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3·15 | 新市民,警惕“低息贷款”诈骗套路,下面是智慧生活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低息贷款
新市民
警惕“低息贷款”诈骗套路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就业、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新市民群体在各自的领域挥洒智慧和汗水,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发展蓝图上不可缺少的“拼图”之一。
在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生活时,常会因缺乏金融知识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而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案例重现
某农贸市场店主王某因生意需要大量进货,但手头资金紧张,此时恰巧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表示可为其办理低息贷款。随后,王某根据对方提示,添加“业务员”支付宝好友。接着根据其提示下载“信用贷”APP,填写个人信息并签订协议后,对方提出需缴纳2000元保证金方能放款,眼看放款在即,为解燃眉之急,王某随即给对方转账。对方收到转账后立即将王某删除,王某拨打之前的联系电话无法接通。
案例分析
随着市场上各种贷款公司的出现,金融贷款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贷款公司以“低息贷款”来吸引客户,迅速占据市场份额,风险也随之而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企业和个人急需周转资金的心理,以“低息贷款”吸引被害人上钩后假借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诈骗。
风险提示
大家人寿提示广大消费者:消费者如有贷款需求,应当到具有资质的正规金融部门办理贷款,谨慎办理网络借贷,如遇对方要求前期缴纳费用,务必提高金融防范意识,不要轻易转账。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怎样拿到低息贷款
来源 | 中国法院网
作者 | 黄柯 王桂
“先生/女生您好,需要办理贷款业务吗?”随即电话那头介绍有多家银行贷款的特殊渠道,无抵押、无利息、额度高、放贷快、程序便捷,只需填写个人信息三分钟即可下款。现如今,此类贷款推销电话越来越多,虽然大家的反诈意识日益提高,但仍有部分群众未能识破违法分子精心编制的骗局,深陷谎言的泥沼。
案情回顾:
2021年,以被告人傅某、谢某、黄某为首的12人成立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指使电销员冒充相关银行工作人员,采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向被害人联系,谎称可在相关银行办理低息无抵押贷款,邀约被害人到公司办理贷款业务。
当被害人到达公司准备办理贷款业务时,工作人员以口头承诺方式说明不收取贷款服务费,或仅收取贷款金额1%-3%的服务费,标榜其是正规银行低息贷款,从而诱骗被害人签订有费用陷阱条款的《贷款居间服务协议》,借以居间协议变相收取数额不等的保证金。
协议签订完毕后,工作人员以向银行提交申请材料或查询征信额度为由,操作被害人的手机下载各类网贷APP进行贷款。并向被害人宣称所贷款项需要制作消费流水绕开银行资金监管,否则银行将收回贷款,承诺在操作完成后将立即退回资金,以此骗取被害人同意业务员使用POS机刷卡,将其银行卡中全部或部分贷款资金转账至该诈骗团伙所控制的银行卡中。当控制被害人资金后,诈骗团伙成员要求被害人签订新的《贷款服务协议》,支付高额服务费用,若被害人不从协议支付高额服务费,诈骗团伙的成员将强行从控制的资金中扣除服务费,再将剩余款项退还被害人。贷款1万元,实际到手仅有1千元,另外9千元则成为变相服务费。采用上述方式,该“贷款公司”共骗取700余名受害人1400多万余元。
判决结果: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以被告人傅某、谢某、黄某为首的12人采取诈骗方式骗取被害人钱财1400余万,诈骗公私财物数量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傅某、谢某、黄某等12人一年至十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没收犯罪违法所得,对未追回的赃款继续予以追缴并发还被害人,不足部分责令被告人等继续退赔。二审法院审理后维持原判,现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反诈温馨小提示:
提升防骗意识,谨防落入犯罪分子设计的圈套。
牢记“七不要”:不轻信、不透露、不回复、不点击、不转账、不贪小便宜、不泄露个人信息。平时多关注电视、报纸、国家反诈中心app等网络宣传的防诈反诈知识,掌握防骗信息和防骗技巧。请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无缘无故的无息、低息贷款都是骗局。请坚守,不轻易透露自己及家人的个人信息,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及时报警求助,遇事不要慌,保持清醒头脑,发现可能受骗直接拨打110咨询求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什么是低息贷款(怎样拿到低息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2643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