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周期,下面是三只乌龟溜达哒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农村信用社贷款收入证明
#财经知识科普#
信贷又称资本,信贷周期也被形象的称为“信贷窗口”,意思就是“能够借钱的地方”。当信贷窗口打开的时候,资金很充裕且容易获得,而当信贷窗口关闭的时候,资金很少,且难以获得。信贷窗口从打开到关闭,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信贷窗口从小到大以及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就是信贷周期。
信贷周期之所以对经济周期以及投资人的心理和情绪周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原因有四。
第一就是信贷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家企业能否及时获得足够多的追加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如果资本市场关闭了,企业就很难筹集到资本来支持业务增长。
第二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必须获得资本,才能在现有债务到期时进行再融资。因为通常情况下,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都不会全部还清债务,很多时候都是把到期债务滚动融资,也就是所谓的借新还旧。如果企业或地方政府在债务到期的时候不能发行新债来融资,那么,就面临着违约的风险。很多企业的资产本质上都是长期资产,但是,企业一般都是通过发行短期债券来筹资购买这些长期资产,只有这样做才是成本最低的。这种“借短还长”的安排在信贷窗口打开的情况下都运作的很好,而一旦信贷周期掉头向下,导致到期债务不能再融资的时候,就会引发危机。
第三是很多经济单位比如金融机构,金融中介,都是依赖信贷市场才能顺利运行的。最常见的金融机构-银行,它的主要业务就是交易资金,存款是以低利率买入资金,贷款就是以高利率卖出资金,赚取息差。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存款者突然要求取走自己的存款,而银行却没有那么多资金,如果此时银行不能进入信贷市场进行紧急融资的话,就会出现“挤兑”,银行很可能会因此而倒闭。
第四是信贷市场发出的信号往往会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信贷市场关闭会导致恐惧扩散,其影响远远超过企业现实情况的负面程度。想想《大而不倒》里面雷曼兄弟倒闭时候的市场变化就能感受到,这种恐惧的扩散往往会迅速蔓延,如果不能及时阻止,会酿成金融危机。
信贷周期的过程也比较简单:当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一段繁荣时期,资本提供者生意兴隆,因为坏消息很少,贷款和投资的风险看起来都很小,信贷周期处于上升阶段。为了利益最大化,资本提供方相互竞争,降低贷款标准,比如以更低的利息提供贷款,甚至贷款给那些资本成本超过资本收益的项目,信贷周期走到这一步之后,基本达到顶点,接下来开始周期反转。
投资的项目损失,导致贷款人(银行/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意识到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贷款标准,比如提高贷款利息。此时信贷周期进入低谷区,只有少数的借款人才能达到贷款条件,很多不是那么优秀的借款人能够借到的资本变少,企业资金周转吃紧,更严重的借款人债务到期后不能滚动融资,导致债券违约和且破产。这种负面循环会导致经济严重收缩,当发展到极端情况的时候,过程会再次反转。再反观2007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本质上是一个金融现象,几乎完全由金融市场中发生的事件引起的,没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由经济或者其他方面产生的,用信贷周期来解释其发生的原因更合理。
投资人对金融风险的态度容忍度提高,而对高收益投资工具的需求强烈,进而导致投资人很乐意接受金融创新产品,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诞生在这么一个刚刚好的时点上。
市场需求增长,让抵押贷款的销售更加顺畅,让发放抵押贷款的贷款机构随随便便地选择潜在的房屋购买人作为贷款的发放对象。此时的贷款条件放松到极致:抵押,收入证明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能够贷款买房的人数一下子暴涨。次级抵押贷款的评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对利益的追逐),争抢市场业务,纷纷提供注水的信用评级。
投资银行急切地把大量次级抵押贷款作为原材料,像把面包切片一样进行信用分级,转化成不同分级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样整体来看这些证券能够得到最高的平均信用评级,可以让它们销路最大化。投资银行创造并销售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愿意保留结构化分级的劣后份额,目的是促进大量发行进而持有高收益。尽管投资银行知道很清楚自己制造的这种产品有毒性,却并不在意和客户一起持有。其他银行则充分利用法律允许的高杠杆优势来创造资产,享有非常丰厚的利差,所用的办法就是使用低成本借款,购买结构化抵押债券有风险但收益高的劣后份额和次级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危机构建的基础环境都是金融体系和信贷周期内生的,既与经济体系大繁荣无关,又与企业盈利普遍增长无关,其实质就是金融玩家的行为所导致。
农村人可以拿什么贷款
编者按:内蒙古农信着眼发展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沿着“支农支牧支小”的初心指引,始终聚焦主业、深耕本土、下沉重心,主动“扛重活、打硬仗、闯难关”,历经几代“农信人”的不懈努力,蹚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草根特质的改革发展之路。百余支农信“轻骑兵”队伍和近3万名员工,覆盖全区103个旗县区,基本实现了“基础服务不出村、综合服务不出乡”的多层级、广覆盖服务体系。截至今年7月末,内蒙古农信社资产总额8160亿元、存款6462亿元、贷款4256亿元,均居全区银行业首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牛羊肉、奶类、羊绒产量均为全国第一,全国四分之一的羊肉、十分之一的牛肉、五分之一的牛奶、五分之二的羊绒来自内蒙古,畜牧业产值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近年来,随着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的资金需求不断加大,但受传统农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畜牧业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普遍缺少合格抵质押物等因素影响,信贷资金获取困难。内蒙古农信社积极探索惠农金融服务新模式,创新开展“活体牲畜抵押贷款”业务,切实缓解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加快推进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内化于“心”
高处着眼 建强制度链条
内蒙古农信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干部“双挂交流”和基层党组织“双基联动”,累计选派50名农信机构领导干部到当地乡村振兴、农牧等单位挂职;正式聘任11979名乡镇干部、行政村书记、网格员协助开展基层金融服务,选派3877名中层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兼任苏木乡镇“金融助理”“金融村官”,覆盖全区76%的乡镇、行政村。同时,内蒙古农信积极加强“政银企”业务合作,开展“银政”“银担”“银企”等合作业务,31家法人机构协助农牧部门部署应用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平台,21家机构与农担公司合作,6家机构与鼎新担保公司合作,41家机构与押品监管公司开展业务合作。
内蒙古自治区农信联社制定出台《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活体牲畜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活体牲畜抵押贷款”办理条件,贷款期限、额度、利率、还款方式,抵押物登记、价值评估及抵押率等相关内容,指导推动全区农信机构依法、合规、有序开展“活体牲畜抵押贷款”业务,有效满足广大畜牧养殖客户信贷资金需求。
结合内蒙古地区畜牧产业特点,内蒙古自治区农信联社指导全区农信机构聚焦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助力奶业振兴、积极履行全区肉牛肉羊重点产业链“1+N”主办行职责,突出做好农牧户、畜牧业小微企业、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明确工作举措,不断加大“活体牲畜抵押贷款”业务推广力度。截至6月末,全区农信社支持12个优势特色产业贷款余额985亿元;肉牛肉羊产业链贷款余额578亿元,覆盖全区34个肉牛大县和27个肉羊大县;奶业全产业链贷款余额43亿元。
内蒙古农信主动与头部畜牧养殖企业、服务机构和各类农牧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在做好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为农村牧区和养殖户提供增值服务、配套服务,成为提供种畜、饲料、设备等优质农畜产品购销的“平价超市”,协助种植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各类畜牧服务的“私人医生”,协助农畜产品销售的“有力帮手”,进一步拓展与广大畜牧养殖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外化于“行”
实处落脚 创新发展模式
以监管公司为重点的“银行+监管+保险”模式。内蒙古农信社发放贷款,依托第三方监管公司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耳标、项圈、监控等设备对抵押活畜资产进行身份识别、体温监测、定位追踪、自动盘点、视频监控等数据监测。同时,由农信机构客户经理或第三方监管人员定期现场巡检,人工对异常行为进行报警处理,再通过资金闭环控制资金使用流向,利用“人工巡检+物联网设备+资金闭环”三位一体监管方案,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此外,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抵押牲畜办理牲畜保险,抵押期间发生保险事故的,抵押人以所获得的保险金、赔偿金优先清偿所担保的主债权。
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银行+龙头企业+监管+保险”模式。在“银行+监管+保险”的基础上,内蒙古农信社与龙头企业合作,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由龙头企业提供其上下游客户的融资推荐函,符合准入条件的,农信机构与龙头企业、贷款客户签订资金监管协议,保证龙头企业与贷款客户的交易款项汇入指定账户,优先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利用产业链优势控制风险。该模式目前主要应用于蒙牛、伊利等头部企业。
以政府为重点的“银行+政府+监管+保险”模式。在“银行+监管+保险”的基础上,内蒙古农信社与政府部门合作,由政府部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信贷资金支持当地畜牧业发展。政府部门协助提供优质客户名单,村干部、同乡邻居等作为贷款保证人并协助客户经理、监管公司对抵押牲畜共同进行监管,确保抵押物安全。
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服务好乡村振兴,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是农信社必须认真研究并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内蒙古农信社紧紧围绕“小法人”的特点,大力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好业务经营“小、快、灵”和人缘地缘优势,巩固好农村牧区市场基础;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持“做小、做散、做精”,持续在优势领域默默耕耘、精耕细作;加快服务升级,主动适应农牧业发展新趋势,强化问题导向,升级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加快数字化转型,整合多方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快速准确获取和满足各类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利用好、激活好农村资源要素,通过搭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与保险、农担公司深度合作等方式,解决农村要素资源抵押融资“确权难、登记难、管理难”等问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通过综合施策,提高农信社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些举措,有效激活了内蒙古地区农村生产要素资源,共同为服务乡村振兴开新路、添动能。
内蒙古农信社始终坚持政策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五大任务”、服务乡村振兴有关部署,制定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3年服务乡村振兴14项重点工作以及支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肉牛肉羊、奶业振兴、畜草产业”等“一揽子”方案,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推进。截至6月末,全区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4256亿元,其中涉农涉牧贷款余额2664亿元,占比62.59%,累计发放“活体牲畜抵押贷”7722笔、余额50.16亿元,2022年人民银行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全区93家法人机构中72家机构被评为良好以上档次。
内蒙古农信取得的这一项项口碑、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在接续奋斗中铸就的“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农信精神。接下来,内蒙古农信将持续优化金融供给,以更好的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创新业务模式,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进一步发挥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农村信用社贷款收入证明(农村人可以拿什么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4403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