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不时会收到贷款推销电话和短信,最多1天十几个,真心烦,下面是道叨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手机经常收到贷款短信
这两年,其实时不时会收到一些贷款推销的电话和短信。
讲真的,自己之前干了多年的信贷工作,期间也会和一些机构有些许合作。
所以,刚开始还很客气的说,谢谢不需要。
心情好,也会打趣说是同业。
但是今年开始,颇有几分愈演愈烈的趋势,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十几个电话。
其中的技术还不断迭代升级,开始穿插着高科技(机器人外呼),每天都在被混合双打。
估计不少朋友,应该都有类似的遭遇吧?
此类电话的话术基本都一样,自称某银行的客服或者客户经理,询问你是否有资金需求。
当然,这种直白的问法,属于十分初级的话术。
以我多年的被“骚扰”经验,还有比较“高级”的话术。
比如上手会直接称呼你的姓+总,比如黄总、万总之类的。
然后自称是之前联系过的银行客户经理,最近银行里有一些信贷优惠政策,问有没有兴趣了解下。
一下子拉进关系,又能筛选客户的贷款意愿。
其实这哥们,压根就不是银行的,之前也根本跟你没联系过。
你们2人之前唯一的联系,应该就是他拿到了你的信息。
A.名单
你和被骚扰用户信息其实有个标准的称呼,叫做电销名单。
电销名单背后,当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了。
“低级”的名单可能就是一个手机号,但“高级”的名单可不简单。
不仅可以包含你的名字,甚至性别、特征、来源等都有,有些还会有你的收入或历史贷款等信息。
B.机器人外呼+群发营销短信
人工外呼属于成本较高的一种,还有不少有“实力”的是采取广撒网钓鱼的方式。
机器人外呼+群发营销短信等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如果客户有意向再安排电销人员直接跟进。
但是,这玩意不是一般能干的,也是特别考验资源和“营销能力”的。
我以今天收到的营销短信举个例子。
1.短信签名(资源),直接冒充了“工商银行”等,要知道现在还能发这种的营销短信通道都是较贵的;
2.短信内容(营销能力),仔细看内容是不是没看到“贷款”2字,但是能一眼就看懂是贷款?!
单条营销短信的费用比普通验证码的费用))
放到机器人外呼上来说,对应的外呼系统、外呼的固定号码等都是属于额外“花钱”的资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配置的(成本也不少)。
当然,这些也只是“略贵”,但也不是说找不到。
有朋友会好奇,那银行会不会“推销”贷款呢?
其实也会有,但是这个也是有阶段性的,且逻辑跟这种“骚扰模式”完全不同。
简单科普下~
国内银行最早1批大范围通过“电销”方式进行贷款营销应该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的产品主要是无抵押信用贷款(现金)。
模式上,银行进行大范围的线上、线下定向的广告投放,用户看到广告后,如有贷款需求的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银行会及时安排当地的信贷专员(电销或信贷专员)跟进,协助用户办理贷款。
初始主要是外资银行在做,整体的产品和模式都是引入的香港、台湾的信用贷(薪资贷)。
基本模式跑通后,不少国内银行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初始是城商行,比如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都开发了类似的产品..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平安系...先是银行放贷模式,然后结合了财险的履约险担保...再之后就是陆金所(网贷)...平安普惠(小贷)...真正把这套玩出花了。
不过,银行的“推销”,尤其是电销模式跟其余平台会有本质区别。
以当时外资银行的情况为例,早在十几年前,这种陌生电话(陌call)就是被严厉禁止的。
使用行里的电话进行外呼(电销),必须有用户的明确授权。
否则属于严重违规,一旦被查到,重则直接开除。
而且这种情况,不仅是银行内部会查,监管也会时不时进行抽检。
当然,这个还有个小小的“例外”,就是信用卡的外呼电话。
肯定有朋友接到过类似的,电话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告诉你有一笔信贷额度可以随时取现,问你要不要。
其中比较典型且做了好几年的,比如浦发、兴业、民生等信用卡中心,都有类似的产品也会有类似的操作。
这种理论上,其实你在办卡的时候,已经给予了授权(允许电销你)。
抛开信用卡的情况,理论上是不会有银行主动的推销贷款。
换句话说,在你未在银行登记贷款需求的情况下,99.99%声称银行的贷款推销电话都是假的。
可能是原先的“贷款中介”的称呼比较“赤裸裸”,站用户角度上听,多少不像专业人士。
现在这块也有了优化,对应的操作从“包装”变成了“助贷”,对应的人从“中介”变成了“助贷”。
虽然,还干的是同样的事。
如果你上B站去看下,还能找到不少助贷的“教学视频”。
那为什么这个可以形成产业呢?
本质还是中间的“利益”。
这里要强调一点,绝大部分贷款(包含信用贷、抵押贷)的佣金奖励都不高(部分银行、消费金融、小贷公司的无抵押信用贷款除外)。
所以,所谓“助贷”的主要收入在于“中介费用”、“服务费用”等。
少的大概1-3%个点,多的甚至10%-30%都有的。
带着客户几个银行兜一圈,贷了100万出来,结果客户到手就只有70、80万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过,以上这种还算是“良心”的。
更狠的还有些,会诱导客户签署一些代扣协议,甚至直接欺骗客户贷款信息。
一是欺骗客户该笔资金是银行提前扣划的“贷款利息差”;二是向客户谎称扣走资金为“还款履约保证金”,欺骗客户正常还款几期后将予以退还;三是向客户谎称为预收取本笔的利息,欺骗客户仅需还款几个月后,即可不用归还这笔贷款。
《关于防范不良贷款中介新型套路的风险提示》-福建银保监局
再狠一点,伪装银行人员直接利用客户信息办理各种线上贷款。贷款下放后,删除所有贷款资料,慌造低息贷款,收取费用。
更有甚至,谎称银行有强硬关系。直接帮客户伪造材料,贷款过程中偷偷替换,向银行骗取贷款。直接让用户承担“骗贷”风险。如银行成功下款,则索要巨额中介费用。
往往这个操作,一单赚个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可以“吃”好几个月。
以上海为例,此类贷款中介这两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抓了不少,但屡禁不止。
不少都采用了2地合作的方式。
电销中心建在异地(买了名单后,异地外呼),有意向后本地的“助贷人员”跟进。
甚至也有电销打出意向贷款客户后,基于客户资质再2次转卖或分发后按“助贷收益”收取费用的情况。
行行有“人才”,佩服。
10月10日,身为6大行之1的邮储,率先发布了《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经营质效的公告》的公告。披露了自己2022年前3季度的贷款规模增长。
随后,10月16日的时候,剩余的5大行也集体发布了公告。披露了相关的信贷数据,也都较同期又不小的增长。
其实,上次6大行组团的新闻就发生在不久前的9月份。但当时的内容是集体下调存款利率,降低资金成本。
银行多少是有一个“旱涝保收”的心态。
你说是不是?
手机莫名其妙收到贷款短信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陈淑雅)随着科技的进步,违法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作为新型网络犯罪代表的电信网络诈骗,近期还存在哪些多发类型?济宁市公安局在4月28日的“济宁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据梳理,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型分为12大类、35个子类,作案手法多样,并且还在不断发展演变,令人防不胜防。从近两年济宁市的发案情况看,有5种诈骗类型比较突出,分别是:刷单返利诈骗,网络贷款诈骗,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冒充领导、老板、亲友诈骗。
第一种,刷单返利诈骗:这类案件约占全部电诈案件的三分之一,也是目前发案最多的类型。3月18日,嘉祥县群众孔某在一QQ群内看到兼职广告,领取抖音点赞任务,完成后即可返钱,后被告知“账号异常,需要充值才能解冻账号”,孔某先后6次充值13万元,后无法提现发觉被骗。诈骗分子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招聘网站,发布招聘兼职信息,以给网店刷销量、给平台做任务、给主播点赞、关注、刷礼物等为名,以高额佣金、返利为诱饵,声称“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赚钱”,吸引群众应聘。一般最初几单小额任务,都会给受害人正常返还本金,并支付较高报酬,让受害人先尝点甜头、放松警惕,进而诱导受害人不断增加刷单数量和付款金额,然后再以没做够任务数、系统故障、支付延迟、重新激活账户等为由,要求事主继续追加投资,而受害人往往为了挽回本金、拿回报酬,就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越陷越深,有的甚至被诈骗分子诱骗四处借款、贷款,直到受害人确实没钱或者意识到被骗了,诈骗分子就会马上切断与受害人的一切联系。这类诈骗的受害群体主要是一些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年人、大学生和家庭妇女。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刷单本身就是失信违法行为,而且大多是诈骗陷阱,大家一定不要参与;也不要有“贪小便宜”和“轻松赚钱”的心态,避免捞不着佣金、还赔了本金。
第二种,网络贷款诈骗:这类诈骗瞄准的是一些对贷款知识缺乏了解、急需用钱、又想省事的人民群众。1月23日,曲阜市刘某收到“度小满”借贷短信,根据短信中的链接下载了“度小满”APP,后以“贷款额度被冻结需要刷流水解冻”的名义诈骗31万元。诈骗分子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在互联网站、社交软件,发布“无需抵押担保”“低利息”“放款快”的贷款广告,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反映出贷款意愿,骗子就会让受害人交纳“中介费”“手续费”“保证金”,或者以优先办理、预付利息、刷资金流水、等额贷款解冻金等各种名目,让受害人先交钱。有的诈骗分子则是诱导受害人注册登录一些虚假的贷款APP或者网站,受害人录入自己的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后,就会被骗子在APP或者网站的后台看到,然后将受害人账户中的钱款迅速转走。
在此提醒大家:如果需要贷款,到正规金融机构,按程序办理,切莫贪便宜、图省事,从网上一些小平台、小程序贷款,以免贷款一分还没见,先给骗子交了“学费”。
第三种,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这类案件主要是犯罪分子构建虚假投资平台、渠道,告诉受害人自己有高人指点或者内幕信息,稳赚不赔,用高额回报为饵,诱使被害人投资。3月26日,汶上县曹某,在微信上认识网友推荐其下载“格林酒店”APP,告知其投资后每天都可以返现,曹某在尝到甜头后,先后投资了17万余元,突然APP无法正常登录,遂发觉被骗。这类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加受害人好友,或者在公众号、微博、抖音、知乎等网络平台发帖、投广告,称有投资门路吸引受害人关注,随后拉人进群,组织“水军”在群里扮演投资者,通过高收益投资项目、稳赚不赔等幌子让受害人产生兴趣,向受害人发送链接或二维码下载虚假投资平台APP,等受害人成功上钩下载APP后,犯罪分子通常会以小额返利让受害人初尝甜头,以为投资真能获利,然后骗子再不断诱导受害人加大投资额度,看着投资账户上有不少钱却无法提现,骗子就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各种理由解释为何提现失败,紧接着会利用受害人急切提现、盲从的心理,再收取所谓的“保证金”“解冻金”“刷银行流水”等再次诱导受害人转钱,直至将受害人榨干。目前,央行发布3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75%;理财类产品年收益一般为3%-4%左右;年收益6%以上的一般意味着高风险。
在此提醒大家:投资理财一定要找正规渠道,千万不要盲目迷信那些所谓的“稳赚不赔”“内幕消息”“大师指点”。
第四种,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这类案件主要针对网络购物消费者,平常就时有发生,到了“6.18”“双十一”“双十二”等优惠活动期间则会明显增多。4月13日,梁山县高某接到冒充电商客服的电话,以“网上购买的商品在运输途中损坏,需要给予赔偿”为由,让其下载“云会议”APP,后直接远程操控其手机,使其银行卡被诈骗分子转走23万元。这类案件中,犯罪分子冒充网络购物平台的卖家、客服或者快递员,可以详细说出受害人的身份和订单信息,以受害人订单异常、商品质量有问题、快递丢失、误给受害人开通收费会员等理由,诱骗受害人扫描不名二维码,提供银行账户信息、短信验证码,或者点击虚假链接,注册登录钓鱼网站,从而将钱转走。
在此提醒大家:正规的网购平台或电商一般不会私下联系客户进行交易或赔偿,更不会让客户填写个人财产信息、向个人账户转账汇款或支付会员费等额外费用。如果大家接到相关的电话或者短信、微信、QQ,应该登录购物的官方网站或者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查询咨询,认真核实后再做处理。
第五种是冒充领导、老板、亲友诈骗:骗子冒用或盗用党政领导、公司老板、亲友熟人的手机号或者QQ、微信,给受害人发信息,添加受害人好友,或将受害人拉进一个群,谎称换了新手机号、正在开会、乘坐飞机、出车祸受伤、打架嫖娼被抓、不方便打电话,以亲友借款、支付货款、交纳手术费、罚款赔偿等名义,让受害人向其指定的账户转账汇款。2022年12月4日,兖州区宋某接到自称是济宁户政科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其在网上办理了护照,吴某解释其并没有办理,对方就让吴某报警,并直接帮其转接了“报警”电话,电话接通后对方自称是哈尔滨警方,并清楚掌握吴某的身份信息,称吴某与一起特大诈骗案中的犯罪嫌疑人有交易记录,为证明清白,吴某在“警方”的引导下下载了“瞩目”APP,后手机屏幕直接被远程操控,被骗136万元。
在此提醒大家:如果大家遇到领导、老板、亲友通过短信或QQ、微信索要钱款,无论情况多紧急、多重要,一定要给其本人打电话或见面核实清楚以后再做处理,千万不要盲目转账汇款。
除了以上比较常见的发案类型外,在一些特殊时段,诈骗分子也经常“抓节点、蹭热点”,比如:学校放假期间,冒充老师潜入家长微信群、QQ群,以各种名目向家长收取费用;各种辅导班,车辆ETC、个人信用卡、公司营业执照的年审、续费、升级等问题,也很容易被诈骗分子用来实施作案。借此机会,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时时处处提高警惕,绷紧识骗防骗安全弦,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下一步,全市公安机关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打击违法犯罪主力军作用,继续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的分析研究,精准发力、积极宣传、持续严打,全面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各级新型犯罪研究作战中心也将全天候值守,快速接警处置,及时预警提醒潜在受骗群众,尽最大努力为被骗群众挽回损失。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手机经常收到贷款短信(手机莫名其妙收到贷款短信)":http://www.ljycsb.cn/dkzs/8674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