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付鑫联盟再次被立案调查,下面是己见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随行付贷款利息
去年,随行付鑫联盟平台内,有个合伙人向法院起诉上级,要求退货退款,而法院受理后,发现这个模式涉嫌传销,就将此案卷同时转送至工商局核查是否涉嫌传销(工商局现改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而工商局在调查核实后,认定鑫联盟此种模式,不属于传销,支付壹线曾报道此事件,详情可以点击了解:
行业首例!鑫联盟代理商压货案宣判,货款全退,并承担利息…
而在近日,随行付鑫联盟又再次被工商局立案调查,同样是涉嫌传销,鑫联盟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今年3月17日,有人在12315平台进行举报,称鑫联盟涉嫌传销,在4月19日,12315明确回复,已经正式立案进行调查。
详细举报内容如下:
APP鑫联盟Pro运营主体是重庆鑫联随行科技有限公司,因鑫联盟APP涉嫌传销,未经批准直销问题被属地重庆忠县市场监管局,公安局调查,因当地空无一人,公安机关多次拨打工商登记法人薛某电话无人接听,因为重庆忠县市场监管局无管辖权,认定实际运营APP鑫联盟Pro的公司是随行付支付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深圳南山设立了分公司,不遗余力的推广APP鑫联盟Pro,组织领导传销行为,违反了《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第三款》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形成上下级关系,下线业绩给付上线报酬,获取非法经济利益,APP鑫联盟Pro实际为金字塔模式,注册需要6-8位数字推荐码,形成上下线关系,下线业绩决定上线收入,无限拉人头,会员发展最多达100多层,请南山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并委托具有计算及司法鉴定所鉴定鑫联盟APP网络化直销传销行为。
近年来随行付可谓是风波不断,早前被央行重罚600余万后,被爆其旗下品牌鑫联盟升级3.0,官方退出直营。
在未升级3.0版本前,盟友的相关协议都是和随行付支付有限公司签署,而升级3.0模式后却变成了重庆鑫联随行科技有限公司。
而与‘鑫联盟’的官方在线客服联系,给到的最终答案是随行付把鑫联盟这个平台转让给外包公司。这兴许就是为了避开相关监管责任,但同时盟友也就变成了不是一代或者说不是直签。
随行付鑫联盟不再是官方直营,令曾骄傲至极并以此为噱头为卖点的盟友瞬间失望至极!
虽然重庆鑫联随行科技有限公司是随行付支付有限公司100%控股,但支付牌照是随行付的,跟这个公司没一点关系,要说有关系那也是随行付子公司,即使是持牌的随行付的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没权直接从事支付业务。
什么叫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这个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也就是说随行付最多承担500万的有限责任。
万一出现问题,随行付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影响到吊销支付牌照,这就是随行付变更运营主体,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
目前支付行业的代理模式,主要有1.0的传统模式,2.0的联盟模式,以及3.0的联盟升级版。
1.0的模式,就类似于传统行业的产品销售方式,厂家发给总代理,总代理发给省代,省代发给市代。。。层层加价,获得各自的利润。
支付1.0的传统模式,也是这样,机构从总部大量拿货,获得最好的政策,再批发给下面一级代理,一级代理再招二级代理,2级招3级。。。每一级都是下家打款给上家,上家发货给下家。
1.0的传统模式,主要弊端就是受到上家的控制,上家可以随意涨价随意调整政策,甚至还可以不发货给你,也可以断你分润。
由于这几年很多POS代理商被上家割韭菜,上级随意涨价压货断分润,造成很多代理商强烈不满,却又欲哭无泪,无力反抗。
所以,从去年开始,2.0联盟模式趁虚而入,开始大火。
近一年来,支付行业已经出现了上百个2.0联盟模式的平台,各种2.0品牌、各种奖励政策刷爆支付圈,疯狂宣传疯狂拉人,既然很多做1.0的代理商被套路后,很多人有想加盟2.0模式继续做支付,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所以,仿佛一夜之间,大量的2.0平台上线,开始了疯狂的抢人大战。
那么,2.0联盟到底是一种什么模式呢?它与1.0又有何不同呢?
简单来说,有以下区别:
1、1.0是上家发货给下家,2.0是既可以从上家拿货,也可以在平台APP后台直接从总部拿货
2、拿货数量不同,1.0是按拿货数量的多少,来确定进货价格,拿的越多,进价越低,政策越好,所以一般机构代理商,需要巨额资金采购大量机器,才能拿到顶级政策。
而2.0模式一般是拿5台即可,不是按拿货数量来确定政策,而是按你的级别来定政策,级别是根据你的交易量来确定,2.0模式一般都是从V1到V9这样的分级,你是哪个级别,就享受哪个政策,级别越高,政策越好。不过,目前2.0模式也有创新,有的平台可以按拿货量,来直接升级。
3、1.0你的政策取决于上家给你何种政策,而2.0的政策是固定的,整个盘子内平台的政策是固定的相同的,也是比较稳定的,用户费率、每个级别的奖金制度利润分配,都是固定设置好了,上级无法调整下家的政策,也不能调整用户的费率。如果需要调整费率或者政策,那就是整个平台统一调整,不会针对某个人来设置。
4、1.0模式下,如果你的上家欠了总部的货款,总部可以把上家的分润关停,这就会导致从上家开始整条线下面的分润全部关停,即便你没有欠上级货款,也可能会被“躺枪”,也被停发分润。
而2.0模式下,每个合伙人不受上级控制,分润返现都由总部发放,也只有总部才有权限关停合伙人的后台分润。
5、2.0模式采用了类似传销或者叫直销的模式,将用户转变成了代理,将消费者变成了经营者,即人人是用户,人人也是代理,人人都可以分享推广赚钱,这样就可以达到快速裂变,快速打开市场占领市场的目的。
6、2.0模式由于有V1-V9九个层级(有的甚至更多),每个级别都要拿利润,所以导致用户终端的费率比较高,而由于用户也是代理,也是就说用户不单单是为了需要使用POS机才购买,而是为了加盟赚钱才去购买,所以,即便终端用户费率偏高,机器价格也偏高,同样也能顺利推广。
就如安利在中国的直销推广一样,虽然产品价格贵得吓人,但是并不影响销售,因为购买的人就是来做直销的,而且你必须购买产品,才能加盟,因为你是为了赚钱才加盟,才购买的。
所以,2.0联盟模式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不断的給每个合伙人激励、造梦、打鸡血、洗脑,让合伙人时刻保持巅峰状态,拼命干,这样合伙人才能保持激情,不断的分享给身边人,不断的产生裂变,并且使自己的激情感染、影响新人,从而达到快速裂变的效果。
由于传销是金字塔模式,当达到一定级别,确实可以躺赚暴富,年入百万很轻松,支付行业本身就是躺赚的行业,交易不停分润不止,再叠加到金字塔模式到达高层时,可以说是躺赚中的躺赚。
所以,不论是微信群内的培训还是线下的培训,平台方都会让一些V9V8这样高级别的合伙人现身说法,看看他们怎样从屌丝到暴富,看看他们的豪宅豪车,全球旅游等奢靡生活,这样的宣传鼓动,确实能起到很大的激励带动作用。
微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线下开会激励造梦,变成了可以在微信群内激励造梦,所以,现在的2.0联盟模式,既有线下的培训会议,也有线上的微信群培训,相互结合,各有优势。而且,微信的诞生,也更方便了在线上分享推广裂变,比在线下发展下线更快更好更方便而且成本更低。
7、1.0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拿到最好的政策,最低的结算费率,获得最高的收益,而2.0模式则需要“爬坡”,只能从最低级别慢慢提升,随着交易量的提高,慢慢提升到更高级别。
由于有些合伙人初期级别低,利润低,发展缓慢,很容易放弃退出,所以现在很多2.0进行了创新,增加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拿100台机器,直接升为V5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住代理商,也满足了一些潜在加盟的需求。
还有的2.0平台在后台增加了多款不同支付公司的机器,升级成了3.0模式,所以,2.0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但是它的核心就是将用户变为代理,层层裂变,这点是不变的。
8、1.0模式下,代理商有被上家压货的风险,就是说你不继续拿货,就关闭后台停发分润,而2.0平台下,则没有压货的风险,因为上家无法关闭下级后台。
目前压货现象也是越来越多,导致支付行业内纠纷频发。
9、最后,还有一点不同的是,1.0传统代理模式下,代理商可以自己购买POS机具,既可以是新机,也可以是回收的二手机,也就是俗称的“裸机”,然后自己灌装系统程序,再给用户装机进件入网。而2.0模式下,POS机都是支付公司的定制机具,没有裸机,也不能自己灌装程序。
10、2.0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用户不容易被切机,合伙人不会随便更换代理品牌。1.0模式下,用户容易被电销切机,也容易被其他代理商挖墙脚,下级代理也同样如此,容易被其他代理商挖走。
2.0模式下,即便有某个合伙人放弃或者改做其他品牌,这个合伙人的下级不会被上级带走,下级不会受到上级的影响,还是在平台内。所以2.0模式团队比较稳定,不会出现整条线被切走,不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巨大影响。
上面简单介绍了支付行业1.0与2.0两种不同的代理模式,文字比较长,大家可以收藏慢慢了解消化。
2.0模式的鼻祖,可以说是盒子科技开发的“盒伙人”,在2014年就已上线,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后来在2016年底,随行付也进入2.0市场,开发了“鑫联盟”平台,并且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交易量暴增。
然而,2.0模式由于采用了多级分销类似“传销”的模式,所以一直都有这个“政策”的隐患法律的风险,可以说是一个“硬伤”。
就在今年年初,支付行业老大哥“拉卡拉”也开发了新的2.0平台“好拓客”,正式进军支付2.0,并且还是采用官方直营的方式。
拉卡拉作为2.0模式的后来者,并且还是上市公司,对于法律法规肯定会更加重视,那么,拉卡拉在今年进入2.0联盟模式,还是以官方运营,说明是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不涉及法律风险才会进入,这也给广大做2.0的POS代理商吃了一个定心丸。
然而,此次鑫联盟再次被立案调查,会不会像去年那样幸运,认定不属传销模式,全身而退呢?支付行业2.0模式能不能经得起法律的考验呢?支付壹线将会进行跟踪报道,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就在截稿准备发文时,看到有同行自媒体评论说,此次鑫联盟是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而不是公安局调查,就不会有事,这个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违法是违反了法律,与哪个调查没有太大关系。
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后,发现涉嫌传销违法,照样可以移送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是否立案,同样也是要先要审核,就算公安机关确定立案侦查,形成案卷,最终还要移送检察院,而检察院同样可以审核后移送法院进行判决,也同样可以认为证据不足退回公安机关继续补充侦查,也可以认为不涉嫌违法传销,直接通知公安机关不予起诉。
就好比你发现别人贩毒,但是公安机关不知道,难道贩毒就合法了?所以不是贩毒合法,而是公安机关不知道而已。你可以进行举报。
所以,是否违法与哪个主题调查,没有太大关系,工商局调查后可以移送到公安局,反过来,就算公安局直接调查也可以不予立案。
而且,就算检察院起诉到了法院,法院最终是否认定违法是否判决,都还是是个未知数,所以说,后期结局目前无法猜测,更不可能是某自媒体说的“剧情180度大反转”。
最后,还要向大家普及一下法律知识,刑法中并没有“传销罪”,而是“组织领导传销罪”,也就是说,普通参与传销的人员,并不会受到刑责,而是传销的高层,才可能涉及“组织领导传销罪”。
随行付利率
9月3日,资本邦获悉,根据上交所信息显示,8月30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上交所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此前8月25日,蚂蚁集团同时在A股和H股递交招股书。
据悉,此次香港主板IPO由花旗、J.P.Morgan、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安永为独立审计师。
据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成立至今已16年。其前身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2019年9月24日阿里巴巴取得33%的股权,2020年正式改为现名蚂蚁集团。
是谁塑造了千亿估值的蚂蚁集团?揭秘背后股东
截至递交招股书为止,蚂蚁集团共进行了7轮融资,主要集中在2015-2018年。2018年最后一轮融资时,蚂蚁集团估值达到1500亿美金。投资方不仅包括国开行、中投海外、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国有背景公司,也有诸如贝莱德、GIC、红杉资本等境外投资机构。
资本邦注意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为蚂蚁集团最大外部股东,持有2.9395%的股份,仅次于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另据媒体报道,全国社保基金是入股蚂蚁的投资机构和国际投资人中唯一获得折扣的机构。
此外,在2018年参与蚂蚁集团的境外股权融资中,也出现了李嘉诚长和系及董建华家族成员的身影。据悉,李嘉诚的长和旗下的全资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Europe Investments S.à r.l.、以及长实实业旗下全资子公司Active Noble Limited持有蚂蚁集团891.27万股C类股份。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三名子女董立筠、董立均及董立新持有的私营公司Domenick Limited则持有蚂蚁集团178.25万股C类股份。
股权架构方面,马云通过杭州云铂实际控制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持有的股份,继而对蚂蚁集团拥有最终控制权。值得注意的是,马云称将从其个人所持蚂蚁股份中捐出6.1亿股用于公益。A股招股文件同时显示,马云个人持有26.77亿股蚂蚁股份,意味着上市后的持股比例不超过8.8%,但拥有50%表决权。君瀚属于马云及阿里系、蚂蚁系员工,君澳属于阿里巴巴合伙的部分成员。因此,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员所持有的蚂蚁金服的股权大约为83%。
公司上市前的股权架构如下:
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也是一家金融科技开放平台。据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收入来自三大业务: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和保险科技)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
两大国民第三方支付平台PK:支付宝VS微信支付
蚂蚁集团起家于数字支付业务,主要的产品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支付宝的收入主要来自按照交易金额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收取的交易服务费。
提到支付宝,就不得不提到它躲不开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微信支付。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数据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在C端支付中,支付宝、微信财付通两大巨头已占据绝对优势,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两者的份额共计为94.2%,其中支付宝占据55.4%的市场份额,财付通的市场份额为38.8%。目前,支付双寡头正处于白热化竞争状态。
但相比微信支付平台,支付宝缺乏社交属性加持,导致用户粘度和使用频率稍逊一筹。
招股文件显示,截止 2020 年 6 月 30 日的 12 个月内,蚂蚁集团支付宝的月度活跃用户增至 7.11 亿名,年度活跃用户数达 10 亿 +,月度活跃商家数达 8000 万。
但是,微信支付在线下应用场景的使用频率更高。根据腾讯2020年Q1财报显示,微信支付月活跃账户数超过8亿、月活跃商户数也超过5000万。
由于支付宝起源于网络购物,侧重于B2C业务,存在社交基因先天不足的问题,在用户粘性、点击以及线下使用频率方面相对于微信支付稍逊一筹,其日均交易笔数仅超过6亿笔,对比之下,微信凭借天然流量优势,其商业支付的日均交易笔数超过10亿,是支付宝的1.5倍以上。
从用户绝对数来看,微信的用户超过了12亿,几乎是全民应用,而支付宝用户数量即便也超过了10亿,但是与微信比仍旧有不少差距。
除了微信支付,在数字支付领域,蚂蚁集团还要面临来自其他成熟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支付服务提供商(如发行付款卡或提供二维码支付的商业银行、支付交易处理网络及数字支付服务商),及境内外提供类似技术的公司或以分销为主导的金融服务公司的竞争。未来将形成由支付宝、财付通与头部支付公司如壹钱包、拉卡拉、随行付、快钱、苏宁支付等企业共同构成的“两超多强”的产业支付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支付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蚂蚁集团能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尚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蚂蚁集团的相对优势将随着行业“鲶鱼”的搅动而逐渐被削弱。
据招股书显示,近些年,蚂蚁集团的数字支付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
2017-2019年来自数字支付业务的交易规模分别为人民币69万亿、91万亿、111万亿,2018年度和2019年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32.55%、22.35%;2019年至2020年6月30日止,其交易规模增长至118万亿人民币。可以看到,蚂蚁集团的支付规模不断膨胀,并已达到百万亿级的量级,但随着数字支付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有着明显的放缓。
蚂蚁集团:消费金融+理财产品两手抓
蚂蚁集团的野心当然不满足于仅做淘宝的第三方数字支付平台。它瞄准的是更大有可为的数字金融领域:消费金融和理财——这从它的另外三款明星产品:花呗、借呗以及余额宝可以看出。
2013年8月,蚂蚁集团成立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简称:蚂蚁微贷),而这家公司正是花呗的运营主体。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重庆市蚂蚁商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持有一张互联网小贷牌照,主要负责借呗。另据资本邦此前报道,日前,蚂蚁集团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并发起在重庆设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目前除了个别细节没有最终明确,已经进入到最后决定性阶段,蚂蚁集团很有希望于今年在重庆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目前,蚂蚁集团的主要信贷产品是花呗和借呗,集团主要按照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在蚂蚁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所产生的利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
从蚂蚁集团的收入结构来看,来自微贷科技的收入不断增加,收入占比持续提高。2017-2019年度,微贷科技收入分别约为162亿、224亿、418亿人民币,收入占数字金融科技比例分别为24.8%、26.2%、34.7%,这显示该项业务发展稳中向好。另据国海证券研报今年7月研报显示,2018年花呗和借呗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3亿和118亿,税前利润率分别达到19%和35%,在蚂蚁金服的税前净利润中占比颇高。
根据奥纬咨询研究,截至2020年中,按照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计算,蚂蚁集团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信贷余额为2.15万亿。其中消费信贷余额为人民币1.73万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人民币4220多亿元。
2013年,蚂蚁集团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创新理财产品余额宝项目,天弘基金为余额宝的基金管理人。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基于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向蚂蚁集团支付技术服务费。
余额宝成为蚂蚁集团的“成名作”之一,成立当年其资产规模便荣登国内基金榜首。截至今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为1.22万亿元,占蚂蚁集团平台资产管理规模的29.76%。
根据奥纬咨询研究,截至2020年6月30日,按照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计算,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在线理财服务平台,其合作伙伴资产管理规模达人民币4万亿元,并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开展业务。
但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初以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就在不断下行,最低跌至1.3110%。虽然资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余额宝面临收益率持续下行的风险。据天天基金网9月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1.5020%,相比2014年1月2日最高6.7630%的7日年化收益率跌去不少。
蚂蚁转型:“重”科技,“轻”金融
2020年6月,在使用“蚂蚁金服”这个简称6年之后,支付宝的母公司启用新名称“蚂蚁集团”,公司全称则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成“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全称则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这次改名主要聚焦于两大变化:一是去掉了区域特征,二是从“小微金融服务”变成了“科技”。
蚂蚁开始“重”科技,“轻”金融了么?
其实从蚂蚁集团近年的收入结构来看,其技术服务类收入占比正在持续上升,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65%。而在员工构成上,蚂蚁的技术人员目前占比逾63%。
资本邦注意到,在蚂蚁集团的业务线中有一项为创新业务及其他收入。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多种创新技术以及其他行政及支持服务。2020年1-6月,该项业务收入占营收比例为0.75%,虽然占比较小,但是同比去年占比0.49%也有不小增长。
以蚂蚁链为例,蚂蚁链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时代的信用基础设施,其将融合包括区块链、AIOT、大数据风控等技术,通过链接各个产业网络,全面推动数字化浪潮之后的资产化进程。据悉,蚂蚁集团在2019年开始自蚂蚁链产生收入。
透视蚂蚁财务状况:营收向好,但净利波动较大
财务方面,总体来看,报告期内蚂蚁集团的年度营收不断上涨,利润上升趋势不变,但净利润波动较大,存在部分年度亏损的情况。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度,蚂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654亿、857亿、1206亿,2018和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32%、40.7%;实现年内利润分别为82.05亿、21.56亿、180.72亿,2018年同比上一年减少73.7%,而2019年则同比2018年增长了约7.4倍;归属于母公司所有人的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分别约为142.2亿、-183.3亿、241.6亿。
蚂蚁集团解释说,2018年净利下跌源自于为实现用户的强劲参与而加大投资。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度蚂蚁集团的营销费用同比出现2倍的增长,达到473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例从2017年的23.4%增加至2018年的55.2%,由此拖累了年度业绩。但是得益于此,支付宝APP月度活跃用户在2018年度期间增加了1.19亿。
此外,2019年6月30日至截止2020年6月30日期间,蚂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25.4亿、725.3亿;归属于母公司所有人的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分别约为39.80亿、239.12亿。
2019年中至2020年中,蚂蚁集团营业收入增长了38%,但净利润却暴涨了5倍,净利润率也从2019年中期的7.5%上涨到32.96%。蚂蚁集团营收步步稳升,但净利润暴涨暴跌,波动较大,盈利不是很稳定。随着用户基数不断扩大,获客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不排除未来销售费用大幅增加的可能,到时将会继续对业绩产生拖累。
从年度指标来看,蚂蚁集团的营业成本不断增加,毛利率相应的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蚂蚁集团营业成本分别为237.26亿元、409.09亿元、605.15亿元和300.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6.28%、47.72%、50.17%和41.42%;毛利率分别为63.7%、52.3%、49.8%以及58.6%。一边是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一边则是营业成本节节高,从往昔记录可以看出,毛利率被不断侵蚀,2019年已跌破50%。
招股书显示,交易成本在营业成本中占比最大。在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份占营业成本比重分别为81.58%、81.26%、77.19%和75.53%。交易成本和营业成本的上涨的幅度远大于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
招股书披露,营业成本增加主要是由于与交易规模上升相关的交易成本增加,以及重续协议以反映当时市场费率,导致金融机构向蚂蚁集团收取的整体费率上升。据悉,该项交易成本主要为促成支付宝平台上的交易而发生资金流转时,公司向金融机构支付的费用,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以及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分摊,简单的说即是支付宝需要向金融机构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资本邦分析认为,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以及蚂蚁集团支付交易规模的不断增加,其他金融机构也渴望在蚂蚁集团的不断成长中分享发展红利,鉴于业务长期稳定性考虑,蚂蚁集团和金融机构的业务伙伴关系长期内将继续维持,因此不排除未来继续提高手续费的可能,可能导致营业成本增加。
金融监管趋严,蚂蚁集团或受限
金融是把双刃剑,近年来伴随着P2P、现金贷乱象频发现象,监管层逐渐在收紧监管缺口,蚂蚁集团面临越来越严苛的行业监管。
蚂蚁集团有几个杀手级产品,如花呗、借呗,自诞生伊始就在鱼龙混杂乱象的境况下野蛮生长,脱颖而出。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近些年来下发了相关文件,采取越来越严苛的监管措施,这势必导致行业领头羊蚂蚁集团也面临强大的监管压力,相应的其拓展业务的积极性和自由度必定受到限制。
例如,201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项支付领域的新规定,明确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今后将统一交存至指定账户,由央行监管,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此规定自当年4月17日起开始实施,第三方支付机构首次缴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被集中存管。
此新规一出,意味着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创收方式今后将更依赖非息收入,不能再“白吃”账户里巨额的客户备付金产生的利息了!
尾声:蚂蚁的难题
目前,市场对巨头蚂蚁集团的两地上市倍加期待。有消息称蚂蚁集团预期A+H股融资超300亿美金,届时有望超越沙特阿美成为人类史上最大的IPO,目标估值2250亿美金。
即便前景可期,但蚂蚁也存在着内忧和外患。一方面蚂蚁集团面临国内同业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营运成本增加、强监管等等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海外业务拓展困难、中美贸易战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存在被美国封杀打压的可能等外部风险。
外有豺狼,内有猛虎,时代变革之下蚂蚁集团如何继续坚守行业领头羊地位是摆在公司前的一道难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随行付贷款利息(随行付利率)":http://www.ljycsb.cn/dkzs/12548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