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有说法: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施行已具备现实基础,下面是新浪法问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深圳市中豪小额贷款
作者: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蒋阳兵、方婧茵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呼声不断。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司法制度(包括执行和破产体系)的不断完善,个人破产制度的施行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而本文将从制度构建的实践基础和必要性出发,参照我国香港地区的制度设计,结合我国司法、经济现状,探讨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个人破产;制度构建;香港经验
1.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的背景
最近,我国面临着个人债务纠纷的各种难题,但目前几种解决个人债务问题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表现出明显缺陷,使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1.1.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的实践意义
(1)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和司法惩戒体系日益完善,个人破产制度不会成为债务人逃避债务的避风港。
(2)个人破产有利于解决执行难。
从债务人欠缺履行债务能力来看,执行难一般表现为债务人可供执行财产不足,不能清偿债务。可供执行财产不足也存在实际缺乏财产和故意隐匿财产的情形。对于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法院依法应予以惩戒,让其负担沉重的代价。但现法院面临的大量不能执行到位的案件,大多为被执行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对于此类案件可通过个人破产制度及时终结执行程序,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让法院将有限人力、物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执行案件中。对于因被执行人履行不能而无法执行到位的案件,这也是债权人在经济交往活动中承担的商业风险和成本,对于个案中的当事人商业风险不宜浪费太多的社会资源和由法院兜底,否则亦会阻碍社会整体上的发展。个人破产制度下,全体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权利得到更充分保障,能更好地实现代位追偿权,债权平等受偿的可能性能够提升,程序较之前状况灵活快速,从而更加公平、高效、有力地保障债权人利益。
(3)面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个人破产制度可给创业“失败者”重新创业创造条件。法律在对其个人资产进行破产清算的同时,也会用法律和制度保障创业者的生存必需的物质条件,保护诚信的债务人,让暂时失败的创业者能轻装上阵,满血复活,开启新的征途。
(4)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发,一旦遭受地震、洪水等灾害,房屋、农田等将面临灭顶之灾,而灾害过后,灾区人民往往生活难以为继,长期以往,一个地区的经济将一蹶不振,影响社会安定和谐。而个人破产制度能为受灾人民带来重生的希望,经济负担清零,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1.2.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替代性制度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破产法律,但是在各种制度中都对专门法律的缺位进行了适当弥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民、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债务清偿秩序。
(1)限制高消费令和个人信用联合惩戒体系避免个人破产制度成为逃避债务的港湾。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2015修正)》第三条[1]中,被执行人为自然人时,就被强制要求不得有列举中的消费行为,而同时也本法在第十一条[2]规定了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法律后果,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这也是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失权制度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体现。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否定了破产债务人有罪的认识,但是对于债务人有关权利的限制,仍是在制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3]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对被执行人惩戒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联合其他部委、第三方主体建立个人信用联合惩戒体系。国家发改委、最高法院等4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改财金〔2016〕141号),对失信被执行人及其家属在经商、求学、求职、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了诸多限制。同时,不少法院还联合电信供应商和利用“老赖”大数据对失信被执行人声誉进行限制。对于逃避执行(债务)和不积极配合司法执行(或个人破产司法程序)不诚信的债务人,可利用上述手段予以惩戒,避免债务人利用个人破产制度的漏洞逃避债务。
(2)民事强制执行中的参与分配制度。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参与分配制度有所规定。[4]而在规定实行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5]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6]也对具体事项作出细化规定,可在个人破产程序中参照适用。
(3)面对灾难事件的应急措施,我国采取政策方式应对灾难引起的债务偿还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银行业呆账贷款核销工作的紧急通知》,将对房屋灭失且无力偿还的自然人的贷款以呆账或坏账的方式进行核销处理。[7]
1.3.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理论之争
支持构建个人破产制度的学者专家认为,目前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为了与国际社会先进经验看齐,我们也应该尽快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此外,他们也坚持,个人破产制度是破产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企业破产法》只对企业破产作出规定,把适用范围限定于企业法人等,但对于自然人破产缺乏规定。[8]再者,我国推行个人消费贷已经有十余年,还贷的高峰期即将出现。若经济波动,特别是随着房地产领域的信贷规模的膨胀,一部分按揭者将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因此个人破产制度将会成为稳定社会的经济的重要举措。
对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的呼声不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的通知中[9]也显示国家有意于此,但存在不少持谨慎态度的观点。
反对意见则表示,我国目前条件不适合构建个人破产制度。反对者表示,个人破产制度需要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作为基础,[10]我国目前的环境虽然相比以往有所改善,但尚未达到信用环境成熟的阶段。此外,司法资源与目前已构建的制度也不支持个人破产制度,个人信用体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完善。但也存在较为积极的观点,有研究表明,已经建立起个人破产制度的国家的立法经验证明个人破产制度并非总是个人信用制度健全之后的产物,个人破产制度的出现反而可能促进信用制度的健全。[11]
2.香港个人破产制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香港,港人面临着楼市泡沫破裂、股市投机失利的危机,房产、股票等各种资产大幅度贬值,许多人生活一时难以为继。根据香港破产管理署的统计资料,1998年香港个人破产数目为893宗,1999年即飙升到3701宗。[12]像知名艺人钟镇涛,因妻子生活过度奢靡和本人收入萎缩,1996年借入大量资金炒楼,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钟镇涛面临巨额还款压力。2002年7月,钟镇涛申请破产。按照香港破产法规规定,其所有收入都应上交,破产管理署仅给予其基本生活辅助,剩余收入用于还债。
在香港,个人破产是已经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现象,而这些也都是香港经济从鼎盛时期逐渐衰落的体现。
2.1.香港个人破产程序
英国法律是香港地区破产法的蓝本和价值体现,尤其是香港地区《破产条例》对英国1914年《破产法》内容和架构的效仿。而香港的公司,包括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则受香港地区《公司条例》中的“清盘规则”制约。另外,在香港存在独具特色的破产机构,如破产事务官、受托人、监察委员会等。[13]在香港要申请破产,债务人须向香港高等法院呈上《债务人破产呈请书》和《资产负债状况说明书》,并向香港破产管理署缴纳8650港元用于支付案件产生的各项费用及向香港高等法院支付法庭费用1045港元。[14]破产程序申请的主体既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权人。类似于内地的规定,对破产人的生活也有类似的“限制高消费”制度,如申请100港元或以上的信贷必须表明破产身份,不得有隐瞒。另外,破产管理署的职员有权利随时到破产人家中访问视察,监督破产期间内的生活工作情况。
在香港,“复权”制度规定较为完善。香港法律规定,破产申请人在四年期间遵守规定,在裁定破产四年后,破产令便可自动解除。若以前曾有过破产经历,在裁定破产五年后方可自动解除破产令。然而,破产人与破产管理署或受托人合作不顺利,或违反法律对破产人在破产期间内的有关规定,其破产期最多可延长到八年。而解除破产令后,以往的债务便被撤销,个人就可以重新建立信用,开始正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地区,“恶意破产”是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15]
2.2.香港个人破产制度对内地制度构建的启示
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其个人破产制度对于大陆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失权”和“复权”的制度设计上,香港地区更加完善,在破产人具体消费金额上都有明确的限制,这些细节虽然看似锱铢必较,但在执行方面能做到有法可依。此外,香港地区的破产管理署作为一个专门管理破产案件的部门,对破产申请进行审核、对破产人收入进行管理和对其生活进行约束和监督,是香港地区《破产条例》的具体实施机构,这样专业高效的机构能使法规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能做到执法必严。我国虽然近期尚未有个人破产制度的出台,但香港地区的制度构建确实值得立法者仔细研究,斟酌损益。
3.我国个人破产的制度构建
有学者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制度构建不仅是解决个人债务危机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更是国家、社会处理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的有力手段。[16]而在未来,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将有赖制度和法律的协调配套和充分保障。
3.1.个人破产制度的主体
本文探讨除公司以外的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个人破产制度的主体应有自然人及非法人组织。二者在制度设计上应有所区别,构建不同的破产管理程序,分别设计债务清偿程序,从而完善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而实践情况表示,我国个人信用监督管理体系与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在公民身份识别、财产登记、信用信息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完善。为了配合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个人征信体系应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数据库,并逐步实现与其他征信系统进行数据共享,改变“信息孤岛”的局面。[17]
3.2.个人破产制度的程序设计
(1)完善失权制度,构建复权制度。我国确实存在如“限制高消费令”等制度设计,但囿于规定笼统,且我国支付方式仍以现金为主,执行难以落实。参考香港地区经验,在“限制高消费令”的制度中可以进一步细化。在构建个人破产制度过程中,注重对复权的设计,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解除破产令的时间,并完善事后系统信息跟踪。
(2)设计必要的前置程序和较高的破产门槛。由于个人破产制度关系到债权人,若个人破产门槛较低,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倡债务清偿和解程序,如我国《企业破产法》[18]就规定了裁定破产前的和解程序。另外,在批准个人破产前,应核实债务人的债权债务细节,对不动产、动产等价值评估进行核查,个人破产的债务数额不宜设置过低,防止权利被滥用,危害社会秩序。鼓励小额债务人通过与债权人协商或申请社会援助等各种途径来解决债务问题。[19]
(3)设计个人破产免责制度。这是指在破产程序结束后,若债务人已积极偿债但仍有未清偿的债务,依法予以免除清偿责任的制度。[20]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看似会造成权利的滥用,但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存在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典型案例,如德国《破产法》相对宽松的个人免责制度。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着重将债务清偿率、主动偿债意愿和持续偿债行为作为考量重点。在国家层面看来,这也需要社会大众诚实信用的基础。笔者认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才是个人破产制度的破产法属性所在。
4.结语
我国构建个人破产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尚未完善,立法和司法体系尚未成熟,仍需要一定时间的观望和孵化。为早日实现制度的出台,国家需要在各个层面加大力度,尤其是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同时要注重培养一批高效、有力的破产管理人队伍。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2015修正)》第三条 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旅游、度假;
(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被执行人为单位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不得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因私消费以个人财产实施前款规定行为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申请。执行法院审查属实的,应予准许。
[2]第十一条 被执行人违反限制消费令进行消费的行为属于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予以拘留、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有关单位在收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仍允许被执行人进行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3]权萌.个人破产失权与复权制度研究——探寻惩戒与保护的平衡点.法制与社会,2018,2(下):34-36.
[4]十一、多个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申请执行和参与分配
88.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多个债权人的债权种类不同的,基于所有权和担保物权而享有的债权,优先于金钱债权受偿。有多个担保物权的,按照各担保物权成立的先后顺序清偿。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执行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各债权比例受偿。
89.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可告知当事人依法申请被执行人破产。
90.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其全部或主要财产已被一个人民法院因执行确定金钱给付的生效法律文书而查封、扣押或冻结,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或其他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在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完毕前,对该被执行人已经取得金钱债权执行依据的其他债权人可以申请对该被执行人的财产参与分配。
91.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法院所采取的执行措施如系为执行财产保全裁定,具体分配应当在该院案件审理终结后进行。
92.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向其原申请执行法院提交参与分配申请书,写明参与分配的理由,并附有执行依据。该执行法院应将参与分配申请书转交给主持分配的法院,并说明执行情况。
93.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
94.参与分配案件中可供执行的财产,在对享有优先权、担保权的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顺序优先受偿后,按照各个案件债权额的比例进行分配。
95.被执行人的财产被分配给各债权人后,被执行人对其剩余债务应当继续清偿。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继续依法执行。
96.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未经清理或清算而撤销、注销或歇业,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应当参照本规定90条至95条的规定,对各债权人的债权按比例清偿。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五条 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下列的财产不得查封、扣押、冻结:(一)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
(二)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费用。当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必需的生活费用依照该标准确定;
(三)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完成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物品;
(四)未公开的发明或者未发表的著作;
(五)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用于身体缺陷所必需的辅助工具、医疗物品;
(六)被执行人所得的勋章及其他荣誉表彰的物品;
(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名义同外国、国际组织缔结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中规定免于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八)法律或者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7]赵万一,高达.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法商研究,2014,3:81-89.
[8]任慧媛.最高法推动个人破产制度给有诚信的债务人翻身机会? 中外管理,2019,4:62-64.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的通知46. 健全切实解决执行难的源头治理机制。推动制定强制执行法。强化生效法律文书的确定性、可执行性,建立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内容不明确的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执行转破产机制,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完善执行与破产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推进“执转破”案件的快速审理,促进执行积案化解。研究推动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及相关配套机制,着力解决针对个人的执行不能案件。推动完善公司法律制度,限制随意变更法定代表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强化公司账簿管理,健全公司交易全程留痕制度,防止随意抽逃公司资产。健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衔接配合机制。
[10]黄敏.浅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经济与法,2016,7:319-322.
[11]蒋国艳,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广西社会科学,2010,8:63.
[12] 中豪律师集团.香港个人破产制度简介.载:
https://mp.weixin.qq.com/s/Eioj-paqVaaKMRxsHTEGUw.2018-05-13.
[13]汇业强制与破产清算.从艺人破产看香港个人破产制度.载:https://mp.weixin.qq.com/s/Ry_n8iFRF7mNepSVac9PWw.2014-06-05
[14]同脚注[12]。
[15]同脚注[8]。
[16]刘静.试论当代个人破产程序的结构性变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8-113.
[17]同脚注[10]。
[18]《企业破产法》第100条第1款: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对全体和解债权人具有拘束力。
[19]同脚注[10]。
[20]沈俊森.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研究.金融法苑,2018,9:38-45.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新浪网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深圳贷款平台
乐居新媒体深圳 黄晓萍
一天之内,楼市“双响炮”!
8月30日,继广州率先打响“认房不认贷”政策第一枪后,深圳官宣成为全国第二个跟进的一线城市。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关于优化深圳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今日(8月31日)起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
《通知》明确:
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深圳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深圳自8月31日起开始执行,广州则以8月18日三部门发文作为执行开始时间。
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中,向来温吞的南方,广州、深圳两个城市几乎同步执行,正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皆为人口净流入量最多的城市。紧接着中山在8月31日官宣跟进,这也意味着全国的“认房不认贷”政策也将陆续执行。
这次“认房不用认贷”利好两类群体:
1、深圳名下无房,有过房贷记录的改善买家,尤其是新市民。
2、“卖一买一”的换房群体。
相比之前,深圳本地无房、有过房贷记录(不管是否还清、是否在本地),首付需要5成,如果总价在750万元以上的房子,则需要6成。
“认房不认贷”政策执行后,这类群体的首付压力大大减少。
以一套500万房子为例,“认房不认贷”带来的直接变化是,首付减少了100万元。
但同时,首付的减少,意味着贷款杠杆的攀升,按首套房利率4.5%来计算,30年期等额本息还款、增加100万的住房贷款,每个月多了约5067元按揭,总共增加了82.4万利息。
目前,深圳细则尚未发布,但从字面意义来看,除了“卖一买一”的家庭首付减少外,购买二套房的家庭也会减少首付压力。
总体而言,这次新政切中刚需及改善买家的痛点,是对“改善性住房需求”最大且最有效的支持。
乐有家营销总裁孟凡振认为,该优化政策可以进一步起到稳定预期的积极作用,但并不会带来房价明显的反弹。
业内人士认为,深圳目前的供应量已不同以往,保障性住房体系逐步完善,新政刺激下即便置业需求大增,短期内价格很难上涨。
深圳新市民群体达1378万人新政对深圳影响几何?
刚性改善家庭,苦“认房又认贷”久矣。
领导留言板上,时不时就有关于改善型住房需求建议的留言。尤其是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因人口增加、想置换大户型,新市民落叶生根的合理诉求,被高置换成、高首付本拒之门外。
官方数据显示,深圳作为近十年人口净流入量最多的城市,每年都虹吸了全国大量新市民前往工作和生活。
截至2022年底,深圳市新市民群体达1378万人,占比常住人口的75%,新市民群体人数及占比均列全国首位,这一代代深圳新市民用汗水与辛勤,拼出了享誉全国的“深圳速度”。深圳一直在努力,践行新市民保障性住房,“来了就是深圳人”不成为一句空头口号。
据了解,此次并不是深圳首次推行“认房不认贷”政策。
2014年9月30日,深圳推出“930”政策,核心就是“认房不认贷”:
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
政策推出后,深圳二手住宅过户量便有了明显变化,10月成交3805套,11月上涨至6266套,涨幅65%。
2015年深圳追加“330”政策,将营业税(现为增值税)免征年限由5年缩短为2年。多重政策对深圳二手楼市影响立竿见影,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深圳二手住宅月度过户量均维持在10000 套。
足以可见贷款政策及税费政策调整对深圳楼市影响之大。
当前的深圳楼市环境却比过往都要复杂,经过口罩三年、指导价2年多震荡,业内推测,市场也不大可能重返万套高峰。但此次“认房不认贷”政策势必会对市场带来显著的正面激励,市民卖房及买房的置业计划也会有所提前。
乐有家研究中心预计,三四季度深圳二手交易量逐渐回升,有望回到5000套的“荣枯线”水平。房价方面则大概率维稳,不会出现大涨大跌。
2020年“715”政策推行3年,以二手房参考价作为一个评估线来看,政策推出前,2020年7月深圳60%的房源成交价与参考价偏差值高于10%以上,高于20%以上的占比达到27%。
2022年下旬开始,市场历经1年多的震荡后,成交价才大幅度向参考价靠拢。到了2023年8月30日,低于参考价成交的房源达到了63%。另外17%的房源成交价略高于参考价10%以内。
总结来看,当前市面上80%的房源是以参考价成交。
新政点燃新房销售激情有盘连夜收回折扣
深圳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认为,现在是换房的窗口期,更不要妄想涨价,应把握时机快速“卖一买一”。乐观预测,今年深圳二手房交易将会被大大刺激。
深圳购房人还没反应过来,开发商大字海报已经嗨遍朋友圈,这些项目遍布东部、光明以及竞争激烈的宝安、南山片区。
有盘收回折扣“逼客”。龙华项目自2023年9月1日起,对在售的某些房源进行折后回收2%,取消万元家电包;龙岗布吉项目自9月1日起,收回现房促销折扣98折%。
也有东部新盘借势推出8套特价房源,而更多的是乘机造势,重推项目入市信息。
当折扣已经不再是吸引买家的兴奋剂,如何挖掘潜在购房需求,减轻购房者的购房成本,成为官方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认房不认贷”无疑给萎靡不振的新房市场,一剂强心针。
值得一提的是,据深圳房信平台显示,8月份深圳全市(含深汕合作区)共有16个住宅项目获批预售,共备案5839套,备案套数环比上涨43%,开发商推盘情绪高涨。
但截至8月30日,8月深圳全市一手住宅累计网签2137套,上月合计3156套;二手住宅网签2336套,上月合计2259套。
乐有家营销总裁孟凡振认为,想要扭转当前房地产交易市场的颓势,同时解决高房贷利率及二套高额首付比例的突出问题同样迫切,出台针对性强的配套措施,将有利于满足更多合理的改善需求释放。
深圳“认房不认贷”政策出台后,你会不会出手?最后,附上最新的深圳中国银行房贷政策标准。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深圳市中豪小额贷款(深圳贷款平台)":http://www.ljycsb.cn/dkzs/14379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