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水电站贷款调查报告(水电站抵押需要资料)

水电站贷款调查报告(水电站抵押需要资料)

贷款知识 浮渔说娱 原创

中国首富李河君:花260亿建造水电站,每年盈利36亿,4年狂赚1655亿,下面是浮渔说娱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水电站贷款调查报告

文|浮渔说娱

编辑|浮渔说娱

2015年,李河君携公司上市,一路飙升到3000亿市值。

李河君自身的财富也是水涨船高达到1655亿,一举超过许家印、王健林,荣登为中国首富

此时的李河君可谓是意气风发,大刀阔斧搞扩张。

然而距离李河君成为首富仅仅过去两个月,他的公司便急转直下,在20分钟内蒸发1000亿,几度濒临破产

李河君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导致公司市值急转直下呢?

如今七年过去了,李河君又怎么样了?

1、

李河君,客家人,1967年出生在广东河源。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佗城,就是在河源市,佗城这不仅是南岭地区最早的城镇,也是客家人在南岭最早的开发的地区。

所以河源一直以来便有“客家古邑”的称呼

而出生在这里的李河君是客家人,也显得那么合情合理。

就如同“客家”这个名字一样,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是从祖上便迁移过来,经过历代发展才定居下来。

许多客家大族甚至至今还保留着将祖籍命名堂口的习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客家人对于当地并没有传统的乡土情怀,经常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选择外出去打工、经商。

而李河君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

在早先的时候,李河君的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小贩,经常游走于各个乡镇之间。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时候的李河君过得还算是不错,至少也算是丰衣足食。

但后来父亲做生意亏了本,李河君的日子这才变得有些清苦

不过凭借这些年攒下来的积蓄,供李河君继续读书倒也不成问题。

幸好李河君也算是争气,在校成绩一直很优异。

到了1984年,李河君更是杀出高考重围,考入到北京交通大学,学得是铁道车辆专业

这个杀出重围可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在那个年代,高考真的称得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以李河君参加高考的1984年为例,全国参加高考学子共有164万人,最后的录取人数却仅仅48万人,录取率只有29%出头,连三成都不到

看上去竞争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激烈,但是要知道,这个年代可是有高考预选的,已经在高考前提前筛选下去一批学生。

也就是说实际考生要比这个数字要多得多。

而在没有实施高考预选的1978年、1979年,两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分别为610万、468万。

所以1984年的考生即便往少了说,哪怕只有500万,按照最后的录取人数来看,那也是不超过一成。

真正意义上的十里挑一

这还是在光计算能够安稳读完高中的学子,如果算上那些甚至没有读到高中,便早早辍学的学生,那就称得上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了。

而成功考入名校的李河君,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学霸。

如果这么下去,李河君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但是在大二那年,却发生了一件改变李河君一生的事情。

2、

那是在1986年,正在读大二的李河君突发奇想,想要做点小买卖,挣点生活费。

当时李河君联络了30多个同学,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入一批胶卷,然后按照市场价卖出去。

忙前忙后三天时间,一共就赚到12块钱

虽然这对于还是学生的李河君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这可是整整30个人,平分到没人手里就不剩什么钱了。

最后李河君就这点钱,请同学们吃了一顿大餐,就花得干干净净。

这件事情让李河君意识到赚钱不易,辛辛苦苦三天时间,一顿饭就吃完了,这谁能受得了。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李河君就萌生了做生意挣钱的想法。

也正是抱着这个想法,所以在毕业之后,李河君便向自己的大学老师借了5万块钱,创立了“汉能”公司

5万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即便大学教授的工资稍微高些,那也是好几年才能积攒下来的存款。

可见老师对于李河君是非常信任的。

而李河君,也没有辜负老师的这一份信任。

在1989年,李河君手持这5万块钱,带着17人开始倒卖电子产品

当时正是电器最为流行的时候。

大到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必备家电,小到收音机、风扇、小太阳、电熨斗等常用电器,这些都是备受追捧的新鲜玩意。

李河君就是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在一次次市场变化中抢到先机,赚取了第一笔资金。

之后李河君再次敏锐察觉到市场正在从“成人”向“儿童”发生转变,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入儿童市场。

当时李河君利用自己的第一桶金,对一批儿童玩具进行了升级与改造,设计出一批贴合儿童喜好的玩具。

此时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万分疼爱,也对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

再加上李河君的玩具确实受欢迎,所以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前后两个正确的举措,不仅让李河君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他的团队变得更有凝聚力。

大家都相信“汉能”在李河君的带领下,会变得越来越好。

李河君就趁着这股气势,又将“汉能”的领域扩张到矿泉水、矿业开采等行业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河君却感受到什么叫做幸福的烦恼。

由于此时“汉能”设计的领域已经非常广泛,而且各个领域都八竿子打不着关系,销售渠道跟根本无法互通。

这导致“汉能”各个领域对于运输的要求也是天差地别

就像是矿业开采的销售渠道,一般都是位于矿业本身周边,距离根本就没有多远。

而矿产本身不是在深山就是在密林,往往处于那种偏僻、交通不方便的地方。

所以在运输的时候,往往选择那些适应力强、载货量大的大型卡车。

但是这种卡车,却不适用家电运输。

家电那可是金贵玩意,一不小心磕着碰着就当场报废。

所以在运输选择上,往往需要首先考虑的便是安全、稳妥。

而且大多数时候,李河君为了换取更高的利润,往往需要将家电运往必要远的地方卖。

所以运输工具往往还需要持久。

各个领域所需要的运输方式都不一样,自然需要找的公司也不尽相同。

而且这些运输公司还并非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好不容易生产出来一批货物,结果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公司来运输。

白白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到最后李河君实在忍无可忍,干脆自己来运输,自产自运,自己扩展销售渠道

正是这个举措,一下子就将“汉能”各个领域给盘活了。

短短6年的时间内,李河君便已经积攒了整整8000万财富,是当初的那5万元的1600倍

可以说李河君无论气魄还是能力,都是一个合格的“汉能”掌舵人。

不过对于李河君来说,目前的这些还都是小打小闹。

真正让李河君声名远扬的,是他在之后做出的一个决定。

也正是这个决定,才让“汉能”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3、

就在李河君意气风发的时候,当年的一起合伙的同学找上门来。

同学告诉李河君,现在“汉能”的产业太过分散,根本不利于资金分配

实际上产业太过分散的这个问题,“汉能”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存在。

只不过因为公司规模还小,再加上李河君以一种相对取巧的方式,避免了这个问题的爆发。

但是随着“汉能”如今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不是一般常规办法能够解决得了的。

李河君得到提醒之后,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有意识地收缩自己的产业。

但这显然也不是容易下定的决心。

毕竟没收缩一份产业,便意味着“汉能”能够获得的营收就减少一分

看着每天入账的钱一点点变少,这比挣不到钱还要难受。

毕竟挣不到钱也不会有太多的念想,而现在“汉能”所减少的那部分入账,可都是曾经切切实实得到过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就是李河君心里最好的写照。

而想要改变这个局面也很简单,那就是统筹自己的产业,将自己手底下的产业形成一个稳定、关联的产业结构。

但这对于李河君来说就更加困难了。

别看“汉能”的产业涉及领域广,挣钱的产业也不少,但是整整能够担当支柱产业却是一个也没有。

所以李河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期之后,果断选择放弃自己固有产业,从外在不曾涉及的领域,走出最合适“汉能”的道路

还别说,这还真的让李河君找到一个。

当时李河君的家乡正在招商引资,李河君得到消息之后,便千里迢迢赶回来看一眼。

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结果没想到家乡的魄力竟然这么大,准备扩建东江边上游的水电站。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李河君先是吃了一惊,但仔细想想,似乎确实有些搞头。

水电站一直以来都是以“利国利民”的标签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实际上,水电站从某种意义上,也称得上是一本万利

只需要早期投入一笔钱,之后只需要定期维护,就能够换取持久盈利。

只不过,早期投入的这笔钱是在太过巨大,动辄几亿几百亿,一般企业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投资。

外加水电站的盈利周期是在是太长了,光是水电站盖好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之后回本又得好几年是时间。

前前后后十年时间,最后到底能够换取多少利润还不得而知

而且这还是比较小的水电站,若是那种大型的,动作十几、二十年也有可能。

所以在大多数的投资者眼里,水电站根本就不会作为企业的投资首选。

但李河君却动心了,直接掏出1000万元,用以水电站的改造建设

事实证明,李河君的眼光是独到。

这座东河水电站改造完成之后,年收入能够达到230万,即便刨除维护成本,那么在五年内也能够完成回本

一两年的时间建造,五年的时间回本,前前后后加起来得六七年的时间,看上去似乎也不是特别赚。

尤其是和此时火热的、动辄营收上亿的房地产相比,那就更是一点可比性也没有了。

但实际上,账却不是这么算的。

水电站虽然营收周期长,但好歹也算是固有资产,是能够抵押给银行换取贷款的

拿到这笔贷款之后,李河君就可以投资新的水电站。

水电站的营收,又可以用来还贷款利息,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有了新的水电站之后,李河君就又可以抵押换取贷款。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实际上,李河君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2002年,李河君投资260亿人民币,在云南金沙江上,盖起来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私营水电站——金安桥水力发电站

这座水电站前前后后盖了足足九年之久,到了2011年水电站建成之后,总装机高达300万千瓦,光是每天的纯利润就超过1000万。

一年下来,光是这座水电站的纯利润就高达36亿,差不多需要七年的时间就能够回本

建这座水电站,共花了九年的时间,如果想要回本,却需要再花七年时间。

这前前后后加起来却需要16年了

而李河君当年为了建造这座水电站,可是足足投入了260亿,其中好包括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银行贷款,需要不停给银行还利息。

由此可见,水电站绝对是属于“重本重利”的典范,还是属于那种高投入,回报慢的产业

这样的模式,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必定还是有隐患的。

只可惜现在的李河君已经被外界的赞誉所迷住了眼睛,根本没有察觉到危机悄然来临。

4、

金安桥水力发电站除了给李河君带来巨大的声誉之外,也给他带来足够用的资金。

凭借这笔资金支持,李河君开始立足于传统水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

只不过,无论是李河君还是“汉能”,对于新能源这一块儿都完全没有涉猎

商业圈一直流行着一个说法:“因为你不了解别人为什么挣钱,所以你挣不到别人的这份钱。”

一般情况下,贸然涉足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必然会亏惨。

但这件事情也并非绝对,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收购该领域的其他公司。

我可以不懂,但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其他人懂,只要将这些懂的人买过来,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这种策略,李河君从2010年就开始谋划,足足花费500亿人民币,先手先后收购世界上四家新能源公司,顺利将其技术产业一股脑带回国内

这也让“汉能”一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最全、技术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也让李河君成为世界薄膜太阳能的先驱者与标杆。

而这个过程,李河君足足花了8年时间。

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015年李河君携企业上市的时候,公司市值一路飙升,直接突破3000亿市值。

李河君自己的财富也是水涨船高,直接飙升到1655亿,成为2015年当之无愧的是中国首富

“春风得意马蹄疾”,此时的李河君意气风发,立志于新能源的技术推动,让行业进入移动新能源时代。

但李河君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最辉煌的时候,也是他最危险的时候。

距离李河君成为首富仅仅过去两个月,李河君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雪崩式的下跌,短短不到20分钟,跌幅就超过47%,李河君的身价更是一路狂跌1000亿

而做空机构给出的理由也很直白,李河君虽然是薄膜太阳能最大的厂商,但是也是消耗最大的厂商,根本没有这个高的估值。

或者再直白点,做空机构只是单纯的不愿意相信李河君,和他有多少资产,有多少成就无关。

其实这个时候,李河君并非没有自救的机会,只要他想办法填补上市公司的窟窿,那么他依旧是薄膜太阳能的领军者。

但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银行集体收声,没人愿意再贷给李河君一分钱。

走投无论的李河君只能变卖自己的家产抵债,原本投资260亿的金安桥水力发电站,贱卖27.46亿,却依旧没人愿意接手

不得不说,让人感到唏嘘。

如今,李河君已经被彻底踢出“汉能”董事会,并且在8年之内也无法再担当上市公司的高管。

一代新能源领头人,沦落到如今地步,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李河君能够从当年的清苦之家,达到之后身价1655亿的新能源巨头,离不开他一次次敏锐的嗅觉。

从倒卖电器、玩具开发,到水电站建设,再到最后的新能源开发,都是凭借着李河君一次次正确的判断,以及自己不计回报的果断出手。

但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成功,让李河君开始盲目自信,忽略了商业除了“选择正确”之外,还暗藏竞争与危机。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越是在事业巅峰之际,就越应该小心谨慎。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

水电站抵押需要资料

投身清洁能源,创业史上创造两个世界奇迹:一个是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民营水力发电站——金安桥水力发电站,另一个是打造了世界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集团,他就是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

李河君出生于1967年8月的广东省河源市,1988年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一年后,李河君打算白手起家,他向自己的大学导师借了5万元人民币,创立了汉能集团,这时候的汉能仅有7个人,且大都是李河君的同学,这时候的李河君的汉能还没有往电力这条路上走。

直到1994年,国家为了解决“电荒”问题,在政策等方面支持民营小水电站的建设,在当时引起了修建小水电站的热潮,李河君从这股热潮中嗅到了商机,他开始带领汉能走上收购小水电站这条路,他把水电站比作“印钞机”,因为在他看来水电行业尽管是高投入,但却有着稳定持久的产出。

确实,水电站建成后的维护等费用相比于前期建设投入的资金简直不值一提,更重要是,电是刚需的,拥有非常稳定的收益。当然李河君并没有那么多资金去收购水电站,他以“抵押——借贷——收购——抵押”的方式从银行贷款收购水电站,因为水电站的特点,银行也愿意借款给他,就这样短短几年,李河君的水电站规模越来越大!

2002年李河君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公关经济学博士,也是这一年李河君开始了他的水电梦——金安桥水力发电站项目,一个投资200多亿,设计总装机300万千瓦的水电站项目。2009年李河君开始从水电领域拓展到太阳能领域,2010年李河君领导汉能进行战略升级通过四次海外技术并购整合一家德国三家美国公司。

李河君的眼光非常独特,他花了500多亿收购整合目的就是进军薄膜太阳能行业,他认为,薄膜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的变革。薄膜太阳能带来的移动能源最终会替代传统供电方式,达到真正的能源自由,让人类进入移动能源时代。

2011年,金安桥水力发电站建成,发电量超过美国胡佛大坝,成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民营水力发电站,而李河君在太阳能薄膜发电上也没落下,专利就达到5000多,一面墙都铺不下,在2016年共享单车行业兴起的时候,李河君的太阳能薄膜发电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享单车的供电问题。

2015年李河君以246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被《胡润财富》评为中国首富,如今的李河君积极推动新能源革命,曾发表作品《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致力于“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他提出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多余上网”的建议也被政府采纳,作为国家政策在全国推行。

李河君一直强调,“国运则我运“,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这个发展的平台。李河君凭借非凡的个人气魄,独特的战略眼光,坚定的个人意志,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是值得任何一个创业的人学习的!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水电站贷款调查报告(水电站抵押需要资料)":http://www.ljycsb.cn/dkzs/1588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