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亏百亿,大量违约!,下面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违约率和不良贷款率
作 者丨徐倩宜,胡珊,王媛媛
编 辑丨李玉敏,江佩佩
图 源丨图虫
亏损过百亿、频现大量债务违约,深交所火速发函!
泛海控股在关于回复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因阶段性流动性困难导致大量债务违约进入诉讼程序,报告期内根据诉讼判决计提利息、罚息或履行金合计约55亿元。
泛海控股在公告中提到,控股子公司民生信托管理的部分信托项目发生风险,民生信托从谨慎性原则出发计提了预计负债,具体影响金额以审计结果为准。
连年亏损,深陷大量债务违约
近一个月内泛海控股接连曝出董事长遭起诉、净资产为负或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泛海系”频现未能偿付到期债务等事件,引发深交所向泛海控股下发《关注函》。
深交所要求泛海控股详细说明,民生信托对发生风险的信托项目计提预计负债的具体情况;近两年信托风险项目是否存在或变相导致上市公司资金被控股股东或者控股股东关联人占用的情况;提示其或被退市风险的风险提示公告披露工作等。
2023年1月30日晚,泛海控股披露2022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亏损70亿元-100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12.55亿元。公司同日披露提醒性公告称,预计公司2022年度末净资产为-36亿元至-6亿元,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
就在前一日,泛海控股发布延期支付债券本息公告。公告显示,本应于2023年1月30日兑付本金5.732亿元及最后一期利息的“20泛控01”,因公司面临阶段性现金流匹配问题,计划延期支付债券本息。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2022年度审计报告,继续显示泛海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根据历年财报数据显示,泛海控股2020年、2021年分别亏损46.22亿元、同比下降522.1%,112.55亿元、同比下降143.51%,2020、2021年合计亏损金额超过150亿。
在持续大额亏损之外,泛海控股尚有近千亿债务。据公司2022年三季报显示,泛海控股总负债高达969亿,资产负债率达89.17%。其同期账上货币资金仅为27.07亿,资金缺口庞大。
诉讼缠身,泛海资产遭频繁冻结
在千亿规模和流动负债近90%的重压下,泛海控股内部整体化债动能不足,外部环境依然恶劣及不可控。由于资金链紧张,公司接连出现未能偿付到期债务情形,债券违约、诉讼、仲裁、资产冻结等事件频发。
2023年1月3日,泛海控股公告显示,截至目前,除已披露过的诉讼、仲裁案件外,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连续12个月内累计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合计6.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1.94%。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3年2月15日,泛海控股有累计被执行人20条,累计被执行金额约222余亿元,终本案件2条,司法协助20条,开庭公告66条,案由以股权转让和合同纠纷居多。
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泛海控股共有31条股权冻结信息;泛海集团股权冻结信息数量为91条。2023年1月11日,民生银行公告称,泛海集团所持18亿股公司股份被轮候冻结。自2022年以来,泛海集团所持民生银行股份已先后三次遭遇冻结。
此外,泛海控股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败诉,导致企业及单位法定代表人栾先舟收到限制消费令。
民生信托旗下多个信托产品接连爆雷
此次公告中提及,对控股公司民生信托计提的预计负债,是泛海控股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公开资料显示,民生信托旗下多个信托产品已经爆雷。
2020年6月,民生信托踩雷武汉金凰珠宝80亿元假黄金案,涉及金额高达41亿元。受此影响,当年泛海控股为之计提减值损失超过25亿元。
之后,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贯彻,一批高杠杆房企开始接连暴雷,民生信托连续踩雷。
2021年7月,民生信托宣布宝能集团一笔20亿元的信托计划出现实质违约;10月,民生信托提起执行程序,荣盛控股被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约6.82亿元;11月,存续规模达14亿元的“至信856号”,股权投资于佳兆业的子公司。但因佳兆业的流动性危机,受牵连违约。一些业内知名的“大坑”民生信托也精准踏中,包括新华联债券逾期、中建五局“萝卜章”、汉能集团、凯迪生态等等。
据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显示,2022年7月民生信托因资金池产品逾期被判违规,曾承诺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股东泛海控股承担了连带责任。12月,民生信托开始向泛海控股及其旗下公司追讨资金。2023年1月,民生银行也对泛海等公司提起诉讼。
泛海控股“受累”民生信托,本质也是受累房地产。泛海控股的年报显示,民生信托目前涉诉金额200多亿元,如何化解也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巨大考验。
为了解决债务问题,近年泛海控股一直在甩卖旗下固定资产,以及持有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据不完全统计,公司累计套现超过300亿元。另外,包括民生证券、民生信托等在内的核心金融资产,近年来也被泛海频频转让。
目前,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34.71亿股股权已上线京东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将于3月14日公开拍卖,估价58.65亿元。
来源:京东拍卖
如果本次司法拍卖顺利成交,完成该笔交易,泛海控股的持股比例将降至0.72%,这意味着民生证券脱离了泛海系。
有市场人士认为,该笔股权的买家大概率是上海地区国资。“目前能拿出这么多资金收购,且能够收购券商牌照的,基本也只有国资企业能实现。”
一代资本大佬卢志强,被“自家人”告了
昔日,左手金融,右手地产,搅动万千风云。一代资本大佬卢志强,万万没想到被自己投资的银行追债70亿。
在1月20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公告,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对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偿还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借款本金39.72亿元、30.46亿元,而作为担保人的泛海集团和卢志强,也同样被民生银行提起了诉讼。
卢志强不仅是民生银行第六大股东泛海集团的董事长,还是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卢志强依靠地产起家,吃到了房地产作为中国支柱产业的红利。泛海控股曾耗资超百亿进行了大手笔收购,将民生证券、亚太财险、民生信托等股份收入囊中。
2016年,卢志强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跻身胡润百富榜前十名,泛海控股更是以营收246.71亿元、归母净利润超31亿元站上历史最高峰。
近年来,民生银行与“泛海系”纠葛不断。据南都记者梳理,去年以来,“泛海系”所持民生银行部分股权四次遭到轮候冻结,所持该行股权质押比例接近100%。
近年来,民生银行向“泛海系”提供的大额贷款也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民生银行2021年年度报告,截至2021年底,民生银行主要股东泛海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2.19亿元。债台高筑的“泛海系”未能向民生银行如期归还贷款,部分融资到期日被陆续延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泛海系”巨额债务未清的背景下,民生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逐渐上升。该行2021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民生银行房地产业贷款总额为3603.02亿元,同比下降17.95%,其中不良贷款总额95.74亿元,同比增长214.93%,不良贷款率由2020年的0.69%攀升至2.66%。
部分资料来自:南方都市报、公开资料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肖楠
深夜突发!宣布失联!
泛海控股“被动让位” 民生证券或“花落”上海国资?
扛不住了!万亿芯片巨头集体爆雷
预亏超60亿!三年白干了......
不良贷款率是什么意思
1. 银行转债概况
当前市场共有19只银行转债,其中股份行转债4只,分别是兴业转债、光大转债、中信转债和浦发转债;城商行转债8只,分别是苏银转债、杭银转债、上银转债、南银转债、成银转债、重银转债、齐鲁转债和苏行转债;以及农商行转债7只,为无锡转债、紫银转债、常银转债、苏农转债、江银转债、青农转债以及张行转债。截至目前,19只银行转债存量余额为2920.56亿元,约占转债市场总余额的35.01%。
2022年银行转债发行规模降幅明显。2017年至今,银行转债余额大幅上升,由2017年末的400亿元升至2022年末的2920.56亿元,五年时间,银行转债余额增长了630%。数量方面,2022年共有齐鲁转债、常银转债、重银转债、成银转债4只银行转债发行,尽管转债数量较2021年没有明显变化,但发行规模仅为350亿元,同比下降68.18%。
2. 银行转债特点
银行发行转债首要目的为补充核心资本。现存19只银行转债的用途多数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主要有内源性、外源性两大渠道,其中,内源性渠道主要是每年的留存收益以及部分的超额拨备,外源性渠道主要有配股、定增、转债转股、发行二级资本债。2022年受有效信贷需求下降、LPR多次下调等因素的影响,银行贷款收益率呈下降趋势。银行负债端竞争较激烈,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不及资产端收益率下降幅度,留存收益补充核心资本能力下降。银行发行可转债较为灵活,融资成本较低,是目前上市银行重要融资方式。
银行转债条款较弱。一方面,银行转债回售仅在证监会认定为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时才触发,而股价低于转股价不会触发,这使得银行转债的回售条款被弱化,目前尚未有银行转债触发回售。另一方面,证监会要求银行转债转股价不得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这使得转股价格下修的空间有限,不过由于银行为补充资本金,促转股的动力较强,当转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时,银行转债一旦触发下修,成功的比例较高。
目前,民生银行、长沙银行、厦门银行、瑞丰银行等均已披露了可转债发行计划,在国内宽信用环境下,部分银行补充资本需求大,出于防范风险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考量,后续银行转债发行上市规模值得关注。
3. 银行基本面分析
银行业具有明显的顺周期属性。经济繁荣期,伴随利率水平的上升,银行净息差扩大,信贷收入增加,同时,企业违约风险下降,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改善;经济萧条期,信贷收入及资产质量亦会出现负向变化。银行经营情况主要受收入水平和资产质量影响。
盈利水平方面,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呈下行趋势。2022年,为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与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地推动宏观经济稳步恢复,LPR多次下调,年末5年LPR和1年LPR与2021年末相比分别累计下行35BP和15BP。LPR利率下行直接导致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降。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呈现下行趋势,2022年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2%,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11BP,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最多,达到20BP,由2021年三季度的2.26%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2.06%。商业银行盈利压力较大。
资产质量:行业内部出现分化,城商行资产质量下滑。银行资产质量主要由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衡量。2022年除城商行外,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农商行下降最大达30BP,城商行2022年三季度不良贷款率与2021年同比上升7BP。2022年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较2021年三季度上升14.05pct、6.43pct和7.88pct,城商行下降2.47pct。2022年城商行资产质量有所下滑,其余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修复。
2022年四季度起,全国各地加快疫情防控优化政策进度,在经济复苏预期下,顺周期行业回暖或将促进2023年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改善,银行业资本仍将保持稳定,不同类型银行分化趋势延续。2023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经过部分释放,房地产融资环境有所改善,加之中国银行业较高的拨备覆盖率水平,我们预计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在新一轮的经济复苏背景下或将较2022年增速有所加快。
4. 现阶段怎么看银行转债?
2022年转债市场有所震荡,与上年年末相呈下降趋势,年末中证转债指数同比下降10.43%,银行转债均价下跌5.21%。19只银行转债中,仅苏行转债均价上升了4.57%,其余转债均价有不同程度下跌,青农转债跌幅最大,达到10.68%。三月底起,俄乌局势恶化叠加国内上海疫情的影响,转债随权益市场触底,11月债市波动引发赎回潮,受债市下跌及产品赎回的抛售压力影响,转债市场在正股反弹时下跌。年末随疫情防控政策逐步宽松,经济复苏预期不断提升,债券市场进入震荡期。银行转债整体走势与转债市场一致,但变化幅度较为平缓。
2022年申万银行指数及市净率震荡下行,十一月中上旬达到全年最低点,分别较年初下降21.85%和23.73%,十一月下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涉房类资产风险缓释,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的悲观情绪逐步修复,银行板块景气度回升。2022年末银行转债到期收益率震荡上升,转债均价震荡下跌,平均转股溢价率处于全年的38.42%分位,银行转债目前估值水平较低。
目前银行转债可分为平衡型和偏债型两类。平衡型转债平底溢价率介于-20%和20%之间,偏债型转债平底溢价率小于-20%。其中,浦发转债、中信转债、紫银转债、上银转债、兴业转债、重银转债、齐鲁转债、青农转债为偏债型,到期收益率较高,凸显债性。其余转债转股价值较高,股性较强。
十一只平衡型转债转股溢价率均在30%以内,相比32.01%的银行转债平均转股溢价率,估值偏低。其中紫银转债、光大转债、成银转债转股溢价率分别为1.54%、11.00%和12.91%,正股PB分为0.67倍、0.89倍和0.83倍,性价比较高。偏债型转债中浦发转债、青农转债、常银转债、苏银转债到期收益率较高。
结合银行转债正股基本面及转债估值情况,建议关注光大转债、苏行转债、成银转债。光大银行净息差达2.03%,不良贷款率仅为1.24%,基本面较好,且转债到期收益率较高。城商行方面,成银转债、苏行转债净息差均高于城商行平均水平1.85%,且不良资产率更低,建议关注。
[1]将起始日期中证转债指数及银行转债均价设为1,利用两指标变化率,算得单位化后中证转债指数及银行转债均价
二、本周行情回顾
1. 权益市场
本周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数均有上涨。截至1月20日收盘,上证综指上涨2.18%,报收3264.81点;创业板指上涨3.72%,报收2585.96点。
分行业板块来看,本周上涨居多。其中计算机、电子和有色金属板块涨幅较大,分别达7.98%、5.84%和5.43%;食品饮料、轻工制造、美容护理板块下跌,跌幅分别为-0.80%、-0.72%和-0.43%。
2. 债券市场
本周债券指数出现小幅下跌,中证全债指数下跌0.12%、中证国债指数下跌0.14%。
周一,国内股市走强叠加资金午后收敛,现券期货均走弱。国债期货全线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0%;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明显上行;政策利好提振地产债多数上涨,“22碧地01”涨超64%,“21碧地02”涨近28%;银行间市场早盘资金面仍向好,不过受下周缴税的影响午后资金面收敛。
周二,尽管MLF超额续做且逆回购持续加码,但是资金面延续紧势,主要回购利率全线反弹,此外股市走势强劲压制市场情绪,债市情绪依旧疲弱。国债期货全线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7%,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明显上行;地产债涨跌不一,“21碧地01”和“21碧地02”跌超14%。
周三,逆回购大幅加码提振现券期货企稳,不过中国2022年四季度GDP和12月工业、消费数据等均好于预期,市场情绪受到压制。国债期货窄幅震荡小幅收涨,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下行;银行间资金面有所改善但不明显,主要回购加权利率延续攀升,非银机构跨春节资金拆借难度仍高于存款类机构;地产债涨跌不一,“21阳城01”跌超61%。
周四,央行逆回购规模继续加码,银行间隔夜回购加权利率续涨,但供给较日前有所改善;国债期货窄幅震荡小幅收跌,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上行2bp左右;地产债多数上涨,广州时代控股债券涨幅领先;国债招标结果不佳,30年期中标结果高于估值。交易员表示,央行继续通过逆回购强力输血,持续紧绷的资金面略缓。不过国债招标结果不佳压制了市场情绪,此外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最新讲话中再度透露出今年“拼经济”决心,如果节后经济回暖加速,债市可能面临进一步的压力。
周五,春节将至,央行继续开展大手笔逆回购呵护市场流动性,资金进一步转暖,主要现券收益率多数小幅下行,期货基本平收。明日将迎来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交投活跃度继续下降。交易员指出,债市在基本面逻辑下仍受空头主导,不过当前对于复苏节奏似乎有些过于乐观,对债市的潜在冲击可能也有所高估。若经济回暖步伐不及预期,则债市有修正的空间。
3. 转债市场
本周中证转债指数较上周上涨2.10%,报收410.13点。从个券表现来看,整体涨跌互现,其中涨幅前三的是华亚转债、太极转债、龙净转债,涨幅分别为38.50%、15.31%、14.04%;跌幅前三的分别是文灿转债、特一转债、海波转债,跌幅分别为-8.58%、-7.60%、-5.56%。本周转债市场成交金额为1855.11亿元,日均成交金额为371.02亿元,较前一周下跌22.50%。
4. 一级市场发行进展情况
本周共18家公司发布可转债最新进度情况,其中10家公司发布可转债发行预案,8家公司获证监会批复。
三、风险提示
经济基本面变化、股市波动带来的风险;正股业绩不及预期;股权质押风险等。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违约率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什么意思)":http://www.ljycsb.cn/dkzs/16172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