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以下哪个是抵押补充贷款)

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以下哪个是抵押补充贷款)

贷款知识 人民网 互联网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人民银行开课了,下面是人民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抵押补充贷款工具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罗知之)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今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介绍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关情况,详细阐述了10种政策工具及其使用情况。

支农再贷款

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涉农信贷投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发放对象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长期性工具。

支小再贷款

支小再贷款自2014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发放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长期性工具。

再贴现

再贴现是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已贴现票据进行贴现的业务,自1986年开办,2008年开始发挥结构性功能,重点用于支持扩大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发放对象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具有贴现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于长期性工具。

4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1年12月,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对象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其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2%提供激励资金,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目前实施期为2022年到2023年6月末,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抵押补充贷款

2014年,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抵押补充贷款主要服务于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对属于支持领域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阶段性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1年11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目前实施期为2021年到2022年末,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1年11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创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共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以及支持煤炭开发利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目前实施期为2021年到2022年末,按月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科技创新再贷款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工信部、科技部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创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共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符合标准的普惠养老机构项目,初期选择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五个省份开展试点;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暂定两年,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5月,人民银行联合交通运输部创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农发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共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中小微物流(含快递)企业。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目前实施期为2022年,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以下哪个是抵押补充贷款

货币政策是维护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运转的保障。有广义货币政策和狭义货币政策之分,一般指的是狭义的货币政策。

广义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的框架见下图: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和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作用于各经济变量,进而影响币值、就业、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目标( 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有: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处理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冲突方式: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侧重于权衡选择,视需要突出重点。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Manipulate targeting):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操作指标有直接性、灵敏性两个特点,一般来说,操作指标是在中央银行体系之内的可控性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Intermediate Targeting):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要兼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4个基本要求。

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准备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利率、其他指标。

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其他指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20世纪80年代,我国选择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取消了指令性的贷款规模管理,而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对其进行统计监测和调节。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准备金率。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目前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政策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货币政策工具(Instrument of monetary policy):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

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分为三大类: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和利率。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的使用。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指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直接信用控制(Direct credit control):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主要手段有:规定利率限额、采用信用配额、直接干预、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间接信用指导( Indirect credit guidance):该类工具是借用中央银行的地位与威望,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影响金融机构的信用业务,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模型:M=mB,m=1+c/r+e+c

特点:具有作用力大,主观性强,见效快的优点。

局限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具有固定化的倾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都一样,但调整时对他们的冲击却不同,不易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和效果;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其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特点:准备金率很低,甚至为零;准备金率固定,长期不调整;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差异化。比如美国:交易账户内存款,小于440万美元,0%;440万至4930万,3%;大于4930万,10%。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0%。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际运用中的几个特点:首先有同有异,一方面不区分存款种类,也没有规模差异,另一方面对不同机构或地区差别对待;对准备金存款付息;调整频繁。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性规定。它是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和借款的成本,以实现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数量,以及影响市场利率。它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的体现。其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两方面的内容。

再贴现政策能够产生告示效应,调节信用规模。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货币供给总量

★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缺乏政策主动权;再贴现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作为央行利率,引起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干扰市场机制;作为最后贷款人,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将基础货币投放出去;反之进行相反操作。

同前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有优越性:主动性强;灵活性强;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告示效应强,影响范围广。

公开市场业务实施的条件:中央银行必须具有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要有一个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特点:90年代之前金融市场不发达,公开市场操作一直不是主要政策手段;1999年之后逐渐成为中药的政策手段;2002年限于国债市场过小,创设中央银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2017年5月完全退出。目前: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首先,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其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部门;最后,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类经济行为主体。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类别包括金融价格传导论、货币传导论、信贷传导论。

金融价格传导论: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金融价格,对经济总量均衡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托宾Q传导机制,财富效应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传导论:强调货币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总量均衡的作用机制。包括实际余额效应。

信贷传导论:强调信贷市场不完善引起的融资约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企业现金流渠道、银行贷款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经过的时间,即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以中央银行为界限,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认识时滞:从客观需要央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行动时滞:指从央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内部实质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映灵敏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与速度等。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中,金融市场作用较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各金融机构。优点:货币政策意图传导迅速、直接。缺点:政策要求、机构经营效果与社会需求情况脱节,不利于实现政策目标。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以下哪个是抵押补充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3910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