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古代贷款原来都是无偿的,后来就变成高利贷了,原因很简单,下面是三观粉碎机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古代贷款的叫什么
借贷,相信许多人都不会陌生,特别是家里有人做生意的或者自己做生意的人。有句话说的好,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刀光,那么有生意的地方自然就有借贷了,当然也有高利贷。
高利贷,顾名思义,就是利息很高的借款了。在经济学里面,学者们把年利率高于20%的借贷定义为高利贷,不过呢,小编不是搞金融的,弄不清当代借贷的复杂,也不知道高利贷纠结对经济又啥影响或者别的什么,但是小编是做历史的,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来谈一谈古代高利贷是怎么产生的。
跟许多人原来的以为不同,在我国,最早的借贷关系其实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之前,而到了战国时期,有钱的老爷们放放款取取利息已经是非常平常的一件是了,而且那个时候我国的借贷需求就非常旺盛,换一句话说就是市场很火爆啊。
比如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他就在自己的封地放贷款赚利息用以养活自己的“三千门客”,有着“得息钱十万”的记载。当然了,此时中国的借贷其实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发达并且自成体系的时候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孟尝君这个可放的是“高利贷“啊。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春秋战国,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诸侯分裂割据的时代。有战争,有利益,有你争我斗,自然就有了收取高额利息的借贷关系了。
影视版孟尝君
可是《说文解字注》里又讲了:
“贷,施也,谓我施人曰贷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施人就是无偿给别人的意思,所以古人的意思是“啥是贷款啊,贷款就是我把东西无偿的借给你啊。”难道古人的心真的有这么好么?也许还是真的。
在我国最早的井田时代就有这样的记载: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井田制
翻译一下的意思就是“以前有八户人家,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借贷,患难有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哪里是八户人家啊,就算是八个真正的亲兄弟也做不到如此平均吧。那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就是出现在这“古者”二字上,这其实是我国最早的公有制时期(井田时代),也就是说在商朝或者更久远的年代里,古人对于“贷“这个字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普通的”借“字,相当于你小时候借了同桌的课外作业抄了一下,哦不,是借了同桌的橡皮擦用了一下,然后原物奉还就行了。
但是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西周以后,公有制不仅遭到了破坏,而且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社会阶级开始趋于出现明朗的分级。比如在《周礼》中就明确规定了:
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今天租子收了吗(用纣王代替一下)
后来汉朝的郑玄又说了:
於国事受园廛之田而贷万泉者,则期出息五百。
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老百姓要借钱,可以到政府专门指定的部门里去借,利息就是五百(可以理解成5%),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厚道的。但是总的来说,此时借贷多少还是发生在政府和平民直接,普通的平民多数还都是单纯的无偿借贷。但是进入春秋时期,就逐渐产生了以专门吃贷款饭的人,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极少数的一部分,而且那个时期干这行,可是会被人耻笑的哦。
然而,随着进入战国时期,井田制进一步被瓦解,随着战争和利益之间的博弈更加深入和持久,高利贷这种借贷也逐渐产生,并被许多人作为“收益手段”之一。比如前文提及的孟尝君,作为大地主,他有叫冯谖去薛国收利息了。但是冯谖到了薛国后,不仅没有收别人的利息,还把人都叫到一起,把写着利息借条的“劵契”都给烧了,让一堆百姓那是个兴高采烈,民呼万岁。
我也不知道吕不韦有没有放过高利贷
然而,时代毕竟是已经不同了,阶层的分化,利益的不均,更随着商贾的兴起,除去贵族大地主们。在战国时期,一些富商们成为了“高利贷”的中流砥柱,更是有些人因此发财,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记载了关中无盐氏的利息高达十倍(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
所以我们看到,随着“高利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丰富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金融方式,但是正如司马迁“贷殖”二字所取,承受高利贷剥削的,最主要的还是农民。而之后,高利贷这种借贷方式,从战国始,便一直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式进入历史视野了。
古代个人信用贷款
商业发达的北宋都城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十分典型的农耕社会,这让中国百姓对于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古代的中国农民只要拥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可以忍受各种各样的压迫,除非迫不得已,他们是绝对不会出卖自己的土地的。
正在耕作的宋代农民
然而在两宋时期,中国境内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为了地主或者官府的佃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和宋代政府征收的高昂税赋分不开,而另一方面则是宋代盛行的高利贷造成的。
宋代的农民在缴纳完税赋之后难以维持生计,只能向富户借高利贷,不过宋代高利贷的利息是十分可怕的,而且利滚利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这让这些百姓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土地来偿还,最终成为了这些放贷之人的佃户。除了农民的破产之外,高利贷资本的运作对于当时的官僚体系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运转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宋代富商画像
中国古代的高利贷发展历程以及宋代的高利贷简介
高利贷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秦汉时期出现的"子钱家"就是高利贷的祖先。而后面的当铺也是高利贷的一种。由于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金融机构,也没有信用系统,因此这种以物品作为抵押,向地主和富户借钱的形式就可以称为高利贷了。
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
而从高利贷这一说法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与现代的贷款制度相比,中国古代的贷款利息是十分高昂的。而在宋代的时候,利息也上涨到了十分可怕的程度。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年的时候,中国的高利贷大多都是采用利滚利的方式来计算利息的,这让其利息达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那时的利息甚至可以达到300%-400%,而在北宋政府进行了管制之后,其利息也高达100%。对于当时高昂的利息,在欧阳修的《原弊》一文中有如下记载:
"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其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
欧阳修对于高利贷持反对态度
之所以在宋代会出现大量的高利贷,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当时这些富户为了让自己的资本产生更多的价值,便建立起了大量的质库和解库,也就是俗称的当铺,以此来发放高利贷。
而且除了民间资本之外,宋代的官府和大臣们也都纷纷插足高利贷行业,这让高利贷几乎渗透到了全国的每一个地方。官方发放高利贷的先河是唐代设置的捉钱令使,这个官职的功能就是专门放债。而宋代也有专门的部门发放高利贷,并且其利息与民间资本相比并没有低太多,也是采用利滚利的计息方式。而这也是当时北宋政府的重要敛财手段,让百姓们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剥削。
中国古代的当铺
而宋代官员们发放高利贷则和民间资本不同,他们并没有专门设置的门面,想要找他们借贷的话要私下与其进行交接。因此官员放贷的对象几乎都不是平民百姓,而是与他们地位相仿的官员,或者拥有一定资产的地主阶级。
不过以上的特点只是针对京城中的官员而言,在宋代的地方官员也有很多从事放贷的事业,他们的目标对象就是自己管辖之地的贫苦百姓了。与地主放贷不同,这些官员还有着政府以及国家暴力机关为其撑腰,因此其对于百姓的剥削程度与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北宋大臣画像
由于北宋政府自己也有放贷的行为,因此其对于官员放贷的事情只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禁止这种行为的出现,最多只能限制其利息的额度。在北宋政府的努力下,这些借贷的利息额度被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00%,虽然这依然十分高昂,但是和北宋初年的三至四倍相比,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
除了上面提到的专门从事放贷的商业资本,宋朝政府以及官员之外,高利贷更为普遍的形式是小地主发放的高利贷。北宋时期的农民如果居住在乡下,那么他们很难接触到专门发放高利贷的商业资本,也不一定能够借到官方发放的高利贷。因此在他们需要用钱的时候,只能向当地的富户进行借贷。而在北宋时期,地方上的富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还有一种是寺庙管理者,这两类人也都纷纷投身到高利贷的发放之中,这让高利贷真正渗透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建立于北宋时期的寺庙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之前的高利贷更多地是被当做一种剥削平民百姓的手段,而其覆盖范围也不会渗透到上层的官僚士大夫阶级。而在宋代则完全不同,当时北宋的许多官员也都纷纷向商业资本或者官场同僚借贷,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像在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就曾经发布诏书要求在科举考试中的学子不能向他人借贷,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要及时检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借贷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王安石曾经发表过评论,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如下记载:
"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南宋名相文天祥也曾经借过高利贷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高利贷甚至渗透到了政府的高层官员之中。比如在南宋末年的时候,时任宰相的文天祥在和友人来往的书信中就提到自己的金碗抵押给了当铺,换取了一定的财物,并且其还劝自己的友人可以将暂时用不到的物品进行抵押。要知道在之前这种唯利是图的商业资本是最被儒生瞧不起的,而文天祥能够如此坦然的面对自己借贷的事情,这更能说明在宋代高利贷的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而且也成为了宋代各阶级百姓都要面对的一部分。
宋代高利贷的发展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前面我们提到中国古代高利贷都是需要一定的财物进行抵押才能够借到的,在富户和高官那里,一些财物是他们的最佳抵押选择,像之前提到的文天祥的金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是对于贫苦的百姓来说,他们能够拿来抵押的东西就十分有限了。
宋代时的地契
生活在两宋时期的农民能够拿来抵押的东西无非两种,一个是自己土地的田契,另一个就是用于耕作的耕牛。这两者都是农民们赖以为生的生存资料,因此他们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去进行借贷的。可是北宋时期政府征收的田税越来越高昂,这让农民们无力支持自己的生活所需,只能向地主们进行借贷。可是那时高利贷的利息实在太高,这些仅仅依靠土地为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农民们根本无法支付。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耕牛和土地被纳入富户的名下,而自己也只能成为地主的佃户。
这样的情况在宋朝全国各地屡见不鲜,这就导致了宋代最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我们知道宋朝政府的经济收入和徭役来源是完全建立在自由民阶级之上的。而随着大量农民因为高利贷而破产,他们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土地,这就导致北宋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的百姓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而北宋政府在征收地主的田税的时候也不是特别方便,这就导致北宋的中央财政出现了极大的危机,而且徭役的来源也受到损失。虽然北宋的厢军制度能够代替之前的徭役完成大规模的建设工作,可是这让北宋政府又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包袱。
宋代的厢军
而在地主层面,其拿到大量的土地之后也想对这些土地进行整合。前面我们提到除了个人的资本之外,政府和官员资本也纷纷进入了高利贷的市场,这就让地主们很难收到完整的土地,而土地的相对破碎对于生产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为了缓解这样的问题,北宋时期的高利贷从业者开始与官府相勾结,他们通过土地交换或者利益交换的手段将自己所在地区的土地整合起来,这让他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我们知道在两宋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人口是十分密集的,这也造成了生产力过剩的问题,在土地兼并之前,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要打理,因此一直没有出现脱产的生产力。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地主用不上那么多的佃户来帮自己耕种,就让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无地可种的农民。而这些人在之后就成为了新兴手工作坊中的手工业从业者,这也让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基地,为南宋的财政收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南宋时期手工业发达
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手工业从业者都是高利贷的受害者,他们在从事手工业的时候确实创造了财富,但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依然是十分艰苦的,我们不能因为高利贷引发的土地兼并推动了商业发展就承认其价值,这时的手工业作坊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剥削而已,其在人民生活的提升方面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这部分的增加远远不足以弥补自由民阶级流失所带来的财政下跌,高利贷的兴盛对于北宋的经济发展还是弊大于利的,而且其几乎摧毁了两宋的统治根基。
高利贷从业者跻身官僚阶级对北宋政府的影响前面我们提到了在中国各地的高利贷从业者为了能够整合自己的土地,与当地的官僚进行勾结。而当时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地主阶级,则渗透进入了宋代的官僚体系。当时这些人渗透进官僚体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培养自己的后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由于当时的富商们拥有极为雄厚的实力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再加上在宋代的时候儒生们对于高利贷从业者的敌意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强了,因此他们往往可以邀请到最好的老师来辅导自己的子女,这让他们的子女能够受到极为良好的教育,在科举考试中也有一定的优势。
宋代科举考场
而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和官员进行联姻来增加自己在官场上的影响力,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时候婚姻是十分讲究门当户对的,从当时这种联姻的兴盛我们也可以看出商人地位的提升。而这种联姻可以使资本和权力结合起来,这样富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产,而官员也能借用自己姻亲的资本来打点自己的晋升之路,对于这两者来说可谓各取所需,但是这却让高利贷的发放更加猖獗,宋朝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愈演愈烈,对于北宋的社会秩序和政治风气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种形式在《萍州可谈》中有如下记载:
"近世宗女既多,宗正立官媒数十掌议婚,初不限阀阅,富室多赂宗室求婚,苟求一官,以庇门户,后相引为亲,京师富人大桶张家,至有三十余县主。"
而第三种方式就是直接用钱财来买官,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北宋就有了买官的现象,而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时期,为了满足政府财政的需要,北宋政府卖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量富商通过花钱买官的方式进入仕途。
他们之所以希望在这个时候入仕,无非是想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用买来的权力捞一笔钱财,他们骨子里的趋利性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而这让北宋的官僚体系变得鱼龙混杂,使得效率本就十分低下的行政体系变得更加糟糕,这让北宋末年的政治局面滑向了更深的深渊,最终导致其被金国所消灭。
宋徽宗在位时掌权的奸臣蔡京
高利贷从业者向官僚体系的渗透本质上还是处于对利益的追求,他们希望得到权力的庇护,并依靠这些权力获取更大的利益。但是他们的行为却造成了宋朝腐败现象的加重和政府行政能力的下降,这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北宋都城的陷落
结语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统治时期,儒家文化一直是国家的政治纲领,在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商人一直是被士人所看不起的,但是在两宋时代商人的地位取得了极大的提升,这和宋代高利贷的横行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两宋时期,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富商,都积极投身于高利贷的发放之中,这样的情况导致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把高利贷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变革让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高利贷的盛行让大量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宋代的地主凭借高利贷完成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这让北宋的税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在他们的推动下两宋的手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并不能弥补政府的损失。
而两宋时期的富商们还积极与官僚们联合,希望能够通过进入政府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并获取更多的收益。而他们的介入让北宋的腐败风气愈演愈烈,而且他们的贪婪也让百姓受到的剥削更加严重,并且政府的行政能力也有所下降,终于让宋朝走向了最后的灭亡。
参考文献
1《原弊》
2《续资治通鉴长编》
3《萍州可谈》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鸿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古代贷款的叫什么(古代个人信用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2992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