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安徽首富?,下面是钛媒体APP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合肥小额贷款公司排名
文丨财经无忌,作者丨韦航
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
在古代,由于土地不宜耕种,徽州地区的人被逼无奈,大多外出经商。
而徽商也是在这背景下形成,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是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在明朝中期发展曾成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
而到了近代,随着海派文化的崛起,徽商逐渐没落。
时至改革开放时代,安徽的落魄则与工业时代有关。工业化的主旋律中,安徽充其量不过是个配角。
但自长三角城市群自扩容以来,安徽逐渐受到外界和资本市场的关注。
截至2020年10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4057家上市公司。其中,安徽有122家,占比约3%。
从安徽公司市值分布看,TOP100中,市值超过500亿元的有5家;200-500亿元的有15家公司;100-200亿元的有17家公司,另外,50亿元以下的公司有30家。
资本市场向来是造富机器,随着安徽经济的发展,那么谁是安徽首富呢?
安徽重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如果更多地了解安徽后,没人敢忽视安徽的教育实力。一个相对不发达的省份,但做到的教育成绩远超不发达省份。特别是中国科技大学,在任何地区招生的分数,都是最高的那一梯队。
由教育产生的生意,早已成为确定性的赛道之一。
2020年, 中公教育的李永新、鲁忠芳以658.4亿元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第25位。
被誉为“公考第一股”的中公教育在2019年上市,前身为位于安徽芜湖的亚夏汽车。李永新为中公教育集团创始人,鲁忠芳为其母亲。在公务员考试领域,《李永新讲申论》、《李永新教你写申论》风靡一时。
1999年,李永新大学毕业,不同于别人安稳工作一样,他打起了创业的主意。
他与几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新兴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营大学生入学与毕业服务,并很快获得了融资。但由于经验不足,仅一个月,李永新的第一次创业就随着投资人的撤资而夭折。
之后,他又尝试了包括高考状元演讲团、高考复读培训、奥数培训、MPA考前培训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却屡战屡败。
转机发生在2001年。这一年,在导师的建议下,李永新开始做起公务员培训。由于他本身就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再加上自身优势,创业项目很快就有了起色。
第二年,李永新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打造了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这成为了他后来创立中公教育的重要流量入口。
2003年,李永新的母亲拿出3万块钱积蓄,支持他创办了中公教育,填补了市场空缺。
与他类似,安徽财富榜排名第二吴俊保家族也是来自教育,不过是厨师教育。
1988年,当时23岁的吴俊保便在教育培训行业崭露头角。
20世纪90年代,东方教育开始聚焦烹饪培训和酒店管理培训,并同步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培训课程。2004年,安徽新华教育成立,座落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
吴俊保创业时,俞敏洪还在备战托福考试以赴美留学。马云则刚刚大学毕业,马化腾、李彦宏、雷军都还在校园读书。
新华教育2017年其营业收入为3.38亿元,年内利润1.72亿元,收入来源主要是学费和住宿费。在全国有139所学校,企业员工总数10450人,校舍面积达500多万平米。
这位安徽隐形富豪的资产并不仅只有这两家公司。
在安徽本地,吴俊保的新华系产业横跨教育、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新华集团拥有学府春天和学府星座、阳光国际、新华国际广场等众多楼盘。
其金融板块中,吴氏家族控股了合肥汇金永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安徽汇金典当有限公司,并且是徽商银行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之一。
教育从来不是用来赚钱的,可现实就是用来赚钱。
安徽有独特小吃安徽地区在中国南北方的交界处,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徽丰富的小吃饮食文化。
其中休闲零食也成为安徽小吃界的一极,零食“第四餐化”趋势的背后,已经是万亿级的大市场。
2011年3月,当“洽洽食品”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时,人们才猛然发现,洽洽这个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已悄然成为中国炒货行业的霸主。
1982年,23岁的陈先保从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徽省商业厅下辖的糖业烟酒公司,端上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36岁那年,已是商业厅工业科科长的陈先保,却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年纪,毅然辞职下海。
1995年,陈先保成立合肥华泰,租了个小车间,开起了冷饮厂。那会,冷饮企业都在混乱厮杀、拼抢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陈先保则专攻儿童冷饮这个细分市场,推出了儿童冷饮“棒棒冰”,立刻大受欢迎。
挖到第一桶金的陈先保,盯上了零食这一领域,随后便创立了瓜子这一行业。
安徽历来炒货兴盛,合肥素有“中国炒货之都”的美名,出过“陶永祥”、“史义兴”等百年老店;芜湖的“中国第一商贩”、“傻子瓜子”年广久。
2008年,洽洽的销售额首次突破20亿,2011 年 3 月,洽洽食品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以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成为了“中国炒货第一股”。陈先保本人的身家由此暴增 20 亿。
2012年,他更以 30 亿的身家,登上了当年安徽首富的宝座。
好吃又生财,零食早已让资本垂涎三尺,不同于洽洽以实业制造出名,三只松鼠这一借助互联网起家的零食品牌,却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1976年,章燎原出生在安徽绩溪。和很多拥有高学历的创业者不同,章燎原并不是高材生,也没有过人的智商。中学时期是个十足的坏学生,抽烟,打架,不好好读书。
2002年,章燎原进入了一家做坚果产品的安徽詹氏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山核桃营业员,负责芜湖地区的销售工作,最终成为这家公司的销售经理。
2011年,章燎原发现了淘宝,刚开始接触到电子商务的章燎原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
2012年3月,章燎原拿到了IDG资本1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于是,章燎原带着5人团队,在安徽芜湖注册成立了“三只松鼠”。主打非过度加工的坚果、花茶、干果、粗粮等品类,宣传口号是:只寻找生于原产地的新鲜原果,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新鲜的森林食品。
2012年6月,三只松鼠正式上线,仅63天就在天猫商城拿到了坚果行业销量第一,在双十一卖出了3500万元的好成绩。
在之后的几年中,三只松鼠发展迅速,每年全年销售额都在刷新自己的记录。2013—2018年,三只松鼠全年销售额分别是3亿、10亿、20亿、近45亿、55.5亿、70亿人民币。而2019年,三只松鼠全年销售额突破百亿规模.
从一袋坚果起家,到年营收将超100亿元,三只松鼠创始人、CEO章燎原用了7年时间。
随着三只松鼠的上市,章燎原的身价也达到了百亿,依靠互联网就能将小小零食玩转,这个时代真的是没有做不到的,只是想不到的。
安徽有隐形富豪不同于通过上市而造就的富豪,其实安徽的隐形富豪也很多,王文银就是其中一位。
王文银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的一个小镇,家境贫寒,不得已王文银在90年代初到深圳求职。
1998年,恰逢亚洲经济危机。这时并非创业的最好时机,可王文银却认为,这时可以降低创业的成本。
他说服设备制造商接受以按揭的形式付款。
先支付总价的为定金,如果工厂做成不余款分五年还清,如果失败,机器和定金都归制造商所有。
结果,王文银赶上电源线旺销期,在很短的时间里,他赚了个盆满钵满。
正威集团打通了电源线生产的全产业链,成为行业内较早开始发展“矿山一冶炼一加工”全产业链构架模式的企业。
2003年,借非典期间铜矿价格猛跌,王文银杀入最上游的采矿、冶炼领域并持续发力。2005年筹备建设当时亚洲最大、占地千亩的精铜制造工厂,还在全球并购了储量300万多吨的矿产资源。非典过后,铜矿价格一路疯涨,王文银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在国内,他旗下的正威商业帝国拥有铜矿产能已占全国10%。在北美、南美和非洲等20多个国家坐拥多座矿山,铜矿储量在2400万吨到3000万吨间,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总价超10万亿元,而全球铜矿的总储量只有7亿吨左右,“世界铜王”称号由此而来。
据《2018年胡润百富榜》,王文银家族以1100 亿人民币财富排名榜单第10位,比肩雷军。
2019年7月22日,2019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王文银旗下的正威国际集团以763.6亿美元(逾5200亿元人民币)的营收位列世界500强第119位,连续七年蝉联世界500强榜单。而25年前,王文银仅靠着500元起家,一步步建成如今的正威国际。
与他类似,文一地产的周文育也是个隐形富豪。
2004年,40岁的周文育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自感处于职业瓶颈的周文育,用30多万的全部身家加上四处化缘,凑足了启动资金,下海成立了安徽瑞泰置业有限公司。
公司第一个项目是承载一块破旧厂房,周文育拿出30万积蓄,以及四处借来的1000多万,作为启动资金。
从打桩到最后的销售,仅仅几个月,合肥瑞泰城市家园成功面市。
2007年,安徽文一集团成立,当年文一已发展成拥有5个楼盘、10个子公司,直管员工近百人,颇具规模的企业,并随后拿下“安徽头牌”的称号。
但文一地产的销售金额也仅百亿,仅为“恒碧万”的零头。
4月20日,有消息称,文一集团旗下文一地产正与投行密切接触,筹备赴港上市。
只有当文一地产正式上市职十,我们才能一窥他的财富版图。
胡润曾说,安徽有很多隐形富豪,大佬们的生活里,多得是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从表面上看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但在这些不经意的背后,或是把握了行业趋势,又或是个人奋斗的结果。
财富从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用滚雪球来说,开始很小,到后来就越来越大,越滚越快。
因为财富资源的积累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仅需要资金,人脉,也需要能力和格局。
如果想要一个超级雪球,现在就要开始滚起来。
合肥专业贷款公司有哪些公司
合肥恒鑫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鑫生活)主要从事纸制与塑料餐饮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可生物降解的PLA淋膜餐具、PE淋膜纸杯/ 碗,PP/PET 杯/盖、餐盒以及PS 杯盖等,广泛应用于快餐、外卖和饮品等餐饮行业。
纸质与塑料餐饮具作为餐饮具的组成部分,是居民生活中的常用物资。据公开资料,2019 年我国餐饮行业规模达到4.7万亿,2010-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1.4%,随着疫情可控,餐饮行业将逐渐复苏,未来餐饮市场将会趋于稳定向好发展,纸质与塑料餐饮具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增长。
公开消息显示,恒鑫生活拟冲刺创业板IPO上市,目前,深交所已向其发出意见落实函。华声财报发现,恒鑫生活存在多项财务指标异常所引发的业绩波动问题,以及报告期内存在诸多内控不规范问题。
一
1.盈利能力分析: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跌
据招股书,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1-6月(下称:报告期),恒鑫生活主营业务毛利率(剔除运输费及包装费)分别为41.85%、40.65%、36.17%和34.88%,毛利率逐年下降。
而另一项盈利指标——销售净利率,反映的是企业每单位的营业收入可以带来多少净收益, 华声财报研究员通过财务计算后得出具体数据结果: 报告期内,恒鑫生活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2.91%、6.15%、11.17%以及13.29%,整体呈现波动趋势,尤其是在2019年至2021年,公司销售净利率有一个“V”字形波动,结合招股书给出的信息来看,系公司在此期间受中外贸易政策影响,各项财务数据均有下滑。 但不可否认的是,恒鑫生活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仍然需要注重盈利质量水平,从销售净利率这点而言,公司的销售管理模式显然有不足,无法平稳应对一些外界突发性情况。
除此之外,评价一家企业经营绩效最核心的指标莫过于权益净利率,即(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它是反映每1元所有者权益获得的净利润,这项指标通用性强,在所有绩效评价指标中位于核心地位。
净资产收益率情况(数据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恒鑫生活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60%、7.81%、21.13%以及13.34%,其中,2020年比之2019年净资产收益率有断崖式下滑,通常情况下,这是净利润下滑幅度远大于所有者权益总额下滑幅度导致的,说明公司可能在未来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报告期内,恒鑫生活经营业绩波动较大,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均有不同种程度下滑,体现出其盈利能力质量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2.外销遭挫, 产能利用率尚未饱和,募资扩产是否合理?
据招股书,报告期内,恒鑫生活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4.19亿元、2.94亿元、3.67亿元和 2.3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88%、70.79%、52.79%和51.32%,外销收入占比较高。此外,由于近年受到新冠疫情爆发以及中外贸易政策波动的影响,公司的海外订单、产品产量和销量均出现下滑。据招股书,华声财报发现恒鑫生活的主营业务重心也正向着国内市场发生转移,如下表所示:
内外销情况(数据来源:招股书)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来,恒鑫生活在2019年和2020年的市场销售重心主要集中于境外销售,外销占总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78.88%和70.79%。然而到了2021年,内、外销所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销比重直线下滑,由2020年的70.79%降至2021年的52.79%;与之相对应的内销则是迅速攀升,由2020年的29.21%扩增至47.21%。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迅速转变,恒鑫生活在招股书中解释: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际形势持续波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外销也因此接连受挫;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来,国内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尤其是以年轻顾客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餐饮业蓬勃发展,市场前景巨大,因此,调整业务结构,抢占国内市场份额扩大生产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恒鑫生活也确实在有意扩大生产规模,据招股书和问询回复,公司明确提到本次发行募集资金主要投资的项目中,“年产3万吨PLA可堆肥绿色环保生物制品项目”将提升公司可降解制品的产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分析招股书中关于恒鑫生活产能及产能利用率情况,华声财报发现了一丝非利好端倪,如下表所示:
产能情况(数据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恒鑫生活纸制餐饮具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5.47%、69.77%、77.64%以及88.87%;塑料餐饮具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97%、52.35%、72.29%以及87.45%,两种餐饮具的产能均未达到饱和状态,且各自的产能利用率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波动。 由此可见,公司目前在抢占市场份额的意向上确实下足了功夫,但是在本身产能尚有巨大提升空间的前提下,仍贸然以募投项目扩大产能,这不免让人开始怀疑公司是否有能力去消化扩增的产能,其中的合理性也无法说通。
二
内控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转贷”、“资金拆借”频发
1.遭监管层问询,供应商转贷七千万元
“转贷”是指企业为满足贷款银行受托支付的相关要求,在无真实业务支持情况下,通过供应商等取得银行贷款或为客户提供银行贷款资金走账通道的行为。在IPO审核过程中,“转贷”问题始终是监管层的重大关注点。对于“转贷”行为,首先需要明确两点:1.实质是不合法的;2.在IPO过程中属于内控不规范的表现。
在报告期内,恒鑫生活就是通过供应商构成了转贷,具体如下表:
公司所涉“转贷”详细情况(数据来源:招股书)
2019年至2020年间,公司前后多次合计构成“转贷”金额高达7000万元,对该部分敏感问题,公司在招股书中也是含糊其辞,不仅没有明确披露所涉转贷供应商的详细情况,而且在“内控自我评估”部分大肆畅谈其内部制度逐渐完善、合理,存在刻意美化之嫌疑。
2.频繁资金拆借,反映的是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
资金拆借情况(数据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恒鑫生活频繁与实控人产生的资金拆借行为,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司整体内部控制的不健全。2019年至2021年间,公司向实控人严德平拆出资金金额分别为992.60万元、509.37万元和173.49万元,且均大于同期拆入资金。
3.报告期巨额分红,员工却被拖欠社保
据招股书,恒鑫生活实控人为樊砚茹和严德平,二人系夫妻关系,本次IPO,夫妻二人分别持股47.06%和23.53%,同时其女儿严书景持股为7.84%,三人合计持股约为80%。除此之外,公司股东名单中,不乏严德平的一些亲戚身影,而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恒鑫生活可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优秀代表。
报告期内,公司曾连续三个年度(2019年至2021年)进行了现金分红,合计6596万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年的现金分红有绝大多数都进了实控人“自家”的口袋,但在员工福利方面,恒鑫生活的做法却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招股书,恒鑫生活共有员工1462人,报告期内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比例分别为52.64%、70.07%、92.38%以及94.20%,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比例分别为10.68%、19.61%、85.03%以及88.47%。从中不难看出,公司对于员工的基本保障十分漠视,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恒鑫生活的社保缴纳比例一度低至五成,在住房公积金方面,更是可以用“离谱”来形容,实际缴纳人数占应缴人数的比例甚至不足20%,直至2021年,员工福利保障方面才逐渐开始提高。
员工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应承担起在劳动时间、最低工资、劳动福利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保障员工权益的相应责任。作为一家拥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至少需要做到保护劳动者权利、提供和提高职工福利、保障员工的社会保险权益。而反观恒鑫生活,不得不说其称得上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典范。
本文源自华声财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合肥小额贷款公司排名(合肥专业贷款公司有哪些公司)":http://www.ljycsb.cn/dkzs/8905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