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用户拒绝接入将无法使用,下面是海外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使用蚂蚁花呗贷款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冰
近日,有多位花呗用户向记者反映,收到“花呗服务升级”提示,显示用户需签署《个人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以下简称《授权书》),同意授权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报送相关信息。
花呗方面对《证券日报》回应称,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花呗的相关信息会逐步纳入征信系统。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不会影响征信记录。
“花呗此次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使花呗业务经营更加规范。对于行业来说,花呗未来提供的庞大用户数据也能对整个信贷体系产生价值,使商业银行及信贷类金融机构在评估用户资质时拥有更加丰富的维度。”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而言,对金融数据体系的完善产生利好。
不同意升级将影响花呗使用
《授权书》显示,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基础上,根据其获得的具体授信额度来源,用户的征信信息会由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或是提供授信额度的银行等机构作为报送主体,纳入征信系统。
具体来看,核心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同意被授权人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使用本人的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第二,同意被授权人将本人在使用授权业务中提交和产生的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包括违约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自行或委托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报送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其他依法设立的个人征信机构。
据了解,用户同意授权升级花呗服务后,其基本信息、花呗额度以及还款情况将会以月度为单位上报央行征信系统。
记者体验发现,若用户迟迟不选择升级,则可能会影响花呗的使用。根据官方回复证实,征信授权后如有异议,用户可以通过关闭花呗终止授权,关闭后用户的花呗将无法正常使用。
那么,用户如何得知是否接入征信呢?记者测试发现,在“花呗”-“我的”-“相关合同及产品说明”栏目中,若页面出现《个人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的用户会接入征信,而仅有《花呗用户服务合同》《芝麻服务协议》与产品说明的用户则未接入征信。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该事件意味着个人用户的信用体系场景正逐渐完善,随着花呗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其个人用户的信用情况,能更好地为金融机构服务,未来部分不良用户的套利空间也将会降低。
去年已开始推进接入工作
有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去年花呗就开始在逐步、有序推进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征信系统)的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今年6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告显示,中国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已批准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公司”)开业。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公司的专属品牌。蚂蚁消金公司获批,意味着蚂蚁的花呗、借呗品牌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未来运作更合规、透明。
记者注意到,根据花呗服务升级提示,花呗服务将由蚂蚁消金公司单独或联合提供信贷服务,并签订相应的授信合同。也就是说,蚂蚁花呗运营主体已由“网络小贷”变更为“持牌消金”,即已由重庆市蚂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前,花呗的业务主体是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今年以来,花呗业务已转移至蚂蚁消费金融机构,而各类贷款持牌机构接入征信系统是大势所趋,用户需平常心对待。
那么“花呗”纳入征信系统后,若拒还借款,对个人征信及个人贷款会有什么影响呢?
于百程表示,一旦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意味着个人用户在花呗的借款和逾期、违约信息,将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若有违约、逾期等行为会对用户未来的大额贷款如房贷、车贷产生影响。不过,在不逾期的情况下,对于用户来说不会受任何影响。
王蓬博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花呗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代表着个人征信系统的覆盖场景逐渐补全。征信报告作为我们的经济“身份证”,客观且全面地记录了个人的信用活动,包括偿还贷款、偿还信用卡等情况。个人用户如出现逾期等不良现象,将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房贷、出行、就业等。
苏筱芮强调认为,花呗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后,个人用户的征信数据将更为详尽的同时,也需关注此前在传统商业银行当中存在的“鄙视链”,即过多使用互联网信贷类产品,可能会对用户申请传统商业银行的房贷、信贷等审批及额度造成不利影响。
蚂蚁花呗借钱
随着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的普及,隐藏在互联网背后的诈骗套路也在不断升级,稍有不慎就会中招。
撰文 | 张浩东
出品 | 支付百科
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的出现,提供了除信用卡外更广泛的资金借贷渠道,但相关诈骗案件也频频遭到曝光。
在消费者的维权路上,围绕着互联网信贷产品的投诉居高不下,矛头更多的指向了一些非官方的软件或个人。在与诈骗分子的资金保卫战中,「支付百科」梳理了近期关于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的新骗局,消费者需擦亮眼睛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01
政法大学博士被骗10万
今年3月份,一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的警情通报在网络流传,引起热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的一名博士生,中午在食堂接到自称是银监会的工作人员电话,以此学生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为由,要求该名博士生添加QQ。
随后对方声称办理京东白条、支付宝贷款等业务不用偿还,这名博士生信以为真,当日将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账户。在对方表示微粒贷也存在异常时,这名博士生方才意识到被骗。
02
冒充官方注销借呗
近期,有不少读者向「支付百科」反映,有自称是支付宝和蚂蚁集团客服的工作人员,使用私人手机号码进行电信诈骗,要求消费者更改花呗借呗信息。
这些电话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人群,并且详细掌握了消费者的就读学校以及其它基本情况,从而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取得信任,打消消费者的种种顾虑。
诈骗分子以国家取消了大学生时期的蚂蚁借呗为由,让大学生消费者注销自己的蚂蚁借呗,否则将因为账户许久未使用而成为支付宝的黑名单用户,甚至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通过交流感受到消费者的反映后,不法分子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出示自己的证件照片、营业执照等,再诱导消费者加QQ发送借呗额度的截图,要求消费者从支付宝借呗中借款并转账到指定的银行卡账户中,表示等消费者的支付宝信用积分达到一定分数以后再将该笔钱转回。
当用户向诈骗分子要钱时,诈骗分子已经跑路,不再回复任何消息,消费者的手机号也早已被拉黑,导致资金出现损失。
03
花呗套现丢本金
花呗作为一款常用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花呗的同时,不法分子也在试图通过花呗来撬动消费者手中的资金。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花呗额度都是用于日常消费,但对于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花呗套现是一项很常见的服务,这也使其成为了诈骗案件的高发地带。
提供花呗套现服务的群体中,有的是赚取套现的手续费,有的则盯上了消费者的本金。一名消费者小王在寻找花呗套现渠道时,不巧碰上了提供虚假套现服务的。
小王一开始的小额套现都得到了如实返还,当小王进行大额套现后,迟迟没有收到套现款项。套现者收到钱后编造资金不到账、被冻结等理由,拒绝支付。
本要套现五千,结果却搭进去了一万五,花呗套现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消费者缺乏有效地识别能力,无奈掉入骗子设置的陷阱。除了花呗套现外,花呗解封以及花呗提额的套路也层出不穷。
04
二次贷不是微粒贷
在网站及QQ群里,经常充斥着关于借钱的广告信息,其中很多是关于微粒贷的,而这些广告信息瞄准了已获得微粒贷开通资格的群体。
微粒贷二次贷利用用户的邀请机制,专门向已经开通了微粒贷的人群进行二次放贷,宣传时借助微粒贷的身份吸引消费者,混淆与微粒贷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微粒贷二次贷放款主体并不是微众银行,多数都是不合规的"高利贷""套路贷"平台。打着微粒贷的旗号,将微粒贷的风控结果直接作为放贷基础,借款额度普遍在几万元以上。
对微粒贷消费者实施二次评估放款时,消费者通常需要提供身份证照片以及微粒贷的借款记录和还款记录,评估通过后再给消费者安排放款,虽然放款容易通过,但实际年化利率非常高。
微粒贷二次贷产品种类繁多,平台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借款后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纠纷,高昂的还款利息也使消费者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如果消费者不能按时还款,消费者将面对五花八门的催收方式。
05
高仿白条APP出没
京东白条是业内首款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支持京东商城的所有实物类商品和部分虚拟类商品的购买,自上线以来,京东白条一直内置于京东商城内,并未上线过独立的“京东白条”APP。
没有真的“京东白条”APP,但各类假冒、高仿的“京东白条”软件层出不穷,这些APP利用“京东白条”实施诈骗,遭到众多消费者投诉,诈骗的开始则是一则关于京东白条放款的短信。
短信的内容先以京东开头,表明自己官方的身份, 再说明因为用户资质良好,可以获得一笔高额度的借款,并在短信中附带了链接。点击链接下载相关软件后,便陷入了不法分子层层设置好的套路之中。
在申请借款的过程中,用户需要填写,包括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在内的个人隐私信息,填写完成后会快速通过审批,消费者可以查询到放款额度,但却无法进行提现。
消费者输入银行卡号后,会收到卡号错误的提示,由于在假冒的“京东白条”APP中,不法分子设置好了修改程序,无论用户怎么输都会出现卡号错误,这时假客服还会发送借款合同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的恐慌。
借款合同会注明违约责任,即使消费者没有提现成功也需要每月按时还款,消费者为了解冻,会按照假客服的指导操作,最终一步一步将资金转入到对方账户中。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信贷产品诈骗的案件持续增多,多数是以冒充官方名义来达到骗钱的目的,接到相关电话后,消费者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确认身份后再进行其它操作。
任何以“快速提额”、“花呗套现”、“无门槛贷款”为由头收取手续费、中介费等费用的,消费者应提高警惕,既然诈骗套路无法彻底杜绝,更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如何避免落入骗子的圈套。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使用蚂蚁花呗贷款(蚂蚁花呗借钱)":http://www.ljycsb.cn/dkzs/12562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