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薯”扎根高原,30多年死磕一块“芋”,下面是新华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5万要什么条件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带领团队育出“青薯”系列耐旱高产马铃薯,为中国科学育薯探路
马铃薯,西北农民习惯称为洋芋,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每到收获季节,圆滚滚的马铃薯从地里翻出,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王舰团队培育的“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些耐旱高产品种,抗病性强,据统计可使每亩增产25%至50%,增收300元到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王舰在进行马铃薯杂交育种工作。受访者供图
作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舰和研究团队每年有近百天时间都在农田攻关育种难题,只为将低成本的优良薯种送到农民手中。
“要培育出适合我国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在青藏高原工作近40年,年近六旬的王舰仍未停下脚步,他计划在青海建设国家级马铃薯育种平台,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
一心为农:不顾家人建议报考农学
“马铃薯是西北山区农民最主要的口粮和收入来源,我们要关注老百姓需要的品种,帮他们提高产量和种植收入。”这是王舰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段话。
生在东北、长在四川、学在青海,王舰从小跟着父母在部队中长大。1981年,王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得知王舰要学农业,在农村长大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农村穷、农业累,从苦日子过来的母亲更希望他学工科。但王舰还是选择了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
“当初选择农业,是因为中国人多,让大家吃饱饭,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舰说。
1985年大学毕业后,王舰进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当年年底,他被选派参加青海农业部门组织的大学生扶贫驻村工作队,分配到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韭菜沟村锻炼。
回想起初到韭菜沟村的情景,王舰仍然很感慨:那时的西北农村,有人以水窖储藏的方式吃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家的主食只有青稞、杂粮,连小麦都很难吃上。
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技术在韭菜沟村很难推广。驻村不久,王舰向村民推广政府发放的免费地膜。然而,即使王舰耐心介绍地膜的优点,也只有少数村民在自家农田选择性使用地膜。直到年底,盖上地膜的农田产量大幅提高,无人问津的地膜一下子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当时村民对农业技术没有概念,只有真正为大家带来实惠的技术才能得到推广。”这段经历让王舰意识到,农村不只是缺乏技术,还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才能把新技术送到农户手中。
一年的韭菜沟村生活,王舰看到农民终年辛苦劳作,作物依然低产。在田间地头调研时,他将目光转向了当地特色作物马铃薯。
“马铃薯当时是贫困山区农民最主要的口粮和收入来源。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马铃薯亩产,帮助当地群众致富,首先要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就这样,王舰走上研究马铃薯的道路。
这些年来,他和团队跑遍了青海的马铃薯种植地区,建立起省、市、县、乡、村多级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使“微型薯”种植成本大幅下降,产量大幅提高。
从左至右,分别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微型薯和培育成熟的马铃薯(2022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宁 摄
如今,王舰团队已建立“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多生态区选择和早代扩繁”的高原育种技术体系。他们育成的“青薯9号”等马铃薯品种,具有高产、抗旱、抗病及加工兼用等特性,在多个主产区创造了亩产万斤的纪录。
2011年,“青薯9号”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2年被当时的农业部定为全国主推马铃薯品种。
心有所“薯”:面对更多可能,毅然选择扎根高原
目前,马铃薯已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染,导致产量逐渐下降,专业上称这个过程为退化。”王舰说。
为减轻马铃薯病毒病的危害,必须使用脱毒种薯。“脱毒”即除去马铃薯本身所带的病毒,是恢复马铃薯丰产性最重要的环节。研究表明,种植脱毒种薯一般可增产30%以上。
2023年3月21日,王舰团队成员郭恒(左一)在检查脱毒马铃薯种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杰 摄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的机构之一,而脱毒种薯在青海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不得不提到一个项目:欧盟援助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马铃薯品种引育、脱毒种薯繁育推广,提高贫困山区粮食自足能力和农户收入。
1995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马铃薯课题组的王玉娥正在为这一项目组建团队。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王玉娥的要求很高:必须是认真负责、科研能力突出、还要懂外语的年轻人。反复考量后,王玉娥将目光转向了王舰。
当时,王舰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他在阎隆飞院士的课题组中表现优异。临近毕业,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开放实验室向王舰发出邀请函,希望他去做客座研究员。
而当接到王玉娥的电话后,王舰没有丝毫犹豫,爽快接受了她的邀请。
“如果项目顺利实施,将会提高青海马铃薯产量,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王舰明白,如果留在实验室,更大的平台能帮助他实现科研理想;但青海深居内陆高原,人才匮乏,自己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援助项目启动不久,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微型脱毒薯生产温室在青海开工建设。由于时间紧张,施工环节复杂,王舰身兼数职连轴转,白天充当技术员和翻译,晚上召集施工方和外方代表开协调会。
王舰(左二)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指导工作。受访者供图
1999年,温室建成后,微型脱毒薯生产初具规模,王舰团队的工作进入田间推广阶段。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经费紧张、人手不够,他和团队在西宁市湟源县承包50亩土地,与农户同吃同住,坚守在马铃薯播种、收获、运输等各个环节。
“一到收获季,我们当天就要把微型薯装车拉回西宁,即使刮风下雨,大家衣服湿透了还在搬运,有时回到家中已经是深夜了。”工作进行到一半,经费只剩下200元,王舰咬着牙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借了5万元周转金。
当年收获季,看到满地的马铃薯,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王舰说,首次在大田种植种薯就获得丰收,意味着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低成本种薯,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
王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马铃薯原种的市场价格约为3元,而实验室中的一棵脱毒苗每过21天就能扩繁1代,经过“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三级种薯繁育生产体系,种薯成本能够降低一半,老百姓都能负担得起。
王舰(左一)在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资源库学习。受访者供图
心心念念:探索属于中国的育薯路
作为外来物种,马铃薯在我国种质资源有限、遗传基础狭窄。
“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如果不扩大种质资源来源,就难以育成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用途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为了从国外引进资源,王舰积极通过培训项目出国交流,同时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考察。
总部设在秘鲁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拥有大规模的马铃薯种子和基因资源库。2004年,王舰第一次到秘鲁考察马铃薯资源。下了飞机,王舰没有过多休息,而是向外国专家介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合作资源。双方开始建立起联系。
第二年,时任国际马铃薯中心试验站站长的维克多·奥他祖应王舰邀请来到青海,双方在马铃薯培育、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开展合作。奥他祖自称是青海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看来,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安第斯山区相似,双方在种质资源、马铃薯育种、加工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
2016年,王舰(右一)在智利的一处马铃薯实验站考察期间,与外国专家交流。受访者供图
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国外引进大量马铃薯资源,2017年与智利签署了马铃薯专项合作协议,进一步解决马铃薯育种资源不足问题。
在国外考察过程中,王舰结合国内马铃薯种植区特点,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相比我国,发达国家的主要马铃薯种植带水肥条件更好,种植品种以专业加工型为主。”王舰说,既要学习先进经验,也要根据国内特点培育出更多抗旱、抗病的品种。
对于王舰团队而言,一个马铃薯品种的育成,就像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喜悦。
要培育出性状优良、稳定的品种,一段漫长的培育过程必不可少。第一年,杂交授粉,收获杂交种子;第二年,撒播种子,培育实生薯;第三年,筛选评价,优胜劣汰……
王舰团队成员郭恒在检查脱毒马铃薯种苗(2023年3月2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杰 摄
每年一到马铃薯的生长季,大家很难在办公室中看到王舰。他和团队总在田里忙活,观察块茎性状,不断评价筛选,这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直到选出“万里挑一”的优良种薯。
种薯的培育对地势、环境、气候等要求非常严格,高海拔、地理隔离、交通便利、有水源是理想条件。“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区,蚜虫的数量会呈指数级下降,种薯被蚜虫传播病毒的概率随之降低。”王舰介绍,育成新品种通常要8到10年,如果是在平原,种子在培育过程中就会严重退化。
为了找到培育良种的理想地点,团队几乎跑遍了青海东部,最后找到了距离西宁市区70公里的湟源县寺寨乡下寨村,在此建立了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基地,这也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设施完善的马铃薯高山实验站。
唯有热爱,才能步履不停。“做马铃薯只是因为热爱,我喜欢吃也喜欢研究。”心有所“薯”的王舰对马铃薯育种的发展有明确目标,未来,他和团队将致力在青海建设国家级种薯生产基地和育种平台。(本报记者陈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工商银行贷款5万条件
“火炉小饼加蘸料,烧烤灵魂三件套。”随着淄博烧烤火爆全网,金融机构也争相为其添一把柴,“烧烤贷”登上了大小银行的宣传页。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期不少银行针对淄博烧烤推出特色金融服务,包括烧烤专属信贷产品、消费满减优惠活动等。参与其中的既有当地中小银行,也有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且部分银行相关服务早在3月初就已推出。
相关信贷产品在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对烧烤店主较为友好,但目前落地规模还不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银行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相关金融机构也要考虑到当地烧烤行业的市场空间、可持续性,以及经营主体之间的资质差异,防止叫好不叫座,做好风险防范。
烧烤专属信贷产品密集推出
助力“烧烤季”,“淄滋”有味“贷”给您。——3月24日,淄博当地城商行齐商银行在官微发布宣传海报,为助力“淄博烧烤季”活动,针对淄博辖内烧烤及相关行业推出“淄滋贷”产品。
此前一日(3月23日),齐商银行成功发放全市首笔“淄滋贷”,借款人为桓台县大强迎鑫烧烤店老板孙某。孙某说,该笔资金准备用于翻新门面,吸引更多顾客。
4月11日,淄博市银行业协会也发文称,为助力烧烤行业发展,激发消费活力,东营银行淄博分行针对淄博烧烤行业发展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大力推行“政银担”,便捷办理“秒e贷”等。其中,“政银担”业务由张店区人民政府、山东齐元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和东营银行淄博分行共同分担代偿风险,为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的张店区个体工商户解决贷款需求,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1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
此外,淄博张店区也在普惠金融政策“政银担”贷款业务基础上,联合张店农商银行推出“齐担文旅振兴贷”“齐担电商流量贷”“齐担品牌成长贷”“金炉惠享贷”等金融促消费信贷产品。官方资料显示,“金炉惠享贷”利率执行4.0%。另据媒体报道,沂源农商行、临淄农商银行、沂源博商村镇银行、威海银行淄博分行等也均有类似产品推出。
从产品特点来看,相关产品以纯信用贷款为主,对烧烤行业贷款客户普遍开通“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客户简化办理环节。除张店农商银行“金炉惠享贷”最长期限可达5年外,“烧烤类”信贷产品期限以1年期~3年期为主;额度在20万元~100万元不等;利率方面,宣传口径最低可至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水平。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发现,上述部分产品有些是针对火爆的烧烤经济推出的新品,也有一部分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打上烧烤“标签”后加大宣传和发放力度。
以齐商银行“淄滋贷”为例,根据官方介绍,该产品的贷款对象是淄博辖内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型、微型企业,依法办理工商注册和纳税登记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行业类型为烧烤及相关行业,单户最高可贷100万元,最长期限不超过1年;利率最低执行LPR利率,最高不超过LPR(1年期3.65%)+200bp(5.65%),具有“手续简、放款快、利率低”的特点,最快当天可实现放款。
据记者从齐商银行当地某网点了解,“淄滋贷”其实是该行经营贷的一种,此前烧烤行业客户也可以办理,目前则是专门冠以新名称并加大了宣传力度和发放力度。不过,在贷款额度和利率方面,有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向客户介绍,单户最高只可贷20万元,利率为5.65%,如有家庭担保可据情况增加额度,与海报宣传情况有出入。
与齐商银行“淄滋贷”类似,东营银行“秒e贷”也是此前的存续产品,且为纯个人信用贷款,使用个人身份证即可办理。不过据记者从东营银行淄博分行部分支行网点了解,该行近期的确专门针对烧烤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推出了两款产品,其中“E串贷”最高额度100万元,对应利率5.65%,需要线下办理;“烧烤贷”最高额度50万元,年化利率仅需4.35%,线上即可办理。两款产品对借款人年龄有一定要求,不过除营业执照等经营资质证明材料之外,对经营时长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以前没有这个产品,最近因为烧烤比较火爆才有的。”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表示。
除了当地中小银行,部分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也围绕烧烤进行了产品创新。以邮储银行为例,该行为适应淄博市烧烤经营户食材、人工费用暴涨的资金需求,创新推出了低利率、高效率、高额度的“金炉”极速贷线上产品,企业可利用法人信用方式申请,也可利用个人房产抵押进行申请,最高额度为500万元,年化利率最低可低至3.65%(1年期)。
银行“烧烤业务”类型多样
在贷款产品之外,不少银行也推出了一系列“烧烤专属”服务。比如,东营银行淄博分行还针对烧烤类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的商户,推出二维码商户优惠活动,针对商户申请当面付二维码、统一支付平台二维码,按照交易情况给予0手续费等优惠,活动截止至2023年4月30日;该分行还借烧烤行业资金流动快的特点,大力推行“七天通知存款”和“瑞盈理财”天天乐享系列理财。
不少全国性商业银行也参与到多样化服务中。比如,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也在淄川区推出二维码优惠活动,通过该行提供的收款码,商户可参与银行开展的随机立减、满减等各类营销活动。
邮储银行淄博分行则在今年4月10日~10月31日期间推出“悦享烧烤”满减活动,该行当地信用卡客户进入邮储银行信用卡APP活动页面,只需支付1分钱即可获得指定淄博烧烤活动商家“满200元立减20元”支付宝立减优惠。该活动现已有200多家商户参与,该行预计下周会再增加200家。
4月19日,记者从中国银行淄博分行处了解到,该行与淄博市烧烤协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烧烤地图、消费满减、商户收单、文旅服务、普惠贷款等多方面开展密切对接。中国银行淄博分行表示,未来将以“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烧烤协会、烧烤商户、文旅企业等单位的业务合作。
而早在3月初,建设银行淄博分行就围绕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推荐活动与当地政府展开合作,包括通过“建行生活”平台布放消费券;利用互联网、抖音等媒体渠道,以及客户经理工作室、微信群、朋友圈等私域流量,大力宣传。
据记者了解,建行淄博分行已与淄博市商务局、市食文化协会、烧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独家承接了全市1300余万元餐饮和文旅消费券,利用“建行生活”平台推出多款优惠活动,并在“建行生活”平台设置由淄博市商务局和淄博市总工会冠名的“烧烤专区”,吸引了80多家商户入驻。该行淄博分行还与市公交公司开展包括21条“烧烤专线”在内的“五折乘车”活动,并推出“出行季”出租车打车五折、共享单车骑行满减等优惠政策。
赋能烧烤经济也要做好风险防范
从落地情况来看,烧烤店和上下游产业链都是目前各行重点投放的领域。
以农业银行“齐鲁富民贷”为例,该行分支机构除了帮助烧烤店老板缓解店面经营的资金压力,随着烧烤炉需求成倍增加,该行临淄支行还为当地陈营村厨具园区的30家厨具企业发放了“齐鲁富民贷”,累计金额超过700万元。此外,该行淄川支行还为当地腌肉调料企业发放“惠农e贷”300万元,并通过财政贴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邮储银行淄博分行则对接淄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利用“政银携手助小微”活动平台,获得烧烤商户名单1123份,对接、了解资金需求,还组织员工进行朋友圈宣传转发,目前有82户达成资金使用意向,针对8户烧烤相关行业商户发放贷款106万元。另外,烧烤消费产业链也带动了该行其他经营贷业务,其中旅游行业共有3笔165万元,住宿行业2笔250万元,以及小企业贷款1笔408万元。
另据建设银行数据,借助餐饮、旅游等消费产业链,该行淄博分行今年一季度新发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273笔,金额2.61亿元,同时带动个人消费贷款办理12543笔,累计金额达5.2亿元。
不过,整体来看,金融“烧烤产品”普遍还在初期,落地规模还较小。各银行纷纷表示将持续增加支持力度,但考虑到烧烤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市场空间,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相关贷款的增长潜力、资产质量有所担忧。
董希淼对记者表示,银行业针对新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响应速度值得肯定。“这可以更好地满足烧烤行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求,支持他们扩大再生产、提高服务水平,这是服务小微企业、推动经济向好的一项很好的举措。”他认为,银行推出“烧烤贷”等特色产品具有积极意义,但吸引眼球的同时,也要关注落地情况、可持续性以及风险问题。
“一是要看这个市场的容量和空间,对应的是融资需求,避免叫好不叫座;二是淄博烧烤的火爆是不是会持续下去,这关系到贷款产品的业务增长和贷后风险。”董希淼建议,考虑到烧烤行业主体资质差异较大,银行应该建立一定的准入门槛,既要用实实在在的资金赋能烧烤经济,也要扎实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创新的同时防范好风险。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烧烤相关企业51.93万家,山东以4.22万家位列第二,仅次于云南。其中,淄博市现存烧烤相关企业3220余家,2019年~2022年增幅分别为18.68%、2.22%、11.78%、-5.83%。仅今年以来的4个多月时间,淄博市新增烧烤相关企业就有450家左右,一季度同比增幅达到111.32%。(第一财经记者安卓对此文亦有贡献)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5万要什么条件(工商银行贷款5万条件)":http://www.ljycsb.cn/dkzs/9017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