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赚快钱“刷单”,大学生既被骗又违法,下面是澎湃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淘宝贷款3000
韩丹东、王意天/法治日报
前不久,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旌阳分局刑警大队反诈中队在“断卡”行动中发现,辖区某高校内有人以兼职为由,从事网络刷单诈骗,初步查明涉案金额达30余万元。
让人意外的是,6名犯罪嫌疑人均为在校大学生,年龄最小的仅有18岁。当走进公安机关时,他们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涉嫌犯罪。其中,犯罪嫌疑人万某从2020年上半年就开始刷单,后来周某、付某等都陆续加入了兼职刷单队伍。
类似的案件并不少见。《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目前不少网络犯罪都披上了兼职的“外衣”,诱骗涉世未深、急于赚钱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而这些参加兼职的大学生,一不小心就触碰了法律的红线,悔之晚矣。
名为兼职实则违法,一不小心身陷囹圄
近日,福建省南安市公安局反诈专业队接到群众曾某报案称,其被骗子以网购商品有质量问题需要申请退款为由,骗走2万余元。当曾某将钱打进对方指定账户后,却迟迟没有收到任何退款,曾某这才惊觉自己被骗,连忙报警。
经侦查,曾某的钱款已转入泉州某高校学生蔡某名下的银行卡中。民警随即找到蔡某配合调查。蔡某交代,今年8月,其同学吴某通过网络平台向校内发布招聘兼职信息,称“只要有手机就能做,350元一天,日结,没有风险”。蔡某了解后得知,兼职内容是提供支付宝和网银、下载指定App并配合商家购买虚拟货币。在金钱的诱惑下,蔡某选择了这份兼职。
蔡某的上家吴某也是一名大学生,他在偶然的情况下得知出售自己的银行账户能获利,经过一番操作尝到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还不满足于自己单打独斗,而是打起了发展下线做“老板”的主意,于是他经常在学校QQ群内发布招聘广告,抓住大学生渴望赚钱的心理,招募了包括蔡某在内的7名在校大学生。
9月14日,警方顺藤摸瓜在泉州市区将吴某成功抓获。直到被抓时,吴某仍未意识到其行为已经违法,经民警解释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无独有偶,广东珠海的小任和小袁原本是今年大学毕业,在一饭局上,他们的师兄介绍了一份兼职,说有朋友在国外金融公司上班,需要请人帮忙转账,具体内容就是对方把钱转到两人银行卡,两人再转到指定账户,每转10万元有1000元提成。
小任和小袁欣然应允,进行了办卡、绑卡、提供卡号等操作。其后,师兄把他们拉入工作群,群里还有师兄招来的小杨。两三天后,两人就各自达到了10万元的转账金额,按约定获得了1000元提成。其间,他们几次问师兄这么做是否合法,师兄都没有正面回答,但由于钱来得太容易,两人也没有深究,继续帮忙转账。目前,两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为赚快钱放松警惕,既违法又是受害者
记者采访多名曾参与网络刷单的大学生发现,这些大学生既实行了网络刷单这一违法行为,后来又被骗成了受害者。
来自湖北的小张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告诉记者,去年疫情期间,他在家上网课时无意看到一则网络刷单的招聘广告,利用自己的支付宝向对方二维码支付费用,之后连本带利返还,充100元返105元。
“刚开始我也有所怀疑,但对方上传了公司营业执照的照片。我当场试了下,支付了100元,一分钟后就返还了我105元。”小张说,看到钱这么好赚,他就放松了警惕。
之后,对方以返利24元诱导小张扫码转了480元,转完后对方称这次“任务”需要转6次才能返利,小张无奈又转了5次,共转对方2880元。然后,对方又以配套任务需要完成为由,让小张扫码转了1800元。直到对方称需要再转9800元时,小张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当小张报警后,他才知道,自己不仅是受害者,参与网络刷单还是违法行为,警方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
实际上,一些大学生一开始也不是完全没有警惕心,往往是被快速赚钱所吸引和迷惑。来自浙江的大学生小李告诉记者,他一开始还以为自己找到了个“好工作”——刷刷单转转账,赚钱很轻松。做新手任务时,对方要求小李对一个商品下单支付100元,系统很快便返还了120元。因为动动手指就能赚20元钱,小李心动了。
同样的套路,到第二单支付完毕,对方要求刷满6次才能返还本金领取佣金,当小李借钱支付了6笔3000元后,系统却以“操作超时,任务取消”为由,中断了李同学的“美梦”。
小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于是赶忙来到派出所报警,在民警的教育下,他这才意识到网络刷单是违法行为。
亟须提高法律意识,抵制违法兼职诱惑
近日,记者以在读大学生的身份,加入一个名为“赚点小钱”的刷单QQ群一探究竟。记者进群之后发现,该群处于全员禁言状态,只有群主发送各种店铺的刷单需求。
随后,一个昵称为“刷单助理-小刘”的群友向记者发来了临时会话,询问完来意之后,发给记者一份入职登记表,要求填写个人姓名、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及支付宝账号等私人信息。然后,对方交给了记者一个新手任务“试水”,并告诉记者全部的操作流程。
记者未做任何操作,不一会儿,“小刘”就开始下“任务”,要求记者缴纳100元保证金,完成5个新手任务,每单可以赚到20元佣金,完成后本金连同保证金、佣金一起返还。当记者提出到时候“小刘”不返还钱怎么办?对方立即将记者拉黑,并踢出了刷单QQ群。
据了解,这些所谓网络兼职行为隐蔽性强,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导致许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深陷其中,违法而不自知,有的被骗,有的还拉同学朋友入伙,害人害己。
对此,贵州新瑞林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旭梦认为,大学生违法兼职而不自知情况的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以为网络刷单没什么问题,殊不知已经触碰法律底线。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涉世不深,对这些事情的认知不足,导致容易上当受骗。同时,这种网络刷单因为操作简单,于是很多大学生认为,即便可能存在问题其性质也不会太严重,放松了警惕,不知不觉就被卷入其中。
王四新提醒说,大学生兼职网络刷单可能触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乃至刑法,不仅会影响学业,对个人征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一定要擦亮眼睛,三思而行。
如何才能让大学生们抵制违法兼职的诱惑?吴旭梦认为,学校、家庭应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认能力,让违法兼职无处遁形。
“大学生应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和违法性,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对行为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判,不要幻想着‘天上掉馅饼’事情出现,才能避免身陷违法而不自知的境地。”王四新说。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钱盾淘宝贷是不是真的
深论
2019年12月的一天,淘宝店客服璐璐遇到了一位奇怪的消费者,对方咨询如何购买安眠药,突然说“我活不下去了”。
听到“求救信号”,一场相隔数千里的救人协作开始了。 “亲,你要想开点,世界这么大,这么好。”璐璐竭力安抚、陪伴,阿里安全部门介入,如果事态严重,线下的公安、居委会等也将接力救助。
这就是阿里安全的“自杀干预师”项目。据统计,该项目通过算法模型预警和商家反馈机制,每天可发现多起自杀倾向事件。一旦发现,“自杀干预师”们就会将订单拦截下来,对顾客予以开导、安抚,必要时联动线下政府部门避免发生悲剧——半年来,他们已挽救了上千条生命!
看看他们的对话记录,“想一下,那些将要见到的人、将要做完的事、将要成为的自己”“你看12月这么美好,有初雪、有新年的钟声、有倒计时后的烟花,我们都要在12月里好好过啊”“希望你能好起来,如果明天没有看到你,我会很难过”。如果没有走心,没有真正的责任感,断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身为客服,别人买货,他们却拦截订单;身处一个交易平台,商家宁愿牺牲利益、增加成本,也要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提供守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一群人在做这样的事情,真暖、真赞。
当然,在暖和赞之外,“自杀干预师”还让人看到了潜力和空间:科技改变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已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人类的诸多行为,都已“上网”,和网络直接相关。就连生死,亦是如此。近年来,搭建自杀干预机制引人关注,但意图轻生者淹没在人潮人海中,位置分散,难以分辨,给干预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而人工智能、算法,让订单发出“呼救信号”,让“干预师”与有自杀倾向的人精准对接,用“技术+共治”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用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英国数学家托马斯·克伦普在《数字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数据的本质是人,分析数据就是在分析人类族群自身。从衣食住行到刷剧、网聊、网购,人类的各种活动产生数据,而数据背后也潜藏着重要信息。近年来,不少部门、平台探索把“枫桥经验”引进网络空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比如由公安部刑侦局主持开发的打拐神器“团圆”,已帮助4000多名儿童回家;由阿里提供技术支撑的“钱盾反诈机器人”,通过来电显示“公安反诈专号”,有力减少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乐见“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尝试越来越多,期待更多力量积极参与,让数据、技术转化成更多服务和产品,更精准地对接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治理助力。 (夏振彬)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淘宝贷款3000(钱盾淘宝贷是不是真的)":http://www.ljycsb.cn/dkzs/879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