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些事,银保监会最新回应!,下面是中国证券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自4月26日晚起,10家上市险企将密集发布一季报,实施新会计准则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数据出炉,资产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如何?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于4月26日一一回应。银行保险主要业务稳步增长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银行保险主要业务保持稳步增长。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保险公司总资产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初步统计,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59亿元。不良贷款率1.68%,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2%,保持较低水平。风险抵御能力整体充足。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3%。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86%。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较年初增加2572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5.2%,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目前,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6%,保持在合理区间。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投放力度上,一季度,制造业贷款新增2.2万亿元,同比多增3819亿元。民营企业贷款新增3.7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3万亿元,同比多增8088亿元。融资成本上,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3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同时,银行保险业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银行保险业持续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购买首套房。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长93.5%。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持续增长。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同比增长173.3%,个人养老金理财快速增长,特定养老储蓄存款达到336亿元。推动银保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银保监会积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银行保险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方面,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相关商业银行均已推出个人养老金储蓄产品,已有18只理财产品、25款人身保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商业养老金融业务方面,截至一季度末,累计保费规模50.8亿元,投保件数42.9万件,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超过6万件。此外,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共发行51只,累计发行规模1004.9亿元,投资者人数合计46.7万。针对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试点,目前试点公司均已推出商业养老金产品和服务,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同时,试点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利用多渠道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新会计准则实施作用是正面的上市保险公司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两个新准则。从2023年一季度情况看,实施两个新准则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基本保持稳定,对营业收入影响相对较大,利润总体实现正增长。“总之,两个新准则作用是正面的、利好的,实施两个新准则一定会为保险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将再上新台阶。”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实施范围看,主要是在境内外同时上市和在境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实施,共有10家,分别为人保集团、太平保险集团、中再保险集团、平安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阳光保险集团、人保财险、国寿股份、新华人寿、众安在线财险。非上市保险公司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值得一提的是,4月26日晚间起,这10家上市险企将密集发布一季报,届时新准则的影响将有所体现。对此,相关负责人透露,从2023年一季度情况看,实施两个新准则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基本保持稳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不大;从利润表看,实施两个新准则对保险公司营业收入影响相对较大,利润总体实现正增长。对营业收入影响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原准则下保费收款一次性全额确认为收入,新准则下保费收款在整个保险期间逐期确认收入。2022年度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状况调查问卷(面向个人投资者)
为全面掌握2022年我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风险偏好、心理预期等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基金投资者教育工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开展2022年度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调查工作。
您的意见对我们十分重要,烦请认真填答。
https://cuccpi.wjx.cn/vm/wCvNqUL.aspx?udsid=978431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编辑:张晶呆账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
银行从业人员经常会听到贷款核销这个词,究竟什么是贷款核销呢?百度是这样说的:贷款核销是“呆账贷款核销” 的简称,银行按规定将呆账贷款或贷款损失予以核销的一种制度。
看完这个定义,相信大家对什么是贷款核销还是不够了解,其实,贷款核销是一项会计制度,实际上就是允许银行将产生的贷款损失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
我们也常会听到银行人员说税前核销、税后核销,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税前核销就是指贷款损失可以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对于税后核销,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核销,实际上是贷款损失不满足损失税前扣除的要求,会计上可以计入损失,但是税法上不允许在计算所得税时对这部分损失进行扣除,不允许扣除的后果就是这部分损失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说完了税前核销、税后核销,我们再来说说内核外不核。很多人认为银行都已经将贷款核销了,就意味着不再向借款人追索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核销只是在账务上银行将贷款做损失处理了,但是在法律上银行还是有权利对贷款进行追索的,这就是所谓的内核外不核。
因为贷款核销的金额影响到银行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的数额,所以我国此前都对贷款核销要求比较严格,但是随着近几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增加,贷款核销的条件也逐渐放宽了。目前,银行核销贷款的主要依据是2017年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及《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什么是贷款核销你了解了吗?
如果您对贷款核销有不同的理解,欢迎留言讨论!
此号长期发布银行业务及法律相关文章,欢迎关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呆账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http://www.ljycsb.cn/dkzs/1244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