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称小贷等7类属金融机构,“类金融”不适用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下面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小额贷款有哪些
小贷公司等被业内俗称“类金融”的行业,在一份最高法批复中被明确为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从而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这解决了业内争论许久的民间借贷最高保护利率范围问题。
1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形式批复广东高院,明确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其因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其他问题已在修订后的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批复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此前,融资租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行等业内俗称“类金融”行业是否适用于4倍LPR贷款保护上限,各地法院判例不一。
据记者了解,《非存款类放贷人组织条例》有望在今年春节前发布。小贷等7类机构的最终定位,有望在《非存款类放贷人组织条例》中得以明确。
“类金融”不适用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020年8月,最高法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适用范围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类金融”机构恰处于模糊地带。
《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业内关注的是,融资租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行等业内俗称“类金融”行业是否适用于4倍LPR贷款保护上限。从法院判例看,不同地方法院判决不统一,有的采用了“新老划断”,即最高法8月20日新规出台前所发生的借贷纠纷,仍按24%计算逾期利息,新规出台后所发生的借贷纠纷则按15.4%计算逾期利息;有的地方法院仍按照24%利率计算逾期利息。
2021年1月1日,在《民法典》正式施行的同时,最高法发布111件修改后的司法解释,对2020年8月20日施行的首次修订版《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基础上,最高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并审议通过后重新发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法二次修正并重新审议通过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对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进行了“新老划断”:明确“2020年8月20日之后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案件,借贷合同成立于2020年8月20日之前,当事人请求适用当时的司法解释计算自合同成立到2020年8月19日的利息部分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自2020年8月20日到借款返还之日的利息部分,适用起诉时本规定的利率保护标准计算。”
1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形式批复广东高院,明确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其因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其他问题已在修订后的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批复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非存款类放贷人组织条例有望出台不过,小贷等7类机构的定位,仍有待《非存款类放贷人组织条例》确定。
广东省小额贷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北表示,最高院批复从法律层面确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地位,进而明确其监管的“7+4”类机构是地方性金融机构。这符合当下整体的金融监管思路,即:持牌金融机构由一行两会和地方金融监管局“谁家孩子谁抱走”;非持牌,就司法化监管。
徐北认为,最高法批复件阐述的是司法实践的运用,明确小贷等地方金融属于金融监管部门批设的金融机构,不适用于民间借贷新规,所以,只是一个部门认定小贷身份。小贷的定位还是以“非存条例”出台定性为准。
他表示,对于小贷公司来说,该决定从法律层面上认定为金融机构,鼓励持牌机构利率市场化,反而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可以预见接下来小贷公司的利率会随着市场和监管规范化发展进一步走低,直至完全市场化。
另外,2020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李均锋主任调研湖南六类机构时表示,关于监管立法,2021年主要推动三个条例的出台,一是推动出台非存款类放贷人组织条例,主要解决小贷和典当的立法基础问题;二是推动出台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解决地方金融监管管理部门对地方业态监管的上位法问题,为其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依法处罚奠定基础;三是推动出台金融资产管理有关条例,修订和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关办法,同时解决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有关问题。
今年1月,司法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323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司法部正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制定《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该条例将明确互联网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准入和监管规则,严格规范贷款广告、网络放贷信息等活动,并专章规定债务催收行为。
司法部表示,《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于未经批准擅自经营放贷业务,但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由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予以取缔或者责令停止经营,并给予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二是对于涉嫌非法放贷的互联网信息和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互联网应用,明确由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部门、电信主管部门等进行监测,经认定为用于非法放贷的,由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部门、电信主管部门依法作出处理处罚;三是要求非存款类放贷组织通过协议明确第三方催收机构的选用标准、行为要求、违约责任等,禁止采用侮辱、诽谤、恐吓、跟踪、骚扰以及非法占有被催收人财产等方式进行催收,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由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给予罚款、吊销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许可证等处罚,并采取相关信用惩戒措施等。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责编:李悟,实习生:陈莹琪
小额贷款有哪些正规平台
中国网财经11月25日讯(记者安然 朱玲)根据央行去年发布的3号公告规定,所有贷款机构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包括但不限于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
然而,日前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飞贷官网、飞贷APP上均没有标明旗下产品的年化利率。记者进一步以用户身份,多番咨询客服人员“年化利率是多少”,数位客服人员均未能给出明确回复。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该案例中机构在明示利率方面“打马虎眼”,是机构在金融营销宣传环节合规性有待提升的体现,需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上述违规行为后续很有可能收到来自监管的罚单。
官网、APP均未明示产品年化利率
天眼查显示,深圳市飞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简称“飞贷小贷”)成立于2010年10月,法定代表人为楚涛,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均为9.46亿元,由深圳中兴飞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飞贷金融科技”)100%持股。
记者注意到,飞贷官网、飞贷APP展示了旗下两款产品:信用贷,最高额度50万;抵押贷额度,最高8成,但均未展示产品的年化利率。官网信息显示,产品为“动态利率”,即根据用户分级实行个性化利率。
*图为飞贷官网、飞贷APP截图
不仅如此,当记者以用户身份多番咨询飞贷客服“年化利率是多少”,客服人员亦无法给出年化利率数据,仅表示:如果1万元的借款,借款期限12期,大概每月需要利息88元-153元,一次性收取管理费250-350元。
事实上, 在2021 年 3 月,央行官网就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 3 号》,要求所有贷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
对于贷款年化利率的计算,央行也有明确的规定:“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其中,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
业内专家: 涉嫌打擦边球 合规性有待提升
“央行对于贷款利率已做了统一规定,如果贷款机构未按央行的标准标示或执行贷款利率,用户也出现疑问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贷款机构则涉嫌在展示利率上打擦边球。”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也表示,该案例中机构在明示利率方面“打马虎眼”,是机构在金融营销宣传环节合规性有待提升的体现,需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便利客户的选择及规划。这种违规行为后续很有可能收到来自监管的罚单。
而飞贷的真实借贷利率究竟是多少?结合客服人员提供的上述案例数据,中国网财经记者以IRR计算出,利息叠加相关管理费,飞贷旗下产品的综合借贷成本大约在23.29%—36%之间。
北京权鼎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昌锁律师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目前法院审理金融借款合同都是按上述司法解释执行。”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目前在实际贷款中,大部分平台综合息费基本已控制在年化24%以内,少部分在36%以内,但产品息费水平必须按监管要求明示,给予借款人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就“未按监管要求展示年化利率”等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联系飞贷小贷、飞贷金融科技进行采访,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责任编辑:张紫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额贷款有哪些(小额贷款有哪些正规平台)":http://www.ljycsb.cn/dkzs/8092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