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中介贷款可靠吗(帮忙做贷款的中介可信吗)

中介贷款可靠吗(帮忙做贷款的中介可信吗)

贷款知识 京报网 原创

防范贷款中介六大陷阱,下面是京报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中介贷款可靠吗

“办理转贷,至少可节省几十万元利息……”随着“提前还贷潮”的出现,不少贷款中介兜售起“转贷降息”的业务,还有的先以低价贷款手续费吸引消费者,放款后又以“走账”“走流水”为由收取巨额服务费,待消费者还款时再以合同为由设置障碍。针对这些陷阱,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发布通知,各地即日起开展为期六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那么,贷款中介忽悠人的陷阱具体有哪些?金融消费者又该如何防范?

陷阱1

假冒金融机构

张某因有资金需求在网上点击了一个小额贷款广告后,陆续接到多家自称“银行贷款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表示,因张某征信良好,“银行”为其授信了一笔大额贷款,低息、当天放款、零手续费等。在来电人一番游说下,张某按要求来到某写字楼,经多方了解后确认该“贷款中心”与银行毫无关系,只是一家贷款中介。

法官释疑

贷款中介是指为借款人提供融资顾问、信息咨询等贷款居间服务的机构。目前,贷款中介已经广泛参与到各类金融信贷业务中,由于准入门槛过低、备案许可登记制度不明、地域差异性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置手段及力度有限等问题,导致行业发展较为混乱,因贷款中介导致的各类陷阱及违法违规风险层出不穷。

目前,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贷款中介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后,经常假冒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以电话或短信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实践中,银行一般不会与贷款中介建立合作,消费者在接到电话称其是“银行信用卡中心”“银行贷款审核中心”“贷款合作中心”等说法时,其实都是诱骗借款人的虚假宣传,一定不要轻信。通常,银行授信均需在借款人申请,并审核征信及贷款资料后才能做出,因此对于在电话或短信中直接宣称“银行为您授信xx万额度”的说法,可认定为不正规宣传甚至欺诈行为。

此外,借款人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要轻易点击弹窗贷款广告,不通过间接渠道提交贷款信息,如有贷款需求,应直接联系银行或通过银行官方App进行查询办理。如果消费者通过手机App办理互联网贷款业务,不要轻易将手机交由他人操作,应高度重视保护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信息、其他形式动态密码等个人金融信息,尤其要重点关注验证码、密码和人脸识别等的使用,避免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

陷阱2

虚构贷款用途

李某在参加老年人旅游活动中认识了导游王某,王某热心推荐了一款高收益股权投资产品,并表示李某不需要提供任何现金,可以由贷款中介公司用房屋办理经营贷款后进行投资,并且由专业担保公司为李某的房屋抵押提供反担保,李某只需按月收钱即可。基于信任,李某向王某推荐的公司提供了办理贷款的全套手续,并签署了合同。业务办理后,李某仅收到5个月的收益,便收到银行通知,称因贷款未能按期偿还,要求李某一次性偿还全部贷款。李某多次与贷款中介、理财公司及王某联系未果,才明白自己已经受骗。

法官释疑

实践中,借款人因受到不法贷款中介的诱导而办理本不需要的贷款,或办理与实际用途不符的贷款等情况时有发生。在法院审理的涉房养老案件中,约80%的借款人均是在贷款中介或理财公司的营销下办理了贷款,并按照中介公司指示将贷款违规投入理财市场,并由此产生损失。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三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消费者应当合理评估自身消费、投资及贷款需求,防范“被诱导”及理财冲动,诚信申请并合理使用贷款,一定要知道虚构或改变贷款用途均属于严重违反监管要求及贷款合同约定的行为。近年来,银行贷后管理要求日趋严格,审查手段更为全面,一旦银行跟踪检查中发现违规使用贷款,随时可能提前收回贷款,导致借款人资金链断裂,征信受损,并承担违约责任。

陷阱3

伪造贷款材料

老股民王某偶然获得一条“内幕消息”,便想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放手一搏,最终实现财务自由,但苦于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偶然间贷款中介张某与王某联系,表示在王某支付高额“包装”费用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其100%贷款成功。后张某通过伪造银行流水、收入证明、抵押财产及法院离婚调解书的方式,帮助王某向银行借款80万元,并全部投入股市。后王某投资失败,借款到期无法归还。最终王某及张某均被以骗取贷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法官释疑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中的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实践中,为了获取贷款,非法贷款中介对借款人征信、流水、证明文件、基础交易合同等材料进行包装甚至伪造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借款人来说,虚构材料办理贷款可能触犯包括骗取贷款罪,贷款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等诸多罪名,风险极高。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此外,伪造贷款材料的过程极易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导致个人信息被犯罪分子重复非法利用,引发一系列不可控风险等。因此,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应当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对贷款中介材料造假行为不默许、不放任,勿因侥幸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陷阱4

号称能“洗白”征信

因担心自己有两次信用卡逾期记录而无法办理贷款,刘某找到贷款中介公司。对方称可通过内部关系帮助“洗白”征信,并对其还款能力进行包装,保证当天办理大额优惠贷款,由此向刘某收取了1万元征信处理费、1万元包装费以及贷款金额2%的服务费。刘某付款后,顺利办理了某城商行的30万元贷款。但事后刘某了解到,该贷款中介公司在此过程中未进行任何征信“洗白”及还款能力包装,相关贷款产品在该城商行的App内均可自行办理,且不需要任何费用,符合条件的均可当天放款。

法官释疑

《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中对个人贷款申请明确要求,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实践中,非法贷款中介利用借款人信息不对称、急于用钱或征信有瑕疵等因素,以“增加额度”“优惠利率”“内部通道”“迅速放款”为名,收取与实际服务内容不对等的畸高费用。消费者如有借款需求,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渠道咨询并办理。《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我国征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统一监督管理,只有上报的征信机构才能修改、更正,且相关程序极为严格,贷款中介公司不存在对征信进行“洗白”的可能。且银行对于逾期征信的影响有专门的审核标准,在其他条件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90天以内的少数非恶意小额逾期,一般不会对贷款办理产生决定性影响。

陷阱5

手续费繁多“上不封顶”

张某为办理10万元贷款,与贷款中介公司及其推荐的另外三家公司一共签署了四份合同,分别约定了贷款服务费、包装费、渠道费以及账户管理费。贷款到账后,贷款中介又收取了走账费、取现费,导致张某实际到手使用的仅剩6.1万元,被扣除费用高达39%。

法官释疑

实践中,非法贷款中介往往先以低手续费吸引借款人,但实际办理过程中,可能以不同收款主体、不同名目、不同合同的方式,收取服务费、账户管理费、放款手续费、渠道费、垫资费、保证金、押金等十余种费用,且累计费用畸高。贷款中介通过主体及合同的变化,将部分收费“合法化”,借款人难以防范,法院审查及认定也存在困难。而正规金融机构在申办贷款过程中一般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借款人在办理贷款时,应着重审查合同条款、收费条件、收费主体,特别是计算综合息费成本,切不可因急于用钱,忽视贷款风险,掉入融资陷阱。

陷阱6

串通设局欺诈借款人

高某为“盘活”固定资产,在贷款中介公司的怂恿下,以垫资方式办理了房屋按揭贷提前还款,并通过伪造虚假交易合同及公司证照的方式办理了某银行经营贷。贷款发放至中介公司掌握的受托账户后,中介公司以规避资金监管为名,口头告知高某需将款项转账至6个个人账户后取现。此后,其中4人的款项均于当日取现后交至高某,但另有2人的款项,中介公司一直以账户被银行“监管”为由拖延到账。期间,垫资公司则持续向高某计收高额垫资费用。后高某向公安机关报案,但款项至今未能追回。公安机关查明6个账户均是由中介公司职员或关联人员控制,不存在任何监管,而垫资公司与贷款中介公司也属同一人实际控制,长期通过拖延到账等方式,增加借款人的垫资费用。

法官释疑

按照监管要求,经营贷均需要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由银行将款项发放至第三方账户。在虚构贷款用途的情况下,该账户则常由贷款中介公司提供并掌握,账户收到款项后,极易出现中介公司串通他人卡扣贷款资金、临时增加收费标准,甚至携款潜逃的情况。在需要垫资的情况下,部分借款中介公司还可能串通垫资公司甚至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恶意拖延贷款进程,收取高额垫资费。因此,借款人应警惕向无关账户的转账要求,对以“刷流水”“走账”为由伪造贷款材料、规避资金监管等转账行为不予配合,严格把控资金风险。同时,借款人应当提高证据意识、风险意识及维权能力,在出现贷款中介临时增加额外费用或资金无法到账,可能陷入不法中介陷阱时,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要及时固定证据,并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广大金融消费者应时刻注意信息安全,防范不法中介虚假宣传行为,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念,理性借贷,如确有资金需求,可前往银行或通过银行App等正规渠道直接办理。如确需通过贷款服务公司办理的,应当注意核实中介机构资质及规模,依法依规,诚信办理。特别是在签署服务合同时,要注意审核服务及合同条款内容、综合息费标准,注意资金安全,警惕各类贷款陷阱。(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周裕财

流程编辑:u031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帮忙做贷款的中介可信吗

证券时报记者 浩林

“我是某某银行的信贷部工作人员,我们系统显示您有一笔信用贷款,授信给到您这边使用,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

这些话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贷款业务”电话越来越多,而且对方都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甚至声称贷款可以用于与房子有关的用途,但这当中到底又有多少猫腻?

信贷中介的生意不纯粹

“我们要不是这么介绍自己,一般就会被直接挂掉电话。”小林曾是一名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经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电话给陌生客户推销各种贷款,“信贷中介进行推销其实很正常,但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接通电话后的自我介绍,都会说自己是某某银行的客户经理,还会随便编一个工号,这样才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

证券时报记者对几个号称是银行客户经理的来电进行调查,发现电话号码“五花八门”,既有座机号码也有网路电话,在其中一通显示连云港的来电中,对方表示自己是深圳建设银行某支行渠道部的陈经理,可以提供一笔年化利率低至3.55%的信用贷,如果额度不够用还可以用深圳的房子作为抵押,额度可以提升至200万元,当然还有经营贷和消费贷等其他贷款,利率视客户具体资质而定。随后,这位陈经理便开始询问记者关于贷款的用途、工作收入水平以及房产的具体情况。

不过,当记者质疑这些资料仅仅在线上处理会不会存在风险,提出能否到现场进行业务咨询和办理业务之时,对方却显得有些犹豫。“审核资料以及出方案一般前期会在线上处理,处理好之后回到银行柜台面签,这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记者再三要求前往现场递交资料,这位陈经理却不断推脱,而且声称客户的电话号码是通过“大数据”获得。记者随后向建设银行官方客服以及相关支行进行咨询,银行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位陈经理并不是银行的员工,银行的信贷经理不会主动联系陌生的客户。

“这就是现在信贷中介的另一个套路,先用大行的名头拉拢客户、建立信任,然后再视客户信用情况确定到底哪家银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信贷中介。”小林表示,“纯粹的信贷中介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信贷中介的生意并不纯粹,他们有自己的名目来加收各种服务费。”一位曾接触信贷中介的受访者表示,一些信贷中介先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吸引借款人签约,中途却会以借款人的条件不符合等为由更改方案,要求增加服务费,而且这些服务费都是用于覆盖“成本”,不能叫做“中介费”。

另一位自称是银行信贷经理的高经理,却告知记者办公地址位于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记者到达现场后,这位信贷经理告诉记者可以量身定制方案,然后再去银行申请相关的贷款。而且,这位经理再三强调,公司与银行有合作,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记着调查发现,目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小微市场主体较以前能以更低利率获得贷款。以个人经营抵押贷款为例,目前其利率在深圳已经挺进“3”时代。其实,客户可以直接银行办理贷款,何必再通过中介?这时,深圳一家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取得低息的经营贷、信用贷等,但自己的资质条件不够,或者想拿到贷款后“另作他用”,例如将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他们都有办法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并制定方案。而且,中介人员一再向记者打包票,只是服务费会相对较高。对于如何运作,对方不愿意说明。“我们跟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都有私下的合作联系,所以成功贷款有保障。”这位信贷中介如是说。

或加剧市场恐慌

《证券时报》此前曾对房贷市场进行追踪报道,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在这当中,许多贷款人正是在信贷中介的帮助下“铤而走险”。正如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的出现,如今银行的各类贷款项目种类繁多,也给许多信贷中介留下操作空间,容易滋生新的金融乱象。

有熟悉此行业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说:“传统银行以往主要服务中高端客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不排除一些人会跟外面的机构合作,加上一些客户与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信贷中介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要随随便便听这些人的承诺,猫腻可能就在看不见的地方。”记者致电多家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对于类似的陌生来电,打着银行的幌子询问是否需要贷款,请立即拨打银行官方电话进行投诉。即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银行贷款,一旦被查出问题或者被人向监管部门举报,银行会限期收回贷款,也就是抽贷。

的确,这些信贷中介之所以明知故犯,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方式。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市场中也存在一些信贷中介利用银行信贷的幌子进行民间借贷,这其中的潜在风险更大。有业内律师表示,信贷公司也可能就是将自己的钱贷给借款人,那就不是金融贷款而是民间借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现在‘银行’的各种推销电话非常多。不过,这个‘银行’需要谨慎鉴别,不排除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跟外包的合作机构,也可能是一些信贷中介打着各种银行的名义来进行推销,给普通市民带来很多骚扰。其实,他们的行为也是在变相推销贷款,甚至可以帮助借款人将借贷款流入楼市。我认为,如果不遏制这些违规的贷款渠道,对一些普通购房者来说也不公平。普通购房者想要申请贷款依旧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这些违法违规的资金带来乱象,也影响了大家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判断,甚至影响大家对楼市调控的预期走向,反而加剧市场的恐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介贷款可靠吗(帮忙做贷款的中介可信吗)":http://www.ljycsb.cn/dkzs/8190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