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零预亏24.8亿,投资拖累利润?,下面是周远征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360贷款导航是真的吗
图片来源:pixabay
曾经的杀毒软件王者三六零,如今身陷亏损困境。
1月31日,三六零(601360.SH)发布业绩预亏公告称,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24.8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0.3亿元。而在2021年,三六零的归属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02亿元、6.0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是三六零回归A股后首次出现亏损。与此同时,三六零也在不断收缩投资版图,从Opera浏览器到哪吒汽车、腾讯音乐,三六零不断减少外部投资,回笼资金。
而投资却恰恰是三六零亏损的主因之一。2022年,三六零确认投资损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共计约-1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7.6亿元。
对于不断出售投资股权,三六零的理由是“聚焦数字安全核心战略”。自2021年开始,三六零就启动了聚焦数字安全战略,但目前来看,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今年三六零能否在数字安全领域站稳脚跟,并重回增长呢?
01
业绩恶化
从2018年回A股上市以来,三六零的业绩持续低迷。
2018年-2021年,三六零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1.29亿元、128.41亿元、116.15亿元、108.86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35.35亿元、59.8亿元、29.13亿元、9.02亿元。
而到了去年,三六零便由盈转亏,全年预计亏损24.8亿元,成为三六零登陆资本市场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六零业绩的萎靡,一个原因是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失意。三六零主要还是依靠免费安全产品+商业化变现,即通过360安全卫士、360浏览器等安全产品,360导航、360搜索等信息获取类产品构成的“360全家桶”来获取用户,在PC端占据了优势。
虽然三六零近年来不断转型,但支柱业务还是包括互联网商业化及增值服务在内的互联网业务。去年,三六零互联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57.9亿元,同比下降约22%,营收占比约61.01%。
PC端是三六零互联网业务的根基,在公告中三六零也表示,互联网业务的下滑是源于互联网广告市场流量分布多元化,竞争程度加剧,PC端投放占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比例继续下滑。公司通过维系原有客户及开拓新客户、新渠道、新模式的方式,减缓互联网业务收入的下滑速度。
智能硬件业务是三六零打造的一个增长点。2013年,三六零推出了首款可穿戴设备“360儿童卫士”,正式进军智能硬件业务。但其收入远无法成为第二个支柱,发展多年,在2021年智能硬件实现了20.63亿元的营收,营收占比仅18.95%。
在业绩预告中,则未出现智能硬件业务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2020年是三六零的业绩承诺期,累计实现扣非净利润137.52亿元,超额7.02亿元。
为了完成业绩承诺,投资收益成为了三六零的收入来源之一。同时期,三六零的投资收益分别为5.22亿元、4.13亿元、30.27亿元、5.39亿元,累计获得了45.01亿元的投资收益,贡献了32.73%的扣非净利润。
业绩承诺期满后,投资收益也拖累了三六零的净利润表现。去年三六零确认投资损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共计约-15.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7.6亿元。
02
押注安全
从杀毒软件到“360全家桶”,三六零的前身奇虎360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市场就有其是“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安全公司”的声音传出。
2018年三六零回归A股后,便构建“360安全大脑”,以全面实施“大安全”战略,布局城市及社会安全、加强家庭安全及个人互联网安全以及车联网安全及移动安全合作,并计划开展政企安全业务。
2021年初,三六零宣布全面转型数字安全公司,要重点布局网络安全领域,提出“构建国家级分布式安全大脑”的总体战略,要从C端转向B端,服务政府、企业等。
目前来看,安全业务确实成为了三六零增长迅速的新引擎。2019年-2022年,安全及其他业务营收分别为4.73亿元、8.08亿元、13.81亿元、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15%、70.73%、70.91%、27%。
但与三六零的整体营收对比,安全业务虽然持续增长,但营收占比在去年也仅增长至18.4%,改善收入结构还需要时间。
为了进一步聚焦数字安全战略,三六零也在外部投资上做了取舍。
去年12月,三六零曾公告称,计划出售全资子公司Qifei持有的腾讯音乐全部股票,若出售顺利实施,三六零将可回款不低于1.63亿美元;三六零在去年还“亏本清仓”了欧朋浏览器股权,回款1.286亿美元,低于1.58亿美元的买入价。
三六零的“清仓”行为,均是为了“聚焦数字安全核心战略”,被出售股权的公司业务与三六零现有业务协同程度发生了变化。
而对哪吒汽车的投资,则是三六零对车联网安全领域的一次投入。2021年,三六零入股哪吒汽车,进军汽车领域。
彼时有媒体报道称,除了钱之外,三六零还会给哪吒汽车投人、投技术、投产品、投用户资源等。在产品策略上,其会花较多精力在哪吒汽车的定位甚至定价上,引导哪吒汽车用互联网思维来打造产品。此外,除了投入自己的团队外,三六零会继续投资并购一些行业里做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团队,来和哪吒团队进行整合。
投资哪吒汽车,对360车联网安全业务也能形成补充。周鸿祎表示,三六零会拿哪吒汽车做样本,帮它建立一套安全体系,等这套安全体系建立起来并得到验证后,也会给其他车企提供。
但哪吒汽车的亏损显然让业绩增长乏力的三六零有些力不从心,去年6月三六零放弃了10亿元增资权,转让完成后,仍持有哪吒汽车11.4266%的股权;同年12月底,三六零发布公告称,为支持哪吒汽车股份制改造等工作,同意统一放弃包括赎回权、优先收购权、追加投资权、清算权(附条件生效)等特殊权利,同时因哪吒汽车后续融资稀释股权,其对哪吒汽车的最新持股比例降至10.72%。
在去年前三季度,三六零采用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损失7.26亿元,其中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确认的投资损失5.93亿元,而合众新能源旗下品牌是哪吒汽车。
三六零能否依靠哪吒汽车完成车联网安全的布局,仍需要时间检验。
03
如何突围?
押注网络安全,一方面是三六零回归“安全老本行”,有着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源于网络安全行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机会。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条例频繁出台,推动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进一步落地,网络安全行业进入规模和质量双增长的时代。2021年,中国网络信息安全市场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规模达到858.2亿元,同比增长19.4%,预计2024年中国网络信息安全市场将达到1580.5亿元。
行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竞争十分激烈。据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CCIA)数据,去年上半年,国内就有3256家公司开展网络安全业务。
三六零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需要面对有着丰富行业积累的对手。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网络安全行业主要企业市占率方面,奇安信、启明星辰、深信服分别占据了9.5%、7.1%、6.0%的市场份额;安全业务收入分别为58.1亿元、43.9亿元、3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5%、20.3%、10.2%。与他们相比,三六零占据的市场份额仅有2.2%,安全业务收入13.81亿元,存在着明显差距。
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市场环境,网络安全相关企业大多面临着利润下滑的问题。头部企业奇安信在去年扭亏为盈,预计归属净利润在5000万元到6000万元,扣非净利润为-3.11亿元到-3.01亿元;深信服预计归属净利润为1.87亿元~2.07亿元、同比下滑24.14%~31.47%,扣非净利润9500万元~1.1亿元、同比下滑16.03%~27.48%。
网络安全企业必须持续投入研发,以更好的产品去吸引客户,才能在市场保持竞争力。
三六零也不断提高研发投入,以增强自身实力。2018年-2021年,三六零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5.46亿、25.28亿、28.71亿、31.29亿元,整体不断增长。
不断提升的研发投入,让三六零不断开拓着安全业务市场。在2021年年报中,三六零表示,共计完成与近2000家客户的新签合约,累计客户覆盖超过了90%的中央部委、80%的央企、95%的大型金融机构,并与上百万家中小企业开展了网络安全合作。
客户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安全业务收入与其他头部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其带来的营收规模也尚无法撑起研发投入,三六零在网络安全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 陈香羽
来源 | 征探财经(ID:teccj6)
END
在信贷导航贷款可靠嘛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0日讯 这些天,来自北京的谭先生在一款理财App上还完自己所欠借款后,立即将App删除了。原来,去年下半年,他在该App上办理了一笔1万多元的现金贷,分6期归还。在还完前5期后,他因回乡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还款,结果对方每天打电话骚扰其通讯录好友,还通过辱骂、威胁、恐吓等方式催促还款。回想起这段经历,谭先生仍然心有余悸:“现金贷很可怕,这个App能轻松获得我通讯录好友信息更可怕。”
如今,人们几乎都使用智能手机并下载各类App。这些App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能“偷窃”手机号、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记录等隐私信息。5月24日,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百款常用App申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权限列表》显示,在10大类26项个人信息相关权限中,平均每个App申请收集数目达10项。这些信息很容易落到不法分子手里,成为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为遏制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现象,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公众关注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直接回应。专家表示,《办法》着眼于公众反映强烈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对“任性”的App立规矩,将对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倒逼网络经营者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App的套路让用户“很受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在购物App上浏览完一些商品,随后另一个新闻资讯客户端就向你推送类似商品广告;刚在社交App上说想出去聚餐,稍后就收到一堆餐馆广告推荐;刚在购房App上浏览完毕,信用贷款电话就打了进来……如果有类似遭遇,那你的隐私信息很可能已经泄露。
谁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就是这些你刚刚浏览过的App。这些App收集用户隐私信息,给用户带来很大影响。总结起来,可按程度轻重分以下几类:
一是给用户“画像”,帮助商家精准推送广告。所谓精准推送,就是App通过收集、分析用户上网浏览记录,结合用户定位和性别等身份信息,绘制成用户肖像,从而实现广告精准推送。信息收集方式多为强迫用户授权或默认勾选,否则无法使用该App。
为测试是否被“画像”,记者下载并注册了一款社交App,先后发布论文写作、信用贷款、儿童摄影等3条信息,记者此前并未在其他终端发布或检索过类似信息。隔1个小时,记者登录自己手机上其他几款新闻类App,赫然出现了和这3条信息相关的广告。
专家表示,这种广告被称为“程序化广告”。平台根据用户行为给其打上对应“标签”后,在后台以竞价或自动个性化方式为广告主做精准投放。按照规定,投放此类广告可事先不经用户明确授权,但应确保用户有拒绝权利。不过,大部分App目前并未设置相应关闭按钮,或者将按钮藏在多个操作步骤之后。
二是把用户信息视为“资产”,许进不许出,注销账号和删除个人信息难。很多用户发现,注册一个App账号只需一个手机号及其注册码,而想要注销一个账号往往很难。即便注销了账号,想清空个人信息更难。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向记者提供了一个用户投诉案例:李先生计划停用某共享单车,注销手机号。因为当初注册该App时使用了个人身份证号,担心信息泄露的李先生申请注销用户账号并解绑身份证。该App客服人员要求他提供个人身份证照片及手持身份证照片。李先生认为这种行为具有强制获取个人敏感信息嫌疑,让人无法接受。
专家表示,App运营者不能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在收到用户请求时,App运营者应当在合理时间和代价范围内予以查询、更正、删除或注销账号。
三是泄露用户隐私信息,导致用户利益受损。用户信息泄露存在很多情况,比如App用户隐私信息数据库被黑客入侵、平台出现漏洞等导致信息泄露;比如App将用户信息“打包”出售或用户信息经公司“内鬼”窃取售卖,被不法分子利用等。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对记者表示,目前接到的用户投诉案例集中在信息泄露方面,主要为购物类、金融服务类App,用户因此遭到恐吓、电信诈骗、资产被盗刷等损害。
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方超强律师对记者表示,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电商平台在获取个人信息的同时有义务保护信息安全。但在现实中,对“平台存在漏洞导致信息泄露”缺乏相应判断标准,用户因此很难对平台进行追责。
哪些收集用户信息行为“越界”了
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近日发布的《百款常用App申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权限列表》显示,餐饮外卖、地图导航、网上购物、短视频、金融借贷等近20类共100个App,基本都会收集用户26项个人信息中的某几项;超过九成App获取用户精准定位;金融借贷类、工具软件类App获取用户信息项目相对较多。其中,360手机卫士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相关权限数最高,达到23项,用户不同意开启则App无法安装或运行的权限数达11项。
需要说明的是,App不是不能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但不能“越界”、过度,不能强制、超范围索要权限。
那么,App目前收集的个人信息里,哪些属于不宜收集的隐私信息?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涉嫌“越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其中,用户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是被过度收集或使用的主要内容。此外,用户照片、财产信息、生物识别信息、工作信息、交易账号信息、交易记录、上网浏览记录、教育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短信信息等均存在被过度使用或收集的现象。
不过,对于企业收集这些隐私信息是否属于“越界”行为,也有不同声音。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2018年度网络隐私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安卓端“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App正在逐渐减少,到2018年下半年,仅有2%的App存在“越界”行为。该报告认为,判断App是否“越界”获取隐私权限的标准是App向用户提供的功能是否必须用到相应权限。也就是说,如果确属App功能需要,且经用户授权同意,那么,App相关收集行为就不算“越界”。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记者表示,App索权是否“越界”,应以用户是否需要而非企业是否需要为界。他说:“很多收集的数据并不是App自己需要的;有些甚至打着倒卖的坏主意,这对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来说是很大隐患和伤害。”
用户黏性不是企业违规的“底气”
为切实解决App过度索权造成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公众关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直接回应。
比如,对于规范个人敏感信息收集方式,《办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以经营为目的收集重要数据或个人敏感信息的,应向所在地网信部门备案;为约束定向精准推送广告,《办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以明显方式标明“定推”字样;针对App强迫授权或默认勾选等,《办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针对用户注销账号和删除个人信息难、小程序泄露用户信息后平台责任问题等,《办法》也进行了明确规定。违规者根据情节轻重将面临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起草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也在5月26日结束意见反馈。这份《认定方法》对App运营商7种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形进行了规定,被认为是判定App是否“越界”的重要标准。
“把信息采集主导权、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是信息服务的原则性问题。为了收集信息采取胁迫或者误导行为,都是坚决不能被允许的。”姜奇平认为,App治理此前长期收效不大,根本上说是因为一些经营者处理不好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关系。“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甚至不完全是产业问题,是企业态度问题,现在提升到一定高度来解决很有必要。”
随着相关规定落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势必会对众多App运营商产生影响。相对来说,很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因为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投入较早、公众监督更多,受到冲击较小。一些中小型App运营商则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问题较为突出。这意味着,相关以算法推荐为主要机制的App,对接入的第三方应用监管不力不到位的平台,存在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App运营商将面临整改命运,严重违规的将被清理出市场。
北京亿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对记者表示,多年来,用户基于对App服务的信任而建立起的黏性,如今却成为某些App进行差别定价、数据反复买卖的“底气”,这亟须警惕。同时,这些发布的规定也对同行业、跨行业之间企业联手利用用户个人信息划出了“红线”。
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将建立App个人信息安全认证制度,由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依据国家标准对App收集、存储、处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进行评价,对符合要求的产品颁发证书和标识;同时鼓励搜索引擎和应用商店优先推荐认证App。
相关监管是否会束缚技术创新呢?姜奇平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他说,对App的治理涉及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监管等多个层次,是一个综合问题。在市场配置资源失灵、行业自律不佳等情形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专项整治就极为必要。
“当然,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这是衡量互联网相关立法和监管质量的重要标准。比较好的做法是既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又能够制止相关歪门邪道行为。这需要各方汇集足够智慧、形成治理合力。”姜奇平说。(记者彭训)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360贷款导航是真的吗(在信贷导航贷款可靠嘛)":http://www.ljycsb.cn/dkzs/9158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