能也会像中国监管层一样打击。”
从信号来看,OJK的态度正在变得严厉。今年3月份,OJK表示会对金融科技公司加强监管,设定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设定,并联合Google Play检查财务榜上架的P2P应用资质,对于不符合资质的全部下架。7月,OJK召集警察、Google Play代表、从业者等相关各方开会并下发通牒:所有在印尼没有注册的P2P产品必须在晚12点下架。违令者将会被强制查封公司和银行账户。8月份,OJK撤销了五家Fintech公司的经营许可证。
从印尼本土现金贷的崛起和现金贷商业模式来看,李江玕认为未来来自中国的现金贷公司迟早要面临转型。
虽然印尼的现金贷公司现在大约有一半来自中国大陆,前五家至少有三家是中国企业,但他判断印尼本土公司迟早会成为现金贷行业的主力,“未来还是当地人的市场,当地人做事情比较慢的,但总是可以学会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量的现金贷企业出海东南亚之外,蚂蚁金服、腾讯等中国新金融巨头们也在东南亚进行投资和布局。他们采用的是和当地财团或者家族企业合资的方式进行展业,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享受到当地企业发展的红利。
戈壁创投东南亚管理合伙人邱家睦认为,目前东南亚消费者服务端的金融科技公司没有看到很明确的前景,所以戈壁创投在东南亚主要关注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
而对于李洋来说,他有没有想过放弃给别人“送水”的生意,亲自到现金贷行业“淘金”呢?
“我们还是做估值(股权融资)的”,他打断并结束了这个问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捷信现金贷款3000(捷信怎么申请贷款现金贷)":http://www.ljycsb.cn/dkzs/9328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