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信用贷款中介靠谱吗(找中介贷款被骗几十万)

信用贷款中介靠谱吗(找中介贷款被骗几十万)

贷款知识 光明网 互联网

贷款电话频骚扰 信贷中介猫腻多,下面是光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信用贷款中介靠谱吗

“我是某某银行的信贷部工作人员,我们系统显示您有一笔信用贷款,授信给到您这边使用,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

这些话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贷款业务”电话越来越多,而且对方都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甚至声称贷款可以用于与房子有关的用途,但这当中到底又有多少猫腻?

信贷中介的生意不纯粹

“我们要不是这么介绍自己,一般就会被直接挂掉电话。”小林曾是一名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经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电话给陌生客户推销各种贷款,“信贷中介进行推销其实很正常,但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接通电话后的自我介绍,都会说自己是某某银行的客户经理,还会随便编一个工号,这样才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

证券时报记者对几个号称是银行客户经理的来电进行调查,发现电话号码“五花八门”,既有座机号码也有网路电话,在其中一通显示连云港的来电中,对方表示自己是深圳建设银行某支行渠道部的陈经理,可以提供一笔年化利率低至3.55%的信用贷,如果额度不够用还可以用深圳的房子作为抵押,额度可以提升至200万元,当然还有经营贷和消费贷等其他贷款,利率视客户具体资质而定。随后,这位陈经理便开始询问记者关于贷款的用途、工作收入水平以及房产的具体情况。

不过,当记者质疑这些资料仅仅在线上处理会不会存在风险,提出能否到现场进行业务咨询和办理业务之时,对方却显得有些犹豫。“审核资料以及出方案一般前期会在线上处理,处理好之后回到银行柜台面签,这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记者再三要求前往现场递交资料,这位陈经理却不断推脱,而且声称客户的电话号码是通过“大数据”获得。记者随后向建设银行官方客服以及相关支行进行咨询,银行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位陈经理并不是银行的员工,银行的信贷经理不会主动联系陌生的客户。

“这就是现在信贷中介的另一个套路,先用大行的名头拉拢客户、建立信任,然后再视客户信用情况确定到底哪家银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信贷中介。”小林表示,“纯粹的信贷中介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信贷中介的生意并不纯粹,他们有自己的名目来加收各种服务费。”一位曾接触信贷中介的受访者表示,一些信贷中介先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吸引借款人签约,中途却会以借款人的条件不符合等为由更改方案,要求增加服务费,而且这些服务费都是用于覆盖“成本”,不能叫做“中介费”。

另一位自称是银行信贷经理的高经理,却告知记者办公地址位于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记者到达现场后,这位信贷经理告诉记者可以量身定制方案,然后再去银行申请相关的贷款。而且,这位经理再三强调,公司与银行有合作,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记着调查发现,目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小微市场主体较以前能以更低利率获得贷款。以个人经营抵押贷款为例,目前其利率在深圳已经挺进“3”时代。其实,客户可以直接银行办理贷款,何必再通过中介?这时,深圳一家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取得低息的经营贷、信用贷等,但自己的资质条件不够,或者想拿到贷款后“另作他用”,例如将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他们都有办法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并制定方案。而且,中介人员一再向记者打包票,只是服务费会相对较高。对于如何运作,对方不愿意说明。“我们跟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都有私下的合作联系,所以成功贷款有保障。”这位信贷中介如是说。

或加剧市场恐慌

《证券时报》此前曾对房贷市场进行追踪报道,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在这当中,许多贷款人正是在信贷中介的帮助下“铤而走险”。正如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的出现,如今银行的各类贷款项目种类繁多,也给许多信贷中介留下操作空间,容易滋生新的金融乱象。

有熟悉此行业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说:“传统银行以往主要服务中高端客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不排除一些人会跟外面的机构合作,加上一些客户与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信贷中介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要随随便便听这些人的承诺,猫腻可能就在看不见的地方。”记者致电多家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对于类似的陌生来电,打着银行的幌子询问是否需要贷款,请立即拨打银行官方电话进行投诉。即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银行贷款,一旦被查出问题或者被人向监管部门举报,银行会限期收回贷款,也就是抽贷。

的确,这些信贷中介之所以明知故犯,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方式。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市场中也存在一些信贷中介利用银行信贷的幌子进行民间借贷,这其中的潜在风险更大。有业内律师表示,信贷公司也可能就是将自己的钱贷给借款人,那就不是金融贷款而是民间借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现在‘银行’的各种推销电话非常多。不过,这个‘银行’需要谨慎鉴别,不排除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跟外包的合作机构,也可能是一些信贷中介打着各种银行的名义来进行推销,给普通市民带来很多骚扰。其实,他们的行为也是在变相推销贷款,甚至可以帮助借款人将借贷款流入楼市。我认为,如果不遏制这些违规的贷款渠道,对一些普通购房者来说也不公平。普通购房者想要申请贷款依旧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这些违法违规的资金带来乱象,也影响了大家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判断,甚至影响大家对楼市调控的预期走向,反而加剧市场的恐慌。”(记者 浩林)

作者:浩林

来源: 证券时报

找中介贷款被骗几十万

近年来,网购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电商平台中,商品的销售量和好评量对商家的经营有着较大影响,“刷单”成为商家提高其搜索排名的主要手段。

张某便是一位专业“刷手”和刷单中介,每天接收其上线朱某的刷单任务,分配给下线成员,并从中赚取3%-10%的佣金。2020年6月,张某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安徽省庐江县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涉案金额高达5.1亿元。

何谓“刷单”?

小月是一名宝妈,2016年开始接触“刷单”,并在一个宝妈群里认识了张某,自2017年11月起,跟着张某“刷单”。“她把商品链接给我,通过我的支付宝、微信、银行卡支付购买这个商品,购买好了之后我再把交易的订单号以及订单金额发给张某登记。”据小月介绍,张某刷单的商品多为手机等电子产品,一单一般都是几千元,在她确认收货后,张某会返还其本金,并获得1%-3%不等的佣金。

“我把这些订单信息发给张某后,一般会在两天内在网上点击“确认收货”,我的收货地址是假的,商家也知道我们是刷单的,他们会在平台上更新虚假的物流信息。一般5-17天后,张某会支付给我刷单的本金以及佣金。这样一轮刷单过程就结束了,实际上没有形成真实的交易,我们也没有收到现实的商品。”据她介绍,有的商家会要求刷销量的同时,也要刷“好评”,有的则没有评论要求。

报案人竟是嫌疑人

另一位宝妈小花自2018年8月起跟着张某刷单,起初都能正常收到本金和佣金,但在9月25日以后就没有收到任何款项了。直到10月初,她在“刷单”的群里看到有人在讨论说没有收到张某的返钱,才感觉到不对劲。“到现在为止,我的本金还有59.2万没有收到,佣金有1万多没有收到。”

“我一直跟着张某刷单,她不给我钱,我当然得报警找她要钱。”另一名“刷手”小英在询问中说道,“一开始我不知道张某还有上线,今天我被带来问话,看见张某,她说上线一直欠她钱,我才知道她还有上线。”

2018年10月,安徽省庐江县公安局接到张某的报案,称其被骗,金额高达2000多万元。经查,报案人张某为专业的“刷单”中介,因其上游朱某(另立案)资金链断裂,一直拖欠“刷单”任务的本佣金,致使张某也无力支付给其发展的“下线”刷手本佣金。2020年6月,张某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提起公诉。

“刷单”就是诈骗?

截至案发,张某共组织712人进行虚假的商品刷单交易,累计金额5.1亿元,其中张某非法获利40.98万元,因朱某没法及时返还本佣金,她先前垫付给下线约有2596万元,至今还欠本佣金共计2000余万。

近期街头巷尾都在宣传:“刷单”就是诈骗。“刷单”是商家对消费者的欺骗,在此案中,还有“刷单”流水线的上游对下游的“刷手”的欺骗,并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讯问中,张某留下了悔恨的眼泪,“我很后悔,其实我自己知道在网上刷单这个事情是违规的,因为我们刷单是搞虚假交易,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这个违法,我不应该干这个事情。”

经依法审查,庐江县检察院认为被告人张某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的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20年8月,张某因犯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41万。

检察官提醒:商家应当“以诚为本”,诚信经营方能长久;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切忌盲目跟风。并建议电商平台要加强网络监管,发现异常资金和商品变动时应及时启动监管程序。

来源:庐江检察院微信(ID:gh_b169fe20a885)

来源: 检察日报正义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信用贷款中介靠谱吗(找中介贷款被骗几十万)":http://www.ljycsb.cn/dkzs/9286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