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固收:短期内居民按揭贷款投放或放缓,下面是中新经纬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商业银行短期贷款
中新经纬8月12日电 12日晚间,中信固收研究点评7月金融数据提到,受房地产销售再次回落影响,未来短期内居民按揭贷款投放可能也有所放缓。
中信固收研究指出,2022年8月12日,央行发布2022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7月M2同比12%,前值11.4%,M1货币供应同比6.7%,前值4.6%,M0货币供应同比13.9%。
中信固收研究表示,7月份金融数据表现明显走弱,实体融资需求不佳的同时,还需要警惕流动性陷阱。后续政策既需要改善实体预期、提振融资需求,还需要打击资金空转、防止脱实向虚。
中信固收研究点评如下:一是信贷总量滑坡,结构较差。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整体上表现不佳。除了6月份高增的数据背后“寅吃卯粮”的可能因素外,从细分项上也可以看出目前融资需求恢复所面临的挑战。
观察住户部门贷款。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同比少增2842亿元。其中:①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2488亿元:今年以来,居民购房加杠杆意愿一直表现较弱,虽然在各地“因城施策”的房贷政策下已经开始缓慢修复,但是7月房地产风险事件再次对居民中长期贷款形成冲击,并拖累实体需求。受房地产销售再次回落影响,未来短期内居民按揭贷款投放可能也有所放缓。②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同比少增354亿元:6月疫情退出后居消费需求回补,居民短贷同比明显多增,可能也透支了一部分7月的需求;此外,7月散点疫情仍存,居民线下活动受阻,消费场景的缺失导致消费贷和信用卡需求预冷,而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佳,也会导致短贷表现走弱。
观察企业部门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877亿元,其中:①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1478亿元:进入7月,上海、深圳等地疫情又有反复,叠加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生产投资活动进程受阻,融资需求回升的斜率放缓。从7月PMI数据来看,制造业产需疲软,服务业修复有所放缓,地产和消费需求修复的内生动力不足,外需的不确定性也有所增大。6月初政策性银行调增8000亿新增信贷额度,从7月的数据来看,似乎尚未发力,考虑到政策行贷款投向往往是基建等大型项目,后续有望对中长贷提供有力支持。②短期贷款减少3546亿元,同比多减96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1365亿元:7月最后两个交易日票据转贴利率大幅下滑至0.2%附近的水平,银行“票据冲量”行为再现,反映当前实体融资需求和信贷考核压力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矛盾。
二是非标监管放松,政府债仍是主要支撑。7月社融增量为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社融同比增速10.8%,较6月保持一致,“宽信用”进程再遇波折。其中,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增量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表外融资总规模继续下行:委托贷款增加89亿元,同比多增24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98亿元,同比少减1173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428亿元。7月表外融资整体减少3053亿元,考虑到“稳增长”目标以及部分地产等企业现金流问题,后续非标压降力度预计会维持偏弱的水平,而本次表外融资拖累项在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主要与银行大量贴现有关,同时实体融资需求较弱也会导致企业开票意愿不强。
企业债券7月净融资734亿元,同比少增2357亿元:实体融资需求不佳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债意愿也较弱,同时近期的信用风险事件也造成了部分行业或领域发债融资渠道受阻。政府债券净融资3998亿元,同比多增2178亿元:在财政部“确保新增专项债券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债发行集中在二季度,7月政府债净融资额较6月环比下降明显,不过由于去年地方债发行节奏后置,因此本月同比仍有多增,也成为了目前对社融最重要的支撑。然而,随着政府债新增额度逐渐用尽,未来对于社融的支持将难以维系,三季度后期政府债同比多增的幅度可能减小,甚至有可能转为同比少增。
三是M2创近年新高,财政投放持续加速。7月M2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创下2016年5月以后的新高;M1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1.8个百分点;M0货币供应同比13.9%。M2持续增长,创近年新高,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货币环境宽松、财政投放加速,同时在权益市场震荡加剧、消费投资空间不足的背景下,实体的储蓄意愿边际增强。7月“M2-社融”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趋势,反映短期内“资产荒”问题仍存,银行间市场淤积的流动性很难传导至实体,甚至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7月住户存款减少338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0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86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045亿元:住户和企业存款同比大幅多增而非银存款下滑,除了储蓄意愿升高、企业债净融资外,也可能与目前金融市场收益波动较大,导致投资者赎回理财、购买存款有关。财政性存款在发债同比多增的背景下,相较于去年仍少增1145亿元,反映财政支出力度较大,财政直达资金加速拨放,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的态度较为坚定。
中信固收研究总结,7月金融数据明显走弱,从总量和结构上均反映出目前宽信用进程受阻、稳增长任务艰巨。“社融-M2”剪刀差再次扩大,实体融资需求不佳的同时,还需要警惕流动性陷阱。后续政策既需要改善实体预期、提振融资需求,还需要打击资金空转、防止脱实向虚。预计下一阶段整体以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为主,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政策性金融工具精准支持,政策整体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本次公布的金融数据短期内可能会引发市场对于经济恢复节奏的担忧,利好债市,但是后续仍需观察政策发力的角度和效果,把握宽信用稳增长进程的节奏对债市利率的影响。(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短期贷款借贷
每经记者:肖世清 每经编辑:陈旭
4月11日,央行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3月人民币贷款继续延续放量态势,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另外,3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38万亿元,同比多增7079亿元。
总体上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71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99万亿元。
货币供应量方面,2023年3月,M2(广义货币)、M1(狭义货币)增速环比双双回落,同比分别增长12.7%、5.1%,增速分别比上个月低0.2个、0.7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实体融资需求持续修复、银行扩表主动性强、稳增长政策延续发力以及低利率贷款环境下,一季度信贷投放保持了较快节奏,超预期完成“靠前发力”和“开门红”目标,债券融资总体旺盛,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加快宽信用进程。
截至2023年3月末的M2同比增速
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
其中,住户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6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44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9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7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9803亿元。从单月数据看,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
温彬表示,在实体信用需求回暖、季末银行信贷自然冲量、地方政府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等供需因素共振下,3月全月新增信贷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维持同比多增。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信贷投放顺利实现“开门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3月人民币贷款继续延续放量态势,但从结构看,一季度和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项是企(事)业单位贷款,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8.99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新增的84.8%。
温彬在分析信贷结构时表示:当前对公贷款仍占主导,但居民贷款亦明显改善,信贷结构更加均衡。伴随疫情以来的累积需求加快释放、房地产销售收入由负转正,居民按揭贷款呈现明显的回暖迹象。
3月以来监管展开对不法贷款中介的专项治理行动,规范贷款市场秩序,也有助于按揭市场稳定,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整体反弹力度较大。在宏观经济景气度提升、消费场景和需求恢复以及零售贷款价格下行等因素拉动下,消费类信用扩张强度继续提升,同时经营贷也成为居民端信用扩张的重要支撑。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3月信贷增长情况看,居民部门有效融资需求正在加快恢复。
3月住户贷款增长1.24万亿元,增量远高于1月的2572亿元和2月的2081亿元。其中,3月住户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6094亿元、6348亿元,与近期房地产市场回暖、消费市场复苏等情况一致。这表明,随着宏观经济不断转好,居民工作和收入趋于稳定,信心和预期明显恢复,投资、消费需求呈现回升态势。
3月新增社融5.38万亿元新增社融方面,202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分别多增2.36万亿元、3892亿元、2470亿元。
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079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3月社融较大幅度同比多增,主要拉动项是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以及表外票据融资。其中,3月表外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503亿元,这与去年同期基数偏低有关,也表明在实体融资需求回暖背景下,银行以票冲贷现象明显缓解,表外票据融资转向表内的规模收缩。
王青称,3月外币贷款、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也处于同比多增状态,但增量有限,对整体社融数据影响不大。
温彬表示,3月新增社融5.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079亿元,延续高位。结构上,表内信贷、政府债和企业债融资维持较高规模,成为当月社融新增的主要支撑。同比看,表内信贷和非标融资形成拉动。
M2延续高位增长 同比增长12.7%从货币供应量上看,2023年3月,M2(广义货币)、M1(狭义货币)增速环比双双回落,同比分别增长12.7%、5.1%,增速分别比上个月低0.2个、0.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M2增速虽然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仍为2016年中以来的高水平,仅次于2023年2月末的12.9%。
董希淼认为,M2增速继续保持在高位,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回升、降准落地等因素支持下,贷款规模再创新高,以及财政靠前发加大货币投放,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增强。这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
王青表示,3月末M2增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主要缘于当月贷款多增带动存款派生;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疫情扰动因素退去,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正在打通;当月M1增速低位下行,主要受房地产市场整体上仍处于调整阶段拖累。
展望下阶段,温彬表示,下一步,要保持贷款平稳增长,避免“大开大合”。同时,为避免“大水漫灌”,防止资金空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也需要后续对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进行适当控制。预计全年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信用扩张力度较大,从而为经济稳固运行和持续整体好转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在董希淼看来,未来应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增强政策措施的灵活性、精准性,继续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加快推动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
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应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长短结合、量价并举,有效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将流动性更加精准地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每日经济新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短期贷款借贷)":http://www.ljycsb.cn/dkzs/1268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