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调查 | 中介打着银行名义推销贷款,这背后有一些不能说的秘密,下面是钱江晚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门店贷款靠谱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手机上收到的贷款推销短信。
4月13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推出小时调查《授信69.8万备用金!为啥频繁收到贷款推销短信,到底谁在发这些信息?》(详见报道https://www.thehour.cn/news/510864.html),揭秘了我们频繁收到的贷款短信的幕后原因,主要是贷款中介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客户号码,并进行推送和营销。这样的贷款中介,大部分既无贷款资质,又与银行没有合约,他们大大小小分散在写字楼里,却鲜少有人注意到他们。
既然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又为何会有这些贷款中介存在?对于贷款中介以银行名义进行短信营销的行为,银行为何不加以制止?既然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样的贷款短信不堪其扰,为何贷款中介还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客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调查后发现,部分商业银行和贷款中介的关系,就像自行车的两个辅助轮,维持着大额贷款业务的运行。银行贷款经理背负着大额的放贷指标压力,而贷款中介迫切希望寻找到有大额贷款需求的客户,而主贷人(贷款客户)从银行拿到贷款后,也不介意给中介一笔手续费,这样双方都从中分到了羹。
需要大笔现金流的客户多了,贷款中介公司应运而生
CFP 供图
如果要追溯贷款中介频繁“冒头”的时间,可以说和当年“炒房客”的出现,不无关系。
普通上班族,除了房贷和车贷,很少有其他的贷款需求。而炒房客不同,他们需要大笔现金流。
“以前我们客户里的大部分都是炒房客。近两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客户组成才有所变化,开始有一些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主找到我们。”一名贷款中介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四季青一家商铺店主王青(化名),就是通过这名贷款中介,成功贷出了近100万元的现金。王青起初没打算贷款,前年,他扩张店面花了不少钱,之后又因为店内积压了一批春装没卖出去,货款没有回流,导致手头原本就不充裕的现金流彻底断裂。无奈之下,王青想到了卖房。
这时,有朋友告诉他,与其卖房,不如把房子抵押出去,拿一笔钱凑上,等资金回笼了再把贷款还掉。于是,王青通过搜索“银行直贷”,找到了这名贷款中介。
“他说我征信不错,只收我2个点的手续费,就能把100万的贷款办下来。”王青说,贷款中介为他推荐了三家银行的不同抵押贷款方案,“有的利息高,有的放贷快。”王青最后选择在其中一家商业银行,办下了这笔贷款。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寻找像王青这样的人,就是贷款中介大批量发送骚扰短信的原因。他们需要找到这些有大额贷款需求的客户,并为其“包装”,让他们递交的材料,能符合银行条条框框的审核要求。
大额贷款相比于小额贷款,对客户的资质要求更高。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致电某贷款中介机构,询问自己作为普通上班族,能否从银行贷出100万。贷款中介告诉记者:“你没有房子,做不了抵押贷款;要做信用贷款的话,你又没有信用卡还款记录,也没借过贷款,这笔钱在银行肯定是贷不下来的,但是我们能尽量给你做。”
这位贷款中介为记者提供了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借呗”借一笔钱然后还掉,只要征信报告上有这个记录,就能去银行贷款;二是申请一张信用卡,但时间比较久。“到时候把你的工作证明重新做一下,打卡工资做高一点。”他补充道。
这里提到的“做一下”,就是指伪造一些材料,从而帮贷款人达到贷款条件。这是贷款中介业务的“大头”。当然,还有一些贷款人资质够,但因为办理贷款需要比较复杂的手续,加之又要权衡各个银行的政策和利率,索性花一些手续费,让贷款中介帮自己解决这些麻烦。
银行贷款经理,为完成放贷指标需要拉拢贷款中介
CFP 供图
如果贷款人不通过中介,直接去银行贷款,又需要怎样的流程呢?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联系上了一位商业银行的贷款经理,询问是否可以做房屋抵押贷款。对方询问了记者的银行卡流水,是否有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满几年,以及征信情况如何等情况后,为记者推荐了一个贷款中介。
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不直接帮我办理贷款,而要推荐给贷款中介呢?”对方并未直接说明原因,“你的有些资质可能不符合银行的条件。”
为何贷款经理要将送上门的客户推荐给贷款中介?就这个问题,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咨询了三名贷款经理,一名就职于国有商业银行,两名就职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均从事贷款业务。其中一名经理李唐(化名)透露,有些事情,贷款经理不方便和客户明说。
“作为银行的业务员,我们没办法直接告诉客户,有些材料可以‘改动’一下,只能告诉他们不符合资质。至于剩下的部分,就交给中介去做。”李唐说。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不同银行的主营业务不同,以贷款为主要获利点的银行,银行客户经理和贷款中介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
有些银行会和贷款中介签订协议,协议中银行向贷款中介支付佣金,贷款中介为银行提供客户,但这类协议规定,贷款中介不被允许向客户再次收取服务费。
但事实上,银行付给贷款中介的佣金并不高,贷款中介的主要盈利点,依然是客户贷款的手续费。
另一名银行的贷款经理张超(化名)透露,自己作为团队长,每年背负着银行压下来的大额贷款指标。“如果只给最符合要求的客户放贷,那我们的任务是远远完不成的。所以对于贷款中介帮忙包装好的材料,除非特别离谱,我们通常也就帮忙提交审批了。”张超说。
张超的工作,既像是甲方,又像是乙方。
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底前后,银行的贷款政策有所放松,所以有资格办理抵押贷款的人也多了很多,业务比较好做。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银行的贷款政策开始陆续收紧。到了今年,放贷的年度指标变多了,但政策依然没有太大变化。这样的条件下,张超等人就对贷款中介更加“依赖”。他们也会允许贷款中介自称是“某某银行的贷款经理”,以方便他们的推广和销售。
上述人士透露,这当中,难免存在有贷款经理收了贷款中介的好处费,就给贷款中介的客户走银行特批程序,帮助客户能更方便地贷到大额贷款。
缺乏有效监管,贷款中介“烧不尽,吹又生”
CFP 供图
客户依赖贷款中介能提供信息和包装材料的服务,某些银行的贷款业务又依赖中介带来的客户,这就导致贷款中介“烧不尽,吹又生”。
那么,对于这样的贷款中介行业,监管部门是如何规定和管理的呢?
2020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通过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在第五章的贷款合作管理中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覆盖各类合作机构的全行统一准入机制,明确相应标准和程序,并实行名单制管理。并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与合作机构签订书面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合作范围等界限问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注意到,第五十一条中提到,合作机构承诺配合商业银行接受银行监督管理机构的检查,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等内容。也就是说,如果商业银行明确和某些贷款中介公司签订了协议,银监会就有权对其进行监管。
“有这条监管在,银行是不会轻易和贷款中介公司签订书面协议的。他们只有业务员之间的私下交易,这样即便出事了,银行也不会牵连过多。”一名银行业资深从业者透露。
这位从业者同时认为,贷款中介行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就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这个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比如,征信报告这样的内容,如果交由贷款中介处理,就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有些贷款中介会和垫资公司合作,如果看到一些信用良好的征信报告,就会怂恿贷款人直接在这些贷款中介公司贷款。这样操作,对贷款人而言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浙江省银监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只有银行,如果遇到银行工作人员在贷款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可以向银监会进行举报,他们会调查处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满意贷靠谱吗
近日,想换份工作的长春市民刘先生,应聘到该市某通信公司,参加培训1个月后才得知要还贷,如不按时还款就会影响个人征信。本想求职却稀里糊涂背上“培训贷”,小伙无奈称:“太坑人了!” “真培训,假就业;真借贷,假推荐。”套路屡被曝光的培训贷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仍有职场新人受骗入坑。《工人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聚投诉、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各类有关培训贷的投诉层出不穷,求职者想要维权,难度不断升级。 有人被骗欲哭无泪,有人还想以此创业 7月11日,长春一位20岁出头、怀揣空姐梦的市民修娜,拿着一份某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培训合同,来到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向王雨琦律师咨询协议是否有问题。 该份合同在就业培养费用及付费方式内容中明确:乙方必须在签订协议时,由甲方协助申请全额“空乘定向就业培养基金”,在某公众号或某分期APP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6万元整。这意味着,学员只能通过贷款方式学习。同时,协议规定还款方式是第一年每月还款120元,第二年每月还款6200.4元,还款总额75844.8元。按此计算,年利率高达13.2%。 王雨琦认为,这种强制贷款“交学费”的方式本身就不合理,建议咨询者不要签约。她告诉记者,修娜还是比较聪明的,签合同之前知道先咨询一下律师。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遇到类似情况,会单纯觉得这种既能学到技术,又能找到好工作,还不用家里拿钱的方式挺好,轻易就会被坑,等知道受骗后却追悔莫及。 稀里糊涂“被贷款”的长春市民徐伟杰应聘的公司以高薪工作为饵,诱骗他贷款参加培训,结果却变成待业青年。面对网贷平台即将起诉的短信警告,小伙子无奈之下只能起早贪黑,靠早市摆摊卖水果挣钱还贷,欲哭无泪。媒体曝光的多起培训贷事件中,不少受害学生都和他一样,在欠下贷款又没有顺利就业后,只能没日没夜打工还钱。 不过,王雨琦还曾接到过大学生写“骗贷”协议的委托意向。了解到这门生意来钱快、赚得多,这名大学生竟想以此创业,欲托律师帮忙拟定一份可规避法律风险和后果的培训协议。 “我只能跟他解释,这种方式涉嫌违法,一是不能强制贷款,二是培训内容是否名副其实都有讲究,否则有可能涉嫌欺诈或诈骗被追究刑事责任,后果不堪设想。”王雨琦说。 套路深深,骗术更隐蔽 培训贷这种方式起源于2006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达内教育”尝试用“先就业后分期付款”模式,以解决学员学费支付难题。此后逐渐发展为众多IT培训机构的标配之一,确实曾帮助过不少培训机构和学员。 然而,随着网贷的飞速发展,在工作难找、收入偏低的就业环境下,针对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急于求成的焦虑心态和分辨能力差等特点,很多无良企业却开始钻法律空子,设置种种套路,用“真培训,假就业;真借贷,假推荐”等方式,诱骗求职者和学员,将培训贷扭曲为违法敛财工具。 起初,企业多以招聘为由,吸引求职者面试,然后通过以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饵,贬低应聘者技术能力,洗脑式吸引其通过贷款接受上万元的高价培训。虽基本上宣称是无息贷款,但年利率大多都在15%~25%之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很多人稀里糊涂就签了协议,对贷款金额、利率等内容全然不知,且培训内容和质量草草了事,部分求职者在培训后,企业并未按照承诺为其找到满意工作。因怕影响征信,被贷款者只能硬着头皮还贷。 “培训费一共1.45万元,公司说等我上班后从工资里扣,还说培训期间每个月给1000元补助,因此要了我们身份证和银行卡,却未想是在‘蜡笔分期’上办了培训贷款。”徐伟杰告诉记者,当时,培训讲师就是天天照着PPT读,学习内容在实际操作中也用不上。培训结束后他被分到北京一家通信企业做维护,月薪仅有1900元,根本不够开支。经沟通,公司相继又给他推荐了几家企业,但不是工作地点太远,就是没有应聘资格。 如果说在此前盛行期,培训贷还算漏洞百出。如今,在媒体曝光和求职者高投诉率的背景下,玩此伎俩的企业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有业内人士称,不少人都会专门找律师拟写协议内容,明确须贷款分期支付学费。且不论培训和推荐就业质量如何,总归是有形式上的服务内容。即使求职者在培训后就业质量不佳,企业也有借口从求职者身上找原因。这样,便能尽量规避法律风险,使培训贷套路进一步隐晦。 学员维权很被动 陷入培训贷后,很多不堪催款和还贷负重的受害者,纷纷向相关部门投诉求助。可实际情况是,受害者、有关行政部门甚至是法律,都难抓到培训贷的把柄和漏洞,想成功维权,着实太难。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仅有少数受害者通过向媒体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侥幸要回部分学费,多数悬而未决。还有受害者告到法院后,因证据不足败诉。若不是培训机构卷款潜逃,面对培训贷引发的经济纠纷,公安机关也仅能帮助协调调解。有的涉事企业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学习就会产生费用,如果学生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有些培训贷事件就是诈骗,但买卖双方如已自愿签署协议,就很难找出违法之处。”王雨琦表示,作为成年人,学员在签约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借贷机构签订的借贷条款合法有效。同时,学员只要参加了培训,就已享受服务。很多企业还会留存学生视频、照片等上课信息,这导致后期学员想维权,会很被动。 此外,构成诈骗的前提必须是企业主观上明知自己没有承诺的相关资质、资源,客观上虚构师资力量、培训效果、高薪岗位等。如果单从企业对应聘者做出承诺但没有兑现来说,只能算作合同违约行为。 “骗局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就是有利可图,且‘利润’很大。同时,学生和职场新人的警惕性很差,对骗局没有足够的识别能力。”王雨琦建议,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应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在需要签订培训贷款协议时,最好能提前咨询律师。作为成年人,签字时一定要考虑到法律后果,更不能随意将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借给他人。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门店贷款靠谱吗(满意贷靠谱吗)":http://www.ljycsb.cn/dkzs/8956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