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最高上限“换锚”挂钩LPR,利率降低,未来还好借钱吗,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p2p贷款利率上限
今天,8月2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并回答记者提问。
最高人民法院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征求金融监管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决定:
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取代原《规定》中“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促进民间借贷利率逐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以2020年7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降低民间借贷的最高上限,不仅仅是对民间借贷,也对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从两线三区一口价,调整为LPR浮动
之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是24%。很多的小贷公司和民间放贷机构,也是遵循24%的利率。在24%—36%部分为可协商、可协调。超过36%部分,认定无效。
现在变成了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上限,按照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为最高。按照今天颁布的LPR来算,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那么,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就为3.85%*4=15.4%。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15.4%要比之前的36%之内,下降超过50%。这样标准进行了统一,不在设定区间。超过LPR4倍的认定为高利贷。
从宏观角度来讲,整个我国的利率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并且,民间借贷作为我国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金融机构和整个借贷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之前,所有的金融利率设定都是“一口价”,现在包括民间借贷在内,都与LPR来挂钩。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LPR在年初也随之降低。但LPR不会一直降低,毕竟它是上限浮动的。LPR调整是依照着国民经济体系来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将会跟LPR挂钩。从这一点上来讲,也奠定了未来的利率市场化。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LPR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LPR肯定会出现一定的上扬。所以,对于金融机构和助贷公司来讲,现阶段可能会出现利率较低,利润较薄。未来随着LPR的调整,整体上也会出现上扬。
影响较大的是,P2P和民间借贷行业,之前很多的P2P是出借人、借款人模式,其中的网贷平台执行的标准几乎是一口价模式。受到此次最高法民间借贷上限的调整,最高不超过LPR4倍。那么,民间借贷和民间金融在融资方面会进行大幅的缩水。
其实,调整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大家也可以想一下自己的房贷。近期房贷也是根据LPR来进行转换,如果调整为LPR模式,未来将会出现浮动利率。
那么,降低民间借贷利率,对于企业和个人融资会出现哪些影响呢?借钱是变得简单了还是容易了?
二、融资难易,不仅仅是看利率高低
从宏观角度来讲,民间借贷是金融借贷市场的补充。很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借贷要求,或者在金融机构无法快速的进行融资,从而在生意周转和个人消费方面采用民间借贷。
从金融机构来讲,LPR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也在降低。民间借贷也是如此,未来的融资会出现“双降低”模式。
确实是一件好事儿。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人来讲,不管是金融渠道融资还是民间借贷,都降下来,融资成本变得相对便宜。
然而,这又会出现一个现实的问题。当出现“廉价商品”的同时,会有更多的人去追逐“廉价商品”。这样一来,任何的放贷机构都会对借款人进行从严的筛选。
从这个角度而言,融资可能变得不太容易了。目前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放开,也是要看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偿还能力。有观点认为:在未来银行会出现相对的“坏账”,不良率会升高。所以,未来企业或者个人融资,虽然利率和成本降低,但是要看你的实际经营能力。这才是比拼真本事的时候。
另外,此次调整民间借贷最高上限,对小贷公司、网络小贷公司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今天的发布会并没有给出最后的结果。小贷公司虽然不属于金融机构,但是确实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合法“放贷公司”。但是,之前在小贷公司相关条规中也有明确规定,放贷利率不得超过法定上限。
小贷公司的三条红线中也指出过,不得超过法定利率上限;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暴力催收。
另外,助贷公司虽然属于中介,本身并不是债权人,不会直接收到政策的影响。但是,也会受到金融机构降低利率的影响。
最后,可以说民间借贷也纳入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中。对于民间借贷和职业放贷人来讲,道路已经越走越窄了。放贷利率上限的大幅下调直接影响民间借贷的利润空间。对于金融机构和助贷来讲,目前LPR较低,虽然监管部门已经允许互联网放贷、联合贷款以及助贷的模式,但是当下也得过一过“苦日子”。对于未来融资,也请融资人注意,并不是利率降低了就很容易拿到钱,一切要看自己的真本事。
本文源自皂话金融
贷款利率怎样计算
1先从FTP说起
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业务经营单位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 f1007f
首先,FTP是银行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转移的对手方是业务经营单位(分行、支行)和总行司库,司库一般设在资产负债部或者计划财务部,有的也在金融市场部。
其次,FTP的作用是银行以盈利为导向的一种精细化管理工具,从全行角度出发规避市场利率变化风险,同时也作为考核业务经营单位业绩的一个基础。
举个例子
某支行吸收1年期定期存款1亿元,对外支付存款利率为2.25%(1年期基准利率1.5%上浮50%),支行将该笔资金“出借”总行司库,司库给的利率是3.8%(即FTP利率),中间的利率差就是支行的存款FTP收益(3.8%-2.25%=1.55%),在FTP收益基础上扣除存款准备金、保险、税收等就是这笔存款带来的经济利润。
该支行又发放了一笔3年期贷款1亿元,贷款利率5.5%,支行需要先向司库“借入”3亿元资金,司库给出的利率是4.3%,中间的利差就是支行的贷款FTP收益(5.5%-4.3%=1.2%),再扣除风险资本占用、运营成本、税收等就是这笔贷款带来的经济利润。
支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所赚取的FTP收益是1.55%+1.2%=2.75%
分割线
问题来了,支行自己吸收的存款直接放贷不行吗,不是还能赚取更多的收益(5.5%-2.25%=3.25%)?我们需要考虑2个问题:
第一,期限错配。比如例子中,支行吸收的存款是1年的,但是放出去的贷款是3年的,如果没有其他的存款,1年之后就出现了错配带来的无法兑付的问题。
第二,利率变动风险。例子中支行吸收的存款利率是2.25%,贷款利率是5.5%,中间息差是3.25%,极端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存款,为了兑付存款人,从同业市场拆借的利率为4%,支行就出现了负息差,也就是赔钱。
采用FTP定价,实质上是将支行的期限错配风险和利率风险转移给总行司库,而司库的统一管理又可以通过对不同产品的FTP的差异化定价对经营单位进行引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什么是差异化定价?以存款FTP为例:
存款品种
基准利率
对客户报价
FTP价格
FTP收益
活期
0.35%
0.35%
2.2%
1.85%
3个月
1.1%
1.65%
3.3%
1.65%
6个月
1.3%
1.95%
3.4%
1.45%
1年
1.5%
2.25%
4%
1.75%
所以,这个时期总行引导支行吸收的是活期存款,而定期存款方面,引导吸收的是1年期的存款。
特别提一句,结构性存款是一种比照理财管理的表内产品,定价也是依据FTP价格来的,但是产品的中间价格一般与FTP差距很小,加上平盘费用,支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收益会很小,一般10bp左右。所以结构性存款更多的是贡献了存款规模。
2贷款定价原理
银行的贷款成本=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11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说白了就是银行贷款所占用的资金成本,整个银行层面来讲,就是吸收存款的成本,包括向个人储户、公司客户、同业客户等吸收存款的成本。而对于分支机构来说,资金成本则是总行给出的FTP价格。
前面说到既然FTP的管理把经营单位的风险都转移给了总行,那经营单位不是就开开心心的接受,为什么分、支行跟总行资负部门的矛盾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资负基本上就是一个克扣一线血汗钱,层层扒皮的剥削者形象?
第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按照经济利润考核的银行来说,FTP直接关系到经营机构的利润,也就是一大家子人的工资。定价太高,意味着资金成本高,一笔贷款放出去就亏钱了,当客户经理开始抱怨贷款放一笔亏一笔还不得不放的时候,矛盾就来了。
第二,FTP定价的滞后,总行在调整FTP的时候,首先考虑市场利率变化情况, 一般会根据市场利率和同业反应对FTP进行调整(其实这也是抱怨的点,资负对资金的定价的管理都是事后,别人动了你才动,而客户就那么多,错过了好的机会会让经营单位的营销限于被动)。
22经营成本
包括银行员工的工资或者运营过程中的耗材成本等。
表内贷款业务的经营费用计量:经营费用=贷款金额*经营费用率,其中经营费用率根据历史数据确定,经营费用率=分摊至对公授信客户的所有经营费用/对公授信日均额。
表外授信业务、存款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经营费用的计量:经营费用=收入*经营费用收入比,其中经营费用收入比根据历史数据确定,经营费用收入比=分摊至对公授信客户的所有经营费用/对公授信客户所有收入。
33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是为了覆盖预期损失,即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概率是客户违约的可能性,违约损失率是一笔贷款违约时,会损失掉多少比例的本金。
风险成本=授信敞口*信用风险转换系数*PD*LGD
1、授信敞口:授信敞口=授信金额-现金类缓释物金额。
2、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表外产品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
3、PD:根据客户评级确定PD。
4、LGD:根据抵质押物种类、缓释物抵质押率、担保人评级以及担保人与借款人独立性等缓释信息确定LGD。
44资本成本
资本回报=经济资本占用*目标资本回报率。目标资本回报率:股东希望资本的盈利能力
经济资本是为了覆盖业务经营中所面对的非预期损失,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国内银行市场风险。资本占用=信用风险加权风险资产*目标资本充足率*调节系数+操作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
信用风险加权风险资产: 国内信用风险资产计量分为权重法(巴塞尔协议里的标准法)和内评法,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法。商业银行申请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提交申请时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应不低于50%,并在三年内达到80%。目前监管认可可以使用内评法计量的有6家银行,中、农、工、建、交、招商,采用的是内评法的高级法。
市场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计量范围包括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等四大类别市场风险,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产生的交易活动,应按其性质计入交易账户。
操作风险资本:
巴塞尔委员会发布《操作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将从2022年1月1日起逐步实施。《要求》将此前操作风险4种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备选标准法、高级计量法)统一为新的标准法,增强各银行间可比性。以更加风险敏感的业务规模参数指标替代营业收入作为测度基础;设置内部损失乘数,将过往10年历史操作风险损失额纳入计算。
现在执行比较多的是标准法,即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九大业务条线的近三年总收入乘以该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
目标资本充足率:根据资本充足率要求确定,或者银行自身制定的目标充足率。
注:银行在定价时除了考虑贷款成本,还会看客户带来的整体回报,比如是否有存款、管理资产,或者其他中间业务,以测算客户的风险资产回报率(RAROC)。
3LPR改革能不能降低贷款利率
要想理清楚LPR改革和利率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概念:
1. 定价基准和实际利率
贷款的实际利率=定价基准(人行基准利率或LPR)+上浮(比例%或基点数bps),商业银行贷款实际利率是以成本或者风险回报率为基础测算出的利率,即便是定价基准降低了,在同样的成本和风险偏好情况下,只是改变了上浮比例,而不会改变实际利率。但是存量贷款采用浮动利率的情况下,基准利率变化,会引起实际利率的变化。所以一般利率下行的时候,银行会选择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小客户就默默接受,而议价能力强的大客户就会选择还款后重新放款来调整利率。
2. 市场利率和FTP价格
市场利率的变化会首先传导给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而贷款利率则更多依赖于FTP价格,传导速度缓慢。转换为LPR的基础逻辑是,LPR所挂钩的MLF代表了商业银行的边际筹资成本,银行根据LPR的变化联动至FTP,从而影响贷款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贷款利率的传导。
3. 存款利率市场化
LPR改革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机制,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仍然是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的一个大山。为了避免高息揽储,降低资金成本,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给出的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上限为50%左右(信用社、农商行略高于其他银行,一般为55%),也就是央行基准利率的1.5倍。同时对结构性存款的中间价格纳入自律管理,取缔靠档计息存款产品等。但是存款是银行的立行之本,没有一家银行在降价上敢轻举妄动,一些大的机构客户采用竞标方式决定去哪家存款,各家银行摩拳擦掌纷纷上浮到最高,已经忘了自己的赔钱货贷款了。而同业负债的占比不能超过1/3,市场利率的影响对于负债大盘子的影响有限。
所以,LPR改革对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有作用吗,有,但是在FTP价格传导不顺畅、存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作用有限。
水够了,管有吗?f1007f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p2p贷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怎样计算)":http://www.ljycsb.cn/dkzs/15733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