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轮“次贷危机”要来了?连配方都一样,下面是包不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来源: 三思社,作者:伦敦交易员
本月标普500指数每日小幅上扬,连创新高。全球主流基金经理在被市场打脸后,纷纷进入FOMO模式(FOMO, Fear Of Missing Out,指投资者怕踏空行情而加码)。
根据最新的美林基金经理调查,各大基金手里的现金已在本月大幅下降。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全球股市,主流基金的股票仓位也攀升至今年最高。
(但还是那句话,这个指标是反指,拥挤的交易常常赔钱)
但相比起股市的乐观,美国的债市却传递了不一样的信号,尤其是风险敏感的杠杆贷款。
CLO被抛售,下一个雷?
近几个月来,美国杠杆贷款的结构化衍生工具CLO价格持续下跌,引发市场和媒体的关注。
很多读者不熟悉CLO,这里介绍一下背景。
08年金融危机后,捅出了次贷危机娄子的美国居民持续去杠杆,如今已降至74.6%。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部门的债务规模却在快速扩张,整体杠杆率已经攀升至74%。
而企业债务中增速较快的杠杆(高风险)贷款,尤其引人瞩目。
杠杆贷款(leveraged loan),是金融机构对低信用评级企业发放的贷款,这类企业普遍具有负债高、信用差的特征。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2008年以来,全球杠杆贷款规模涨了2倍,达到1.4万亿美元。但这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放贷标准的弱化,在信用市场埋下了雷:
一方面,杠杆贷款对企业偿债能力要求放松。
正常贷款要求企业的债务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比率(Debt-to-EBITDA Ratio)在1-5之间,但杠杆贷款市场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该比率高于5。
图:杠杆贷款市场企业的Debt-to-EBITDA 比率大幅抬升
为了满足贷款对Debt-to-EBITDA 比率低于5的要求,许多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将成本加回到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以降低该比率,从而成功获得贷款。
瑞银(8.16, -0.34, -4.00%)一篇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利用杠杆贷款并购的企业平均的Debt-to-EBITDA比率是5.6倍,如果扣除加回的成本,该比率会上升到7。
另一方面,杠杆贷款的投资者保护条款已大幅减弱。低门槛(Covenant-lite)贷款现已占市场存量的80%,创历史新高。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当前企业杠杆贷款市场的现状,不免让人联想到07年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这两个市场存在很多相似的特征:比如贷款人信用记录差、现金流脆弱;又比如贷款大幅增长、但放贷标准减弱。
根据英国央行的数据,2018年的杠杆贷款规模已接近2006年的美国次贷。
目前,全球50%以上的杠杆贷款由担保贷款凭证(CLO)持有。CLO将这些贷款重组打包,并分割成许多不同“层级”(tranches)产品,再出售给不同偏好的投资者。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如今的CLO几乎是催生07年次贷危机的衍生工具--担保债务凭证(CDO)的翻版。区别在于07年的CDO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底层资产,而现在的CLO以杠杆贷款为底层资产。
在CLO市场的机构买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银行是主力,其中最大买家之一Norinchukin (日本中央农林金库)今年六月时持有CLO产品高达750亿美元。
图--全球CLO机构买家及持有份额占比的划分
今年以来,因担忧杠杆贷款市场风险,日本监管部门收紧了对这类高风险信用产品的投资,使得日本银行下半年不断减仓CLO。杠杆贷款ETF连续43周出现资金净流出,也或许与此有关。
图--ETF基金和共同基金连续流出杠杆贷款市场
与监管层一样,市场也在担心CLO是否会重蹈CDO的覆辙,并引发一轮新的债务危机。
毕竟,2008年次贷危机给美国人民的创伤实在是太深了。
CLO正酝酿新一轮债务危机?
表面上看,CLO市场与CDO市场极为相似。但是,与CDO的巨大杀伤力相比,CLO的风险似乎小很多。
首先,CDO风险集中且过于复杂,是07年次贷危机的最大推手。
07年次贷危机前,70%的CDO集中在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还有许多CDO以其他CDO作为底层资产,被二次、三次证券化后组成更复杂的衍生品(“CDO平方”和“CDO立方”),这些衍生品放大了房价下跌的风险。
图:来自我们去年写得这篇<那个5年1000倍的黑天鹅猎手>
图:电影《大空头》截图
与CDO不同,CLO底层资产风险分散,结构‘清晰’。
多数CLO的底层资产由分布于20-25个行业200-300个企业杠杆贷款构成,单个企业的贷款风险敞口控制在2.5%以下,因此风险比较分散。此外,CLO市场不存在复杂衍生品,也没有像CDO那样被金融机构当做短期融资套利的抵押品。
其次,CLO主要层级的违约率低。
基于历史数据统计,CLO各层级产品的违约率非常低,CLO优先层的投资者几乎没损失本金。即使在2015-2016年经济小型衰退期间,CLO表现也非常好。
而与之相对的,在08年金融危机期间,43%的CDO优先层(AAA级)都出现了本金损失。
美国债市的真正风险在哪里?
尽管CLO市场尚不具备引发大型债务危机的‘基因’,那么美国债市就不存在风险了吗?
有的。
当前美国信用债存量占GDP比重已超过危机前水平,而投资级债券规模更是突破了5万亿美元。
投资级债券中,评级最低的BBB级债券占比过半,而BBB级债券距离垃圾债只差两个评级。
根据大摩的研究,如果仅以负债率为标准,45%的BBB级债券将从投资级调低至垃圾级。
关键的是,美国大公司(比如苹果(229.24, -15.54, -6.35%))以及风险厌恶的养老金持有很多BBB级债券,但监管并不允许它们持有垃圾债。
一旦经济衰退降临、企业营收恶化,大批BBB债券将被降级为垃圾债。由于许多基金不能持有垃圾债,将被迫甩卖。如此下来,美国债市或出现巨大抛售潮,形成流动性紧缩。
而说到垃圾债风险,页岩油行业不可忽视。过去几年,这个行业曾风光无限,央行开闸放水的廉价热钱不断涌入,催生产能快速扩张。随着这些财富故事的持续火热,油气企业发行的垃圾债占比已超15%。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行业热潮消退,大多数页岩油气企业都陷入现金流恶化、融资链断裂的困境,行业破产重组案例数量不断攀升。
雪上加霜的是,未来2-3年,高杠杆的页岩油行业即将迎来偿债高峰期。
若油价持续低迷,油气企业盈利不能改善,那么垃圾债市场或将重演2015/2016年油价暴跌时期的情景:信用利差大幅走阔并蔓延至BBB级债券,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
过去几年,美股繁荣建立在上市公司发债回购股票的基础上。而一旦债市出了问题,股市恐怕亦难以独善其身。
因此,当前CLO的抛售潮或许只是浮在表层的‘雷’,而BBB级债券的降级潮才是美国债市的真正‘大雷’,值得各位投资者密切关注。
次级贷款的定义是什么
Capital One走下神坛
揭开银行零售业务的面具
互联网贷款正门大开:解读新规十大要点
闭口不谈次贷,顾左右而言他,不意味着次级群体不存在,他们的需求不存在。就像,闭口不谈风险,不代表风险不存在,而且不利于管理风险。唯有通过适度监管稳步推进次贷业务的合规发展,才能帮助更多人从次级群体上升为次优、优质群体。
在2013年以来的新金融浪潮中,信贷领域尤为精彩纷呈,又跌宕起伏。
可以列出许多关键词:P2P网贷、互联网小贷、消费金融、现金贷、助贷……
这些新兴的信贷业态,其产业链条从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催收到征信、支付、存管,几乎涉及到市场上所有玩家。
当我们试图梳理这一切,很容易陷入困惑: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普惠金融?长尾人群?其实都有点绕。它们所指向的是一个我们既无比熟悉、又无比忌讳的一个词:次贷。
作为一个还算资深的行业观察者,当我收到刚刚出版的《中国消费金融次贷报告——次贷危机的中国镜鉴》(下称《报告》),看见“次贷”二字,依然心头一颤。
事实上,目前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都属于次级群体,现阶段他们所能获得的信贷服务,也基本是次贷产品。甚至可以说,次贷市场是个人金融市场的主流。
关于这一点,最近引起热议的“6亿人月入1000元”,可以作为佐证。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社会上整体缺乏对我国次贷市场的正面审视,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这本由麻袋研究院出品的报告,应该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性研究消费金融次贷市场的专业著作。
单凭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1
肇始于次贷危机的2008年金融海啸,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从那之后,次贷成了敏感词,令人闻之色变。在国内,一谈到次贷,就会联想到高风险,是一个几乎与高利贷并列的贬义词。
次贷真有这么可怕吗?其实,这不过是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
所谓次贷,顾名思义,是贷款机构向信用资质较差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美国,次贷借款人的FICO信用评分一般在620分以下。
如今世人所忌讳的次贷,特指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正是次级房贷市场的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相形之下,在我国,较高的首付比例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令住房抵押贷款成为风险表现最佳的贷款产品,也是主要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压舱石”,因此很难在房贷前面加上“次级”二字。
但凡稍稍做过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更多是过度证券化的产物,而国内信贷领域的整体证券化程度还相当之低,也鲜有复杂的金融创新。
因此,次贷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金融市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除非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就一定会存在信用资质较差的次级群体,也必然会存在形形色色的次贷产品。
闭口不谈次贷,顾左右而言他,不意味着次级群体不存在,他们的需求不存在。
就像,闭口不谈风险,不代表风险不存在,而且不利于管理风险。
好在,这本书开了一个头。
2
该书主要探讨狭义次贷,专指向次级群体发放的消费信用贷款。
这里的次级群体,是指有信贷需求且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但在现有的市场贷款利率条件下,较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直接获得贷款服务的成年人,不包括未成年、在校生等暂无还款来源的群体。
中国的次贷群体规模有多大?麻袋研究院估算的数据是,6亿人。
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报告》,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共有11.17亿,减去在央行征信系统有过信贷记录的4.8亿人(截至2017年末),并刨除同期教育部公布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3779万人,大概6亿成年人没有信贷记录。
从贷款余额来看的话,次贷市场的规模又有多大呢?
不考虑各类民间高利贷,目前次贷群体主要通过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P2P网贷等渠道获取信贷服务,同时通过助贷模式,商业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正在成为重要的放贷主体;实际年化利率在10%-36%。
因此,通过对信托公司消费信贷规模、消费金融公司信贷规模、小贷公司信贷规模、P2P网贷借贷余额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规模(助贷部分)进行加总之后,本书得出的数字是3.28万亿元。
目前我国居民整体贷款规模在50万亿元左右,因此消费金融次贷(狭义次贷)的占比不到7%。
在广义次贷的口径之下,将居民经营性次贷(3.24万亿元)纳入进来,则中国次贷市场整体规模为6.52万亿元,占居民信贷总量的比例在13%上下。
不过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罢了。
3
如此体量的次贷市场,其风险几何?
世人对次贷一词的阴影来自美国,那不如看看美国市场当时的情况。
2006年底,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余额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次级贷款占比为21%,也就是超过2万亿美元,是我国广义次贷的2倍。
如前所述,美国次贷市场之所以会引爆金融海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过度证券化。在次贷危机期间,以次级房贷为底层资产的CDS产品,其市值一度被炒到62万亿美元,是同期美国GDP的4-5倍。
不管是规模占比,还是证券化程度,中国次贷市场明显偏低,因而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影响还比较有限。
尽管如此,《报告》强调,金融风险容易积聚,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除次贷以外的消费信贷、房贷、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不良率也会上升,当诸多不良因子叠加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就容易引发经济危机。
毕竟,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接近日本、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而且目前增长趋势依然较快,没有看到放缓的趋势。
《报告》还提到,近年来次贷市场快速增长,必然诱导大量客户多头借贷,从而导致部分人群被过度授信,有可能引起局部的风险问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多头借贷数据表明,借款客户申请平台数量越多,违约率越高。其中,次贷人群只在一个平台获得借款平均逾期率为5.24%,在5个以上平台获得借款逾期率为12.80%,复合增长率达到19.56%。
4
既然次贷人群如此庞大,需求如此迫切,且市场规模也到了数万亿的级别,还要什么理由遮遮掩掩呢?
一个客观存在且仍将继续存在的市场,我们却要假装不存在,或者不愿意去研究、讨论,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更何况,次贷业务本身风险偏高,在这一市场规模规模不断膨胀之后,其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更需要密切观察、深入研究。
当前的这种暧昧不清、扭扭捏捏的态度,不仅不利于次贷市场的发展,还有可能放大这一市场的风险。
《报告》呼吁正视中国次贷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的是,中国次贷市场有其特殊性,比如广泛存在的恶意逃废债人员(俗称“老赖”),这在征信环境较为成熟的国外市场并不多见。
麻袋研究院指出,打击恶意逃废债是减少暴力催收、促使平台降低收费的有效手段。未来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打击机制,诸如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系统对接、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者的处罚力度、大力推广互联网仲裁以及互联网法院等。
尤其是征信问题,加紧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仍是当务之急。《报告》建议监管部门鼓励百行征信降低接入门槛,使众多次贷服务机构能够上传和查询个人信贷数据;同时建议加快小贷公司、P2P网贷等机构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只有这些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征信系统打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次贷人群的过度授信问题,使潜在的大规模次贷违约风险防患于未然。”麻袋研究院并称。
5
是时候正视次贷市场的存在了。
唯有通过适度监管稳步推进次贷业务的合规发展,才能帮助更多人从次级群体上升为次优、优质群体。
同时,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合规的次贷市场越是发达,竞争越充分,其整体放贷利率也会呈现下行趋势,同时不合规、不合法的信贷活动也就越难以生存。
不管从次贷群体本身的福祉,还是社会稳定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报告》认为,短期内(未来1-2年),得益于助贷模式的合规发展,次贷市场将有序恢复;中期内(未来2-10年),次贷市场将继续膨胀,市场空间最高可以达到8.51万亿;从长期来看(10年之后),次贷市场将呈现萎缩趋势,最终成为一个小众市场。
这即是说,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体系越来越成熟,次贷市场将在壮大之后最终归于小众。
其背后所隐藏的逻辑是,一个社会发展得越好,次贷市场就会越小。
这是次贷市场的必然宿命,也是其历史使命。
本文源自新金融琅琊榜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次级贷款的定义是什么)":http://www.ljycsb.cn/dkzs/8043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