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陆金所贷款通过率(陆金所借款是真实吗)

陆金所贷款通过率(陆金所借款是真实吗)

贷款知识 中国网 原创

中美互联网金融为何成就陆金所与Lending Club,下面是中国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陆金所贷款通过率

近期博鳌亚洲论坛“互联网金融:自律与监管”分论坛上,一直被相互比较的中美互联网金融巨头陆金所与lending club共同列席。美国Lending Club夺得全球首家上市的P2P公司证明其商业模式得到市场认可,为何与它模式不同的陆金所能在中国稳居龙头地位,他们是如何成就的,模式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拥有更大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市场需求是陆金所与Lending Club能够发展的大背景。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76.57%。由于传统金融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小微企业业务成本高又往往缺乏抵押物等因素,众多小微企业难以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美国小企业处境类似。Lending Club CEO此前表示,“现在还是有太多的小企业难以获得业务扩张所需的资金。2014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的小企业信贷调查发现,有58%的小企业具有贷款需求,但只有16%的小企业获得所需的贷款。”

中美个人消费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借助互联网平台,他们便能够在传统金融以及熟人范围之外寻找到低成本的资金,陆金所与Lending Club应运而生。2007年Lending Club成立,2011年陆金所在上海注册成立。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远没有美国完善,小微企业更需要互联网金融作为资金来源。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拥有更大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空间。

市场差异诞生不同模式

中美市场、监管环境的差异造成陆金所与Lending Club模式不同。

从投资端看,互联网金融对美国投资者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但对投资渠道匮乏的中国普通投资者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是弥足珍贵。据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介绍,美国很多P2P平台上的投资者50%左右其实是机构投资人,有专业度,中国的P2P平台100%是散户投资人。

由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投资人是个人投资者为主,投资经验、承受风险能力不如机构投资者,因此计葵生认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是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最核心的问题。同时,由于中国强大的普通人投资需求被激活,涌入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资金量也会更大。

Lending Club资产端主要是个人消费贷、中小企业贷,这与陆金所P2P业务的资产端类似。但陆金所在P2P之外,还有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标准金融产品,比如保险类的产品等等,来源更加多样。

征信行业的成熟程度对中美互联网金融行业模式影响巨大。由于美国征信体系非常发达,因此Lending Club可以直接根据消费者信用征信机构FICO为之提供完备的数据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和风险定价。但中国P2P网贷行业尚不能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这就要求平台需要完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标准对借款人进行审核。

陆金所采用O2O模式,即P2P借款端和交易撮合完全在线上进行,但借款端的借款人必须到线下门店进行审核,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欺诈风险。计葵生多次指出,目前国内P2P行业最大的风险实际上不是信用风险,而是欺诈风险,陆金所对借款人的审核通过率不到40%。

由于中国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难以避免在线下设立门店对借款端进行必要的把控,运营成本以及资产供应量增速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今年3月,平安集团宣布,将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的业务管理团队整合成统一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这意味着陆金所不仅将会纯化为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而且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陆金所P2P项目供给能力大大加强。

监管方面,美国对P2P的监管政策已经基本确定,但中国的相关监管政策尚未出台。博鳌亚洲论坛期间,Lending Club首席风险官陈超美表示,Lending Club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早期的时候得到了SEC的许可。

陆金所想象空间更大

相较目前主要从事P2P相关业务的Lending Club,陆金所平台的“综合性”更强,内涵也更为丰富。

据了解,在满足监管的要求下,Lending Club是模式也并非简单的“个人对个人”,而是类似资产证券化的借贷模式。Lending Club的交易结构为:信用评分合格借款人在平台上发布借款请求,通过审核后,由平台合作银行向其发放贷款;随后,银行将债权以无追索权本票的形式出售给Lending Club;最后平台再以每月等额本息还款票据的形式转手卖给投资者。

Lending Club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给债权方和债务方配对的过程中收取的交易费,即借贷息差;第二,向投资者收取的服务费;第三,向投资基金收取管理费。

陆金所是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其主要有针对个人客户的lufax平台和对公的lfex平台。陆金所lufax平台也不仅仅是P2P这样简单,其包括了P2P网络借贷服务,同时还有其他类型的理财项目,甚至还有珠江人寿第三方店铺。从性质上说,陆金所是一个投资理财的“综合性平台”。

陆金所未来平台上将聚合P2P(借款方必须为个人)、非标的金融资产(例如资管计划)、标准的金融产品(例如基金、寿险等)三类产品;盈利来源将主要包括平台的上架费、二级市场交易手续费,以及大数据开发带来的收入。

陆金所与Lending Club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差别是陆金所还拥有对公的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功能,即面向机构客户为其金融资产交易需求提供高透明度、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交换和咨询服务。这在目前中国整体金融资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大背景下,市场前景广阔。

显然陆金所想象空间更大,敏锐的资本市场早已发现这点。Lending Club于2014年12月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P2P平台,上市当日市值达到85亿美元。不久前,陆金所刚证实其已获得30亿元人民币首轮融资,虽然陆金所尚未上市,但根据此前媒体报道,陆金所目前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元。

陆金所借款是真实吗

文|金卫

传闻多年,陆金所终于要上市了。

10月8日,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所”)正式向美国证监会SEC首次公开递交招股文件,申请在纽交所上市,代码为“LU”。

陆金所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为个人、中国的小企业主和工薪阶层提供贷款,并为中国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口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不过,陆金所更为人知的是P2P,崛起于互联网金融最火爆的时期。作为昔日的P2P龙头,陆金所的成交规模更是连续多年蝉联各大平台榜首,这几年,随着监管收紧,陆金所开启了“去P2P”转型的过程。没了P2P,陆金所的故事如何讲下去,值得关注。

目前,陆金所主要靠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块业务,相对于京东数科、蚂蚁金服等同时代的金融科技巨头,陆金所的业务依然主要围绕着金融,缺乏科技输出的支撑,陆金所的估值也多少受到些影响。

陆金所的转型

陆金所,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金8.37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平安旗下成员之一,总部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

2017 年- 2019 年,陆金所的总收入分别为 278 亿元、 405 亿元、 478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60 亿元、 136 亿元、 133 亿元。

2020 年上半年总收入为 257 亿元,净利润为 73 亿元,相较 2019 年同期的 75 亿元减少了2.8%。陆金所在招股书中解释称,收入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财富管理业务的传统产品流失以及零售信贷业务的定价变化。定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借款人提前偿还了贷款,以及资金结构变化影响了服务范围。

目前,陆金所的主要收入项包括零售信贷业务服务费、净利息收入、担保收入等,依然是围绕着金融业务展开。

从业务类型上看,陆金所主营业务为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块,通俗来说就是小额信贷和卖理财产品。其中,零售信贷主要基于“平安普惠”展开,财富管理则是基于“陆金所”展开。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零售信贷便利化业务主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向国内的小企业主和工薪阶层等提供借贷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直销网络在中国27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56000名全职员工。

陆金所的财富管理业务则以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士为目标,通过在线渠道和会员推荐来获取平台投资者。招股书称,“尽管我们不再鼓励提供B2C和P2P,但我们成功地保留了这些产品的投资者并说服他们在我们平台上投资其他产品”。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陆金所的贷款业务用户数达到 1340 万,其中,小微企业占69%,管理的贷款余额5194亿元,位列市场第二。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人均用户持有资产规模为2. 93 万元,管理客户资产规模3747亿元,位列市场第三(OW数据),活跃投资者人数1280万。

也就是说,凭借放贷和卖理财这两项业务,陆金所分别在中国非传统金融机构市场中排名第二和第三,当然这也有赖于背后”平安“的支持。

为何不做P2P了?

同样是放贷和理财,陆金所在P2P时代,实质上是两个P端原本承担了这一角色,相当于P2P平台一方面通过网络集合社会闲散资金,另一方面直接对接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或个人。

P2P模式曾广泛看好,主要是承担了资金方和融资方的中介角色,极大的提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且为社会闲散资金提供了投资渠道。

2015年前后,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最火热的时期,彼时的陆金所趁着东风发展强劲,连续多年蝉联P2P成交排行榜。

早在2014年,市场就有关于陆金所上市的传闻涌出,且估值水涨船高。2016 年 2 月,陆金所宣布完成12. 16 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 185 亿美元。

2016年3月16日,平安集团2015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透露,陆金所将不早于今年下半年启动上市计划,根据业务发展和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上市。

不过,由于其后P2P爆雷事件不断,监管持续收紧,陆金所IPO计划一推再推。2018年3月13日,在中国平安2018年年报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在回应媒体关于陆金所上市计划时表示,中国平安旗下科技子公司在近期得到融资,资金充裕,不急于上市。

2018年,监管层对P2P的态度是不再新增,且持续压缩现有存量平台,并出台了“三降”要求,各地方政府也开始清理P2P业务,与此同时,P2P上市的窗口也在关闭。陆金所此时面对媒体关于上市的追问,均以“不予置评”作回应。

陆金所在招股书中阐述了自己与P2P业务“脱钩”的过程:2017 年下半年,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不再提供B2C产品, 2019年8月,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不再提供P2P产品,同时停止利用P2P投资者的资金作为零售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底,陆金所网贷存量资产规模达3364亿元,占财富管理业务比重为72.9%。截至2020年上半年,该业务存量规模为478亿元,占比12.8%。据此计算,网贷业务占比降幅达60%。

陆金所称,2020 年的贷款资金来源中,不再有P2P投资者的资金。

由于P2P产品最长期限为 3 年,陆金所最后的存量P2P产品到 2022 年到期。虽然P2P业务在陆金所的业务中占比已经较小,但陆金所的P2P平台依然是行业老大。

根据零壹财经的数据,截至 6 月底,陆金服的待还余额为984. 3 亿元,远超第二名玖富普惠的480.1 亿元。

今年9 月 14 日,银保监会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表示,截至今年 8 月末,全国在运营网贷机构为 15 家,比 2019 年初下降99%。

也就是说,P2P大潮退去后,陆金所是为数不多的上岸者,当然前提也是其有效地完成了网贷业务的清理工作,没有发生大的系统性风险。

P2P之后靠什么?

没了P2P之后,陆金所开启了转型之路,其主要定位于技术驱动的个人金融服务平台。

招股书中,陆金所用了大量的新技术词汇,如AI、大数据、区块链、SaaS等技术,这些技术共同创新了用户体验。

另外,陆金所称其创建了客户风险识别系统、产品风险识别系统,另外通过一系列的动机识别模型来分析和确定客户的实时意图和可能的下一步行动,例如购买某些理财产品的倾向,查看最新的金融市场信息。

事实上,这些新技术依然围绕着陆金所的核心产品,即”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业务。而这两个业务正是P2P的两个P端转型而来,现在的陆金所更多的扮演了放贷、助贷的角色。

陆金所称过去几年逐渐向轻资本的运作模式转型,第三方新增贷款额度占比从2017年的51.8%增加到2020年上半年的99.3%。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平台提供的所有贷款中,60.6%由 49 家银行直接提供资金,另有38.7%由信托计划的投资者提供,陆金所平台自身提供的贷款资金不超过10%。

陆金所称,“轻资本商业模式基于平安与其他金融机构深入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实现,需要长期的信用记录和品牌力做担保,很少有其他同类机构像陆金所控股背靠平安这样强大的综合性金融集团。”

转型不及京东蚂蚁

事实上,无论是放贷还是理财,做金融均面临着各类的风险。

在理财方面,陆金所主要是代销各类金融产品,但是,一些金融产品兑付延期、兑付难的报道时有发生,这会直接影响陆金所的信誉。

在贷款方面,小额信贷款类业务有来自社会的争议,一些投诉平台、媒体上,对平安普惠“砍头息”、高利率、强制搭售保险等消息不断。

在监管方面,陆金所还受制于利率政策的影响。今年8月20日,最高法院发布新修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了是民间借贷利率受保护的上限,锚定为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这无疑会影响贷款机构的利润空间。

陆金所在风险揭示中表示,无法保证一年期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和四倍限额在将来不会进一步降低;零售信贷借款服务收取的总费用可能被视为超出法律或监管机构规定的利率限制,因此部分利息和费用可能无法通过中国司法系统有效执行。

事实上,陆金所虽然宣称转型零售信贷、财富管理,但依然是围绕着P2P的两端转型,只不过添加了一些技术性手段。当年,因为金融监管收紧,与陆金所同时期的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均开启了转型之路。

最近,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纷纷登陆科创板,其招股书可对比出三者转型的成果。蚂蚁金服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支付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而京东数科将自己定位为数字科技公司,致力于为金融机构、商户与企业、政府及其他客户提供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技术服务和技术输出方面,陆金所显得逊色。

值得一提的是, 2015 年 3 月A轮融资之后,陆金所的估值为 100 亿美元, 2019 年 3 月C轮融资之后,估值为 394 亿美元。据中国平安上半年财报,其披露五家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 700 亿美元,而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上半年市值分别为162 亿美元、67 亿美元和90 亿美元,合计320亿美元,这意味着,陆金所、平安医保科技的总估值约 380 亿美元,这一数字低于陆金所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

面对金融监管的持续、金融科技巨头竞争加剧,依靠金融独腿走路的陆金所,上市估值有多高、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还有待市场和时间进一步检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陆金所贷款通过率(陆金所借款是真实吗)":http://www.ljycsb.cn/dkzs/14326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