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消费贷余额猛降80%,去年互金收入仅3亿,转型导流前景未明,下面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唯品会用户可以贷款吗
互金商业评论获悉,截至2019年末,纽交所上市公司、互联网折扣电商唯品会(NYSE:VIPS)旗下“唯品花”的消费信贷余额大降80%,且去年金融业务收入仅3亿元左右。去年下半年,唯品花转型导流平台后,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唯品会整体布局中正日渐边缘化。
消费信贷余额减少八成
互金商业评论了解到,唯品会旗下消费金融产品“唯品花”自去年下半年正经历艰难的转型和调整,截至2019年底,客户消费信贷余额下降至13亿元,和2018年末的57亿元相比,剧降80%。2016年、2017年、2018年,唯品花客户消费信贷余额(不包括对供应商发放的贷款)分别为33亿元、47亿元、57亿元。
供应商贷款方面,截至2017年末和2018年末,未偿信贷余额分别为15亿元和13亿元;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供应商贷款余额为7.2亿元。
用户数量方面,2016年,唯品金融的用户数量约为240万人;截至2017年末,唯品金融的客户数量增长至500万。2018年二季度,580万用户使用唯品花;2018年四季度,唯品金融的消费信贷用户数约640万。这大概是唯品金融消费信贷的高光时刻。到了2019年一季度,唯品花的活跃用户下降到了550万。
根据唯品会2019年年报,2019年其活跃用户数增至6900万人,同比增长14%。照此计算,唯品花的活跃用户数仅为8%,整体看,用户对平台消费信贷接受度并不高。
收入方面,2018年和2019年,唯品会互联网金融业务收入大约为2.1亿元、3亿元,在唯品会总收入占比约为0.3%,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占比,都没有取得突破性发展。和唯品会上市以来稳步上涨的业绩和股价相比,唯品金融已经成为唯品会一块举不起、放不下的鸡肋业务。
惨遭薅羊毛后转型导流平台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从2019年三季度起,唯品会金融业务开始转型,由联合贷款转向助贷,大量对接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等资金方,按照唯品会高管在2019年度业绩电话会上的说法,唯品会正逐渐转型为一家导流平台。
唯品会互金业务转型的主要原因或许是随着规模的扩张,其资产质量风险暴露,不良风险急剧升高。虽然唯品会2017年以后没有公开披露具体的违约率和不良数据,但互金商业评论从唯品会用户群和各种贷款论坛上了解到,2017年四季度,尤其是2018年推出取现功能后,唯品花似乎沦为众多现金贷“老哥”薅羊毛的乐园。
而现金贷老哥敢于薅唯品花羊毛的原因是,唯品花逾期不上征信,很多用户获得消费额度后,在平台购物后变现,从而导致唯品花逾期情况比较严重。有不少唯品花用户甚至购买黄金、手机等商品,然后转手套现。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唯品花一度遭遇合作金融机构撤离。据财经网报道,2019年“双十一”期间,唯品花停止为部分用户提供服务。其给用户的解释是,停止服务与其合作资金方变动有关。2020年1月份以后,唯品会接入了新的资金,才重新恢复对部分用户授信。
布局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先后受挫
唯品会互联网金融业务起步较早,但发展并不顺利。早在2013年,唯品会就成立了金融事业部。2014年,唯品会成功拿下保理牌照,2016年,唯品会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支付领域的布局。
最初,唯品金融曾试图借助电商平台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并推出了五大产品:消费信贷唯品花;供应商贷款产品“唯易贷”、理财产品“唯品保”、保险代销“唯多利”、个人征信产品“唯品信用分”。
2015年,唯品会曾计划与内蒙君正联合发起设立内蒙古北方网商银行,后来无疾而终。2018年10月,唯品会又试图联合富邦华一银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四川唯品会富邦消费金融,不过迄今仍未有实质进展。
个人征信方面,2017年5月,唯品金融向唯品会全体会员开放唯品信用分的查询通道。但是,在监管停止批准个人征信牌照之后,2019年末,唯品分悄然下架,2020年2月18日,广州品讯征信有限公司注销。唯品会金融布局再次受挫。
目前,唯品会唯一剩下的业务除了支付外,大概只有消费信贷了。唯品会早在2014年就在上海和广州分别获得了一块小额贷款牌照,其中上海唯品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于2015年,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按照上海监管要求,小贷公司杠杆仅为0.5倍,上海唯品会小贷公司放款规模不得超过2.5亿元。
广州唯品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按照广州监管要求,小贷公司杠杆不得超过2倍,广州唯品会小贷公司放款规模不得超过6亿元。
仅凭这两块牌照,唯品会是没有办法做大消费信贷规模的,按照2018年末,唯品会70亿元个人和供应商消费信贷余额计算,唯品会金融业务很有可能超过监管规定的杠杆上限了。
2017年,唯品会曾试图剥离唯品金融独立发展,但后来由于腾讯和京东投资而推迟。目前,唯品会似乎不再有剥离唯品金融的念头。
唯品会上可以借钱吗
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时,想领张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想在文档里码点字,不小心点进了借钱页面……
现在几乎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基本都能看到借款入口,当APP都想借钱给你,“原来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截图自饿了么页面
“手机里的App,99%都可以借钱”
当这句话从越来越多的网友口中说出时,我们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使用手机时总是被金融产品充斥了屏幕。
“将来,所有的商业巨头都是互联网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雷军在2017小米年会曾如此预言。现在看,快预言成真了。中新网记者体验众多App发现,绝大部分App如今都提供了借款入口。
除了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京东“京东金条”、度小满“有钱花”等较为熟悉的借贷产品,电商App中,苏宁有“任性贷”,国美有“国美易卡”,唯品会有“唯品花”。
生活类App中,美团有“美团借钱”;饿了么有“饿用金”;出行类App中,滴滴上线了金融服务,携程、去哪儿有“借去花”、“拿去花”,驴妈妈有“小驴白条”;内容类App中,今日头条有“放心借”,腾讯视频有“小鹅花钱”,芒果TV有“芒哩·好贷”。
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类App也来凑热闹。如,美图秀秀出现“借钱”按钮,贝壳找房上线金融服务,WPS有“金山金融”,百度地图、百度网盘是“有钱花”。
截图自美图秀秀页面
最秀的是各家手机厂商。在手机出厂的时候,就装上了自家的钱包App,小米有随星借产品,OPPO是分子贷,华为钱包和度小满“有钱花”、苏宁“任性贷”以及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合作提供借贷服务。
“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某咨询机构的金融板块负责人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
不过在变现方式上,不是所有App都能推出自营借贷产品。没有金融牌照或不想组建金融团队的,会选择与持牌机构合作,或者在结算页面等为其他借贷产品导流。
截图自华为手机钱包借钱页面
如,众邦银行去年曾表示,3年间,连接了京东、携程、滴滴、58同城等近100家互联网头部平台,与超过1000家金融机构开展了资金合作。
各种App为何热衷放贷?
金融变现热潮下,甭管你是哪个领域的平台,只有拥有一定量级的用户,都誓要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拼命向用户呼喊:你没钱,你得借钱,跟我借!
甚至有的企业为了抢滩金融业务,摆出了“你可以不借,但我不能没有”的架势。
架不住潮流的裹挟。周鸿祎曾信誓旦旦:“踏踏实实做好安全领域的产品,不打算涉足互联网金融”,但他后来也推出了360金融。
但App热衷放贷,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是一份超额的体验负担。“什么App最后都要变成借贷软件吗?我就想简简单单的叫个外卖、打个车,别逼我办信用卡,引诱我借钱。”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因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并加大投入发展。”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新网记者解释各类App沉迷消费信贷业务的原因。
奥纬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4%。聚焦到在线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上,2019年达到6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大幅增长至1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4%。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接近尾声,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到了流量变现的阶段。
“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也让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有互联网从业人士表示,手握庞大流量而不做互联网金融,就如捧着“聚宝盆要饭”。毕竟互联网企业前期市场推广和用户增量阶段需要大量投入,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大众熟知的互联网头部企业都曾经历过亏损。淘宝花了6年才迎来盈利,美团花了9年,京东则花了12年。滴滴创始人及董事长程维2018年还表示,“2012年成立以来从未盈利,6年累计亏损390亿元。”
APP抢着放贷,警惕居民杠杆率上升风险
据董希淼介绍,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借助支付渠道优势,基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以联合贷款模式获得客户和资产,一方面以资产证券化(ABS)形式拆入外部资金,“小马拉大车”,杠杆倍数急剧放大,业务合规性存疑,系统性风险集聚。
“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1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资料图:中国人民银行 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央行报告还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一些机构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部分信贷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金市等金融市场,对贷款用途和流向的监控也成为‘老大难’问题。”董希淼说。
不过,网络借贷的“紧箍咒”不断收紧。2020年7月以来,数个互联网贷款管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相关法规或出台,或已公开征求意见。行业也出现一些变化。如,“花呗”调整了年轻用户额度,微粒贷也下调了消费信贷授信额度。
在董希淼看来,针对消费金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行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有助于防控各类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亦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各种APP的“放贷”现象,你怎么看?
来源/中国新闻网微信号
编辑/樊宏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唯品会用户可以贷款吗(唯品会上可以借钱吗)":http://www.ljycsb.cn/dkzs/15541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