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紧海尔大腿,连亏8年的苏宁易购还能重生吗?,下面是周远征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苏宁金融好贷款吗
图片来源:征探君
自重新聚焦零售主业后,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24.SZ,以下简称“苏宁易购”)正不断加大与头部品牌的合作。
11月24日,苏宁易购与海尔智家召开年度战略对接会。双方表示,2023年将进一步加大合作规模,明确年度冲刺200亿元的合作目标。
除了海尔外,康佳、西门子、老板电器、小天鹅等家电品牌都与苏宁易购展开了战略合作。苏宁易购试图加强家电零售优势,重拾市场地位。
在张近东的带领下,苏宁易购从南京走向了全国,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但在大笔收购下,苏宁易购出现了债务危机。
苏宁易购的危机能否解决,零售主业是否还能盈利,是市场的疑问。随着苏宁易购逐渐陷入泥潭,创始人张近东也失去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
在新的管理层带领下,苏宁易购能够顺利重生吗?
01
电商战争
32年前,27岁的张近东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了一个小门店,取名“苏宁交电公司”,专营空调批发。仅3年时间,苏宁就成为国内最大的空调经销商,后又转型家电全国连锁零售。
2004年,苏宁电器(苏宁易购的前身)登陆A股,与国美电器成为家电连锁的两大巨头,但也开启了“有国美的地方就有苏宁”的竞争。从门店选址到产品价格,两者都不甘示弱,到2008年黄光裕被调查才结束。
国美进入了“空窗期”,苏宁易购成为线下零售王者,但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兴起,苏宁易购的对手变成了电商,张近东顺势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2010年,苏宁易购上线。
张近东对电商领域势在必得。2011年,张近东提出“再造苏宁”,要花10年时间打造一个与实体店面等量的万亿规模苏宁。为此他制定了一个目标,预计到2020年苏宁总营业额达到6800亿元,其中3000亿元来自苏宁易购。
但一年后,京东打响了价格战,战局迅速扩大,电商平台与传统家电零售巨头陷入混战。直到发改委的介入,价格战才得以终结。
同样是烧钱,电商平台与传统家电零售的结果却不一样。京东塑造了低价形象,打响知名度,而苏宁易购依旧有着强烈的家电化、线下化的标签。更关键的是,以3C家电起家的京东与苏宁易购在商品品类上有很高的重合度,京东也成为苏宁易购最大的对手。
价格战之后,张近东决心要将苏宁易购全面互联网化。
2013年,张近东将上市主体的名字改为苏宁云商(2018年改为苏宁电器),公司的新定位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要做全品类的电商平台。同时,苏宁易购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实行统一定价。
张近东希望从零售主业出发,在线上渠道不断开拓苏宁易购的业务版图。
在电商战争中,流量是稀缺的资源。刚刚经历过价格战的张近东,试图绕过这一途径,为苏宁易购找到新的流量入口。他选择了更为“烧钱”的方式,视频网站、手机、团购网站、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领域,苏宁易购都大肆收购。
2013年,苏宁易购投资PPTV计划进军视频行业。苏宁易购期望借PPTV丰富数字内容产品经营,打通全新的互动购物体验,提升数据精准营销能力。后一年,苏宁易购收购满座网80%股权,希望通过满座网的流量入口加强本地生活服务的业务。
通过收购,张近东要将苏宁易购打造成全品类、全渠道的商品销售平台。有数据统计,仅2016年至2020年期间,苏宁易购的总投资额就高达740.84亿元。母婴电商红孩子、网络广告公司好耶(中国)、天天快递、家乐福等公司都被苏宁易购收入囊中;苏宁易购也先后入股了努比亚手机、万达商业、字节跳动等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苏宁易购与阿里结盟,后一年成立合资公司“猫宁电商”,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流资源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
背靠阿里系,苏宁易购一度成为传统零售商转型的样本。
02
危机爆发
成也收购,败也收购,苏宁易购的危机在2021年全面爆发。
2021年,苏宁易购营业收入实现1389.04亿元,同比减少44.94%,归母净利润更是巨亏432.65亿元,是前一年亏损额的近10倍。其中,苏宁易购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损失、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和投资损失等,将影响归母净利润减少279.48亿元。
因2019年~2021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为“ST易购”。
要摆脱亏损困境,重拾市场信心,苏宁易购必须回归零售主业。2020年12月,张近东明确提出要保零售主业,只要不在零售赛道、脱离商品和用户的,都要大胆调整,该砍的砍,该转的转。
聚焦与提效成为苏宁易购的自救之路。
但未等张近东将苏宁易购拉回正轨,苏宁易购的掌舵人就发生了变化。2021年7月,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江苏省、南京市国资牵头成立的总规模为88.3亿元的新新零售基金二期将收购该公司16.96%股权,协议转让完成后,苏宁易购将不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随后,张近东辞去董事长职位,被聘任为名誉董事长,黄明端接任董事长。
2022年初,苏宁易购的定位被明确为“用户提供家庭场景解决方案的零售服务商”,围绕线下、线上两大核心业务,打造零售云、易采云、社交云三大增量业务。
在线下渠道,推动家电3C家居生活专业店转型升级;推出主攻一二线城市的“苏宁易家”店面,一方面对现有家电产品进行品质化、智能化、套系化升级,另一方面推出前置家装和全屋定制产品,提供家电家装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线上渠道,聚焦家电3C业务,以苏宁易购主站和天猫旗舰店双平台运营,同时借助线下门店,与美团合作开展同城本地业务。
三大增量业务中,零售云被视为苏宁易购的重点业务。
2017年,苏宁易购首次通过零售云门店布局三四线城市,开拓线下渠道的增量市场。零售云门店的形式是县镇市场的加盟店,以家电3C品类为主,苏宁负责输出货源、物流、售后等能力,加盟商向苏宁支付加盟费、品牌及技术服务费等。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苏宁易购零售云门店数量达到 9796 家。
在苏宁易购的布局中,零售云门店不仅是苏宁易购线下零售终端规模的增长点,也是业务边界的开拓点。零售云从最初的家电,拓展到家居、快修等赛道,到今年试点“社区销售服务店”,零售云完成了从家电零售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也成为苏宁易购“零售服务商”战略的重要支点。
聚焦家电主业之后,苏宁易购的业绩表现有所好转。今年前三个季度,苏宁易购营收555.38亿元,同比减少51.95%;净亏损45.45亿元,同比减少39.94%;扣非净亏损52.2亿元,同比减少43.36%。
亏损收窄,苏宁易购在黄明端的带领下艰难爬坡。
03
资金困境
如今,苏宁易购重新聚焦家电这一核心业务,打造一站式服务,但摆在苏宁易购面前的已经是一个存量市场。
家电行业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购买力增长乏力,同时随着基本使用性家电的普及,仅依靠促销已经无法拉动销售,市场开始挖掘中高端家电、下沉市场的需求。
据《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规模8811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下沉市场在家电零售额的占比为31.5%,市场规模达到2775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远高于整体市场。
虽然苏宁易购的自救路径已经定下,门店升级改造、加码下沉市场、线上线下优势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但苏宁易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资金问题。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苏宁易购的短期借款为303.7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25.9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2.85%,但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93.36亿元。
而且这两年,苏宁易购多次被曝拖欠供应商欠款,资金压力已经成为苏宁易购迈不过去的坎。事实上,为了缓解资金危机,苏宁易购从2020年起就开始拆分业务、大额定增、引入外援以募集资金。
2020年12月,苏宁易购以云网万店为主体,对互联网平台业务进行整合重组,引入包括深创投在内的多家战略投资者,共计融资60亿元。2021年6月江苏新零售基金斥资32亿元接手苏宁易购5.59%的股份。一个月后,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以88.27亿元收购了苏宁易购16.96%股份。
在这两年期间内,苏宁易购还将在2016年进行的一笔大额定增中的约42亿元改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贷款和公司债券。
缺钱背后其实是苏宁易购零售主业无法保持盈利。从2014~2021年,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8年合计亏损高达615亿元。
而零售主业发展疲软背后,是苏宁易购曾经大举收购的资产并未与原有业务良好协同,同时线下门店、物流建设等重资产建设都让苏宁易购无法集中主力发展零售业务。线上布局的满座网、PPTV、天天快递持续亏损,通过苏宁体系内的股权转让,这些亏损资产让苏宁易购得以保持净利润为正的体面。线下零售端的家乐福表现也不如预期,频频关店。
今年以来,苏宁易购通过门店优化,剥离亏损业务,节省销售、管理、研发等费用支出,在不考虑非经营性现金流相关的因素影响下,实现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正,公司整体亏损收窄。
苏宁易购的资金压力难解,零售主业恢复造血能力还尚待时日,苏宁易购何时才能走出亏损困境呢?
作者 | 陈香羽
来源 | 征探财经(ID:teccj6)
END
苏宁金融审核好通过吗
金融领域贷款类广告乱象屡禁不止。2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当前仍有中介公司在贷款类广告中,利用小贷公司、银行等持牌机构虚假宣传,实则获取用户信息开展自身贷款产品营销。业内人士建议,监管层可考虑以科技公司为被监管主体,构建新监管框架与细则,明确科技公司的审核责任与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同时,还应对发布广告的渠道进行进一步的规范。
广告宣传与实际产品不一致
2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浏览“腾讯新闻”App时,关注到一条穿插其中的贷款类信息流广告。页面内容显示,“请远离高息贷款,缺钱来这借,最快1小时到账”。广告发布方为“融贷”。在点击链接后,页面提示填写姓名、手机号即可立即申请贷款,贷款出资主体为重庆两江新区宝升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升小贷”)。
在完成简单的资料填写并提交申请5万元贷款信息后,正当北京商报记者要进一步了解宝升小贷是否属于网络小贷时,收到了一位自称是“银行信审中心工作人员”拨来的电话。该工作人员李洋(化名)称,她在银行贷款系统后台收到记者的贷款申请,现需要对贷款信息进行进一步审核。
当北京商报记者提出自己是通过小贷公司放款渠道提出申请,对方如何获知自己的信息时,李洋仅表示小贷公司利息太高,银行贷款更为正规。为证实合规性,李洋还强调,公司不与小贷公司等平台合作,所有款项均由合作银行发放。
对于李洋隶属于哪一家公司,对方并未正面回复,仅通过强调“银行信审中心”回答。最后,在再三询问之下,李洋起初表示其来自北京融金集团银行贷前审批部,紧接着表示可通过“北京华明汇财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明汇财”)工商信息进行了解。
此外,在“腾讯新闻”App中,北京商报记者还找到了发布方为“融贷中心”的贷款广告,页面内容显示放款方为上海浦发银行杭州分行。填写完信息后,北京商报记者也再度接到了“银行信审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在记者对其获得信息的方式等提出质疑后,对方直接挂断了电话。
“广告宣传产品与实际产品不一致,违反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指出,中介公司为哪家银行产品服务,应该明确告知用户。
金融科技专家苏筱芮分析指出,随着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速,传统金融的业务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链条上也衍生出从贷前到贷中、贷后的一系列关联业务,催生出一批细分机构来实现贷款业务的分工合作,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务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晰的一种表现。但这一类型机构门槛低,也并非持牌机构,不排除部分机构利用持牌机构的名头虚假宣传,以满足自身的揽客需求。
信息收集存重大隐患
根据李洋提供的信息,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天眼查找到了这家名为华明汇财的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知识流程外包服务。而华明汇财的同一地址下,还有一家名为“北京融金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金信科”)的机构,其官网显示“融贷中心”字样,主要帮助用户匹配银行贷款方案。
通过融金信科官网,北京商报记者找到了一位该公司工作人员,对方介绍称,公司开展银行贷款业务对接服务,包括华明汇财在内,北京地区共有6家分公司开展业务。至于宣传中提到的小贷公司放款,对方表示小贷公司同样是合作方,只是借此进行宣传。此外,对于公司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情况、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如何保存处理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华明汇财进行了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利用小贷公司宣传,为何却给客户匹配银行贷款产品?2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多次拨打宝升小贷客服电话了解情况,但电话均无人接听。另有天眼查信息显示,宝升小贷已经卷入多起债务纠纷,于2019年初开始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公司多位股东、高管被限制消费。
而上海浦发银行杭州分行贷款中心负责人则明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与此类机构开展合作。
在北京商报记者以“不需要银行贷款”为由拒绝这笔贷款后,李洋还曾多次强硬地表示,填写姓名、手机号这一操作即视为已经提交了贷款申请,必须在24小时内确认完整的信息资料才能撤销申请,否则将被记入央行征信系统,影响后续贷款操作。
在孙扬看来,中介公司以持牌机构名义发布广告的风险不仅在于诱导、吸引用户借款,在用户信息收集方面也存在重大隐患。正规贷款流程中,用户发起、撤销贷款申请均属于自发行为。在用户提出不需要贷款后,中介公司以胁迫的方式要求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如果中介公司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开展贷款操作等,将构成重大违规。
苏筱芮表示,这种帮助传统持牌机构进行展业的机构主体,在监管文件中,多被称为“业务合作方”或“助贷机构”。例如,《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约束的是持牌机构,非持牌机构(业务合作方)的约束则是通过持牌机构进行传导的,是间接约束,其约束效力较小且相对有限,从而为其违规操作提供了可能性。
监管环节前移
值得注意的是,除腾讯新闻外,此类广告也时常出现在各类App上。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腾讯广告客服了解到,开通广告主账户发布广告需要先进行资质审核,贷款类广告需要另外提供金融业务许可证。对于用户质疑的宣传广告,可向客服提供相关证据,系统将会进行进一步审核。此外,对于前述涉及虚假宣传的广告是如何产生的,后续如何处理,北京商报记者也向腾讯广告客服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事实上,金融领域产生的营销乱象近年来屡屡引发监管层的注意。继2020年初下发《通知》后,2021年1月,央行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再度提及,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当前监管层对于金融类营销的条款,主要针对于持牌机构广告宣传方面的约束,对于发布广告的渠道还应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孙扬表示,但平台方本身也应该对所发布的广告真实性、合规性尽到审核义务。
此外,苏筱芮指出,金融营销宣传诱导用户、非法放贷等行为,当前多集中于事中、事后管理,即产生了不良后果以后再去追责。苏筱芮建议,广告乱象根除可从三步进行,其一,需要将监管环节前移,当下贷款产品背后的资金可能是银行、消费金融、小贷等多个主体,传统监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形势;其二,监管层可考虑以科技公司为被监管主体的新监管框架与细则,明确科技公司的审核责任与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细化广告发布要求;其三,进一步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形成良好反馈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实习记者廖蒙
来源:北京商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苏宁金融好贷款吗(苏宁金融审核好通过吗)":http://www.ljycsb.cn/dkzs/13673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