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贷款十万块钱一年利息(利息八厘是多少钱啊)

贷款十万块钱一年利息(利息八厘是多少钱啊)

8月26号,建设银行存款利息新调整:10万存一年,利息有多少?,下面是诺哥哥和晏小妮子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十万块钱一年利息

今天是8月26号,建设银行,作为六大国有银行之一,实力雄厚,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并且,建设银行,在全球银行福布斯排行榜上,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宇宙第一大行”。

作为老牌国有大行,综合实力强,存钱很安全。再加上知名度高,很多储户,都是愿意把钱,存在建设银行里面。

我们就来看下,如果把10万块钱,存建设银行一年,利息有多少呢?

把10万块钱,存建设银行一年,利息收入有多少?

1 . 活期

把10万块钱,存建设银行一年,可以选择存活期里面。不过,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有人傻到把大金额的存款,长时间放定期里面。

因为活期存款的利率,特别的低,只有年化0.20%。把一万块钱存活期里面,一年费利息才20块钱。

即使像10万这种较大的金额,存在活期里面,一年的利息也只有:

10×20=200块钱

十万块钱,存一年时间,利息只有200块钱。这个已经不是存钱了,差不多就是在给银行打白工。

因此,大家手里要是有存款,千万别存在活期里面。把钱存活期,并且长期不动,就是“钱多人傻”。

2 . 定期

把10万块钱,存建设银行一年,还可以选择存定期一年。建设银行,定期一年存款,利率是年化1.90%。把十万块钱,存定期一年,满期一年的利息就是:

10×190=1900块钱

定期存款的利率,确实不高。但是,好处就是安全,保本保息。很多人一提到定期存款,都是表示不屑。觉得只有老古董,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存定期。

其实,这种想法错了。

我们普通老百姓,存钱第一重要的是什么?

肯定不是拿多高的利息,而是保证本金的安全。因为只有本金安全了,谈利息才有实际的意义。

今天三月份的时候,我上班的银行,有个老客户,要把10万定期取出来。还没有到期,要提前支取。

她说自己有一个好闺蜜,有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只需要投10万块钱,一年时间就可以翻倍。

心中投资,明显就是个坑么。真的有这么好的事情,你愿意分享给别人?肯定是自己一个人偷偷闷声发大财。

这个客户姐姐禁不住诱惑,就把钱投资给她闺蜜。结果一个月后,这个客户过来咨询,上当受骗怎么办?

这能怎么办?直接报警呗。

后面这个客户姐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把本金拿回来。从那以后,她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存钱只认银行。

一定要谨记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能保证不上当受骗,就是对财富费最大保值增值。

3 . 理财产品

把10万块钱,存建设银行一年,还可以选择购买理财产品。现在的理财产品,种类和期限特别丰富。

短的有十几天,长的有一二十年。

稳健型理财,目前预期收益,都在年化4.0%左右。如果把10万块钱,购买稳健型理财,一年的预期收益就有:

10×400=4000元

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定期存款的利息比起来,差不多就是碾压。但是,对于理财产品,大家也不能盲目购买。原因有下面两点:

第一,理财产品的收益,都是预期收益。啥叫预期收益?就是仅供参考。你不能把预期,就当作是满期实际收益。

预期收益4.0%,满期后的实际收益,可能会达到4.0%。但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实际收益小于预期。甚至,可能满期收益还不如存个定期。

预期收益,就像一个大饼。你想要吃到这个大饼,是需要一定的运气的。

第二,任何银行的任何理财产品,在本质上,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哪怕是稳健型理财,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而且,如果你购买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全部损失都是储户自己承担。

像我们普通老百姓,手里能有一点钱不容易。从本质上说,99%以上的储户,可能都属于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对于理财产品,还是远离比较好。

你手里有10万块钱,去购买国债,一年利息接近3000块钱。你去购买理财产品,一年的收益可能也就3000多块钱。

在本金不大的情况下,收益差距其实很小。为了多的那一点点利息,让本金承受不必要的风险,怎么看都不划算。

我个人比较建议,大家把钱存在国有大行

很多人喜欢把钱,存在地方性商业小银行里面。因为小银行利息高,每年可以多拿一些利息。但是,如果存款金额比较大,我还是建议大家把钱,存在国有大行里面的。

因为国有大行实力雄厚,你永远不用担心,哪天一觉醒来,存钱的银行没了、破产倒闭。

如果哪天国有大行,都破产倒闭了。估计国家经济也陷入崩溃,那种情况下,你把钱存在哪里,结果都一样。

另外,越是大银行,规章制度就越严格。你不用担心,哪天钱存着存着就没了。即使发生一些纠纷,大银行也会在第一时间里面,想着解决问题,控制影响。

我们存钱一是要求安全,二也是要求存取款方便。

国有大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全国。你不管去哪里,都能很方便的找到营业网点,存取钱会特别的方便。

作为老牌国有大行,综合实力强,全球第二,存钱自然很安全。营业网点又遍布全国,存取钱又很方便。我们普通老百姓,把钱存在建设银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利息八厘是多少钱啊

刘祖福


数字资料表达准确,很少受时空形式限制;

量化信息内容明晰,大多能反映社会情景。

——题记


广灵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13°51′-114°24′,北纬39°35′-39°56′。旧石器时,广灵境内即有人类生息。汉高祖七年(前200)始建县治,名平舒县,存治750年。几经变革,至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建置为广灵县,延续至今。

广灵县地处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融合转换地带。全县地貌呈现北、西、南三面环山的基本构架。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伸展,壶流河横贯全境东西。县境东部属华北平原边缘,西部则具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位于县境西北的六棱山脉,在地理构造上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六棱山主峰海拔2375米,壶流河出境口海拔850米,县境内相对落差达1500多米。全县平均海拔1500多米,全县国土面积中土石山区占38%,黄土丘陵区占23%,平川区占25%,峪口冲积扇区占14%。

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构造,使得县境内能保持相对安定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延续性,部分明、清时期的数字资料和信息也得以留存。数字广灵一文中搜集到的这些数据,是几百年前本县民众留下的生活印记和历史见证,可以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现实情境,提供量化资料和可靠依据;在相互印证中便可勾勒出县域内更多历史脉络,使沃野乡里口口相传的文化故事,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证,从而更真切守望与传承;同时也可作为深入研究本地经济模式、生态环境、民众信仰与民风习俗的量化依据。

本文中引用史料时,记述时间使用公元纪年表示,不再注写明、清时期(1368—1911)的帝王年号,以便更清晰地显示时间的连续性;数字史料仍保持汉字的写法,以期更确切地显示史料的原貌。

数字广灵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城池及营建


史料中有关建筑的数字信息很少,仅收集到境内县城及县城内文庙、延陵书院、圣寿寺,以及六棱山脚下乱泉寺的有关记载,还有创建桥庙的一些数据。

《广灵县志》(清·乾隆甲戌年)载:“广灵县境南北广八十里,东西袤八十五里。”当时辖有阳眷一带,县域总面积比现今的1283平方千米要大许多。

广灵土城始建于924年。1382年重修时砌石甃砖,周围计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六尺,堞六尺,脚阔三丈,顶阔一丈五尺;垛口四百零七个。门楼二座,各三间,高二层;角楼四座,铺楼八座;重门二座,南曰“景阳”,北曰“永安”;城壕之深、阔俱三丈。航拍图片显示,广灵县城呈正方图形,依周长折算城墙边长为135丈,占地三百零三亩七分五厘。县衙位于城内东侧中部,占地四十多亩。

文庙在县城西北隅。1370年创建,之后屡加增建并修葺。大成殿为间凡五,深四丈,广六丈,高如广之半有奇。东西两庑各五间,殿后崇圣祠三间;戟门左右,名宦、乡贤、忠义祠各三间。前为棂星门,左“德配天地”坊,右“道冠古今”坊。门内泮池,上跨砖桥,池中李、杏树各一株。桥北为戟门三间。广灵文庙,四邻封称巨观矣。

1259年县城之内建圣寿寺。1790年重修圣寿寺时,为楹有三,左右监坛各一,遵旧制也。丹墀两侧合建配殿六间。

1725年于县城内东南始建延陵书院。1851年,在书院东北隙地建童试号舍,南北相向各二楹,可共容百数十人。1888年,又改修号舍及老屋十数间。

1475年,县境北重修乱泉寺,中盖佛殿三间,入深以尺而计者为十则二,横则加深之一焉。既设释伽、文殊、普贤、阿难、伽叶像於中,复设二十四位护法之像于侧,左右翼以伽蓝之殿各一,而塑伽之像各三。山门内金刚侍立,为像二焉。山门之前,则有观音之寺。观音寺之东,则有龙王之堂。

1550年,县城东创建庙桥,用石以丈计,三百二十有奇;用灰以斤计,二万四千有奇;夫匠以工记,通七千八百八十。

邑人咸慕义从风,不数月而聚钱一千四百千有奇;又拨城工局钱二百五十余千,梁封翁即慨输制钱五百千以足之。


村落及堡墙


几百年中,县境内村落逐渐增加,当时多数村庄就筑有堡墙,而今有的村还有残存堡墙,而史料中仅留有几处夯筑堡墙的记录。

1685年,全县共有村庄八十五个,分设为四乡九里。嘉顺乡有蕙花村、殷家庄等十五村,分布于县城东部;安流乡有翟家疃、冯家沟等十五村,位于县城南部;平宁乡有作疃、望狐等三十村,坐落于县城西南;静乐乡有一斗泉、滴水崖等二十五村,均在县城西北部。九里分别是:隆复里、留老里、百家里、梁家里、壶川里、加斗里、平政里、石门里、荞家里。初建的村落大多邻近水源、或地处通衢,之后逐渐向粮食产区扩展。

1754年,全县新增村庄七十四个,达到一百五十九个,嘉顺乡增加杜家庄等村;安流乡增加南加斗等村,平宁乡增加香炉台等村,静乐乡增加荆家窑等村。

1800年刻立《城隍庙捐施碑》载有的75个村庄中,与现有村名一致的有41个,不一致的34个,有的是音同而字不同:炭堡、递家庄、上临灌;有的是个别用字不同:道坡沟、南柯崖;有的使用古名:塔儿村、野场村;有的嵌有“家”字:翟家疃、苑家庄;有的村庄已不知所在,如:宅里、大山村、白塔村。

1881年,又新增村庄二十七个,全县计有一百八十六村。嘉顺乡增加稻地等村;安流乡增加宜兴庄等村;平宁乡增加张家庄等村;静乐乡增加东西冯家庄等村。

现存的十几处堡门匾额,载有这些数村子筑立、重修堡墙的年份。上林关兴盛堡1523年重修;南村堡1531年八月造;1539年孟春西马庄堡立券;1543年殷家庄堡创建。1708年西崖头堡重修;1757年孟夏南加斗堡重建 ;1793年仲春东崖头堡立;1885年立曹川堡;涧西村堡1905年夏月重修,西堡门刻文“逢吉门”保存完好。

1854年西加斗村重筑堡墙 ,南北六十五丈,广如之。折算为佔地面积七十亩四分。留老疃村的堡墙遗存,东西一百二十丈,南北五十七丈,占地一百一十四亩。这样算来,留老疃村东堡占地为西加斗堡的1.6 倍,在当时就是个不小的村堡。

梁卓午等人捐地筹资筑堡,堡墙二百十四丈一尺,基厚一丈一尺,高一丈二尺;总计所费四千二百五十七千四百文。


人丁及田赋


县境中人丁多少与赋役数量,是当时社会治理的基础,官府最为关心,资料记载也详细。赋役志中,分设户口、田赋、起运、经费、税务、仓储等专项,其中就留有大量的数据。

《县志》载:赋者,在古为粟之征,今之大粮是也;役者,在古为力役之征,今之丁银是也,二者千年定规。

1662年,县内实有人丁二千六百四十一丁,均徭银二千二百七十八两三钱八分。中上则二百七十八丁。

1753年,县内实有人丁二千六百五十三丁,人丁分为六等,分别定量征银。其中;中上则二百七十八丁,中中则一千二百六十五丁,中下则七百一十二丁。下上则二百八十四丁,下中则九十四丁,下下则二十四丁。定量征银额为:中上丁每丁征银一两四钱,中中丁每丁征一两,中下丁征六钱六分,下上丁征四钱六分,下中丁征二钱六分,下下丁征一钱三分,以上共征均徭银二千二百八十一两八钱分。

1880年,现在城关四乡,共一万一千二百四十一户,共男妇大小七万二千五百五十余口,当时户均6.5人。

1648年,实有熟地二千六百五十三顷九十五亩三分五厘。其中:上地一十五顷二十二亩,中地七十一顷十八亩一分,下地二千五百六十八顷五十五亩二分五厘。

1880年,实有成熟上、中、下地,共三千一百四十一顷七十五亩五分二厘六毫。

自1662年至1880年,历经二百多年,我县耕地增加,人口大幅增长。田赋与丁役仍按银两计征。

1683年,广灵全县通共征银九千二百二十二两四钱。

1753年,全县共征收银九千二百五十四两三钱六分。

1880年,广灵全县通共征收银两九千二百五十八两零二分二厘五毫。

二百年间,全县每年通共征收银两均为九千二百多两;所征名目繁多,有:田赋银、丁徭银、牛犋银、士兵银、解部银、内匠价银、宾兴银等。历年开征的税种还有:房田税、商税、畜税、缸房税、牙税、当税、烟叶税等。


地价及粮银


当时的土地价格、地租数量,以及附加在地亩上官府确定征缴的粮银,均留有记载;还存有当时质地、质房的价格(质,就是以实物作抵押,换钱使用)。当时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田赋税粮中包括马草、地亩、驿粮三项。

1648年,上地每亩征银:马草三分、地亩九厘、驿粮一分五毫九丝九忽,每亩共计征银四分九厘五毫九丝九忽;中地每亩征银马草二分、地亩九厘、驿粮一分一厘六丝六忽,每亩征银共计四分零六丝六忽;下等地每亩马草一分二厘七毫二丝六忽八沫、地亩九厘、驿粮七厘零四丝一忽九沫五沙八成,共计每亩征银二分八厘七毫六丝七忽多。另,原额山坡熟地二百八十三顷七十七亩三分,每亩征牛犋银八厘一毫五丝八忽六沫。

1763年,12亩地价一万零四百文,粮银五钱八分三厘。1775年张福财买到桥儿涧闫姓黄家坟地一段,计地二亩四分;桥儿涧沃地二块,计地一亩六分,以上四亩应缴官府粮银二两四钱七分,随地过到买主所在的留里二甲。

1796年,千福山底陆地十五亩,粮银五分加丁在内,卖价六千文。

1838年城西岭后地壹拾叁亩,卖价钱一万三千五百文,随带本地粮银二两二分四厘四毫。

1840年买石桥西地九亩五分,价钱一万五千文,随带本地粮银一两二分。

1850年,西加斗王姓出价五千余千钱,购得涧西庄水陆地亩三十顷、大小树木五千余株;附带应纳粮银三十两。

有关地租的记录仅一条:1796年,任显等租地一顷,每年每亩谷租九升,共租九石整。杜廷元租地八十亩,每年每亩谷租九升,共租七石二斗整。

质地、质房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1763年质到坐落于古城地一段南北畛、计地十二亩,质价钱一万零四百文,随带加斗里四甲粮银五钱八分三厘,过到留里二甲。1863年质到联修和尚坐落南关路南铺房一间,东西南至本庙玄帝宫,北至道,质价大钱五十千文。


上解及运费


县衙向皇城各部上解的银两数量均有记载。上解银两的数量,所占全县当年收银总额的比例,逐年增加。从大同府往杀虎口解运小米时,由本县承担的运费也不菲。

1683年,全县上解户部项下有:夏秋税粮、马草、脚价、地亩并开垦增徭、清出隐漏等项,共计银四百九十九两;上解工部项下有:胖袄银一百一十七两零二分,连同丁、地银共起运上解银钱六千九百三十两二钱六分。以上两项占全县当年征银总数的75.1%。

1753年,全县上解户部项下有:夏秋税粮、马草、脚价、地亩并节年开垦、清出隐、首等项,共银四千五百二十九两二钱五分二厘;上解工部项下有:胖袄银一百一十七两零二钱。连同奉文经费,共起运上解银钱七千四百四十四两二钱九分三厘九毫,占全县当年征银总数的80.4%。

1745年详奏题允,归入地粮征收银一千一百四十两八钱,为仅归其半; 1823年详奏题允,又归入地粮征收银一千一百四十一两。至此,经过两次“摊丁入亩”,广邑丁粮全归地亩矣,每亩摊入丁银一钱六分四厘二毫零丝一忽六末二先五沙八成五渺一埃(0.164201625851两)。

1880年丁银归田后,全县上解户部银四千五百二十三两零钱六分八厘四毫,上解工部银一百一十七两二钱;当年共起运上解银钱八千零六两一钱五分五厘五毫,占全县当年征银总数的86.4%。

清代有记录的二百年间,广邑每年通共征收银钱均为九千二百多两;而上解银钱所占全县当年征银总数的比例,逐年增加。由1683年上解银钱占全县当年征银总数的75.1%,1753年为80.4%,到1880年升为86.4%。历经197年,多上解银钱一千零七十六两,增加了十一个百分点还多。

1681年以来,大同州县均储米于大同大有仓。每奉檄赈济蒙古时,俱令大同州县运米送出杀虎口交卸。大同到杀虎口二百四十余里。每运米一石,需驴一头,脚价四百余文。康熙年间,指派广灵一邑运米七百石。这样执行运米时,就需费脚价二百八十余千文。


俸银及祭祀


资料中记有县令、典史、儒学的俸禄,也载有县衙内的夫役人数以及其所花费用,还有官府每年预留各处祭祀银两的数量。

自1383年至1898年五百一十五年间,共存有着一百一十六位知广灵县令的姓名,其籍贯遍布各省,唯独无山西籍的。明代任职的有64位,清代有52位。县令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有三位,在任均为12年,最短则不足一年。

1683年,县令俸银四十两,典史俸银十两,儒学俸银十两。春秋二大祭银八十两,清明等三小祭十五两;文庙香烛银六两,迎春神牛银二两;岁贡花红盘费二十两。

1753年,县令俸银四十五两,养廉银八百两;典史俸银三十一两五钱,养廉银六十两;儒学俸银四十两。本县繁费银一百五十两。大同府养廉银八十两。廪生饩(xi赠送)粮每人四两。文庙春秋二大祭银四十两,关帝庙春秋并五月十三日三祭银二十八两八钱二分,启圣、名宦、乡贤祠祭银二十四两,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八蜡等坛祭祀银二十四两;邑厉坛祭祀银十二两,雩坛祭银三两,朔望行香等银五两六钱,迎春神牛银二两。

修理营房银三十五两六钱。解司银六十六两八钱九分五厘二毫八丝七忽二末一先一沙四成五渺六埃九漠(66.8952872114569两)。

1880年,县令俸银四十五两,养廉银八百两;典史俸银三十一两五钱,养廉银六十两;儒学俸银四十两。本县繁费银一百二十两。大同府经历司养廉银八十两。文庙春秋二大祭银四十两,文昌春秋二祭银十五两七钱八分,关帝庙春秋并五月十三日三祭银二十两八钱三分,启圣、名宦、乡贤祠祭银十一两一钱八分,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八蜡等坛祭祀银二十两;邑厉坛祭祀银十二两,雩坛祭银三两。朔望行香等银五两六钱,迎春神牛银二两。二年办岁贡银一十二两。

1880年,县衙内有门子、马快手、禁卒、皂隶、民壮、捕役、更夫、伞扇夫、库子、斗级、轿夫、铺兵、门斗、斋夫、膳夫等夫役人员,共计一百零二人,实支工、食银共六百四十两零八钱。


修庙及收支


几百年来,寺庙修建延续不断,仅收集到四则刻记当时重修动工时的收支款项明细,分别是:重修井之洼龙王堂、千福山新建禅房、重修圣寿寺、滴水崖重修关帝庙。

1803年重修井之洼龙王堂收支明细:收本村布施二万五千一百一十五文,收外村布施四万五千九百五十八文,共收布施七万一千零七十三文。

支出七万二千零五十四文。其中:泥匠工钱及吃米钱七千八百零二文,画匠工钱及吃米钱一万零三百文,瓦匠工钱及吃米钱一万零二百文,木匠工钱及吃米钱三千三百二十六文,小工钱二百五十五文。

买椽、檩、攒子、木料钱七千四百二十文,石灰钱九百零七文,绳钱一百二十文,土基钱一千三百七十三文,买金用钱三千八百八十五文。付给永顺铺利钱三千五百九十四文,打石条立碑钱四千四百文。犒工、杂用、买家器共四千零九十三文,开光一切杂用一万四千三百七十九文。

1812年千福山新建禅房十二间收支明细:工程总额为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四十三文。其中犒工并上梁钱 九千三百七十九文,谢土、献戏、斋茶钱十二万八千九百九十六文。

1845年重修圣寿寺账单:共入钱一百三十万八千四百二十文,其中:布施钱一百二十七万零四百文;本寺历年结余三万八千零二十文。

共支出钱一百三十一万零七百二十三文,其中:木工钱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二文,泥工钱十七万三千二百五十七文,石工钱五万八千六百二十文,油工钱十四万六千九百文,日工钱、饭钱七万三千三百零二文。

砖瓦钱十七万五千六百零六文,石灰、土基钱二万七千七百零七文,木攒钱十四万二千四百三十四文。犒工钱四万五千六百九十九文,脚钱四万九千五百一十文,开光费用钱二十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文。

净亏钱二千三百零三文。

1865年滴水崖重修关帝庙,总共支出银三百九十五两三钱九分五厘。出泥工银□□□两,出收布施银□□□两,出材料银八十两,出木工银六十两,出石工银三十两,出拉水银一十五两零五厘。


捐施及类别


历代的官员、作坊、當铺、村落、民众,均为修建寺、庙、祠、阁捐施银钱,碑碣中存有29通捐施碑,刻记着详细捐施银钱的数目。其中专刻个人捐施的碑9通、专刻商家捐施的9通、兼刻有二者捐施的碑11通。

据初步统计,这些碑刻自1444年以来,累计有308村、5796人(次)捐施;1793—1896百年间,共刻录捐施商号1291家,不少商铺曾多次施银施钱。重修城隍庙捐施碑中,有煤窑11座共施钱一万一千一百八十文,最多的寺墙窊窑捐二千文。

有九位县令为修建寺、庙、祠、阁捐施银钱及建材。郭磊为千福山寺施银五十两;柴蓁为福智寺施银五十两;朱休度为水神堂文昌阁施银七千文,施檁柱三十条。

1537年,重修罗汉院福智寺时,有16村七百多人捐施,仅西蕉山村就有94人捐施。

1735年,重修灵验庙,有15村385位捐施者,最多者捐银一两五分,最少捐钱三十三文。

1815年,刘庄村重修三元宫、观音殿时,入本村募化钱九百七十七吊二百文;入外村募化钱二百六十二吊零二十文,入本村积累余钱二百五十八吊五百文。

历代捐施多以施银、捐钱为主,施地、施工、施(头)发者,也屡有所见。自1685年始,至1863年的170多年间,玄帝宫、灵官庙共收到6人(次)施地451亩1分。

白玉堂曾施鼓楼地三尺长、三尺宽。

1863年,重修玄帝宫、灵官庙时,县境内共有商铺一百五十三家、四十五村四百九十四人、寺院1处施钱。施钱人数最多的是留老疃村,共195人捐施,其中:仝椿林施钱两万文,仝振兴施钱一万六千文。

1870年,下林关阖村195位施主,为修庙共捐钱四十七万零五百二十文。增生王登辉捐施最多,为三万五千文;捐施最少的每人二百文。

1896年,洗马庄创修南石桥时,共有捐施者229人,最多的捐银十两,最少的几位每人捐银二钱。

上林关村李公成溪自1887年始,前后九年间分四次,捐于书院、义学、夕照寺大钱共二仟六百千文,其中1896年李公就为夕照寺、义学各捐施大钱五万文。


市价及放贷


当时县境中有多家當铺、钱庄,方便资金流动,其放贷时收取的利息,也存有几条记录。

當铺有十四家,《广灵县志》(1991版)记载: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有“双金當”、“魁隆當”和“永和當”三家。碑刻中还保存着为重修寺庙捐施银钱的11家當铺、4家钱铺(棹),分别是:德升當、德恒當、海成當、和景當、金源當、懋迁當、泰来當、永丰當、永升當、永隆當、应急當,恒隆钱棹、恒泰钱铺、合成钱铺、永兴钱铺。

永和當见于碑刻的捐施就有10次,时间跨度超过百年。1896年,永和當为修建洗马庄南石桥“施银一十五两”。另外9次共捐钱18100文,最少一次捐钱一千文。

县令刘务纯于1872年,在圣寿寺大门内纯阳宫设义学,用贷于缸行所生利息,作为延师之需,每年生息钱五十千二百五十文。县志载:“历年积存经费银一千一百余两,生息无多。光绪元年(1875),所有新旧银两按市价易钱,共得五千五百余千文。除用外,以五千一百千文发商生息。每年生息钱五百五十千文八百文,作为书院一切经费之需。”

本金五千一百千文,年生息五百五十千文八百文,以此计算一百五十年前,放贷的年收益率为10.8%。

据《广灵县补志》所载资料测算,1875年银子与制钱的比价为,一两银子兑制钱贰仟零六十文。1881年全县“通共额征地丁钱粮共士兵等银九千二百五十八两二分二厘五毫零。

当时市场上有多种货物销售,对于其价格、租金、劳务报酬,也保留着少量信息;还有人口买卖时的议定价格。

1790年,满洞子鬻妻时,议价为三十贯。

1836—1845年十年间,圣寿寺共入房租六万六千五百二十文。卖树零钱四万三千一百二十文。

1910年,水碾磨粗面者,每斗收大钱五文;磨细面者,每斗收大钱拾文为限。

滴水崖一重修碑文中,刻有1913年书丹立笔钱一千文。


仓储及赈饥


史料中记录着我县几百年中的受灾年份、灾害种类,还有仓储粮米、赈济灾民的具体数目。

据不完全统计,自1500年至1910年共410年间,县境内共有72个年份,遭受各种严重自然灾害87次。其中:明代144年中受灾26次,清代266年中受灾46次。

灾害种类大体有十二种,旱灾最为常见,成灾面积和造成的损失都很大。重大旱情有11次。最早见于1585年“春、夏不雨。”1679年“大旱,至七月始雨。”

1832年发生多重灾情:“壬辰岁,始苦于旱,继潦于雨,终陨于霜,斗米千钱,数十年来未有如是之极也。”邑令李和春在城隍庙设厂放粥,以救时艰。于二月煮粥开放,就食者日增三千。然所及不过十数里贫民耳。而僻在远村,保、抱、携、持,以及茕独无告,不能奔走者,未免向隅。

1680年自春徂夏,土若焦釜,二麦不生,谷黍皆槁。诸生斋戒虔诚,朝夕虔祷,将四十日,六月底始雨。

清代县令于县境内设有常平仓、社仓、义仓。在县治前东偏,内设仓厫22座,共29间,1753年,常平仓储谷二万一千六百零五石二斗七升六合一勺;社仓储谷一千一百三十四石零一升九合;义仓储谷三百一十九石六斗,共计储谷二万三千零五十八石八斗九升五合一勺。

1833年县令在城隍庙设厂放粥。协济银五百两,善士相助得米三百石;通核赈银籴米,共计仓石五百有奇。当年二月始,至四月十五告竣。煮粥开放,就食者日增三千余人。赈米十日,届期裹米而去者,复计四千余众。

1879年又遭天旱欠收、赤地千里,出现斗米千文的饥馑灾象。当时实行银米并捐,未两月,而得银若干,得米二百石有奇。既又米贵而茭子贱,因易得茭子三百六十石,分存各店。越明年正月,先审明各村庄极贫之户,后按名散给领票,于三月上旬在城隍庙分放。公与同城文武诸公,亲督其事,以防侵渔。

1880年,三类仓共计实存一万一千一百石九斗四升五合九勺。仓储谷物,若遇借放,秋后照秋收份数,定免、加息谷,还仓之谷,用以赈济灾困。

数字广灵一文收集的资料,真实记录着明、清时期五百年间,广灵大地上多个领域的量化信息。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更像历史长空中那些闪光的星辰,始终坚守在固定的位置;犹如文献资料中一串串奇异的珍珠,依然散发着理性的光彩。如果仔细将这些看似干巴巴的数字联系起来,认真进行解读,便会拼接出具体、生动的广灵图景。这些数字是广灵历史上社会活动的轨迹与遗存,是我们了解先辈当时生产生活生存状况的入门资料与可靠依据。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从客观的态度,还原当时的社会概貌以及蕴含的文化特色。虽然这些数字还不足以反映广灵明、清时期的历史全貌,但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一斑,粗略地概括出广灵地域中某些方面更多的文化特征。

明、清时期的数字表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自然经济,在广灵境内传承接续。历代先辈遵从风雨晦明、春夏秋冬的节奏,辛勤耕作,务农为主。经过长期的孕育,在境内形成多个相对集中的粮食产区。浓郁深厚的农耕文明世代沿袭,积累蕴含着富有乡俗的文化故事。

明、清时期的数字表明,广灵大地历来自然灾害频发,而少有战乱纷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呈现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发展趋势,手工作坊、专营店铺逐年增多。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当行、货行、缸行、店行等专业行会。较长时间存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生活,不断增添着求新拓展的文化活力。

明、清时期的数字表明,广灵民众每逢建修寺庙时,总会做出慷慨大方的捐施义举。他们尊崇神仙信仰与佛道信仰,大多会用微薄之力,表拳拳之心。这种普遍认同三教并尊的民间信仰,总会以自认为完美的方式敬神礼佛,交融合祭,共同诉求物阜民安的万年之康,广泛凝聚着充满情趣的文化追求。

明、清时期的数字表明,广灵民众大都具有慈孝、宽容、含蓄、厚道的处事方式与思维定势。这既受惠于传统,又受制于传统。先辈们在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氛围中,艰辛生存,顽强发展,铭记乡愁,铸塑性格,积累并形成乐善好施的民众秉性,真切体现着蓬勃向上的文化气质。

这一个个、一串串、一组组的数字,描绘历史变迁,传递历史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史资政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数字明白清楚,更是因为数字表达准确,说服力强。

明、清时期的数字,虽然分散地存在于广灵不同时期的各种资料中,但很少受客观时空形式、主观好恶倾向等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因而能够得到真实、清晰的保存与呈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历史数据来进行横比,或者纵比,进而便可联到更多资讯,悟出更多哲理,给人启发,引人深思,使我们更加充满自信,不断追求超越,奋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十万块钱一年利息(利息八厘是多少钱啊)":http://www.ljycsb.cn/dkzs/1441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