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刚性难降僵局已破 存贷款利率对称调整或成常态,下面是韭菜本纪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成本率
无论是2020-2021年“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刚性”的不对称局面,还是2022年升级为“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上升”的背离局面——此次存款利率下调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存款利率刚性难降”的僵局,并为贷款市场利率下降打开空间。
方斐/文
6月8日,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六家国有大行集体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2%,二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三年期和五年期挂牌利率均分别下调15个基点至2.45%和2.5%。
随着LPR下调,银行贷款利率承压,而负债成本相对更加刚性,因此,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压力不断加大。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已下滑至1.74%,为历史低位,在此环境下存款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自2021年以来,监管对于存款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压力,对净息差形成一定程度的支撑。
2021年6月,在央行指导下,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基准利率浮动倍数改为加点确定;2022年4月,存款利率挂钩有一年期LPR和十年期国债利率;2022年9月,六大行率先主动下调存款利率,随后部分股份行和中小行跟进;2023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定价行为考核中引入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的扣分项;2023年5月,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活期存款品种的利率均有所下调。
2023年6月,国有银行二次下调存款利率。此次下跳为继2022年9月以来六大行第二次下调存款利率,经测算,将缓解六大行负债成本2.28BP,提升六大行净息差2.08BP。测算条件为:(1)以2022年六大行存款平均结构进行测算;(2)假设六大行定期存款中一年期及以下、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平均存款余额相同。
此次虽然对各期限存款利率均有调整,但调整幅度相对较小,未来存款利率仍有下降空间。六大行再次带头调降存款利率后,预计后续中小银行或跟随调降,有助于减轻行业整体的负债压力。参考2022年9月,六大行首次调降挂牌利率,在监管引导及负债成本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小银行陆续调降存款利率。
应对存款形势之变的调整
数据显示,在2020-2021年降息的影响下,上市银行存贷款成本率表现为“贷款下降、存款刚性”的不对称局面,即贷款利率降幅较大,而存款利率仅微幅下降或保持不变。这一 局面在2022年升级为“贷款下降,存款上升”的背离局面。
2022年总存款成本率上升的第一个原因在于存款结构变化。2022年个人存款和定期存款增速明显高于公司存款和活期存款,导致前两者占比上升、后两者占比下降,由于前两者平均成本率更高,占比上升将主动总存款成本率上升。
背后的宏观解释或在于:房地产销售明显下降,居民消费意愿降低,抑制存款从居民部门向企业部门存款流动,叠加企业投资生产活跃度变弱、居民理财回流存款等因素,定期存款需求增加。这一变化在金融数据上亦有表现,2022年,M1与M2剪刀差趋于扩大。
2022年总存款成本率上升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公司存款利率水平提升。虽然2022年4月与9月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但效果主要体现在个人存款,公司存款利率不降反升。原因或在于:2022年居民存款强、对公存款弱的局面中,银行对公司存款竞争或较为激烈,助推公司存款利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活期存款平均成本率较定期存款上升更明显,这或与活期存款“半定期化”(活期存款中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占比上升)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理解,5月协定、通知存款利率下调,6月新一轮活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则显得非常合理。据测算,5-6月挂牌利率下调范围较广、幅度较大,对息差压力缓解效果较为明显。以四大行为例,存款成本率有望下降9.66BP,对冲2022年存款成本率上行幅度(约7BP)后仍有2.66个百分点的下降空间,净息差有望因此而提升7.42BP。
结合当前的宏观形势,新一轮存款降息不仅是对2022年存款形势的合理应对之策,还 是当前环境下逆周期调节的必要准备。根据东海证券的分析,较大的息差压力削弱银行主动降低贷款利率意愿、利于贷款利率企稳,宏观修复动能减弱抑制贷款利率回升,反映实体经济与信贷供给端的矛盾。
本轮存款利率下降将缓解这一矛盾,利于发挥逆周期调节空间。6月13日,央行已将7日逆回购操作利率从2%下降至1.9%。根据政策利率变动一般会触发LPR变动的规律,6月20日LPR利率已随政策利率下降,这意味着银行业净息差边际改善将低于此前预期。
存款降息的政策信号意义
央行在6月13日一天内同步下调OMO利率和各期限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10BP,在银行间市场利率现有利率走廊(上限:SLF利率,下限: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框架下,相当于压降利率走廊上限SLF利率和走廊中枢七天回购利率,金融体系资金成本将有所下降,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在资产端让利实体。
OMO利率调降,预期MLF利率随后将跟进调整。OMO利率和MLF利率均属于政策利率,短端OMO利率直接影响DR007等货币市场利率,对应到银行向央行借款和主动负债的资金成本,MLF利率直接影响LPR,对应到银行资产端信贷市场利率。2018年以来的OMO和MLF利率的调整来看,只要OMO利率调整,MLF利率基本会在一个月以内同方向同幅度调整。
降息时点略超预期,政策信号意义值得关注。此前,在利率自律机制的引导下存款挂牌利率开启新一轮调降,市场对于政策利率调整就有所升温,但OMO和SLF利率调降的时点还是略超预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随着一季度需求的集中释放,二季度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边际上有走弱的趋势,调降政策利率有助于传递稳增长信号稳住市场预期,稳定企业家及消费者信心,减弱对投资和消费负向反馈。第二,监管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企业部门减负改善盈利水平,提升增加资本开支意愿。第三,基于地产当前的压力、居民提前还款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构成的压力,以及房贷利率仍然偏高的现实,调整5年期LPR进而引导房贷利率下行势在必行。
央行在呵护银行利润表压力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让利实体,需求侧政策可期。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全行业净息差为1.74%,近年来第一次跌破监管合意水平1.8%,银行业面临较大利润表压力,在人民银行自律机制先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呵护银行负债端,OMO利率调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银行负债端压力,为后续通过MLF引导LPR和贷款利率下行做了前置性准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让利实体导致的息差和利润表压力,此外,随着经济动能有所趋弱,后续需求侧政策的预期也有所增强。
4月以来,信贷和经济数据转弱,引发市场对复苏斜率的担忧,但东方证券认为“弱复苏”的格局未变,政策层面也存在空间,如近期政策焦点之一可能在于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而保持一定的息差有利于“宽信用”。展望未来,在疫后经济复苏的宏观背景下,银行基本面压力逐步好转是必然趋势。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和基金仓位仍处于历史底部,后续基本面向上有望驱动板块估值持续修复。
银行贷款资金成本
央视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昨晚(6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是央行向各家金融机构投放流动性的工具,它的下调有助于带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人民银行最新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表显示,自6月13日起,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品种为2.75%,7天期品种为2.90%,1个月期品种为3.25%。三个品种均较此前下降10个基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它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个是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另外一块更重要的是通过央行下调政策利率,可以进一步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乃至信贷市场的利率的下降,从而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下降。
下调的不仅是常备借贷便利利率,6月13日央行还进行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0%,较前一日也是下降10个基点。央行今日进行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依旧为1.90%,与昨天持平。
市场普遍认为,本次调整是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的体现。下降10个基点幅度适中,有利于兼顾保持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和支持实体经济等多个目标的平衡,也兼顾了内外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专家还认为,这次调整还有可能带动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下行。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这次下调逆回购政策利率以后,我想在6月15日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也就是MLF利率也会相应进行下调。本月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会进行相应下调,为我们下半年经济的进一步稳固回升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成本率(银行贷款资金成本)":http://www.ljycsb.cn/dkzs/12918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