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优惠活动的小额贷款?你被电信“橙分期”骗过吗?,下面是活在信息时代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电信手机号码贷款
很多人想必都碰到过电信公司做活动,说交满两年或三年话费,就可以免费送一部手机或平板之类的。
很多人不明就里,觉得反正自己也是要正常交话费的,签两年就签两年,按时交话费就行了。于是就签了两年或三年的合同。
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橙分期其实本质上是个小额贷款业务,所以很多人只认为他是商家的一个优惠活动,没有太过注意,而大家知道,话费这个事情其实是很容易忘交的,很多人都是收到了话费已经欠费的短信,才想起来该交话费了。甚至有些卡号连欠费提醒的短信都没有,要等到用户发现打不出去电话了,才会发现已经欠费了。
本来挺小的事情,但是却因为橙分期这个小额贷款业务的存在,变成了大事情。为啥呢?因为这个橙分期因为是贷款,所以要上征信的。很多人直到办信用卡,买房等需要办理征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坑了,征信上有笔逾期,再仔细一看才看到原来是当年贪便宜办的电信优惠业务。
这种事例层出不穷,很多人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控诉自己被“橙分期”之后,却发现自己被贷款了。
例如2020年1月13日,新华社报道称,不少消费者在“被办理”橙分期业务后遭遇催贷。2018年8月底,张女士到电信营业厅买手机。营业员称,只要办理每月99元话费的电信套餐(含三张无限流量卡),买手机就可以直降800元。张女士没有犹豫就办理了业务,售价为999元的手机,她只花了199元。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只要忘交话费,张女士就会经历“爆炸催款”。催款电话和短信中屡次提到如不缴费将“影响征信”。
而另一位黄先生的经历则更为典型,当时电信公司开通两年宽带业务有一项免费送手机的活动,自己家老人参与了活动,但对贷款却毫不知情,直至今年春节,却突然收到催债短信与电话。经询问对方称是受电信委托,此后还不断用不同的电话号码打过来。最早7点钟就开始,一天至少有七八个电话。
按理说,正常的一个分期业务,如果是正常流程的话,电信公司收获了长期客户,设备厂商也卖了产品,客户也省了钱,本来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为什么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诈骗呢?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电信公司为了自己招揽客户的小额贷款行为,该不该上征信?
二是电信公司办这类业务,非常不规范,采用各种话术欺骗消费者,避免消费者认识到这个事情是会上征信的,而上征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能够连续交两三年话费的消费者来说,其实花几百块钱,买个手机或平板,并不是什么大了不得的事情。更别说其实送的手机或平板其实都比较鸡肋,可用可不用那种。那么这种本质上是企业为了自己促销而做的活动,却利用了国家征信平台为其背书。从而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和法律资源,因为自己几百块钱的微利,而大大增加了社会司法资源的浪费。非常不可取,可以说电信公司的这种行为非常自私。
再说第二个问题。消费者被欺骗,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笔小额贷款,这并不是消费者认知水平的问题。而是电信公司有意而为。在电信公司自己内部的培训里面,明确地介绍了各种欺骗用户,让用户忽视这是贷款行为的各种手段。
例如采用免费等话术吸引消费者的兴趣。
在话术过程中,尽量避免提到“橙分期”三个字,而是不断用“直降”、“补贴”等说辞欺骗用户。
针对客户都不太愿意做征信查询的问题,采用欺骗的方式,让大家使用花呗购买。因为花呗大家比较熟悉,并且花呗自己是做了征信的。从而绕过容易让客户起疑心的征信环节。
可以说,电信公司为了一己私利,欺骗消费者,浪费司法行政资源的行为极其可耻。尤其是受骗的大部分人其实是学生或者老年人。对于这种商业小额贷款行为,应由电信公司自己承担用户失信的后果。而不应该由社会资源去为电信公司这种行为而买单。
看过之后请转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关注活在信息时代哦:)
电信手机号贷款怎么贷
现在的骗子是真够狡猾的,改号码、变声、变地址,骗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亲人、朋友等),许多没有经历过,很多人大部分是老人踩坑,被骗子骗走了自己的血汗钱,一气之下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导致身体以及精神上的伤害。
紧记这张图,做好陌生的网站及二维码不点击,陌生人来电多核实信息,最好是电话联系当面交流,个人信息不透露给别人,再熟悉也最好不要,特别是身份证银行卡等关于金钱之类的信息,与亲人朋友关于金钱上的转账,要多核实多核实,避免被骗子骗取金钱。
其实现在反诈做的很不错了,只是骗子们依旧会找到漏洞。上午我爸接到个诈骗电话,挂断之后紧接着反诈中心的电话就打过来提醒了。
说到这忽然意识到,设置呼叫转移也能把反诈中心的电话转移走…也就是说你就接不到提醒了。
再次提醒各位,一定要警惕电信诈骗。
据我所知,电信诈骗一般都会准确说出你的信息,然后说你在哪里借钱了什么的,然后要根据他们的指示操作,否则会有大麻烦。
我的建议:
第一,不要轻易相信类似的说法。第二,不要根据他们的指示办银行卡。第三,不要下载他们让你下的软件。第四,不要在app上贷款。第五,不要往任何地方,包括新办的你自己的银行卡转钱!
停在任何一步都会减少你的损失。永远记住,想要不被骗的两大原则:
第一,不贪小便宜。第二,不要掏钱!!!
这位朋友已经非常惨了,评论里不要对他再有任何打击嘲讽,否则直接拉黑。前几天那些帖子里骂我的我一个都没有拉黑,但你要骂已经这么可怜的朋友我就没法不动手了。
反诈骗中心提醒您十个凡是:
1.凡是让你刷单刷信誉赚钱的,一定是诈骗。
2.凡是说可以为你办理贷款、提升额度,但让你先交手续费、担保费、保证金、解冻费或刷流水的,一定是诈骗。
3.凡是好友在微信、QQ上称自己或朋友、亲戚遇到困难向你借钱,又借口种种理由不和你直接通话的,一定是诈骗。
4.凡是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上自称老板或上级要你转账汇款,却不和你通话的,一定是诈骗。
5.凡是在微信、QQ等网络上先与你交友恋爱,后带你投资理财的,一定是诈骗。
6凡是说你网购的商品有质量问题或包裹丢失,要为你退款理赔的,一定是诈骗。
7.凡是自称网购平台客服说误将你设置成VIP会员,要为你取消会员的,一定是诈骗。
8.凡是自称公安、检察、法院、通信管理局或社保中心等单位工作人员,说你涉嫌犯罪,要求你把钱转到另外一个账户或索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的,一定是诈骗。
9.凡是以军人、消防队员身份联系你,提出购买物资需求,并告知你此类物品供货商电话的,一定是诈骗。
10.凡是以老师或学生身份通过微信、QQ发来消息向家长索要补课费、培训费、资料费的,一定要拨打电话与学校进行核实。
总结起来就是陌生电话不相信,各类信息中的链接不点开,非要转账汇款前当面核实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电信手机号码贷款(电信手机号贷款怎么贷)":http://www.ljycsb.cn/dkzs/9296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