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2017年居民贷款(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一览表)

2017年居民贷款(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一览表)

贷款知识 澎湃新闻 原创

3月金融数据前瞻:人民币贷款有望同比多增,居民贷款或回暖,下面是澎湃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2017年居民贷款

在经历了1月和2月的连续超预期高增长后,对于3月这一传统信贷大月,多家机构倾向于认为,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强劲增长并同比多增,且居民贷款有望回升。

今年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4.9万亿元和1.81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和5928亿元。

对于将公布的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招商证券预计3月新增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2022年3月3.13万亿),同比多增,信贷增长强劲。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是当月信贷投放情况的较好指标。2023年3月底1M转贴现利率大幅走高,显著高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反映了当月信贷投放情况较好。在防疫优化调整后,经济下行压力减弱,政策对信贷增速的诉求有所下降,但一季度银行早投放动力强。

对于信贷结构,招商证券预计,3月个贷增加5000亿,同比少增,其中,个人中长期增加3000亿,尽管地产销售回暖,但春节后出现新一波提前还贷高峰,影响个人中长期信贷增长;3月对公信贷增加3万亿,其中,企业中长期增加2.2万亿,短贷增加0.8万亿。基建、城投等政府相关贷款投放多,带动企业中长期高增。

中信证券则认为,贷款结构有望在3月进一步改善。

该机构预计3月新增信贷3.4万亿元,同比多增2000多亿。去年3月信贷的基数较高,在此基础上能实现2000多亿的同比多增已足够凸显出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回暖。结构方面,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望继续大幅同比多增;受益于地产销售的回暖,居民贷款或也出现回升。

天风证券则认为,3月是银行传统“开门红”营销季的收官月,预计3月贷款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在3.82万亿元左右,同比多增5956亿元。增量结构方面,预计企业中长期贷款对信贷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同时居民贷款增速有望延续2月企稳回升态势。

该机构认为,3月居民贷款增速有望继续回升的原因包括:从中长期信贷需求看,随着稳地产政策的逐步推出和落地,房地产需求出现回升,2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自2021年6月以来首次回正,同比增长32%,居民中长期贷款也扭转了连续14个月的同比少增局面。而3月地产需求进一步回升,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速上升至45%,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有望继续随之回升。二是从短期信贷需求看,近期多家银行在对开年以来信贷需求进行描述时,提到今年居民消费贷款需求较为旺盛,随着线下经济的活跃,居民消费信贷需求有望持续回升。

在上月出现回升后,机构对社融增速的走势存在分歧。

浙商证券预计3月社融新增5万亿,同比多增约3500亿,增速较前值升0.1个百分点至10%。结构方面,预计同比多增核心来自信贷,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也将有小幅同比支撑;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可能同比少增。总体看,社融增速进入确定性上行通道。

招商证券也认为,3月社融增量5.0万亿,同比多增,多增主要来自信贷及未贴现承兑汇票。预计3月社融口径信贷增量3.5万亿,同比多增0.3万亿;未贴现承兑汇票增加2500亿,同比多增约2200亿。2023年3月企业债发行一般,预计净融资2800亿,同比小幅少增。

也有机构认为社融增速将较上月出现回落。

兴业研究预计,3月政府债券偿还量较高,导致政府债券净融资额走弱。企业债券方面,3月企业债发行利率较2月小幅走低,带动企业债发行量增加,但同时3月企业债偿还量亦走高,因此,整体来看,3月企业债净融资较2月回落。综合来看,3月新增社融预计为3.75万亿,对应的社融同比增速为9.7%。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则预计2023年3月新增社融约4.2万亿元,同比少增4427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9.8%,较2月下降0.1%。除了企业中长贷外,政府债券、企业债和表外三项中的委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均对社融起到支撑作用。

3月M1-M2剪刀差有望较上月收窄。

国泰君安指出,M1与实体经济活跃度更为匹配,地产销售边际回暖、实体经济活跃度提升,预计M1同比将有所上升,约为5.9%。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信贷投放延续多增趋势,在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总基调下,财政支出发力前置支撑M2,结合2022年同期基数较高,预计3月M2同比增速12.5%,较2月M2同比(12.9%)下降0.4%,M1-M2剪刀差较2月(7.1%)有所收窄。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一览表

新年伊始,央行出台重磅政策,再调整首套房贷利率。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其中指出,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此外,据央视新闻消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的专访时提到,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于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

对此,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此时住建部重申支持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与央行“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是一致的,就是要创造出政策红利,引导和改善市场的预期,降低购房门槛,尽快让楼市需求端能稳定下来。

建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央行通知,决定在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主要内容是,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各城市政府可于每季度末月,以上季度末月至本季度第二个月为评估期,对当地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估。

其中,对于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地方政府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可自主决定自下一个季度起,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配合实施。

同时,对于采取阶段性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的城市,如果后续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上涨,应自下一个季度起,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这一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支持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当地政策范围内,银行和客户可协商确定具体的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水平,有利于减少居民利息支出,更好地支持刚性住房需求。

李宇嘉称,这是对2022年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常态化或长效机制化的执行。

部分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有望继续下调

2022年,对于首套房贷利率,央行曾经多次调整。除了三次下调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外,央行还将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

更重要的是,去年9月份,央行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对于2022年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数据显示,当时有23个城市符合要求。此后,各地房贷利率持续下降。

贝壳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0日,当月房贷主流利率指数环比继续下行,首套房主流利率平均为4.09%,二套房主流利率平均为4.91%,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分别回落155BP和100BP,创历史新低。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继去年9月份新政发布后,武汉、天津、温州等多个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降至4%以下。

“本次新政出台,意味着部分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有望延续此前水平或有望进一步下调。” 陈文静说。

而此次新政下,哪些城市符合要求呢?对此,陈文静分析称:“当前,多个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较大,价格仍处于下跌通道,短期符合条件可以下调或取消房贷利率下限的城市数量较多。”

张大伟亦表示,符合新房贷款利率下调的城市基本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央行新政,根据房价涨跌动态调整首套房贷利率,更加灵活。

陈文静表示,结合各个城市最新房价变动及时动态调整利率,降低购房成本,有利于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通过下调利率来对冲,一方面能提振购房者买房、换房的意愿,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利率下行来改善预期,以对冲房价下行的压力。”李宇嘉如是说。

此外,业内人士希望,存量房贷利率能够降低。李宇嘉表示, 2017年-2021年上半年,新房交易连续数年在历史最高位徘徊,市场普遍比较乐观,房贷利率也比较高,普遍在5%以上。目前,存量房贷的压力比较大,也是楼市不景气的根源之一。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既能降低月供压力,还能释放内需和消费。

张大伟提到,市场也关注二套房贷款利率下限以及一二线城市房贷利率下调的政策,房地产热点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目前都没有执行低于4.1%的首套房贷利率。

持续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

除了支持首套房需求外,在央视的专访中,倪虹还指出,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

李宇嘉表示,对于刚需、合理改善等住房需求,一直是政策支持的方向。即便是在楼市比较火热的时候,这样的基调也从来没有变过。

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事实上,过去一年,轰轰烈烈的政策松绑中,以限购限贷为主的政策松绑,均是为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诸如去年,全国多达几十个城市发布新政,允许二孩或三孩家庭新增购买一套住房。在以换房为主的改善性需求方面,财政部、税务总局在去年9月30日也发布退税新政:自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住房出售后1年内在市场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

不过,李宇嘉指出,当前不管是住房需求的能力,还是对住房市场的预期,比过往任何时候都疲弱。而且,房价还在大面积下跌,70城中有50-65个城市的新房或二手房价在下跌,迫切需要多措并举来提振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尽快止住房价下跌,也迫切需要降低购房门槛、降低购房成本。

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武新 校对 杨许丽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2017年居民贷款(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一览表)":http://www.ljycsb.cn/dkzs/8742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