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消金发展隐忧:业绩倒数 小贷成“双刃剑”,下面是柒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小米贷款最低额度
近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农商行”)发布了2023年中报,同时披露了其持股30%的小米消费金融(以下简称“小米消金”)业绩情况。中报显示,小米消金在今年上半年再度出现亏损,净亏损约为5700万元。
虽然亏损同比收窄了38.84%,但2022年小米消金实现了1084万元净利润,因此其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其实是由盈转亏。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消金在过去几年也曾出现上半年巨亏,下半年转亏为盈的情况,比如其在2022年上半年的净亏损高达9319.6万元,但最终全年盈利却为1084万元。为什么小米消金能屡次扭转业绩,这跟其业务模式是否有一定关系呢?
01 小米消金何以“转危为安”
自成立以来,小米消金就有这种扭转业绩的神奇能力。
2020年渝农商行中报披露,小米消金自成立之日(2020年5月)起至2020年中,亏损约为906.9万元,但截至2020年年底,小米消金实现净利润109.4万元。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021年。2021年上半年,渝农商行披露小米消金净亏损约6500万元,到了2021年底,小米消金实现净利润368万元。
对此,小米消金曾对蓝鲸财经回应道, 2021年前三季度账面显示亏损的情况,是因为金融机构在前三季度的业务通常增长较快,贷款余额时点数相对较高,存在拨备的问题。至年末随着业务的稳定,余额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拨备也会减少,拨备后利润账自然就高了,而拨备前利润一直都在稳步上升。
不过,翻查过去三年小米消金的业绩情况,实际上其并非一直是前三个季度亏损,最后一个季度才盈利的,比如2020年就只有三季度实现盈利。
除了拨备金可能会是小米消金每年都能“转危为安”的原因之外,小米消金的经营状况也可能是另一个原因。
如澎湃新闻报道,在2021年7月,有疑似小米消金员工在脉脉爆料,称公司全员变相降薪,每月只能拿到原底薪的60%~80%。虽然小米消金之后回应,这是因为公司进一步规范了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比例,但通过“优化”基层员工薪资,确实有望带动公司利润“回暖”。
另外,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小米消金调整了方向,加大力度在二三线市场,如四川、湖北、河南、河北、陕西、贵州等地布局线下直销团队,主要目标是省会城市以下的地级市、县。
据镭射财经,除了线下扩张,小米消金线上承接小米小贷资产也在提速。接近小米消金的从业者称,小米消金从去年初就已开始接入天星数科旗下的现金贷品牌“随星借”,在吸收了消费贷相关资产后,小米消金的业务体量出现了明显增长,估计可以达到400到500亿。
这可能也是小米消金能在2022年实现“业绩逆转”的一个原因,2022年小米消金的资产规模从年中的97亿元增加至年底的112.86亿元,为创造利润带来了更具价值的土壤。
但是,在资产规模进一步“膨胀”的同时,小米消金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却又一次陷入亏损,这跟小米同时扩大线上、线下的小贷版图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
02 暴力催收、套路贷…小米消金屡遭投诉
事实上,早在小米消金接手“随星借”之前,其就已经烦恼缠身。仅在2021年1-10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随星借”的投诉就多达5000多条,其中大部分投诉内容为“随星借”用恐吓、恶意骚扰等不正当手段催收。
也有用户投诉“随星借”对正常还款用户进行“续借套路”,有用户在知乎发文表示,自己在还款后收到小米金融客服的电话,承诺续借会提额降息,但续借后出借人却变成了厦门国际银行,且也没有提额。
▲图源:知乎用户留言截图
在小米消金接过“随星借”后,其差评也似乎“有增无减”,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天星金融” “随星贷”等词条,仍有不少用户投诉平台暴力催收。
更有不少用户表示“被贷款”,自己不曾向小米消金申请过借款,但征信报告中却出现了相关的借贷记录,可能存在个人信息被盗用或未经授权而使用的情况。
▲图源:黑猫投诉
去年9月,小米消金还因为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挪用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从这点来看,小米消金在风险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疏失,这也说明了小米消金似乎还没完全做好迎接“规模膨胀”的准备,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来消化天星数科的存量业务。
所以,小贷业务对小米消金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资产规模的同时,由于消费贷存在需求旺盛、贷款期限短且贷款金额不大等特点,一旦金融机构的审批及监管不到位,就很容易为金融机构带来管理上的风险。
但这一问题似乎仍会成为小米消金后续发展的“隐患”。今年以来,小米消金陆续释放出消息,表示将在今年大规模扩展业务,进一步深耕二三线城市。据镭射财经,小米消金当前的授信审批门槛较高,通过率仅30%左右,但今年新政落地后,客群有望大大放开。
贷款审批的放松,容易引起贷款质量的直接下降,对小米消金而言,到底是要拼速度还是拼质量,似乎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来看,小米消金已经把过去三年的利润都亏光了。
03 小米金融未来想象力在哪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经披露上半年业绩的10家消金机构里,小米消金净利润暂时垫底,跟同样位于重庆的马上消费和蚂蚁消金相比,小米消金的体量更是逊色不少。那么,小米消金在小米金融版图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置呢?
目前,小米已拿下小贷、消金、征信、第三方支付、民营/虚拟银行、保险、保理金融牌照。2020年,是小米金融最为高调的一年,小米消金和小米集团旗下的香港虚拟银行——天星银行正式开业,雷军更在微博发文表示,“这是小米金融业务新的里程碑”。
但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两年,金融科技业务的权重在小米集团的年报中已逐渐“黯淡”。小米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电视增值服务、广告业务及游戏业务收入增加,惟部分被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减少所抵销。
跟阿里、京东等平台不同,小米从事的是硬件制造业,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还要求高现金流转,可以说小米本身就是一个“缺现金流”的企业,其资金池自然比不上有用户资金沉淀的阿里、京东等平台,资金成本偏高,小米金融想赚钱自然不易。
在小米刚刚发布的2023中报中,其提到了手机业务、人工智能、汽车业务,却并未提及金融业务。因此,小米要将科技业务与金融业务进一步切割,也成了外界揣测的方向之一。
去年12月,小米旗下小贷公司“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小米已经正式将消费贷业务并入小米消金。
近年,小米消金也出现了多位高管的人事变动,先是去年3月,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退出董事职位,后由季春江出任小米消费金融总裁。
今年3月,一手搭建小米集团的金融科技服务板块的洪峰卸任小米消金董事长职务,由曾担任天星数科总裁的岳凯接任。此外,洪峰从去年9月开始也不再担任天星数科的董事长一职。
小米将小贷业务直接并入旗下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是响应金融监管要求,明确金融与科技业务之间的界限,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
另一方面,小米贷款业务在小米集团中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但却频繁惹来差评,小米此举或也存在优化业务的考虑。
从小米集团的角度出发,金融业务对小米总收入贡献较少,想以金融业务反哺整体业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对小米来说,硬件业务越来越卷,赚钱越来越难,而造车业务则仍处于需要“输血”的阶段,小米金融仍是其变现的一条重要出路,虽然在总收入中占比小,但存在较大的盈利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对于盈利尚不稳定的小米消金来说,到底要如何全面接入小米小贷300-500亿元的贷款资产,并且尽量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仍是一件让小米头疼的事情。
虽然小米消金已经吹响了冲锋号角,但要以“一己之力”跻身腰部,恐怕并不容易。对雷军来说,“造车”情怀固然感人,但似乎也必须分神来为小米的“钱袋子”纾困了。
小米贷款初始额度
年终将至,各类网贷公司开始密集行动。近两日,北京商报记者接到自称小米随星借的营销电话,对方称考虑用户年底消费需求较多,小米随星借特推出了提额降息活动,需记者当天内操作小米随星借贷款,对方可电话实时解惑。
小米随星借,原“小米贷款”,现为天星金融旗下信贷服务。在业务员邀请下,北京商报记者尝试了贷款操作,但发现多个费解之处:在小米随星借贷款过程中,竟需一键同意一揽子个人信息授权,另外,该产品采用联合贷模式,小米小贷10%的出资比例也引发争议。
联合贷中出资仅10%
回应正在调整切换
“我们现有贷款提额活动,降息空间很大,期限只到今天,需要您今天之内提出来……”11月30日晚,北京商报记者收到自称小米随星借业务员的营销电话,在业务员引导下,记者打开了小米随星借产品,显示贷款额度为10000元,不过在提额过程中,却遇到了几个引人费解的操作。
贷款模式方面,小米随星借目前主要采用联合贷/助贷模式。以北京商报记者贷款10000元为例,年利率21.6%,贷款期限分为6个月、9个月、12个月三档。在记者选择相应期限和贷款金额,并需一键点击同意十余项协议,填写个人工作、联系人、居住地等信息后,方可进行提额。
操作过程中,不知为何,信息审核数分钟后,页面再次跳转至初始借款页面,北京商报记者重新操作后,发现平台再次提示记者需同意相关贷款协议,不过这一次是借款合同。从合同内容来看,主要是中银消金与小米小贷两家公司提供贷款服务,其中,中银消金贷款金额9000元,出资占比90%;而小米小贷出资1000元,比例仅占10%。
对于联合贷,业内并不陌生,但对其中出资比例,近两年监管也在不断规范。早在2020年底,央行、银保监会曾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此后2021年初,银保监会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中再度强调,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严格落实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不过由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由此来看,小米随星借后续将面临出资调整,从期限来看,调整时间将不足一个月。
对此,12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向中银消金、小米随星借两方进行采访,其中,中银消金回应到,目前公司的出资比例符合银保监会要求,另考虑到监管要求,其已与合作方约定将在2022年1月1日前完成出资比例调整。
小米随星借也回复道,“在联合贷业务上已经按照监管方向,正在进行平稳有序的调整和切换,预计从2022年1月起,在单笔联合贷款中,随星借的出资比例将符合相关监管要求。”
一揽子信息授权
引人费解
小米随星借另一引人费解的操作是信息授权。
北京商报记者在亲测过程中,发现小米随星借产品需要用户授权一揽子协议,其中包括小米贷款人行征信查询授权书、锡商银行个人征信授权书、苏银消金信息查询授权书、小米消金循环授信额度合同、小米消金个人征信授权书、个人征信查询及使用授权书及其他相关协议等。
除此之外,在申请提额的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发现,除了前述协议外,记者还需再次同意中银消金、小米小贷及天星支付公司的相关协议。
其中,协议提到,借款人需同意向贷款人的关联公司及合法留存借款人信息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收集与贷款相关的借款人信息。另在收集的信息中,还涉及借款人的财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的个人经营情况、财税信息、房产信息、车辆信息、基金、保险、股票、信托、债券、互联网金融等投资理财信息及负债信息等。
对于一揽子信息授权,小米随星借回复北京商报记者,“此举合理合规,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符合行业监管要求,并且也是行业常规做法。在联合贷的业务模式下,为了更好地向客户提供信贷服务,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在获得客户授权情况下,帮助客户向合作的资金方进行授信借款申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央行发布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在信息使用上,原则上不应共享、转让、公开披露其收集的个人金融信息;另自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明确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而小米随星借此番一揽子信息授权及关联收集,也被业内指出存“合规压力”。
正如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一键授权不利于平台如实、详细对金融消费者披露各类信息,其中可能存在少披露、不披露等情形,会加剧个人信息面临的风险。
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指出,从收集的信息来看,对于小额信贷来说,或超出了最小和必要范围,不过,他也补充道,“现阶段对于信息收集,只是提出了最小、必要信息的总原则,具体哪些信息收集算违规,在具体执行中依然缺少细节。但若要同步到关联方、合作机构,这个问题也需要向用户明确指明关联方是谁。用户的授权必须要有清晰的指向。”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则进一步提到,一键同意与贷款无关的公司个人信息授权是不合理不合规的操作。同步被授权提供至关联方等会存在使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也侵犯了用户个人的隐私权、知情权、决定权。根据《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中对网络借贷类必要个人信息的范围要求,小米随星借收集借款人的各项财产信息,明显超出了必要个人信息的范畴,也不符合法律法规对最小必要的规定。
对于业内质疑,小米随星借进一步回应北京商报记者,“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之前,随星借进行了全面并且细致的对照检查,做到合法合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客户申请贷款时,贷款人为了评估借款人的资质、授信额度、还款能力,降低欺诈或骗贷风险,本着最小、必要原则,在客户授权的情况下去收集信息,符合法律法规相关约定。”
“断直连”大势下
整改存压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7月,监管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全面“断直连”,按照个人征信业务整改工作要求,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须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
对于“断直连”一事,小米随星借未对北京商报记者作出相应回复。但在业内看来,小米随星借后续的产品调整,任重而道远。
“监管层明确要求‘断直连’,信息是以‘小贷-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路径来实现传递的。小米随星借有个关键是,小贷公司有可能将敏感信息提供给不相关的企业,可能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不可控。”盘和林说道,在他看来,后续小米随星借,首要注意的是个人隐私保护,需要建立信息传递链路,优化征信信息收集种类,尤其是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此外还要注意产品资金来源透明度。当前对信贷资金来源监管穿透是大方向,对复杂的金融联合产品、嵌入式产品,该停就停,要实施品牌隔离,通过资金来源区分自营、联合贷和助贷业务,明确信贷权责。”盘和林强调。
苏筱芮则指出,小米随星借后续在金融营销宣传上,应强化相关的宣传规范并如实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各类监管要求的信息;在个人征信方面,需要遵循监管关于“断直连”的规定,需置于个人征信业务管理的整体框架下,按照“平台-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流程进行整改;此外还要健全服务外包管理制度,审慎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厘清各方权责以避免在遇到问题时对金融消费者“甩锅”。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米贷款最低额度(小米贷款初始额度)":http://www.ljycsb.cn/dkzs/14585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