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天天花贷款怎么样(天天花借款怎么样可靠吗)

天天花贷款怎么样(天天花借款怎么样可靠吗)

贷款知识 升学帮 互联网

警惕!千万不能碰的网贷,你知道有哪些吸人血的平台?,下面是升学帮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天天花贷款怎么样

网贷一时爽,害了你和你的家人

有多少朋友和我一样一开始接触网贷是一个偶尔的机会,忽然可以借到钱,然后忽然花完,忽然又找其他平台,最后形成了拆东墙补西墙。自己越套越多,越陷越深?!

本人去年还了网贷30余万,家里借了10万,父母给了5万,自己一年挣了20万全还进去了,到现在还没有还完,还需要今年再还一年!

一套三线房子的首付搭进去了,半套四线的房子没了。

网贷就是吸血鬼

我在钱站借的15万为例,15万本金还完还要5万多利息,一共还了20多万

高利贷的网贷,如果你现在还认不清,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网贷就是吸血鬼,它会吸干你,直到你死去!

2017年本人在钱站陆陆续续借了15万,然后自己连本带息全部还完,一共还款20多万。对于在四线城市的我来说,我自己花掉了半个房子。

你如果要借2万,实际上你要还2万3千多的本金,这里面存在一个砍头息。他给你的实际上是2万,其实你的合同你借了2万3千。然后你每个月需要换2322元,还12个月,就是27864元。你的利息就是7864元。

利滚利

网贷,你借一万块一年的利息就是3000多元

网贷的利息普遍偏高!还有一些7天周转,借你2000元,实际给你1500元,你必须还2200左右,7天的利息就是700元。

有些平台放款比较多,一般分12个月,那你借1万元,你的利息就是3000多元。

网贷是可怕的吸血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不久315晚会曝光了不少企业。随后714又曝光了违规网贷,近几年网络贷款就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沾上了就无法自拔,导致很多人陷入骗局。早在2018年国家就开始整治网贷的乱象了,稍有好转,但是力度一般,而今年整治的力度加大了,大批714违规网贷被曝光!

网友把这种网贷称为“714高炮”,714高炮指的是借款期限7天、14天的利息超级高的现金贷,该产品具有高额逾期费用。网络贷款本身并不违法,但网络借贷诱发非法集资就是一种犯法的行为,基于此,在今年315的晚会上将这些骗局一一揭露!

央视曝光案例:7000元的网贷滚到50万元

董女士的店铺周转出现了资金问题,恰巧有一个推销贷款的电话,对方称,在他们的APP平台贷款,利率只有每个月0.6%,董女士考虑到急需资金就决定试一试,借1500元。

按照贷款的要求,填写了相关的信息,却没有想到到账只有1050元,少了450元,贷款方解释为“综合费用”。

这位董女士大约从50个平台贷到7000元,却没有想到在后续3个月里,连着那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她的债务直接滚到50万元,每天的逾期费用就多达1万元。3个月来,董女士和亲友不断地接到各种侮辱性催收电话,甚至董女士孩子的班主任都被电话骚扰。

像这种情况各地都有发生,借的钱倒是没多少,还的钱倒是惊人。不少网贷看似方便快捷,实则陷阱颇多,暗藏着高利息。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缺少收入来源,但抵挡不住各路消费诱惑,借钱一时爽,还钱时则悔断肠。暴力催收等麻烦就会接连找上门,不少人甚至因此倾家荡产,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

此次3·15晚会上还报道的网贷黑幕涉及融360,这家自称是“中国领先的移动金融智选平台”,也入驻了大量的小额贷款商户,此番在3·15期间被央视点名后,简普科技股价在15日美股小幅高开0.3%后,日内跌幅达到15%,截至当日美股收盘跌幅达12.86%。

被点名的平台:快易借、速贷宝、小肥羊、天天花、机有米、闪到、钱太太、金婵钱包、复星宝、喵喵贷、零时口袋、宇宙白卡、信鸽钱包、金葫芦、幸运草、小米袋子、掌上应急与节气猫等。

网络贷款中,对通讯录的亲友,通过电话等进行辱骂、威胁、恐吓,尤其是PS淫秽照片的,直接认定为“犯罪团伙”。当这些都被曝光后,很多网贷平台都悄悄的改变了催收策略。但是像这种高利息的网贷一定要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天天花借款怎么样可靠吗

《参数》“短视频乱象”海报。制图:林天羽

抄袭模仿、低俗擦边、耸人听闻的谣言、千篇一律的剧本……不少人直呼想刷到有营养有价值的短视频已变成一件难事。不仅如此,虚假营销、不良价值观引导以及短视频沉迷等问题更让青少年和老年人屡屡受困。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刷到过低俗劣质短视频。为何短视频乱象屡禁不止?短视频乱象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有哪些危害?在中国青年报社出品的新一期《参数》节目中,几个年轻人与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盗版、炫富等问题屡禁不止

在武汉上学的董家祥是一名短视频博主,每天他会花大量时间刷短视频。他感觉,短视频平台上普遍存在着剧本痕迹重且同质化的短片,“比如那些情侣号,我发现很多故事情节都挺相似”。

来自湖南的教师唐畅也注意到,“搬运类”的短视频非常多,很多都没有标注出处。当她看电影解说等作品时,会刷到许多内容相似的视频。

中青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65.1%的受访者认为“抄袭”“搬运”等侵权盗版现象是短视频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短视频乱象中位列第一。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短视频中的“抄袭”“搬运”是侵害著作权的行为,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流量,而通过解说或评论的“二创”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应在合理范围内。他认为,在处理短视频版权侵权问题时,应平衡好“二创”和版权保护。

除了盗版侵权,唐畅发现一些短视频存在“炫富”“审丑”等不良价值观引导,“类似讲自己很年轻就有很多存款,大多数都是为了营销制造的假象,但会传播焦虑情绪”。

24岁的舆情分析师余甜坦言,自己有时也会被短视频中渲染的焦虑情绪所影响。“现在短视频中存在审美固化,什么‘女团风’‘直角肩’‘氛围感美女’,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种新的流行样板”。

唐畅感觉,短视频中的虚假营销问题很普遍。“今年央视3·15晚会爆出的就是网络主播通过卖惨、编排故事来博取老人信任与同情。”

余甜觉得,健康科普领域短视频虚假信息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现在平台大多只看流量,他们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就是关注度、话题度,缺少正确价值观引导。”

社调中心的数据显示,炫富攀比、内容低俗、虚假广告营销也是受访者感觉比较严重的短视频乱象。

老年人与未成年人成短视频乱象主要受害者

在湖北工作的向荣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发现周末只要有时间,孩子就喜欢拿手机刷短视频。“我不太赞同孩子过度刷短视频,首先是影响视力,其次短视频内容参差不齐,也担心会误导孩子。”

“学生群体普遍比较容易沉迷短视频,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有的家庭还缺少陪伴,手机就成为他们的一个消遣方式。”作为教师的唐畅认为,过度沉浸在短视频的感官刺激中,青少年深度阅读能力会下降,并且很多短视频中存在过度“玩梗”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一些网络流行语、‘饭圈’词汇会出现在作业里。”

来自福建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陈思谋发现,现在很多青少年会通过制作一些自认为很酷、很潮流的短视频让自己变得更“合群”,“我最近遇到的一些比较叛逆的学生,他们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一些抽烟、校园暴力、飙车等可能涉及违法的内容。长期接收这样的信息,不仅损害青少年的逻辑能力,更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

朱巍表示,有些短视频中的不良价值观内容比较隐蔽,有的是炫富,有的是引发焦虑,还有的是煽动仇恨,这些内容的创作者中,有的是利用青少年的痛点、同理心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短视频乱象除了会对青少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会使缺乏防备的中老年人掉入“陷阱”中。

余甜身边就有长辈听信了一个没有资质证明的短视频账号做的“健康科普”,没有做好疾病的预防。“我也劝过家里的长辈不要随便听信短视频说的,但比起我说的话,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流量数据。”

朱巍认为,之所以要着重保护老年人的权益,首先是因为近年来爆出的被情感主播洗脑、电信诈骗等网络乱象的受害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其次,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存在数字鸿沟,很容易成为被影响的对象。

如何守护老少群体权益

当遇到庸俗劣质的短视频,大家会如何做?调查显示,61.6%的受访者会直接划走不看。由此可见,用户在面对低俗劣质短视频时,往往较为被动。但也有青年表示,他们正在通过反向“训练”算法的方式,抵制短视频乱象。

陈思谋在刷到不良短视频时,会按“不感兴趣”的按钮,以此减少算法推送,如果刷到明显涉及违法的内容,他还会举报,“但感觉平台的打击是相对滞后的”。

余甜在刷到特别离谱的短视频时,会去评论区“讨伐”,或者直接举报,但她感觉平台大多只是下架内容或警告创作者,违规账号很快又会“活过来”。

朱巍表示,目前针对短视频的内容底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但在打击力度方面,仍需要加强平台的自律,比如加大技术巡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不仅要处理账号,还要处理账号背后的人和组织。“现在一些大的平台正在积极落实,包括在版权保护、内容安全巡查、举报处理等方面,加强了很多。但有些小平台可能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落实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在余甜看来,对于短视频内容,青少年要提升思辨能力和媒介素养。“一个是跟风的‘风’,一个是疯狂的‘疯’,现在年轻人普遍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在互联网上还是不要盲从,理性一些。”

陈思谋觉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早向青少年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更加合规地创作短视频内容。

唐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通过鉴赏一些优秀短视频作品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她认为,家长应该在防止青少年短视频沉迷上积极承担责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培养他们更多的兴趣爱好,也要利用好短视频平台中的‘青少年模式’,为孩子们把好关。”

向荣平时会适当控制孩子们看电子产品的时间,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但有时在家办公抽不出时间陪他们,这时给孩子玩手机确实会减轻我们的负担。”虽然她会给孩子使用“青少年模式”,也觉得在时间控制上效果挺好,但她发现孩子们有时在“青少年模式”中看到的内容比较低幼化。“也不能完全不让孩子们接触短视频,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交,还是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少玩,学会自己分类。”

“‘一老一小’一直是我们社会法律保护的重点,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多的是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对老年人来讲更多的是消除信息鸿沟。”朱巍认为,为防止老年人掉入短视频“陷阱”,年轻人的陪伴很重要。“有时间给父母打电话,多陪他们聊聊天,告诉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式。”

余甜期待社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帮助。“当年轻人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时,期待社区开展一些线下宣传教育和知识科普活动。”

作为自媒体平台的一种,在治理短视频乱象上,平台方承担着重要责任。近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通过“完善谣言标签功能”“限制违规行为获利”等措施,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吴欣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天天花贷款怎么样(天天花借款怎么样可靠吗)":http://www.ljycsb.cn/dkzs/1424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