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扶贫贷款四有两好(扶贫符合四有一项目)

扶贫贷款四有两好(扶贫符合四有一项目)

贷款知识 红网 投稿

凤凰县“五个加强”推进金融扶贫,下面是红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扶贫贷款四有两好

红网凤凰站4月14日讯(分站记者 傅海清)4月13日,记者从湖南凤凰县扶贫开发办获悉,凤凰县作为第一批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县,坚持“五个加强”,全力推进金融扶贫。2015年至2016年2月底,凤凰县已对2.5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进行了评级,完成授信2.2万多户。

加强学习调研,制定管理文件,提供政策依据。凤凰县遵循“严格管理、规范操作、控制风险、确保效益”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多次深入贫困村和家庭农场、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一线调研;多次召开有关部门会议进行讨论,并组织县扶贫开发办、县农商行及部分乡(镇)分管领导等到麻阳县参观学习取经,最终形成了“一授、两免、三优惠、三防控”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运行体系,制定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评级授信、风险防范、风险补偿金等管理办法,为基层提供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据。

加强机制创新,抓好六项工作,确保有序推进。凤凰县坚持开好一个专户,即风险补偿资金专户,且3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已全部到位;签订一个协议,即金融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协议,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贷款损失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等内容;制订一套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建立一个台账,基层支行都建立了贫困农户评级授信、贷款证发放、贷款发放三个台账;印发一份宣传手册,已经设计和印制了一批金融产业扶贫宣传手册;设置一个宣传栏。

加强风险补偿,把控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风险。政府建立3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存放在县农商行营业部,用于对因自然灾害、疾病等引起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在对贫困农户进行评级授信时严格掌握授信额度,不搞3万、5万“一刀切”,据实授信、放贷。将贫困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捆绑,先将贫困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担保。

加强示范带动,推进项目实施,促进脱贫致富。对新场镇大坡村宏旺野生刺葡萄专业合作社的野生刺葡萄种植项目、廖家桥镇菖蒲塘村金香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香柚种植项目进行重点信贷扶持,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两个村累计投放贷款560多万元,带动贫困农户180多户。对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的腊尔山镇追高鲁村2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凤凰天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凤凰塘桥·香薰山谷”等项目投放扶贫经济组织贷款1200万元。对符合“四有两好一项目”(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并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或自主选择了较好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累计发放金融产业扶贫1090多户3680多万元。

加强宣传引导,做好信息沟通,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大力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金融精准扶贫的意义和工作措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并树立正确创业观念,教育扶贫对象提高诚信意识、风险意识,做到讲诚信、守信用,配合金融机构做好贷前调查与评估工作。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工作组报告,以便及时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宣传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全面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站点,明确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组织协调、宣传、推荐贷款及农户信用信息收集、协助金融机构做好贷前调查和贷款到期清收等工作,有效促进贫困农户和银行的联系。

扶贫符合四有一项目

资料图,怒江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巾帼扶贫车间内让妇女群众搭上脱贫快车 李秋明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云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省上下把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当作一项必须抓紧抓好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

两年多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聚焦监测帮扶、培训就业、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云南脱贫群众不掉队。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4147元、增长15.9%,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9.2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上年的64.8%提升到70.3%,进一步缩小了与全国的差距。按收入周期核算,2023年前两个季度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8197.5元,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抓监测 兜牢增收底线

202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建立并启用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数据汇总分析、部门联动预警,及时快速找准监测对象。

通过该预警数据提示,羊街乡古城村委会丫口村马翠珍一家获得了精准帮扶。“以前我们住院治疗半个月要花费2000元左右。从去年11月到现在,我们住院半个月一次只需花费160余元,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马翠珍的丈夫王成学说。

开远市实施数据监测后,数据先后预警触发4134个工作流,进行信息交换和派单8万余条,实现发现问题及时、帮扶跟进及时、风险消除及时,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

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全省各地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制定方案“定调把向”。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省级相关行业部门细化年度工作要点,州市部署工作计划,县乡制定具体方案,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对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

季调度体系“合力攻坚”。确定2023年全省收入监测线为8050元,建立按季度统计的工作指标监测体系,开展季度集中排查和收入信息采集录入。省乡村振兴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行业部门开展季度专项调度,合力推进重点工作。

月排查机制“不留死角”。实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核查”,完善农户线上自主申报和干部线下常态排查双向协同监测,建立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实现动态采集监测、动态分析预警、动态调度推进,有效防范因病因灾返贫风险,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

资料图,大理宾川“鸡足彝乡”展新颜 杨峥 摄

强产业 厚植增收动能

为了让脱贫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我省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和鲜明工作导向,通过实施产业增量提质、乡村旅游、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致富带头人、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消费帮扶等方式,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紧盯脱贫群众增收这个硬任务,云南努力探寻新路径。

大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

长期以来,人多地少和劳动力持续外流掣肘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阿姑村的发展。易门元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地以来,大力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公司总经理王云才介绍,公司集中流转浦贝乡2046亩土地发展石榴种植,带动周边226户农户就业,促进农户年增收3000余元。

“我在公司上班,家里的1亩多地也能照管,一年下来能赚25000多元。时间比较自由,钱比以前赚得多了,家人也照顾好了。”村民李绍富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收入是关键。玉溪市通过大力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脱贫群众增收注入强劲动力。2022年,全市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89户、农业企业580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42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943元、同比增长16.24%,收入总量高于全省3796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两年多来,我省培育了一批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61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8万个。构建“研发和孵化在上海、生产在云南、效益在沪滇”的产业协作格局,2022年以来共建设产业园区80个,新增引导上海落地投产企业251家,实际到位投资85.5亿元。

资料图,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小组正在表演 雷桐苏 摄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

“我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没想到‘唱唱跳跳’也能带来好日子。”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们表示。

近年来,老达保村立足拉祜族群众的独特优势,通过“支部+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走出“支部开方子、公司迈步子、农户甩膀子”的致富新路。随着当地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升级,村民彭娜儿有了农民、演员、民宿主人多重身份。“收益按村集体5%、公司25%、演员70%的比例进行分配,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近2万元。”彭娜儿介绍。如今,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2022年,老达保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95元。

两年多来,我省联农带农迈出关键一步。制定促进农民增收市场主体联农带农奖补办法,重点将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家庭全部纳入市场主体联农带农范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脱贫人口从事餐饮、住宿、采摘等相关经营活动。全省培育形成帮扶主导产业26个,每个脱贫县均有2至3个特色产业,2.8万个经营主体与163万户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用好科技人才资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组建橡胶产业领域“科技特派团”,派出科技特派员195名,推进科技兴胶促增收行动,2022年全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452.65万亩,干胶产量33.75万吨,带动42.96万名胶农增收致富,实现人均增收8100元,橡胶树成了脱贫群众的“摇钱树”。

今年以来,省乡村振兴局、省农科院向全省88个脱贫县选派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团,采取直接到一线等方式给予挂联县长期技术指导服务,每年到实地工作时间不少于90天,助力脱贫地区攻克一批制约当地发展的关键技术,补齐产业发展技术短板,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一批本土人才,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产业发展类项目效益,促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资料图,2020年5月昭通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貌

促就业 扭住增收关键

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我省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两手抓”,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技能,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守家就业,不再“候鸟式”外出打工,是昭通市昭阳区村民冯常国的心愿。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就业帮扶车间里,52岁的冯常国和老乡们熟练地做着藤编桌椅。“我搬迁到靖安安置区后,在家门口的车间打工,一天能做3个藤编桌椅,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冯常国满足地说。

昭通市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六化”举措探索“六变”路径,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加稳定就业。

2023年以来,昭通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93万人,较2022年增加2.4万人,一季度全市脱贫户和“三类对象”工资性收入3080元,同比增加36.6%。

两年多来,随着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全力投入家乡建设,以及一批批大学生到村、能人回村、农民工返村,村里的电商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个个新业态风生水起,“头雁效应”激发出“群雁活力”。乡村产业发展了、环境更好了,农民在家务工增收变为现实。真正做到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

一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富。2015年,廖世兵回到家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任村长。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就近发展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从“空巢村”到富裕村的“逆袭”。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成为产业兴、生态美、边民富的标杆。

为加快构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脱贫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我省深入开展技能培训,让脱贫群众强本领。今年1月至5月,全省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32万人;通过转移就业增薪资,脱贫劳动力省外就业114.1万人,省内县外就业68.2万人,一季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工资性收入达2946.5元,同比增长24.7%;通过就近就业稳收入,依托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帮扶车间、以工代赈扩大就地就近就业,保持37.1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和16.8万名生态护林员规模,截至5月底,全省县内实现就业153.1万人。

增加脱贫人口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云南省将持续锚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目标,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增收,以更高质量的脱贫成果巩固,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云南网记者 王淑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扶贫贷款四有两好(扶贫符合四有一项目)":http://www.ljycsb.cn/dkzs/14265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