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诚信分期贷款公司(车贷公司)

诚信分期贷款公司(车贷公司)

趣店来分期被诉“实际还款金额与合同不一致”投诉量排名靠前,下面是中国网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诚信分期贷款公司

编者按:3.15期间,中国网财经履行媒体监督职责,联合啄木鸟投诉平台(tousu.china.com.cn)推出《2021年3·15金融曝光台》专题策划,切实推动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网财经3月15日讯 (记者 杨畅)近期,不断有用户投诉趣店集团(NYSE:QD)(下简称“趣店”)旗下 “来分期”存在采取软暴力爆通讯录式催收、综合费用高、实际还款金额与合同不一致、强制购买保险等行为。截至目前,来分期在各大投诉网站上的投诉总量近2.4万条,与“造艺技术、海南辰健”等排在借贷类公司投诉总量前几名。中国网财经记者就相关问题向趣店核实,该公司未直接回复,仅表示“很少接受采访了。”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消费者协会(下简称“中消协”)今日发布了“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案例八为“贷款机构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实际利率的义务认定”。该案例中,中消协对“用户对贷款机构产品利率不明”给出了维权指引“贷款机构负有明确披露贷款实际利率的义务。生活中,一些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贷、分期贷,每次分期还款时剩余本金不断减少,但利息始终以初始本金为基数计算。还有的在借款时违反法律规定,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借款利息。对此,借款人要提高警惕。发生消费纠纷,及时依法维权。”

被诉“实际还款金额与合同不一致”

趣店早在2017年10月上市时,就因“现金贷暴利支撑高估值”登上热搜,最终形成“趣店事件”,更引来多方对现金贷盈利模式的关注。值得关注的是,趣店旗下“来分期”目前仍被大量用户投诉“综合费率过高”。更有用户直指 “来分期app还款金额跟合同完全不一致”。

据投诉人举证“银行给提供的合同是年利率17.1%。来分期app还款金额跟合同完全不一致,多收利息1775.64元。涉嫌违约收费,虚假条款,欺诈客户。”

投诉网站截图1 图片来源:中国网财经

投诉网站截图2 图片来源:中国网财经

用户认为来分期综合借款成本过高或因为“收取大量服务费和保险费”,投诉详情中有用户称:“来分期违规收取服务费保险,利率超出国家规定”。

据《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简称“现金贷新规”),各类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统一折算为年化形式,各项贷款条件以及逾期处理等信息应在事前全面、公开披露,向借款人提示相关风险。禁止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

中消协公布的“贷款机构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实际利率的义务认定”相关案例中提到,法院认为“贷款机构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借款人明确披露实际利率。以格式条款方式约定利率,还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并按照借款人要求予以说明。一般人若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难以通过短时阅看《还款计划表》自行发现实际利率与合同表面利率差别。借款人主张以剩余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符合通常理解,也符合交易习惯和诚信原则,应予支持。”

中国网财经记者向趣店采访核实“来分期的综合借款成本由哪几部分组成?在生成订单前是否对用户充分展示了综合借款成本?保证保险费用和服务费收取规则为何?如何看待用户指控的综合借款成本过高及罚息过高?”趣店相关负责人未直接回复上述问题,仅表示“很少接受采访了。”

被诉“暴力催收”

用户反馈较多的另一类典型问题是来分期采取软暴力爆通讯录式催收。有投诉人称“来分期一天打十几个骚扰电话,不断威胁、恐吓、而且还冒充公检法,给客服打电话投诉,推诿抵赖,拒不受理。”另有用户称“来分期爆通讯录,骚扰家人朋友”。

投诉网站截图3 图片来源:中国网财经

“现金贷新规”规定,各类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均不得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对涉嫌恶意欺诈和暴力催收等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及时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切实防范风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中国网财经记者向趣店核实了“用户投诉是否属实?来分期是否存在上述催收行为?催收体系为何?是否包含自身工作人员和委外催收?有无针对委外催收的监督体系?”截至发稿前,未获相关问题正面回应。

(责任编辑:鹿凯)

车贷公司

财联社(北京,记者 高萍 姜樊)讯,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汽车消费领域迎来重大利好。业界普遍认为,2021年汽车金融行业也将受益于此,万亿级车贷市场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分析人士表示,汽车金融公司、银行作为汽车金融市场中两大重要“玩家”,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建议汽车金融公司着力于精细化运营,关注数字化转型,银行则利用好线上化的方式抓好下沉市场。

汽车金融业务迎来政策红利期

对于商务部等12部门的通知,一位汽车金融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表示,汽车行业获得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加之疫情因素,大众购车有较大需求。“汽车行业近两年增速虽有所放缓,目前在需求加之政策刺激的背景下,汽车行业会处于向好的状态,带动汽车金融迎来发展机遇。相关政策下,预计2021年将是二手车市场的元年,在汽车金融方面蕴藏机会。”该人士说。

某股份制银行汽车金融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亦对未来三、五年的汽车市场和汽车金融发展较为看好,他认为将成为行业新的发展期。

按照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预估,2019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总体规模达到约1.7万亿元。中国银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度)》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余额人民币7193.8亿元,增幅13.1%。零售贷款车辆为664.6万辆,占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的25.8%,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华泰证券研报认为,汽车金融市场挖掘前景依然广阔。从供给端看,40%的汽车金融渗透率相较海外成熟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需求端看,全球最大汽车销售市场为汽车金融行业提供扎实的基本盘,同时需求结构、客群结构的变化有望驱动汽车金融迎来高阶发展,二手车、新能源汽车、网约车、商用车均为未来新看点;从政策端看,国内大循环背景下鼓励汽车消费,汽车金融正迎来红利期,政策逐步向持牌机构倾斜,银行与汽融公司有望夯实竞争优势。

华泰证券亦在研报中表示,汽车金融行业有望在刺激消费背景下迎接新一轮政策红利期。

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成主要对决力量

目前,包括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平台在内的四类主体,是逐鹿汽车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华泰证券研报称,其中汽车金融公司市占率约50%,银行市占率约30%,头部机构马太效应明显。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处于现有25家汽车金融公司的头部位置。在商业银行中,平安银行则较早开展汽车金融业务。

作为两大重要“玩家”,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各有优劣势。其中,银行资金实力足、金融专业能力强、产品利率低,但渠道相对有限、汽车专业度相对不足。相对而言,汽车金融公司渠道广泛、厂商贴息下实际利率较低、深谙汽车行业,但资金成本要高于银行、产品范围相对受限。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汽车消费贷款作为质量仅次于住房按揭贷款的优质资产,目前正成为越来越多银行零售转型的重要布局方向;在金融创新审慎监管趋势下,预计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有望持续获得政策倾斜,迎来更为稳健且广阔的增长前景。率先布局汽车金融或消费金融、零售转型领先的银行将获看好。

汽车金融领域逐鹿主体如何增加竞争力,未来发展方向在哪?

上述股份制银行汽车金融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认为,银行汽车金融未来的着力点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线上化的方式抓好下沉市场,二是抓住新能源车发展的机会。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银行作为传统持牌金融机构,主要具有低成本的资金优势;而汽车金融公司作为专注于汽车场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专业化分工上相较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更为凸显,因此,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势是由其定位决定的,即深耕汽车消费金融场景所具备的专业优势。

“用户层面,汽车金融公司需要充分挖掘用户需求,目前,汽车消费逐步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化,这也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获客、活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汽车金融公司需要与时俱进,切入市场痛点、提升用户体验,关注数字化转型,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需求。”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机构层面,汽车金融公司也需要不断拓展机构合作伙伴,利用其在汽车产业链所拥有的信息、技术、渠道等优势,优化业务流程、关注科技赋能,通过汽车消费业务流程乃至“汽车生态圈”的打造来聚合各方资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罗兰贝格在《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中建议,汽车金融企业应明确自身定位、针对性布局,根据对细分市场的充分认识,开展更加精细化的运营,构建更具细分环节和场景针对性的能力。此外,应围绕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亮点,围绕相关节点进行模式转型和创新,并加大相应资源投入,同时整合相关资源,建立生态支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诚信分期贷款公司(车贷公司)":http://www.ljycsb.cn/dkzs/13321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