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骗取贷款罪单位犯罪(今年抓了很多贷款中介的人)

骗取贷款罪单位犯罪(今年抓了很多贷款中介的人)

贷款知识 财经网 原创

观案|造假冒名违规放贷、搭桥骗取客户150万元 临商银行一支行行长获刑十三年,下面是财经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骗取贷款罪单位犯罪

故意造假骗贷、设局诈骗财物,临商银行一支行行长获刑。

此前,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一份二审判决书披露了一名银行支行行长监守自盗的案件细节——2015年至2018年间,原临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岳支行行长徐若平多次发放冒名贷款供自己支配或流向相关企业,前后涉及数额高达1200万元。而后又利用客户信任心理诈骗150万元并私自将资金用于过桥拆借。

徐若平一审因犯违法发放贷款罪、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20万元,上诉后二审维持原判。

冒名顶替 前后套取贷款1200万元

判决文书披露的细节显示,为了自身利益,徐若平首先将自己目光投向了身边人。

2017年11月9日、2018年11月6日,徐若平曾先后两次虚构贷款事由,并由其提供相应提款申请书、购货合同等贷款手续后,让其妹夫在该行贷款150万元给其使用,在他的运作下,孙某1成为了仅负责配合在文件上签字的“工具人”。

而后为筹措资金供自己支配,徐若平又利用自己的行长身份,采取了新“方法”敛财——2019年3、4月份,徐若平利用职务便利,向李某发放顶名贷款150万元,随后资便准入了金转入徐若平指定的银行账户,这150万元一直未归还。

除了自身违规使用资金外,徐若平还“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他人大开后门,在明知贷款人身份不实的情况下仍然多次发放顶名贷款。

判决书显示,徐若平利用职务便利帮助临沂金宇针织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先后在四次在明知苏某不是真实贷款人的情况下,其发放了顶名贷款,每笔均是150万元,而最后一次贷款150万元尚未归还。

此外,2015年至2018年三年间,徐若平还同意与上述公司有关的张某用其连襟陈某的名义办理顶名贷款150万元。不仅如此,徐若平还亲自帮忙“造假”,在审查贷款过程中,多次帮助提供虚假的购销合同。该笔贷款在到期后,再为其办理借新还旧业务。

承诺陷阱 诈骗客户150万元未归还

当造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后,徐若平又走上了诈骗的道路。

临商银行有一位客户严某曾在2018年7月份在临商银行办理了期限为一年的150万元贷款,利用自己的行长职务以及严某的信任心理,徐若平开启了他的谎言。

按照严某的陈述记录,临商银行东岳支行一名业务经理以及徐若平先后于2019年4月打电话称徐若平将被调走,需要他提前将在该行的150万元贷款还上,并许诺在五一前再给贷出来。

但严某因为资金不足,就在徐若平的联系下,从德宇融资担保公司借款150万元。而后,徐若平,以提高转款额度为由拿走严某的银行卡和U盾,并在放款后将150万元转给金宇公司用于归还借款,私自将款项用于他人的过桥资金拆借,事后才告知严某使用该150万元作为过桥资金,现仍欠150万元,未再次放款。

严某称,徐若平对他承诺,“五一之前一定把贷款放出来”,但是最后徐若平未偿还150万元,临商银行也没有放款,去银行找徐若平时被告知徐若平已经从临商银行辞职,只能报案。

但是按照徐若平的供述,他似乎只把严某当成工具人看待“我在要求严某提前还贷时,就想利用严某从小贷公司所借贷款项。”徐若平称。

二审维持原判 违规放贷、诈骗合计获刑十三年

原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徐若平违规发放贷款,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帮助严某办理偿还银行贷款事宜的事实,骗取被害人严某的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最终判决其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20万元。

徐若平不服上诉,理由主要包括:未在陈某贷款中提供虚假合同;对严某表示的工作调动属实,其说法前后矛盾未如实作证,小贷公司由严某自行联系、150万元资金由张某实际获得,应由张某承担退赔责任。

针对前者,二审法院认为,所涉及的虚假合同系制式合同,在其他违规发放贷款的事实中有类似制式合同,且有证人证词可以印证。

后者法院审理认为,徐若平明知本人有可能辞职离开银行、不能再为严某续贷的情况下,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让严某提前还贷,并许诺再贷出,后严某资金紧张无力还贷时联系三方贷款,根据严某的陈述及徐若平的供述,均能证实,是徐若平骗走严某银行卡、U盾并转走该150万后再告知严某该情况,无证据证实严某未如实作证。而无论该资金被徐若平占有,还是其他人占有,徐若平均应对严某的损失承担退赔责任,原审处理意见并无不当。

最终,二审法院驳回徐若平上诉,维持原判。

近年来,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便利违法违规敛财屡见不鲜。挪用资金、骗取贷款、违规放贷、开具虚假金融票据、非法吸存、受贿贪污、充当资金掮客、盗用客户信息等行为比比皆是。

公开信息显示,在徐若平之前,临商银行已有两名员工因挪用资金、骗贷等原因被判刑。

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高仁瑞在担任临商银行基建办公室基建主管职务时,利用经手、管理临商银行职工集资建房资金的职务便利,先后17次挪用该笔资金共计1692.3475万元,用于营利活动和个人使用,最终因挪用资金罪被法院处以有期徒刑7年。

曾担任原临商银行罗西支行行长刘树伟,曾因诈骗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后又因涉嫌伪造金融票证罪、高利转贷罪已被押回重审。

银行员工涉案行为高发,监管层对于银行员工行为管理的力度趋向严格。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3870家次,处罚责任人员6005人次,罚没26.99亿元。据财经网金融此前统计的数据,2021年银保监开出的关于银行存在案防及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的罚单合计有680张。

分析指出,从受罚对象来看,2021年,受罚银行机构数量与前两年相比保持平稳,而受罚个人数相比前两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反映出监管严肃问责,增强惩戒震慑效果的态度。

【作者:王欣宇】

今年抓了很多贷款中介的人

#4月财经新势力#

受到经济大环境等影响,新增了一批负债人,也新增了一批违法犯罪者。


各地警方不断行动,抓捕了一批又一批非法犯罪团伙。


江苏信用卡非法套现团伙被抓



近日,宿迁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特大信用卡非法套现团伙,横跨5个省市,抓获21人,涉案流水高达151亿元。

据警方调查,该犯罪团伙研发智能“代还”APP,为本地用户提供线上还款、养卡服务,涉嫌非法套现,仅3年时间吸引了16万多用户,非法获利2000多万元。


信用卡非法套现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规模,获利如此可观,与用户本身有很大关系,疫情期间,很多人被迫负债,收入骤减,无力偿还,面临逾期和催收的问题,暴力催收更是相伴而行,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这才给了有心之人可乘之机,对此,警方也是重拳出击,抓铺了一家又一家催收公司。


宁波催收公司被抓



近日,余姚市公安发布一起非法催收案件,成功打掉一个以田某祥、李某光为首的恶势力犯罪组织,抓获犯罪嫌疑人67人,扣押作案手机211余部,电脑72台,涉案金额达3800余万元。

据报道,该犯罪团伙在外地成立某商务咨询公司,专门承揽一些网贷公司的催账业务。


期间,通过非法手段购买20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并伪装成黑恶势力采用暴力催收、“软暴力”催收手段向受害人催讨贷款,受害人达上万人,涉及浙江、上海、江苏等多滴,从中获利1200余万元。


近年来,非法催收案件几乎都涉及暴力催收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银保监会等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多次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文件,并予以监管行动,却依然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


湖南中介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被端



2023年4月26日,长沙市公安局媒体账号发布信息,表示近日芙蓉公安大队联合五里派出所、朝阳街派出所、韭菜园派出所,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抓获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嫌疑人4名。

犯罪嫌疑人张某作为某咨询公司负责人,为开展贷款业务,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组织员工通过骚扰电话、短信等方式推销公司贷款业务,并将公民个人信息转卖,非法获利200余万元。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日常总接到的骚扰电话、短信、贷款信息,都是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了,严重的还会被爆通讯录,被催收,被扰骚。


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渠道:


(1)安装汽车定位器,车辆一旦被安装定位器,个人的生活、工作等活动轨迹就会暴露,属于公民个人信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法获取行动轨迹五十条以上即属于情节严重,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户籍、婚姻记录、开房记录、同住记录、身份轨迹等都属于公民个人信息,外出旅游、办公室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份信息。


(3)信息买卖,犯罪分子会利用一些网站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以及物业、贷款中介、网贷平台等都可能涉及信息买卖。


依照相关法律规定: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在此提醒大家:


合理消费、合理借贷,勿以贷养贷,拆东墙补西墙。


遇到违法催收者,尽量保留证据,以法律的手段维权。


培养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既不要轻易对外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也不要轻易添加未知的群和注册账号,以免给自己带来未知的网络安全风险。

来源:且说金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骗取贷款罪单位犯罪(今年抓了很多贷款中介的人)":http://www.ljycsb.cn/dkzs/13501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