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贷款利率1.8高吗(1.8%利率是多少)

贷款利率1.8高吗(1.8%利率是多少)

年内第一次降息意味着什么?,下面是吴晓波频道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利率1.8高吗

“周二的降息令人意外,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很少在一年期利率之前调整短期政策利率。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在2020年3月。”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像说好了一样,昨日,央行和发改委同时开始发力。

——先是央行。上午,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出人意料的是,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至1.90%。

此前市场预测,降息至少要在6月15日MLF(中期借贷便利)出炉时发生,从而引导LPR的调整。而周二的消息,则直接“预告”了后续两个利率的下调——自2022年9月以来,它们已有8个月纹丝未动了。

这并不常见。一般而言,央行很少在一年期利率之前调整短期政策利率,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在2020年3月,是比较紧急的情况下才有的举措。

——再是发改委。下午,国家发改委紧随央行之后,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项呼应了央行的举动,它写道“将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降息,从有一定预期到预期被拉满,中间只隔了6个多小时。

那么,作为2023年内的“首次降息”,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人判断是当前宏观政策的发力还不足,因此要继续加码。

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认为,宏观政策力度够不够,今年主要看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昨日央行公布了5月金融数据、社会融资数据,其中,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1.42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为今年以来次低。

他认为,这个增速在2020年一度反弹到过13%,与现在相比,差距还是较大。【现在需要大规模刺激吗?点击查看分析】

有人看出了后续一系列政策即将出炉的信号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说,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旦PMI连续跌破50,且出口同比增速降至-5%以下,政策往往会快速出手应对,这不仅仅是货币政策的降息和降准,还将伴随着地产调控的松绑和基建投资的加码,特别是LPR利率,可能会下调10个基点甚至更多。

对企业和家庭而言,降息能减负。

6月8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陆家嘴论坛期间就指出,由于通胀放缓,中国的实际利率已经上升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据他测算,目前领先的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低于1.8%,但许多私营企业的贷款利率高达9%。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也在同一场活动中表示,中国的实际利率——用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计算——约为1.7%,与美国持平。

对股市而言(尽管昨日的市场反应平平),但在今年的涨幅快被跌没了的情况下,有好消息总比没消息好。

对于当下的经济状况亦是如此。正如吴老师近日在一篇专栏中写得那样:

也许最要紧的是,要让这个沉闷的屋子里响起歌声……要有人大声地发布一些好消息,让开心和向上的空气荡漾和传染开来。

这阵子,我们也在频道持续发文,呼吁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改善型住房房贷利率”“全面取消限价政策”等五项建议以“救楼市”;呼吁在“消费关节处”,设立一万亿元的“专项补贴”精准鼓励城市新中产进行家电、家居和家装消费以“救内需”等等。

是的,降息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下一步。

救楼市

建议一:尽快对房地产税和产权到期问题作出具体的法律安排和明示。

建议二:降低改善型住房的房贷利率。

建议三: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建议四:全面取消限价政策。

建议五:认真落实“三支箭”和保交楼政策。

促内需

对“三家”消费进行精准补贴,可以起到三方面的成效:

首先是刺激城市新中产重新规划家庭消费,通过较低的成本支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撬动“三家”消费,将极大地刺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复苏,既可以缓解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又可以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难题;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近年以来,中国家电及家居产品在节电、节水以及环保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旧换新,同时能起到节能减排的“双碳”目的。

我在家居装修行业调查时还发现,很多家电和全屋定制公司都推出了三到五小时的“闪装”服务,可以帮助有翻新需求的家庭减轻时间和成本压力。

综上所述,建议中央政府针对“消费关节处”,尽快出台财政补助政策,设立一万亿元左右的“专项补贴”,精准鼓励城市新中产进行家电、家居和家装消费,枯棋局面或可一解。

如果你对昨日公布的金融数据、后续的降息空间还有疑问,我们还准备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大头有话说

5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3600亿元,同比少增5300亿元,一方面是去年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刺激背景下的高基数,另一方面则是二季度以来“弱需求”现实的延续。

企业中长贷还得“再撑一会”。5月新增企业中长贷7698亿元,同比多增2147亿元,显示经济动能偏弱下的对公需求增强,但基建与制造业投资增长连续放缓与企业中长贷比重持续增加存在反差,信贷传导有待疏通。

居民部门“贷不动了”。5月新增居民贷款仅3672亿元,其中拖累几乎全在中长贷(同比少增近3000亿元),居民短贷同比持平。反映居民消费修复缓慢,举债意愿仍较弱,早偿问题未明显缓解。

政策“出手”或意味着6月社融反弹。参考去年5月及8月降息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后均有两个月的信贷反弹,我们认为本周二调降OMO后,宽松信号逐步明确,稳经济的政策“组合拳”有望早于7月政治局会议出台,大概率拉动下个月社融大幅回升。

而“稳地产+扩基建”有望成为下半年托住经济的主要抓手,尤其是地产端,需要政策松绑以释放一二线城市的改善性需求。

基建上相对于特别国债,我们更看好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的加码以发挥杠杆效应。另外在消费和制造业领域,对于稳汽车消费和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出台也是值得期待的。

我们国家的利率体系是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行,政策利率负责提供利率指导,市场利率负责践行。

OMO和MLF是两个常见的政策利率,指导意义特别大。

简单来说,OMO指导的是银行间利率市场,可以理解为是银行的一种融资成本,MLF说的是银行往外贷款的投资成本。一般情况下,MLF在每月15日公布,OMO则是高频观察央行利率政策的一个窗口。

在一般情况下,OMO降,MLF就会降,然后引导市场利率整体降低。即OMO为降息前瞻,打开了我们国家降息的想象空间。这次降了虽然其成交量很低,但降息幅度也不算小,达10个BP。

我们预计本月15日,央行或将官宣MLF降息,可能为5-10个基点。

此外,金融数据好不好要重点看“累计同比”。

从单月数据看,5月无论是“社融”口径还是“新增人民币贷款”口径,融资需求表现均明显不及市场一致预期。但信贷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信贷,和出口数据类似,企业信贷投放情况主要看销售,有较强的“订单性”,应该通盘考虑,最好要看累计同比。

以“社融”口径看,累计同比增量仍在2022年之上水平。从1—5月的社融增量累计同比情况看,虽然5月单月数据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从前五个月合计增量看,2023仍强于2022。虽然这一现实情况并不足以使市场转向乐观,但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打消对社融的过度悲观判断。

M2同比增速可以看作“印钞速度”,今年基本在12%以上,但5月只有11.6%,接近于去年疫情闯关时的水平。M2同比增速下滑,跟经济偏冷,企业、地方政府投资欲望不强有密切关系。

现代银行制度下,M2的扩张不仅需要货币政策的宽松,还需要参与印钞的各方有信心,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宽货币”要转化为“宽信用”。如果企业不愿意扩张,地方政府因为地方债管控投资能力下降,就会出现M2同比增速下滑,现在就是如此。

狭义货币M1,主要由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以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其中主要的变量是“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1同比增速下降意味着:第一,企业扩张欲望不强,把活期存款暂时转为了定期存款;第二,企业现金回流不畅,缺少现金流入。

而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5418亿元,也意味着企业扩张欲望不强。住户贷款的增长也维持在较低水平,只有3672亿元,跟2021年5月(增加6232亿元)相比,显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说明居民贷款买房、消费的欲望也不强。

央行重启降息,强调“逆周期调节”,意义重大。这说明,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会加大调控力度,来对抗经济下行压力和通缩预期。这有利于给市场、给全社会树立信心。

降息是实实在在的利好,虽然一次10个基点左右的降息看似力度不大,但持续的降息、降准会产生政策叠加效应。降息还会引导全社会无风险利率下行,也有利于把堆积在银行里的各类存款挤出来,去消费、去投资。

因此,降息对经济、对楼市、对股市都构成利好。中国即将再次降息,而美国即将再次加息,这会带来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这将有利于扩大对发达国家的出口。

数据显示,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大多出现了两位数跌幅。其中对美国下跌了15.1%。人民币适度贬值,可以增加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

本篇作者 | 和风月半|李梦清 | 当值编辑 | 麻酱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1.8%利率是多少

刘劲

笔者提出一个解释零利率的创新理论,把零利率与贫富分化、需求不足、央行放水降息、资产泡沫、债务膨胀联系起来,说明零利率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贫富分化。零利率和债务高企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增速和资产回报率都会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世界正在进入零利率时代

2020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世界迅速进入零利率时代。

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宣布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25%下调至0.25%。早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就曾将利率从2%下调至0.2%,并一直维持了7年,直至2015年10月才逐步回调。欧洲和日本也是如此。2009年5月,欧洲央行(ECB)将边际贷款利率从5.3%下调至1.8%,2014年进一步下调至0.4%,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存款利率则一路从3.3%下调至-0.5%,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不仅没有利息,还要被收取罚息;日本零利率时代开启得更早,日本银行早在1995年就将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的贷款利率)从1.8%下调至0.5%,2001年下调至0.1%,随后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回调(至0.8%),金融危机期间再次下调至0.3%,日本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则从2016年开始就进入负利率区间。中国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零利率时代,但整体趋势和欧美日非常相似,主要利率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大幅降低了。

存款利率可以为负,其中罚息可以看作现金的保管费;但借款利率的下限一定是零,如果借钱本身就能赚钱,就会产生无限的套利空间,所以不可能。我们把在零附近徘徊的利率统称为零利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零利率指的是经济学中的无风险利率,如短期国债利率,而企业和个人由于信用风险的存在,借贷利率不会为零。

近些年形成零利率的直接原因是各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般来说,央行通过购买短期国债降低利率,当利率接近零时,则可以通过购买特定数量长债和其他金融资产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在过去十多年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央行通过持续购买国债使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了至少3倍。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规模占GDP的比重只有6.6%,2019年已经达到21%,资产规模扩张了4.7倍。在此期间,美联储持有国债和政府支持机构债的相对规模从5.1%上升至18.7%,绝对额扩张5.4倍;而同期欧洲央行资产占GDP比重从16.3%提高到39.3%,资产规模扩张3倍,持有国债规模从2%提高到24%,绝对额扩张近16倍;日本银行资产相对规模从21%上涨至103%,绝对额扩张5倍,持有国债相对规模从13%增加至87%,绝对额扩张近7倍。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额,则从2008年GDP的150%增长到了目前的250%。

在货币政策的助力下,过去十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美国于2010年走出金融危机,到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经济增速维持在2%~3%;欧元区于2014年开始好转,到疫情暴发前经济增速恢复至2%的水平;日本稍差,约为1%;中国则继续维持了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虽然增速从每年9%左右逐渐降到6%左右。

零利率实际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虽然从短期看,导致零利率的直接原因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操作,但实际上零利率是长期趋势的必然结果。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至20世纪初,我们会发现,目前的零利率是持续40年的降息所导致的。当下的利率水平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相当。以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为例,1919年美国国债的利率水平为5%左右;二战期间(1939年至1945年)降至2%;战后利率一路攀升,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达到14%;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利率持续下降,到2019年末已经降至2.2%左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则下滑到1%以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持续40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带来资产价格节节攀升的同时却没有引发高通胀。如果以股票市值除以GDP来简单估计各国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可以发现,从1980年至2018年,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股市都大幅上涨。其中,美国股票估值从0.48倍上升至1.48倍,日本从0.71倍上升至1.06倍(1994年至2018年),德国和法国更是增长了5倍以上。但同时,全球通胀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同样在1980年至2018年,美国年均通胀率为2.6%,日本为0.2%,欧元区更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4%逐步降到目前的1%。日本其实一直在与通缩做斗争,它在1994年至2018年间的通胀率只有-0.5%。

持续降息的目的当然是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然而,我们看到政策刺激并没有让经济高速增长。剔除战后快速恢复的10年,从1960年至2019年,发达国家出现两个显著变化,一是人均GDP增速不断下滑,二是人口增速不断下滑,在二者的共同影响下,GDP增速不断下滑。以美国、欧盟、日本经济或人口的年均增速取简单平均值来看,对比1961年至1980年、1981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9年三个阶段的情况,三大经济体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别为3.6%、2.1%和1.0%,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6%、0.4%和0.1%,GDP年均增速分别为4.3%、2.6%和2%。即便持续降息,经济增速依然持续下滑。

降息是为了提振需求,需求不足是结构性问题

为什么持续降息没有带来高通胀,没有带来经济高速增长,但资产价格却越来越高?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宏观经济的恒等式:①供给=需求;②供给=产能×产能利用率;③需求=消费+投资+净出口(国外需求)。

过去40年,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使供给端的产能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因为供给等于需求,因此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需求同步跟上,否则部分产能只能闲置。不幸的是,在过去40年,产能在扩充,但利用率却在下降。根据美国联邦储备经济数据库提供的美国产能利用率数据,1967年至1980年,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值为84%,1981年至2000年为81%,到2001年至2019年则降至77%。这些数据说明在产能大幅提升的过程中,需求不足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

那么,在GDP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哪种需求出现不足?如果把全球看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那么出口等于进口,净出口永远是零。对于主要经济体来说,进出口的意义主要是嵌入国际生产体系,进出口长期必须平衡,不可能带来长期的需求拉动。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需求主要来自消费和投资。其中,投资需求相对容易激发,例如降息可以直接刺激企业扩大投资。但刺激投资会进入一个死循环: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增长缓慢,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结果是进一步扩大产能,但扩大的产能必须用更多的消费来消化,如果消费需求不增长,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加重。同时,降低利率刺激的投资行为不会局限于实体,还包括对土地和金融资产的投资,因此,降息之后,所有的长期资产,比如土地、股票、债券都会越来越贵,产生资产泡沫。

因此,需求不足的关键不在投资,而在消费:是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产能不能被充分利用,拖累了经济增长,只有刺激消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消费需求不足还能够解释通胀率为何不高:某种商品只有需求越多,价格才越高,消费需求不足,通胀自然不会起来。

贫富分化导致消费需求不足,降息是为了配合政府举债

为什么消费会出现结构性的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贫富分化。研究老百姓的消费与储蓄倾向,我们不难发现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换句话说,对一个相对贫穷的人来说,消费的欲望很强烈,限制消费的最重要约束条件是收入和财富,所以收入提高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而对于相对富有的人来说,因为大部分消费需求都已经得到了满足,更多的收入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其余的都会变成储蓄。而储蓄的财富通过金融体系会转化为投资。所以,如果贫富分化加剧,由于富人消费需求增加相对较少,但穷人又没有收入来支撑消费,社会的整体消费需求就会减少。

在过去40年中,各国的贫富分化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上升。以美国为例,根据世界财富与收入数据库提供的数据,1939年,美国收入居前10%的人群所占的收入份额为47.8%,收入在后50%的人群的收入份额为14.0%,两个人群的收入份额差距是33.8个百分点,战争使贫富分化问题得到缓解,到1945年,收入居前10%的人群和收入在后50%的人群的收入份额分别为35.6%和19.7%,差距是15.9个百分点,此后直至1980年,两个人群的收入占比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1980年后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到2018年,收入居前10%的人群和收入在后50%的人群的收入份额分别为46.8%和12.7%,差距是34.1个百分点,这个水平与1939年相当。其他发达国家也是类似情况。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整体经济的迅速腾飞,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尖锐的贫富分化问题。

为了缓解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为了解决随之而来的需求不足问题,主要发达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移支付,给贫困人口发放政府补贴,让他们获得高出其收入水平的消费能力。OECD研究了美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国民储蓄情况,研究将人群按收入水平等分为5组,大部分国家的位于收入最低两组的人群,即至少40%的人口储蓄率为负,美国则有60%的人口储蓄率为负。这说明贫困人口的消费是比较强劲的,他们事实上花掉了比自己收入更多的财富。

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政府最重要的转移支付方式是社保和医疗方面的支出。以美国为例,1980年至2019年间,在美国政府支出中,医疗和社保支出占比从44%上升至63%,占GDP的比重从9%上升至13%[插图]。正是由于这些数额巨大的转移支付,使得贫困人口可以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需求。

如何在不增加税收的条件下增加转移支付:债务膨胀

那么,用来补贴穷人的钱从哪里来呢?既可以是对富人进行征税,也可以是在税收不足以应付的情况下,向外举债,举债额度取决于未来税收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崇尚小政府大市场,主张削减税收,欧美国家的公司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不断下调,目前约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时的一半。税收在减少,转移支付的压力与日俱增,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政府举债。

1980年至2019年,发达国家居民、企业、政府的债务都在上升,其中,政府部门负债上升最多,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了59个百分点,法国上升78个百分点,英国上升40个百分点,德国上升31个百分点,日本最严重,上升了15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自1980年至今,全球化和自动化使产能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不断下调对富有人群的征税税率,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太少导致整个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拖累了经济增长。为了刺激经济,政府选择降低利率。降息对私人消费和生产性投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反倒是政府的举债动机被大大激发,政府正好通过举债替代税收完成转移支付。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私人投资,但同时也使产能进一步过剩,并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减少,于是政府继续扩大举债规模……循环往复,利率越来越低,债务越来越高。

零利率意味着什么

零利率、资产价格上升、低通胀、贫富分化、转移支付、债务激增都是紧密连接的概念。出现这一系列的不平衡是由于各国政府一直在运用短期的刺激政策试图解决长期的趋势性问题。零利率使我们终于在40年以后走到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极限点。今后的40年,这种不平衡无法无限期地维持下去,最终一定会以或平缓或激烈的方式重新回到一种可持续的平衡中去。技术进步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但全球化正在因为这种不平衡而放慢脚步,甚至倒退。全球拥有巨额资产的投资者应该意识到,自己账上的资产只是一个数字;国家的债务总是要还的,但低收入阶层并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国家的债务实际就是这些投资人或者他们后代的债务。如果把资产和负债一起看,其实净资产并没有账面上看到的那么多,很大一部分的资产都被负债抵消了。

纵观历史,偿还国家债务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增加税收直接偿付;二是通过相对高的通胀水平隐形毁约;三是直接毁约。这三种方式,没有一种不会带来痛苦。增加税收会减缓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压力。高通胀控制不好会变为恶性通胀,进而失控。1919年至1950年间,法国和日本的年均通胀率分别为14%和20%,最极端的是德国,年均通胀率高达155%。直接毁约往往是社会革命、政权交替的副产品,其带来的社会动荡是所有社会都避之不及的。所以,比较下来,我们可以预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不久的将来,大概率都会产生越来越强的反对绝对自由经济的思潮,在行动上会增加税收,增加转移支付,小幅提高通胀率,用以解决40年来缓慢形成的经济极端不平衡问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利率1.8高吗(1.8%利率是多少)":http://www.ljycsb.cn/dkzs/13956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