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国次贷市场:6亿人群,6.5万亿余额,下面是新金融琅琊榜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中国有次级贷款吗
闭口不谈次贷,顾左右而言他,不意味着次级群体不存在,他们的需求不存在。就像,闭口不谈风险,不代表风险不存在,而且不利于管理风险。唯有通过适度监管稳步推进次贷业务的合规发展,才能帮助更多人从次级群体上升为次优、优质群体。
在2013年以来的新金融浪潮中,信贷领域尤为精彩纷呈,又跌宕起伏。
可以列出许多关键词:P2P网贷、互联网小贷、消费金融、现金贷、助贷……
这些新兴的信贷业态,其产业链条从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催收到征信、支付、存管,几乎涉及到市场上所有玩家。
当我们试图梳理这一切,很容易陷入困惑: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普惠金融?长尾人群?其实都有点绕。它们所指向的是一个我们既无比熟悉、又无比忌讳的一个词:次贷。
作为一个还算资深的行业观察者,当我收到刚刚出版的《中国消费金融次贷报告——次贷危机的中国镜鉴》(下称《报告》),看见“次贷”二字,依然心头一颤。
事实上,目前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都属于次级群体,现阶段他们所能获得的信贷服务,也基本是次贷产品。甚至可以说,次贷市场是个人金融市场的主流。
关于这一点,最近引起热议的“6亿人月入1000元”,可以作为佐证。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社会上整体缺乏对我国次贷市场的正面审视,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这本由麻袋研究院出品的报告,应该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性研究消费金融次贷市场的专业著作。
单凭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一肇始于次贷危机的2008年金融海啸,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从那之后,次贷成了敏感词,令人闻之色变。在国内,一谈到次贷,就会联想到高风险,是一个几乎与高利贷并列的贬义词。
次贷真有这么可怕吗?其实,这不过是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
所谓次贷,顾名思义,是贷款机构向信用资质较差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美国,次贷借款人的FICO信用评分一般在620分以下。
如今世人所忌讳的次贷,特指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正是次级房贷市场的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相形之下,在我国,较高的首付比例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令住房抵押贷款成为风险表现最佳的贷款产品,也是主要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压舱石”,因此很难在房贷前面加上“次级”二字。
但凡稍稍做过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更多是过度证券化的产物,而国内信贷领域的整体证券化程度还相当之低,也鲜有复杂的金融创新。
因此,次贷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金融市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除非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就一定会存在信用资质较差的次级群体,也必然会存在形形色色的次贷产品。
闭口不谈次贷,顾左右而言他,不意味着次级群体不存在,他们的需求不存在。
就像,闭口不谈风险,不代表风险不存在,而且不利于管理风险。
好在,这本书开了一个头。
二该书主要探讨狭义次贷,专指向次级群体发放的消费信用贷款。
这里的次级群体,是指有信贷需求且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但在现有的市场贷款利率条件下,较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直接获得贷款服务的成年人,不包括未成年、在校生等暂无还款来源的群体。
中国的次贷群体规模有多大?麻袋研究院估算的数据是,6亿人。
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报告》,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共有11.17亿,减去在央行征信系统有过信贷记录的4.8亿人(截至2017年末),并刨除同期教育部公布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3779万人,大概6亿成年人没有信贷记录。
从贷款余额来看的话,次贷市场的规模又有多大呢?
不考虑各类民间高利贷,目前次贷群体主要通过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P2P网贷等渠道获取信贷服务,同时通过助贷模式,商业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正在成为重要的放贷主体;实际年化利率在10%-36%。
因此,通过对信托公司消费信贷规模、消费金融公司信贷规模、小贷公司信贷规模、P2P网贷借贷余额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规模(助贷部分)进行加总之后,本书得出的数字是3.28万亿元。
目前我国居民整体贷款规模在50万亿元左右,因此消费金融次贷(狭义次贷)的占比不到7%。
在广义次贷的口径之下,将居民经营性次贷(3.24万亿元)纳入进来,则中国次贷市场整体规模为6.52万亿元,占居民信贷总量的比例在13%上下。
不过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罢了。
三如此体量的次贷市场,其风险几何?
世人对次贷一词的阴影来自美国,那不如看看美国市场当时的情况。
2006年底,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余额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次级贷款占比为21%,也就是超过2万亿美元,是我国广义次贷的2倍。
如前所述,美国次贷市场之所以会引爆金融海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过度证券化。在次贷危机期间,以次级房贷为底层资产的CDS产品,其市值一度被炒到62万亿美元,是同期美国GDP的4-5倍。
不管是规模占比,还是证券化程度,中国次贷市场明显偏低,因而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影响还比较有限。
尽管如此,《报告》强调,金融风险容易积聚,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除次贷以外的消费信贷、房贷、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不良率也会上升,当诸多不良因子叠加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就容易引发经济危机。
毕竟,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接近日本、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而且目前增长趋势依然较快,没有看到放缓的趋势。
《报告》还提到,近年来次贷市场快速增长,必然诱导大量客户多头借贷,从而导致部分人群被过度授信,有可能引起局部的风险问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多头借贷数据表明,借款客户申请平台数量越多,违约率越高。其中,次贷人群只在一个平台获得借款平均逾期率为5.24%,在5个以上平台获得借款逾期率为12.80%,复合增长率达到19.56%。
四既然次贷人群如此庞大,需求如此迫切,且市场规模也到了数万亿的级别,还要什么理由遮遮掩掩呢?
一个客观存在且仍将继续存在的市场,我们却要假装不存在,或者不愿意去研究、讨论,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更何况,次贷业务本身风险偏高,在这一市场规模规模不断膨胀之后,其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更需要密切观察、深入研究。
当前的这种暧昧不清、扭扭捏捏的态度,不仅不利于次贷市场的发展,还有可能放大这一市场的风险。
《报告》呼吁正视中国次贷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的是,中国次贷市场有其特殊性,比如广泛存在的恶意逃废债人员(俗称“老赖”),这在征信环境较为成熟的国外市场并不多见。
麻袋研究院指出,打击恶意逃废债是减少暴力催收、促使平台降低收费的有效手段。未来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打击机制,诸如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系统对接、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者的处罚力度、大力推广互联网仲裁以及互联网法院等。
尤其是征信问题,加紧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仍是当务之急。《报告》建议监管部门鼓励百行征信降低接入门槛,使众多次贷服务机构能够上传和查询个人信贷数据;同时建议加快小贷公司、P2P网贷等机构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只有这些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征信系统打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次贷人群的过度授信问题,使潜在的大规模次贷违约风险防患于未然。”麻袋研究院并称。
五是时候正视次贷市场的存在了。
唯有通过适度监管稳步推进次贷业务的合规发展,才能帮助更多人从次级群体上升为次优、优质群体。
同时,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合规的次贷市场越是发达,竞争越充分,其整体放贷利率也会呈现下行趋势,同时不合规、不合法的信贷活动也就越难以生存。
不管从次贷群体本身的福祉,还是社会稳定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报告》认为,短期内(未来1-2年),得益于助贷模式的合规发展,次贷市场将有序恢复;中期内(未来2-10年),次贷市场将继续膨胀,市场空间最高可以达到8.51万亿;从长期来看(10年之后),次贷市场将呈现萎缩趋势,最终成为一个小众市场。
这即是说,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体系越来越成熟,次贷市场将在壮大之后最终归于小众。
其背后所隐藏的逻辑是,一个社会发展得越好,次贷市场就会越小。
这是次贷市场的必然宿命,也是其历史使命。
五级分类关注能在银行贷款吗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 潘婷)讯,近期,多地银行在防范经营贷款违规进入楼市问题上加大了审查力度。财联社记者今日从多地、多家银行了解到,如果借款人在短期内有经营贷申请记录,但不能证明其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的;或借款人有未结清的消费贷记录的,均将导致其无法申请房地产按揭贷款。
同时,借款人一旦被银行查出违规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楼市,银行将立即收回相关贷款。有银行人士表示,虽然这些借款人可以申请“分期还款”,但期限不会太长、可谈空间不大,仅对极个别借款人适用。
申请房贷先查首付款来源成当前银行的“规定动作”
为了防范经营贷资金被违规挪用于购房,银行业正掀起一场针对贷前审查的风暴。
财联社记者从北京、广州、深圳等地银行了解到,银行将借款人的房贷申请资格与消费贷、经营贷进行了挂钩,借款人需要将消费贷结清、且证明短期内办理的经营贷信贷资金未被挪用,才可申请房贷。
深圳地区多家银行的信贷业务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地银行自去年起已经实施了上述的要求,因此,并不存在现在才开始收紧一说。据了解,银行将重点审查在3个月内申请了经营贷的借款人的贷后资金使用情况。
深圳地区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直言,如果真正将经营贷款资金用于经营,3个月的时间资金大概率已经周转了多次,很容易分辨出来。他并表示,“未来不排除会将这这一时间延长至6个月,以增加对意图违规挪用信贷资金的借款人的违规成本,遏制他们通过这种违规方式购房。”
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也表示,该行也需要借款人结清消费贷等信贷资金才可以申请房贷。该客户经理同时表示,目前该行正在对经营贷进行自查,而从今年银行提高经营贷门槛之后,申请经营贷的客户数量在急剧减少。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银行的要求虽然表面上看是对借款人历史借款记录的溯源,但实际上背后指向的正是房贷申请人的首付款资金来源是否合规。
相比之下,广州地区银行则将该要求表达的更加直白。广州地区的银行要求,购房者的首付款资金必须来自于“家庭自有资金”。广州地区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银行会查询房贷借款人在借款前180天内的征信记录。“如果借款人在这期间有消费贷、经营贷等的其他贷款记录,银行有理由怀疑其房贷首付不源于自有资金,除非借款人能证明这些资金是正规使用的。”
违规挪用贷款回收可“分期” 但仅对极个别还款困难客户适用
根据多地金融主管部门的要求,银行一旦发现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需立即回收相关资金。广东银保监局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银行普遍通过“终止额度”、“一次性全额结清”、“分期提前还款”等方式回收贷款。
“银行肯定希望被违规挪用的贷款能够一次性收回。”一位银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银行如查出借款人存在违规挪用信贷资金的问题,会向该借款人发送《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要求客户在限定的时间内结清,该限定的时间各行自行规定,但不会太长。
此前,上海某银行曝出的《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显示,从该函发出的落款日期到限定的最终还款日仅有1个月的时间。
不过,另一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也表示,个别客户会存在客观情况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还清,银行也会为其制定“分期还款计划”。虽然没有固化的标准,但由于监管要求“尽快收回贷款、整改完毕”,所以分期的时间并不会太长,可商议的空间极其有限,“只对极个别确实有还款困难的客户适用”。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信贷资金因被挪用而提前收回,不同于正常发放时的合理现金流回收的还款计划,银行往往会将其划归为“问题贷款”,放入五级分类的“关注类贷款”之中。“这会计入借款人的征信记录,或对其后续办理银行贷款产生影响。”
多地“围剿”造假中介 三类“借款嫌疑人”将被银行重点排查
今日,北京市银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信贷业务管理工作的倡议书》,从完善贷款合同约束惩戒条款、规范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向会员银行提出倡议,防范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以及挪用个人经营性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行为。
根据《倡议书》,规范与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业务合作,严格落实名单制管理要求,明确中介机构业务职责边界,加强对中介机构行为的约束和监控,一旦发现有中介机构打着银行旗号向不符合条件客户兜售个人经营性贷款或协助客户伪造贷款资料的,应立即中止业务合作,及时予以公开谴责,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将相关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为约束中介机构违规行为,昨日深圳市金融主管部门在《关于辖内银行经营性贷款有关问题的通报》文件中,也要求辖内银行有效识别防范“不良中介”包装“不实申贷材料”风险。
与此同时,各地银行也加大了对中介机构推荐客户的核查。
有银行人士总结了三类“借款嫌疑人“排查的重点。如在成功贷出经营贷后一段时间内新添了房产的借款人,会有挪用信贷资金的嫌疑;如果借款人是在贷款后短期内即新添了房产,挪用嫌疑上升;如果是借助空壳公司或借名持暗股、短期持股、短期过户或借助第三方抵押的借款人,挪用嫌疑最大。
另有银行客户经理表示,目前虚构经营背景和贷款用途很难通过银行的贷前审查。加之银行均已加强了贷中、贷后管理,会运用更多的手段严控资金流向,这都意味着再想通过造假获取经营贷资金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借款人通过造假的方式获取贷款并违规挪用进入楼市,意味着变相突破了房贷首付比例红线。如果资金大量流入楼市,将推高资产价格,不利于楼市的健康发展。对个人而言,如果造成了银行的实际损失,有可能涉嫌骗贷罪,如果情形特别严重的则可能涉嫌贷款诈骗罪。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国有次级贷款吗(五级分类关注能在银行贷款吗)":http://www.ljycsb.cn/dkzs/14689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