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湖北“政采贷”业务规模力争全年实现100个亿,下面是鄂汇办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人行武汉分行搭建起
财政部门、商业银行
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桥梁,
积极推广线上“政采贷”业务。
今年上半年,
湖北“政采贷”业务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凭借与襄阳市教育局签订的一份软件开发采购合同,武汉毕昇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最近向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提交了“政采贷”申请。当天,银行通过了线上审批,打款1000万元。
毕昇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朝:“拿到你公司跟政府的采购合同,核实一下合同真伪,收款账户只要是贷款账户就可以了,真的是特别便捷。”
之所以能简化审核流程,是因为武汉毕昇云的客户,大多是政府部门,他们之间的合同,被银行采纳认定为企业申请“政采贷”的信用。以政府采购诚信考核和信用审查为基础,企业不需要提供财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一纸合同即可变为“真金白银”,享受“利率优惠20%,1天放款,0抵押,0跑腿”的融资便利。
毕昇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朝:“用这个合同就可以贷款(合同金额的)70%左右,这样就解决了企业在做项目之前启动资金这一块的主要困难。”
交通银行江汉支行普惠客户经理李冬:“所有的都是用大数据跑批流程来实现额度生效,以前单笔业务期限可能是一年,现在授信期限给两年。”
今年,为更好提升线上“政采贷”效率,湖北打通全省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系统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建成全省“政采贷”平台,实现了申贷、授信、审批、放款、还款的全线上业务闭环。
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吴克文:“客户获得我们贷款(向政府)提供服务以后,政府直接支付到客户在我行开的账户上面实现还款,是一个信息流和资金流相对来说闭环的业务。”
湖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牛庆义:“各级财政在进一步加大预留采购份额给中小企业以外,省级财政将按照金融机构2023年线上政策贷业务融资额度的2‰给予财政奖补。”
目前,湖北有13家商业银行参与了“线上政采贷”业务。今年上半年,全省发放“线上政采贷”1072笔,金额37.16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4.4倍和5.4倍,业务金额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湖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牛庆义:“计划今年年底前,全省的县市区全部实现线上融资。另外,我们还将提高‘大数据+增信’的应用水平,充分释放政府采购合同的信用价值,支持金融机构按照不高于合同融资规模上限做到应贷尽贷,力争全年实现100个亿的融资目标。”
“这是我们第二次向农业银行申请‘政采贷’,仍然是当天放款,又快又简便,替我们解了燃眉之急!”8月上旬,赤壁市营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收到“政采贷”贷款后,企业负责人连声称赞咸宁“政采贷”政策。
“政采贷”即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贷款。赤壁市营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蒲纺消防站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610万元,公司利用该合同申请427万元贷款,申请当天贷款就到账了。“通过与财政部门密切对接,我们在收到客户融资申请当天,安排专人对接,做到融资不过夜。”中国农业银行赤壁支行副行长何山说。
今年以来,咸宁市财政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建立“政采贷”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持续推动“政采贷”业务进一步扩面增效;大力推广线上“政采贷”融资业务,通过信息赋能释放金融“活水”。统计显示,自2020年咸宁市在全省率先通过“E政通”办理第一笔“政采贷”业务以来,该市各金融机构累计办理“政采贷”229笔,服务企业197家,发放贷款金额15.5亿元,融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 End -
“办事不出门,随时随地办”
- 尽在鄂汇办 -
主管单位:湖北省政务管理办公室
技术支持与运营: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长江云新闻
政府投融资管理创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量投入,仅仅依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社会资本和金融体系是重要力量,特别是需要引导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9月6日下午,在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气候投融资平行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作主旨演讲时表示。
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撬动多元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太原市人民政府、省生态环境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此次论坛。据了解,该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环境、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为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2022年6月,太原市成功入选首批23个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太原市将充分借鉴此次论坛成果,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快探索投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气候投融资领域集聚,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雷曜建议,金融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城市低碳绿色发展和转型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能源企业在促进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金融部门要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发展方向有序转型,结合所在城市的能耗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以及重点行业产业结构等特征,制定相应的转型金融规划,推动金融资源从高碳行业有序转向绿色低碳行业。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战略思考》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提出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制定“1+N”政策的原则和现状。他提出,各地政府和企业在落实国家的“双碳”目标时,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中国环境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李高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足有效的资金投入。发展投融资的目的就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有效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稳定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表示,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是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切实行动和突出贡献的重要窗口。要想进一步提升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成效,一是突出气候效益,建设集成多维信息的国家项目库,这是进一步增强地方试点项目库成效、提升气候投融资规模的迫切需要。二是设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基金,探索形成多措并举、梯次清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配套措施,这是确保气候投融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和大规模推广的重要支撑。三是加强探索气候投融资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转型所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记者张剑雯
(责编:candy、马云梅)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政府投融资管理创新)":http://www.ljycsb.cn/dkzs/1463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