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贷相关业务违规 4家银行被罚350万!千万罚单后渝农商行一支行再接同类罚单,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风险案例
财联社4月23日讯(记者 史思同)4月23日,银保监会网站一连披露多家银行罚单。其中4家农商行及村镇银行因贷款、授信等相关业务违规行为被罚,罚款合计350万元(含个人处罚)。
具体来看,吉林磐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存在“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超比例;违规出具社团贷款回购协议;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发放房地产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120万元罚款,同时一名直接责任人被警告。
吉林永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存在“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违规出具社团贷款回购协议;贷后管理未尽职,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款90万元,同时一名直接责任人被警告。
吉林船营惠民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超比例”被罚30万元,直接责任人被警告。
除了上述吉林这几家银行外,被罚的还有渝农商行旗下一支行。罚单显示,因存在“贷款‘三查’不尽职,信贷资金流向关联公司、贷款资金回流借款人、信贷资金被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渝农商行”)酉阳支行被处以105万元罚款,同时一名责任人被罚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不是渝农商行第一次因信贷业务被罚。实际上就在数月前,2022年11月份,渝农商行才刚收到一张千万级的巨额罚单,同样涉及贷款“三查”不尽职等多项信贷相关业务。
具体而言,该次罚单案由主要包括9项违法违规行为:1.审查审批不尽职,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形成风险;2.掩盖不良贷款;3.拨备覆盖率指标虚假,贷款减值准备不足;4.未按规定对质押资产进行审查即向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放贷款;5.同业授信调查及审查审批不尽职,部分业务出现风险;6.贷款“三查”不尽职,导致形成重大信用风险;7.同业投资业务不合规;8.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9.未执行统一授信管理。
因此,彼时渝农商行被处以高达1285万元的罚款,同时该行6名责任人被警告,其中两名还分别被罚款5万元。该次处罚,也随之成为渝农商行自成立以来至今收到的最大罚单。
不过实际上,信贷业务违规也并非渝农商行一家之事,甚至在整个行业中都已较为普遍。近年监管愈发注重各类贷款问题,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但相关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罚单层出不穷。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披露的银行业罚单中,多数银行的违规行为都涉及贷款相关业务,而被罚的银行也是从国有大行、大型商业银行到各中小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都难有幸免。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银行信贷业务违规现象频发,主要是由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处于恢复阶段,银行自身有扩张信贷需求,加之个别工作人员依法合规意识不足,少数分支机构便可能出现信贷内部管理疏漏。
上述人士表示,接连不断的罚单,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强化银行规范开展业务监管,持续提升监管质效的体现,也一定程度反映出现有违规成本对部分从业者仍不足以形成有力震慑。因此他建议,监管层面和机构自身需双管齐下,在持续强化监管力度、提升违规成本的同时,银行也要加快完善内部治理,建立合理绩效考核机制及加强合规教育等。
“对贷款流向进行严格监督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财联社记者,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市场,不仅贷款资金不能直接作用于相应生产领域,还容易削弱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影响经营稳健性,并且可能导致局部潜在风险,干扰市场正常秩序等。
而在他看来,信贷业务违规频现主要是银行竞争压力增大,迫于自身盈利压力等原因,同时信贷调查人员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流于形式,就容易造成贷款的投向和使用流向出现问题。
因此他认为,银行应从制度上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增加监管的主动性,主动打补丁等;另一方面还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比如打通信贷监管闭环,更多的通过提升技术能力进行监督。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史思同
银行信贷风险案例
瑞士信贷总额约170亿美元的高风险债券AT1价值归零,引发债券持有人震怒。
当地时间3月19日晚间,在瑞士政府撮合下,瑞银(UBS)以30亿瑞郎(约合32亿美元)总对价收购正处危机中的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
据瑞银在官网发布新闻稿,瑞士信贷股东所持22.48股瑞信股票将换得1股瑞银股票,相当于每股0.76瑞郎。
同日,瑞士信贷在官网发布新闻稿称,当日瑞士信贷被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通知,Finma已确定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名义总金额约160亿瑞郎(约合172.4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Additional Tier 1 Capital)将被减记为零。
多家外媒报道称,作为瑞士信贷与瑞银合并救助协议(rescue merger)中的一部分,AT1债券减值为零,此举激怒了AT1债券持有人。Finma主席Marlene Amstad表示,Finma在做出决定时坚持了该国“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的银行框架。Finma还表示,这一决定将增强瑞银的资本。这意味着AT1债券持有人将可能一无所有,而股东(通常在破产程序中,股票的偿还优先级低于债券)将根据瑞银的协议获得约32.3亿美元。
AT1债券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监管架构下设计的产物,是一种次级债务,可计入银行的监管资本。除了持有更多的普通股本外,大银行还被迫发行应急可转债(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Cocos)。这些Cocos债券最常见的形式被称为AT1,并被设计成一种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并在银行陷入困境时远离纳税人的方式。当贷款人(即债权人)的资本缓冲被侵蚀超过一定阈值时,这些债券可以转换为股本或减记。
瑞士信贷在过去10年发行了大量AT1债券。截至2022年底,瑞士信贷AT1债券余额为147亿瑞郎。
瑞信AT1债券的投资者之一Axiom Alternative Investments的研究主管Jerome Legras表示:“这令人震惊,也令人费解他们是如何扭转AT1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等级关系的。”瑞银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哈默斯(Ralph Hamers)向分析师表示,将AT1债券减记为零的决定是由Finma做出的,因此不会给瑞银造成负债。
路透社早些时候曾报道称,瑞士当局正考虑将损失强加给债券持有人,作为合并救助协议的一部分。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Finma此举具有清晰的法律依据,因此瑞士信贷的部分监管资本可以冲销(即私人债权人将分担AT1债券的风险敞口),以确保在国家措施之外化解瑞士信贷的危机。瑞士监管机构审视了相关工具,并相信他们有法律支持来蒸发AT1债券的价值,标准的门槛是普通股本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7%,但通常当一家银行被认为“不可生存”的时候,可以由国家监管机构自行决定。
瑞士信贷的AT1债券在当地时间3月19日早些时候上涨,因有报道称,瑞士信贷的股东将在与瑞银的交易中获得一些好处,引发了债券持有人将得到保护的希望。
如今,瑞士信贷的AT1债券被减记为零,彻底破灭了该债券持有人的希望。外媒报道称,有投资者表示,瑞士监管机构此举可能会加大其他银行发行新AT1债券的难度。
Running Point Capital Advisors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Michael Ashley Schulman表示,“这将使未来所有其他银行的AT1债券更加昂贵,因为现在所有人都正在看到这种额外风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风险案例(银行信贷风险案例)":http://www.ljycsb.cn/dkzs/8959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