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看征信的贷款有(征信有贷款)

看征信的贷款有(征信有贷款)

关于互联网信用贷,这些是你需要知道的,下面是北京日报客户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看征信的贷款有

人民法院报 | 作者 丁珈

11月17日,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推出的公益普法节目——“融小法·呵护碎银双月谈”邀请了法官和专家一起为广大网友解读互联网信用贷相关问题。

信用贷款指的是凭借个人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无需提供担保,仅凭借个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信用贷款的业务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公司、电子金融机构办理。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放款速度快、额度灵活、周期较短。影响贷款额度、利率的因素与个人的工作、收入、固定资产、信用记录等有关。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成龙表示,信用贷款不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质押物等担保,仅以借款人个人信用作为还款保证。贷款机构发放贷款前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审核是否严谨,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法通过担保物变现偿还借款等因素,均使互联网信用贷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司法实践当中这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贷款合同是否是本人签署,是否为本人真实意思表示。涉及法律规定主要是民法典中关于意思表示、合同订立的有关条款。比如143条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要求。合同编当中关于邀约、承诺的规定;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等与实际履行的情况是否一致,以及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的问题,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杨成龙介绍说。

同时,他提醒消费者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一是,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利息等费用总计不得超过年利率24%的规定;二是,2019年印发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管理费等为名变相收取利息的规定;三是,实践中还存在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方面的争议。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主要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进行认定。简单说,需要把握是否‘共债共签’(真实共签或事后追认);或用于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支出。超出必要合理范围的,债权人应承担举证责任。”

互联网信用贷款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新时期特点的信贷业务,这一业务的发展最大优势在于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从而使得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风险评估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副教授朱巍认为,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个人信息,都是敏感信息范围,通俗点讲,就是关系到老百姓身家性命的那些信息。“比如,我们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还有些会读取我们的通讯录信息,聊天记录内容信息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坏人获取,最严重的后果,是我们的金融账户就不再安全,坏人可以通过撞库、验证码等方式拿到我们账户的钥匙,甚至可以把这些信息卖给别的坏人,对我们进行精准诈骗,或者对我们的家人朋友进行精准诈骗,再或者给我们发送骚扰信息,广告信息等等。”朱巍说。

杨成龙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不要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申请互联网信用贷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朱巍认为:“首先,不要看宣传,那些所谓零利息、身份证办理、不查征信、无抵押、五分钟放款等宣传,都属于虚假宣传。消费者真正去办理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管理费、信息费、获取的个人信息范围、催收手段、砍头息等,在不正规的平台上都会广泛存在。其次,要看是否有金融资质,是不是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再次,看看营业范围,那种全国做的网贷存在巨大隐患,因为信用借款等大都是属地经营。最后,还要看看利率多少,宣传过低的利率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很可能存在管理费、中介费等不透明费用,大家还是不要相信。此外,尽量不要超前消费,年轻人要树立正确消费观,那种透支行为,透支信用卡,靠网贷周转的生活方式,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一旦出现互联网信用贷纠纷,金融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杨成龙法官提示各位网友,发生互联网贷款纠纷时需要保留的重要证据通常有:1.贷款合同。用于证明借款人与贷款平台双方之间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如何建立贷款合同关系,以及证明双方对本金、利息、罚息、违约金等潜在争议焦点如何进行约定。2.放款记录。证明平台何时、通过何种渠道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以及实际发放的贷款数额。3.还款记录。证明借款人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还款,以及是否按约还款。4.与平台客服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证明发生争议或遇到问题时双方的沟通情况。

“因互联网贷款均在互联网平台办理,证据通常留存于线上平台、网站等,而借款人事后想要调取这些平台证据往往存在困难,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及时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好证据。”杨成龙提醒大家。

征信有贷款

扬子晚报网8月1日讯(通讯员 江景轩 记者 梅建明)有“客服”来电,说你的征信有不良记录,可以帮你消除,千万别信,这可是骗局。近日,家住南京江北的张先生就遭遇了冒充客服谎称他征信有问题的诈骗,差点被骗14万元。

原来,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沿江派出所接到市局反诈中心下发的预警信息,辖区居民张先生存在被骗风险,需要立即开展反诈预警工作。民警立即拨打张先生电话,准备进行反诈劝防。所幸的是,电话接通了,民警一了解,张先生已按对方指点的操作,从某平台贷出了14万元,但还未转给对方。民警立即告诫张先生,千万不要转,转了就会受骗走。然而,看着银行卡里多出来14万元,张先生犯了愁,不知道该如何把钱还回去。为了防止张先生在研究如何还款给银行时,再被别有用心的人将钱骗走,民警立即让张先生先到派出所,然后协助他进行还款。

随后,张先生走进沿江派出所。张先生告诉民警,自己接到某金融平台的客服电话,对方说他几年前曾开通过小额贷款业务,如果不关闭的话,就会对征信产生影响。由于自己确实开通过,便对“客服”说的话深信不疑。

在“客服”的指导下,张先生用某贷款APP进行贷款。“客服”称,这样能验证征信是否有问题,在张先生一番操作将钱贷出来后,“客服”又给了张先生一个银行账号,称将贷出来的钱转移至安全账户,就不会对征信产生影响。待验证完毕,钱会原路返还给张先生。

此时,操作成功的张先生认为,既然自己可以贷款,那就证明自己的征信没有问题,便产生了怀疑,没有按“客服”的话继续操作。而“客服”继续哄骗张先生,称“钱能贷出来,不一定能转出去,只有钱能转到指定账户才算成功。”听到“客服”的话后,张先生又有些摇摆不定。正在犹豫间,民警的预警电话及时打来,张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差点上了骗子的当。惊慌过后,他又开始犯愁自己贷出的14万元要怎么还回去。最终,民警引导张先生至银行柜台进行相关还款操作。

警方提示:凡是接到自称是客服并提到会影响征信的电话都要提高警惕,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沟通核实。切记不能听信对方的指示操作,如发生被骗,应第一时间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就近派出所报案。

校对 徐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看征信的贷款有(征信有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241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