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银行贷款头像图片(做金融贷款的微信头像)

银行贷款头像图片(做金融贷款的微信头像)

微众银行客户画像:你们看到暴利,我却看到生活不易,下面是深度金融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头像图片

近日,微众银行发布了靓丽的年报。2019年度净利润39.5亿元,比去年增长60%;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惊人的28%,比A股最赚钱银行“招商银行”,还要高出12个百分点。很多业界大佬从金融科技、研发投入、人才结构、大数据风控和商业模式等角度,对微众银行年报进行了解读。金融行业的专家们更加关注企业如何获得超额利润,而往往忽视了天文数字背后的人间烟火。但这些却是我所好奇的:给微众银行贡献巨额利润的几千万用户,他们都是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负债度日?本文将通过数据,跟各位好奇的读者一起,对2800万微众银行的微粒贷用户进行客户画像。预警:涉及数据计算,非专业人士慎入。

一、客户画像的原材料

以下数据来自微众银行2017年和2019年年报。为啥缺了2018年?因为那份年报里没有信息增量。

2017年报:开业至今(2017年末)已经累计向近1200万人,发放8700亿元贷款,发放个人贷款1亿笔。

2019年报:“微粒贷”已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600座城市超过2,800万客户发放超过4.6亿笔贷款,累计放款额超过3.7万亿元;笔均贷款约8,000元,超过70%已结清贷款的利息低于100元。

2019年年报:平均贷款年化利率=利息收入/近两年贷款余额平均值=11.85%(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有兴趣可以验算)

接下来,我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从贷款金额、贷款使用周期和贷款频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请系好安全带,老司机要发车了。

二、客户画像

(一)贷款金额

近两年笔均贷款金额7861元,接近微粒贷客户的月收入

3.7万亿-8700亿元=2.83万亿,表示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共发放了2.83万亿个人贷款。

4.6亿-1亿元=3.6亿笔,表示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共发放了3.6亿笔个人贷款。

2.83万亿/3.6亿笔=7861元/笔

每笔7861元,是什么概念?以下是2019年中国城市平均月工资排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城市的月工资在7000-10000元之间。虽然,年报里说微粒贷客户遍布500个城市,但是估计大部分是在这些大城市里面。即便在名单外的小城市,客户也是经过微众银行的模型筛选的,月工资应该是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微粒贷客户每次借款金额接近于他们的月工资。

(二)贷款使用周期

粗略估算,近两年每笔微粒贷平均使用周期在一个月左右。(有点烧脑了)

100/8000=1.25%,表示70%已结清贷款付出的利息小于本金的1.25%;

19年的利息收入/平均贷款余额=11.85%;

1.25%/11.85%=0.105年。也就是说70%贷款,从借出到结清,应该时间在0.105年之内。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大部分人使用是在1个月左右。

(三)贷款使用频率

粗略估算,近两年,每个人一年里要贷款9次。

4.6亿-1亿元=3.6亿笔,表示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共发放了3.6亿笔个人贷款。

(1200万+2800万)/2=2000万,表示粗略估算,近两年参与贷款的人数。因为从2017年末的1200万到2019年末的2800万是有个增长过程的,我们假设这个过程是均匀的,所以取平均数。

3.6亿/2000万=18次/人,表示近两年平均每人贷款18次

18次/2年=9,表示每个人一年里要贷款9次

(四)客户画像总结

总结一下,微粒贷的客户每次借款金额接近月工资,每次借款一个月就归还,一年要借款九次。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微粒贷2800万用户中大部分人,每个月发工资了就大部分去还微粒贷,几天后剩余工资花完了,就又重新借出来用于生活开支,几乎每月都如此,周而复始。

按照微众银行年报的话说,“授信客户中约77%从事非白领服务业,约80%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微粒贷用户就是我们日常在餐馆或酒店遇到服务员领班,是每天带你上下班的快车司机,是工厂里的小领导.......他们靠负债勉强度维持在城市的生活开支,支付父母的医疗费和儿女的教育费。他们尚且如此,那更底层的老百姓,日子该是如何地拮据?

透过微众银行年报,你们看到了暴利,我却看到了民生艰辛。

三、微粒贷和发薪日贷款

相信业内人士已经看出来了,微粒贷有可能逐渐成为国外的“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所谓发薪日贷款,指的是一至两周的短期贷款(国外每周或者两周发薪),借款人承诺在自己发薪水后即偿还贷款.如果到期无法还清贷款本金和利息,可以提出延期,“发薪日贷款”通常年化利率年息100%以上。

根据前面计算微粒贷利率年化11.85%,虽然高于大部分银行7%左右平均贷款利率,但是考虑到这是信用类贷款,利率还算是在合理范围之内。这里提到发薪日贷款,并不是说要批判微粒贷,因为用户有融资需求,如果没有微粒贷,他们也会去别处融资,而且融资成本会更高。

我所担心的是,如果微粒贷用户的收入水平没能逐年提升11.85%,以覆盖利息支出,那么最终将会打破当前微妙的收支平衡,导致家庭债务危机。我都不敢想象,这个群体是否同时存在信用卡、民间借贷的情况。在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收入水平可能提升这么快吗?特别今年疫情影响,恐怕危机会提前到来。有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将被压垮?微粒贷用户和微众银行,准备好了吗?

做金融贷款的微信头像

近期,各地曝出多起人工智能“辅助”诈骗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冒充领导干部行骗,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原因出镜率相对较高,这为骗子提供了丰富的面部识别素材;在电视、广播新闻中也可以找到一些领导干部的大段同期声,这令“伪造成本”更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精准性、迷惑性、隐蔽性增强,公安、检察等政法机关办案将面临侦查破案难、电子证据调取难、认定处理难等现实困难

近日,北方某地警方发布了一起利用“AI换脸”对当事人实施诈骗的案件。诈骗分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微信视频通话与受害人进行了十多分钟交流,受害人转账数百万元。

引人关注的是,该案不仅是一起新型网络诈骗,更是一起涉政诈骗案件。

不法分子模拟伪造的,是受害人认识的一名领导干部。在微信视频聊天中,“换脸”后的骗子提出,其朋友有一笔工程保证金需要借用受害人公司的对公账户走账。在视频画面中,骗子“换脸”后面部表情自然,声音逼真,受害人便放松了警惕,转账后打电话确认,才知道被骗。

“AI换脸”“AI拟声”、虚拟场景构建……随着设备性能提升和技术软件优化,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已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诈骗。近期,各地曝出多起人工智能“辅助”诈骗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冒充领导干部行骗,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由于工作原因,一些领导干部的面部、声音等生物特征信息更易被获取,被人工智能学习利用后造成的潜在危害性也更大。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社会各界都应提高识骗防骗意识,有关部门应依法加大对人工智能“辅助”诈骗案件的执法力度,严肃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朱慧卿图/本刊

眼见不一定为实

近日,华北某地一名地方干部正为一件事犯愁。有人冒用他的名义,与他的亲朋好友大范围添加微信好友。

“和我的亲戚朋友加完好友后,骗子还给他们打了视频电话。通话时间只有几秒钟,朋友们感觉声音、画面都有点儿像。”这名干部说,直到许多朋友打电话询问具体情况,他才知道此事。

“估计下一步就要开始骗钱了。所以,最近几天我连续发了好几条朋友圈提醒大家。”这名干部说。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只要有足够的图像、音频素材,不法分子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换脸”软件、合成声音软件伪造虚拟形象,实施诈骗。“只需提取最少10个字、最多32个字,就可以合成其声音。”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安全科研专家赵明明告诉记者。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原因出镜率相对较高,这为骗子提供了丰富的面部识别素材;在电视、广播新闻中也可以找到一些领导干部的大段同期声,这令“伪造成本”更低。

在一些案件中,不法分子通过“AI换脸”合成视频等方式,伪造与领导干部见面、合影等内容实施诈骗,增加了涉政类诈骗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AI诈骗四大趋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辅助”诈骗存在四大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精准性、迷惑性、隐蔽性增强,公安、检察等政法机关办案将面临侦查破案难、电子证据调取难、认定处理难等现实困难。

——技术成本由高向低转变。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负责人于旸告诉记者,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深度合成”已成为一种可以低成本实现的技术。

——技术应用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腾讯互联网安全专家杨建表示,实施人工智能“辅助”诈骗一般要满足多个要素,包括非法获取信息、构建熟人账号、“换脸换声”、破解手机摄像头权限等,涉及多项技术手段。

——伪造身份从模糊向具体转变。传统电信诈骗往往只能以“某派出所工作人员”“某网站客服”等模糊虚指人设实施。但在人工智能“辅助”诈骗中,骗子可以以具体的人物形象出现。

——作案模式从“广撒网”向精准施骗转变。社交媒体平台往往设有视频验证环节,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冒充熟人、领导干部等诈骗的“可信度”。受访专家分析,随着技术发展,精准盗号、分析关系网等有指向性的网络诈骗案件占比可能有所上升。

多层面约束规范

奇安信安全专家裴智勇表示,目前,专业级别的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仍需通过较强的硬件在实验室环境实现。这意味着,近期“AI换脸”诈骗形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仍需未雨绸缪、预防打击。

在源头端,需要进一步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杨建等专家建议,加强公民信息尤其是生物特征等隐私信息的技术、司法保护力度。针对冒充领导干部等涉政诈骗风险,可通过规范领导干部个人社交账号管理,普及提升账号安全意识等方式进行规避。

在技术层面,数字水印鉴伪等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利用。赵明明表示,数字水印能将特定的信息嵌入音频、图片或是视频等数字信号中,进行版权保护,以防止未经授权的复制和拷贝。他建议,加强打入数字水印、开发真伪鉴别等技术治理手段,使其为数字内容生产商以及用户端等提供广泛服务,以科技手段制约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犯罪。

瑞莱智慧高级产品经理张旭东建议,对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消费等重要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漏洞进行完善和升级,防范不法分子通过后台劫持手机摄像头权限。

“尤其是涉众、涉密、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平台和技术服务提供商,需优先完成技术加固,对手机模拟器做好防范。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手机厂商在系统升级时支持3D人脸识别技术。”张旭东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刑法等法律为打击治理各类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撑。赵明明建议,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法律,通过案例等指引,建立人工智能侵权纠纷法律框架、诉讼程序和赔偿标准等。

此外,还需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落实平台责任。新华三集团安全专家曹亮表示,对核心领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监管部门应建立分级别、多层次的国家安全标准及行业安全标准;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督促相关应用开发企业履行源头审查责任;建立健全用户注册、算法机制机理审核、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记者 吴帅帅 刘懿德 兰天鸣 《瞭望》2023年第27期)

来源:《瞭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头像图片(做金融贷款的微信头像)":http://www.ljycsb.cn/dkzs/14260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